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体》《流浪地球》之外 看这些作品读懂刘慈欣说的未来感

 育则维善余言 2019-02-21


其实我们的科幻发展到这一步,并不是因为科幻本身,也不是说现在的科幻就比上世纪80年代的科幻水平高多少,它是大环境决定的。《流浪地球》的导演也反复强调,整个国家处于快速崛起的现代化状态,给科幻文学、科幻电影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中国现在最强的感觉是什么?是未来感。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有中国这么强烈的未来感,这种未来感就是未来给人的吸引力,现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没有办法与中国相比。顺理成章,它就促进科幻小说、科幻文学的繁荣。


国运盛,文运盛。我不知道这一点对其他文学是否准确,但对于科幻文学是极其准确的,在一个落后的、贫穷的、发展缓慢的地方,科幻文学肯定不行。不论你是多么有水平、有创意的作家,你也不行、得不到承认,这是科幻文学的一个特点。


——刘慈欣接受央视采访部分内容



慈欣上一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是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获得雨果奖,他成为荣膺该奖项的首位亚洲人。借助《三体》,中国科幻作品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如今,电影《流浪地球》让中国科幻电影有了对话世界的实力和底气。



喜欢刘慈欣的读者,将其亲切地称为“大刘”。在他们看来,大刘的科幻作品,既立足现代,又警示未来,同时又不乏对人性的独到刻画,可谓既仰望星空,又脚踩大地。


关注人类生存家园


“拿到《流浪地球:刘慈欣获奖作品集》的书稿时,我并不是第一次读刘慈欣的作品,但最感动的,还是《乡村教师》。”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长江文艺出版社审读室主任毛娟坦陈自己至今读这篇作品,还是泪点频出,为中国落后地区那些无私教师以生命为代价进行心智启蒙和文明传承而感动。


《流浪地球:刘慈欣获奖作品集》(长江文艺出版社)收录有《流浪地球》《中国太阳》《乡村教师》《全频带阻塞干扰》等中短篇获奖佳作。刘慈欣的作品一向以“硬”标榜,比如《流浪地球》《中国太阳》,《乡村教师》却别出心裁。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重点放在意境营造上”,即一个小乡村里,患癌教师用生命为代价,传播文明、爱和温暖。


“从《流浪地球》《乡村教师》,到《全频带阻塞干扰》《带上她的眼睛》,刘慈欣一直在向我们传递一种坚硬的科幻风格,很科学很严谨很真实,但是这些作品都有一个相同的内核,就是宏大而柔软的人文关怀。”在毛娟看来,不管是《流浪地球》《乡村教师》中的最终目的拯救地球,还是《全频带阻塞干扰》《带上她的眼睛》对人物的感念和关切,“落到实处,就是对人的关怀,对人类处境的关注,对未来的关心,对人的勇敢和坚持充满了深深的感动。”



这种勇敢和坚持,在刘慈欣《时间移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时间移民》(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汇集了刘慈欣《朝闻道》《微纪元》《微观尽头》等14篇科幻中短篇名作。以《时间移民》为书名,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编辑室主任姚丽表示,一方面,“时间”是科幻小说中一大主题;另一方面,通常说的“移民”是指在空间上的迁移,把“移民”和“时间”联系起来,在表现手法上具有非常宏大的想象力,同时这篇短篇小说里所涉及的能源危机、气候变暖等元素都跟当下的国内外大气候密切相关。


创新是科幻文学的生命


“世界上分成两类人,读过《三体》的和没有读过《三体》的。”这句非常调侃的话,始自果壳网科学活动主持人小姬,通过网络流行开来,从一定程度上折射了“三体”这种文化现象的热象。


“《三体》可以说是刘慈欣创意的‘急速炸弹’,每个创意都能展开来写一篇故事,如此密集的创意用了他头脑当中很多的想象‘炸药’。”作为《三体》的责任编辑,与刘慈欣相识多年的姚海军拿到手稿花了5天时间看完后,心潮澎湃,“刘慈欣最能触动我们这种科幻迷,他喜欢技术畅想,叙事密集,确实无人能及。”


在姚海军看来,《三体》之前,中国的科幻小说很少能有如此复杂和广阔的架构,无论是从时间还是空间而言。同时,对于人类文明图景的构建、不同文明之间均有所涉及,“中国过去的科幻作品从没有这么宏大的叙事。”


