分享

大刘亲笔:看得懂这篇文章你才看得懂《三体》

 昵称903511 2015-08-27

大刘亲笔:看得懂这篇文章你才看得懂《三体》

2015-08-24 世界时装之苑

8月23日,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凭借《三体》获得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 ELLE与你分享他2013年撰写的专栏文章《1988年,开始与结束》。他说:飞向新世界的障碍就在我们的心里。


The Blue Danube Leonard Pennario;Hollywood Bowl Symphony Orchestra - Ultimate Classical Collection The Blue Danube Leonard Pennario;Hollywood Bowl Symphony Orchestra - Ultimate Classical Collection


8月23日的晚上,你有没有停下来用几分钟时间仰望星空,并感叹它的浩瀚与神秘?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大概并没有——但你们的朋友圈一定有被类似于“雨果奖”、“刘慈欣”和“三体”的关键词刷屏了。


就在这一天,第73届雨果奖(你可以把它理解为科幻领域的诺贝尔奖)在华盛顿州斯波坎会议中心正式揭晓。中国作家刘慈欣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获最佳长篇故事奖。



《三体》英文版封面


为什么有些人会为此激动万分?


因为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的雨果奖,毫不夸张地说,这意味着中国科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也因为颁奖本身也充满了科技与文明的仪式感:正作为随机工程师参加第44和45期国际空间站远征队的宇航员林格伦博士(Dr. Kjell Lindgren),穿着宇航服在国际空间站里宣读了《三体》获奖消息——此时此刻,还有什么比来自宇宙的图像和声音更应景?



宇航员林格伦博士在国际空间站里宣读了《三体》获奖消息


由于刘慈欣并未亲自前往美国参加本届世界科幻大会,作为译者的刘宇昆代表刘慈欣上台领奖。这位年轻的美籍华人也是2012年和2013年雨果奖最佳短篇故事奖得主,获将作品《手中纸,心中爱》和《物哀》也曾在前两年雨果奖期间广为流传。



译者刘宇昆在颁奖现场


如果你不是科幻小说的受众,也许这正是进入这个领域探索一番的好时机——不妨就从《三体》开始。这次的获奖作品是刘慈欣《三体》三部曲的第一部:在文化大革命中历经磨难的女科学家叶文洁出于对人类的仇恨与绝望,按下了发射地球坐标的按钮。而四光年外,饱受3颗太阳之苦的三体文明正在寻找星际移民的去处。在接收到地球的信号后,三体人庞大的宇宙舰队开始向地球进发,人类的末日悄然来临……



《三体》中文版


其实关于科幻小说的意义,还是得听听大刘自己的看法。他曾在一次采访中说过:科幻创作应该在想象的世界中让大家看到科学之美,真正的科幻应该使人们感受到宇宙的宏大,应该让他们终于有一天在下夜班的路上停下来,长久地仰望星空。


而他在2013年7月下刊为ELLE撰写的专栏文章《1988年,开始与结束》中,想向我们传达的也是同样的观点。也许读完这篇文章,你会记得抬起头,把好奇和敬畏的目光投向茫茫的宇宙之中。



刘慈欣


1988年,开始与结束

The Year of Dawn and Twilight


撰文:刘慈欣


1988年,我25岁。这在别人看来很平淡的一年,在我这个写科幻小说的人眼中,却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1988年标志着大航天时代的结束。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曾经一日千里: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后不到两年,探测器就到达了月球;又过了一年半,第一个宇航员进入太空;此后仅过了8年,人类登上了月球。这每“一大步”所依赖的,仅仅是功能简单到只相当于现在一块电子表的计算机。


在大航天时代,人类最后一次航天技术的突破是航天飞机。航天飞机的主要目标是通过重复使用来省钱,而这正象征着人类航天理念由纯粹的探索和开拓转为经济的投入和产出。在1988年,已经飞行了7年的航天飞机显然没有达到这个目标。另一方面,苏联在这一年败出阿富汗,东欧的多米诺骨牌开始倒下,华约集团在冷战后期处于全面颓势。于是,在大航天时代驱动太空探索的政治动力也不复存在。


于是小航天时代开始了。自此之后的25年里,人类的脚步只在近地轨道徘徊,离开地球的最远距离不超过高铁两小时的行程。


与此同时,信息时代开始了。


当时有一条很轰动的新闻:武汉的一个家庭居然买了一台电脑!当时,一台外形如同粗笨石块的IBM电脑仅有512K内存,没有硬盘,只有一台360K的软驱,售价15000元——而当时人们的平均月薪也就一百多元。这科学神坛上的神器,居然能被一家人买回去,实在不可思议。但不管怎样,一切自此开始了。在9600K调制解调器的嘶鸣声中,人们通过电话线以蜗牛般的速度并入互联网。仅仅十年后,信息网络铺天盖地笼罩了一切,无微不至地渗入我们的生活,把人类抛进了一个似乎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时代。


但是很少有人觉察到,这一切可能都是幻觉。


卡斯帕罗夫,这个曾被计算机击败的国际象棋大师,曾经这样说过:信息技术可能是一层迷雾,造成了进步的假象。信息技术本身的飞跃性进展是没人能够否认的,但其他领域的技术并没有取得同样快速的进步,甚至在很多领域仍停留在上世纪60年代的水平。


尤其是航天技术,除了控制系统随着信息技术取得巨大进步外,其他方面几乎没有任何重大突破,最关键的推进技术仍然处于效率极低的化学推进阶段,核动力推进却遥遥无期。要知道,在行星际的航行中,化学推进如同用手划着小船横渡太平洋!


在这25年中,太空探索的燃情时代结束了,人类在信息技术搭建的安乐窝中乐不思蜀。但我们不该忘记,地球生态系统就像一个巨大的生命体,时时处于动态之中,并且同所有生命一样寿命有限。人类文明不可能在封闭的生态圏中永远地发展下去,惟一的生路就是鼓足勇气飞出地球摇篮,在太空中开拓生存空间。


大航海时代塑造了现代世界,现在我们正处于第二次大航海时代的前夜,面前的第二海洋就是太阳系外的广阔太空。飞向新世界的障碍就在我们的心里,我们要做的,就是重新唤醒深藏在血液中的开拓精神,勇敢地到星空中去寻找地球文明的未来。


2013.05.01于阳泉



编辑:邓悦现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