宏大的叙事世界需要靠很多精微的细节来构建。姚海军认为,刘慈欣的厉害之处正在于此,“不仅体现在他建构宏大场景的行为上,也体现在他笔下小人物的命运抉择中。那些被宏大世界反衬得孤独而弱小的生命的这种抉择从另一个角度给人震撼,让极渺小跟极宏大形成强烈的对比。”


面对《三体》所带来的成功,刘慈欣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是个例,要以平常心看待。创作多年,刘慈欣表示自己遇到的最大挫折是创意方面,他坦陈:“特别是长篇小说,能支撑你写下去的,就是你自己的想法很兴奋。如果我都兴奋不起来,你别指望让读者能兴奋起来,这是我遇到的最大的难题。”


创意是每一个写作者都会面临的问题,要保持创意只有靠创新。正如刘慈欣在一篇文章中所写的:“创新是文学的生命,更是科幻的生命,面对着这个从大海见一滴水的文学,我们首先要有大海的胸怀!”


实现人与技术大和解


刘慈欣最新短篇小说《黄金原野》被收录进科幻小说集《十二个春天》(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在该书策划编辑安烨看来,和春节电影市场大火的《流浪地球》相似,大刘在《黄金原野》之中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故乡情结。


“大刘将自己关于当下科技发展最全面的思考,融入了这篇短小的故事之中。”安烨说,在这篇小说中,不仅可以看到最新的人工智能与太空探索这些硬科技的呈现,更能看到大刘将这些“硬”的技术与“软”的人性相结合,实现了人与技术的大和解。


作为刘慈欣的粉丝,安烨深深感觉到《黄金原野》虽然篇幅只有短短的20页,但蕴含的情愫却一丝一毫都不少,反而更有让人不断品味的厚度。“尤其是故事的结尾体现了大刘一直以来的宏大格局。这一好莱坞大片式的结局,让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想必这也是大刘一直想告诉读者的,那就是不要忘记心存希望。”


在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看来,《黄金原野》的构架与刘慈欣早期的短篇相比,故事连贯的重要性超过了单纯作为推动情节转折的技术设定,而其细腻的文风更为此篇小说增添了一份独特的吸引力。“《黄金原野》中爱丽丝的梦游让我想起了其另一篇短篇科幻小说《微纪元》中小小的未来人类,而这一次大刘的想象力又带给我们一个关于未来的全新可能。”朱进认为,刘慈欣的故事总能抓住大家内心深处最感动的点,不是对故事情节或某个人物命运感性的感慨,而是对笔下苍茫宇宙中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命运因理智而生的触动。


想象之美叠加科学之力


“中国孩子需要更好的有影响力的原创科幻作品,帮助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激发其想象力,拓展他们的视野。”谈到“刘慈欣少年科幻科学小说系列”丛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策划初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神秘岛品牌负责人耿磊如是说道。


“刘慈欣少年科幻科学小说系列”丛书由刘慈欣和理论物理学家李淼首次联手为青少年创作。作为刘慈欣首次在“少儿科幻”领域的尝试,该系列丛书既有精彩的科幻故事,又有专业的科学知识,兼顾文学性与科学性,可谓“想象之美叠加科学之力”。


“书中选取的篇目均为刘慈欣的经典作品,其中多篇小说曾荣获中国科幻银河奖,代表了作者创作的极高水平,很多作品中能看到后来《三体》的影子。”耿磊表示,作者针对青少年的阅读心理和接受能力重新对自己的经典作品进行调整和修订,让小读者能够更为深入地了解其所思所想,了解其塑造出的科幻世界。


“此外,本套书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辨力。”耿磊说,“希望他们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愿每个孩子都能看到更大的宇宙,思考更广的人生,拥有更长远的未来。”(李婧璇)


刘慈欣的宇宙诗学

□张凡


2001年,山西娘子关水电站的工程师、业余科幻作者刘慈欣腼腆地声称: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所花费的精力可以写10部《球状闪电》,它有25万字,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写,前后三易其稿,历时10余年,小说描写超新星爆发后,地球上只剩下13岁以下的孩子,世界变得怪诞而疯狂。以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科幻文学从一支“寂寞的伏兵”突然如超新星爆发,成为中国文学富有活力的世界性力量。伴随着中国科幻的世界性崛起,刘慈欣从业余科幻作者到中国科幻的“四大天王”,再到中国科幻的领军人物,直至今天的中国科幻代言人,实现了3次大跨跃。


第一次跨跃是成为中国科幻的“四大天王”之一。上世纪在90年代之前,《科幻世界》作家群以王晋康独占鳌头,他是那一批新生代作家中的超新星。刘慈欣虽在80年代中期就有科幻创作,但一直没有正式发表。他长期关注科幻并尝试写作,直到90年代中期逐步定型,持续发力,陆续形成了长篇小说和系列中短篇小说相配合的整体布局。除长篇外,有中短篇“地球系列”“太阳系列”“普通人系列”“大艺术系列”。迟至1999年,刘慈欣才发表第一篇作品──短篇《鲸歌》并一鸣惊人,同年首次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一等奖,2000年《流浪地球》获中国科幻银河奖特等奖。人们开始将其与王晋康、韩松、何夕一起列为中国科幻“四大天王”,科幻迷亲切地将其称为“大刘”。


第二次跨跃是刘慈欣一路高歌的国际化进程。2015年,《三体》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奖,这是世界科幻的最高荣誉之一。长篇奖是雨果奖压轴大奖,分量最重,在雨果奖历史上,第一次由亚洲人获得。这对于中国科幻界来说,意义不下于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复旦大学教授严锋称,刘慈欣以一人之力,把中国科幻推进到世界水平。《三体》在当年以压倒性的磅礴气势、奇特的东方设定、过硬的技术主义席卷世界科幻。目前,“三体”三部曲已有几十个语种的版本。除雨果奖外,刘慈欣还获得了“阿瑟·克拉克奖”等多个世界科幻大奖。刘慈欣的所有小说都在持续被译介,抢占美国主流科幻市场,并成为畅销榜上的排头兵,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也是其狂热读者。


第三次跨跃则是从圈内走向圈外,走向社会大舞台,成为中国科幻代言人。电影《流浪地球》现象级引爆,将刘慈欣从科幻界推到前台,科幻热再次点燃。刘慈欣的文本也成为讨论的热点。


“我没见过黑夜,我没见过星星,我没见过春天、秋天和冬天。”这是电影同名小说《流浪地球》内敛而忧郁的开头,也是此文最意味深长的句子。在刘慈欣的《流浪地球》中,他用了一部长篇小说的大纲,压缩到中篇,典型地展开了自己的宏叙事。所谓“宏叙事”不同于“宏大叙事”:


首先是宏细节,宏细节相对于主流文学的微细节而言,微细节用来揭示人类社会巨大的心理真实,而刘慈欣无意于此。他认为,科幻文学可以用200字来勾勒宇宙大爆炸以来的文明史、人类史,这是宏细节,主流文学显然没有办法做到这样。


刘慈欣又举出了“种族形象、世界形象、科学形象”,这也是主流文学所没有的3个独特形象——比如,在《流浪地球》中,驶向比邻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主流文学过分擅长心理分析:托尔斯泰式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福楼拜式的、卡夫卡式的、普鲁斯特式的——这些刘慈欣统统不要,他要的是从细节走向整体宏大。


刘慈欣还指出,被主流文学所抛弃的英雄主义——科幻文学中的英雄主义,可以在人类灾难来临时,挽狂澜于既倒。他的小说里,每一部都在“杞人忧天”,思索宇宙时代人类的命运。


刘慈欣构建的宏叙事理论,有力地解释了为什么他的小说不擅长细节描写、不擅长描述男女的情爱,为什么要使用铁血的逻辑,为什么崇尚面对末日时分的理性虽千万人吾往矣——他的英雄主义是用来拯救种族和人类的。在刘慈欣看来,科幻文学并不是人的文学,而是人类的文学。


在科幻界,很多人会说刘慈欣写的是黄金时代的科幻、太空科幻,陈旧,老气。这是事实,但也是错觉。刘慈欣是力与大与远的集合体,力是阳刚,大是崇高,远是想象力,他坚信,人类作为宇宙的孤儿,必将进入第二次大航海时代,告别家园,走出摇篮,寻找文明的起源和呼应。这是刘慈欣仰望的宇宙诗学,具有东方文化的忍辱负重,对人类扬帆在宇宙之海的千万年的夙愿。


刘慈欣仿佛正在燃烧的科幻界的“中国太阳”,引爆中国科幻的奇点临近。中国科幻已进入全新阶段。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科幻文学博士、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中国钓鱼城科幻文学中心”主任)


责编:刘一文



最近更新了微信版本的人,大家很难在杂乱的消息列表里找到我!

其实只要简单的几步操作,将我置顶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