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来碗炒肝儿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8-22

□张楠迪扬

  炒肝儿,必须得加这个“儿”字才地道,还得霸气地说“来碗”!一碗炒肝儿,二两包子,这是小时候每天上学前必吃的早点,头天晚上就惦记着。

  那会儿上学都走着,也没人送。天蒙蒙亮,摸着黑儿,背上书包就出门了。出门左拐,路过人家几个院门,再右拐,就到大街上了。大街后身是自由市场,把头就是个卖炒肝儿的。现在想起来,不是什么老字号,就是个外地人开的小饭馆,早点迎合了老北京的口味,卖炒肝儿、包子。

  “一碗炒肝儿,二两包子!”每天都这句,坐那就开吃,香。

  炒肝儿说起来很简单,猪大肠、猪肝,酱油淀粉勾芡,撒上蒜末,得合。不过下水也分三六九等。过去肝儿贵,肠子便宜,一碗炒肝儿里能有两片肝儿就不错了。有时候盛出来,先扒拉扒拉,看有几片儿肝儿,总有个心理,看看这碗值不值。地道的做法,是把肝儿泡煮,这样煮出来又滑又嫩。

  炒肝儿的精华就是猪大肠。老北京直接管猪大肠叫“肠子”。炒肝儿里的肠子有讲究。肠子里边那层油不能刮得太干净。刮得太干净,肠子就没肠子味儿了。说白了,就是不能洗太干净。有的卖炒肝儿的,可能是懒,洗得不那么干净,反而更香。肠子口感滑软,嚼起来有股韧劲儿,再加上那层油,香到姥姥家了。直到现在,我难得回趟北京,每次回家,我妈到楼下买炒肝儿,都得加上一句:“给多来点儿肠子。”

  勾芡听起来最简单,其实最难。自己家里炒肝儿做不好,多半是芡勾得不好。稀了,稀汤挂水;稠了,都是淀粉疙瘩,很扫兴。芡勾不好只可能有俩原因,要么技术不到家,要么淀粉用得不对。炒肝儿勾芡的淀粉要用白薯粉,这样勾出来才够黏糊。小时候外边多是卖玉米粉的,玉米粉便宜,但是怎么也勾不出饭馆儿里的效果。

  最后就是这点睛之笔——蒜末了。上边没说全,做炒肝儿是得最后撒层蒜末儿。在蒜末儿刚被热气熏跑了辣味,但又没被完全焖熟的时候盛出来,这时候的蒜香最棒,可以压掉肠子的油腻,又不会辣嗓子。有的地儿不正宗,不懂这门道,蒜末刚撒上就给人盛出来,没法吃。炒肝儿要撒蒜,但炒肝儿里的蒜可不是只撒这么一道。

  我爸老说,炒肝儿最费蒜。怎么个费法儿?炒肝儿里的蒜是要从勾芡开始就撒的,反复撒几道,要的是熟蒜香味儿,最后出锅再撒一道,要的是生蒜香味儿,这样就一直能有蒜香。外边炒肝儿店,就要不停地撒蒜了。大锅炒肝儿要卖上一天,蒜撒上一层,一会就焖熟了,没那层生蒜香了,就再撒一层。这就是为什么它这么费蒜。

  说老北京是“喝炒肝儿”,因为不用勺儿,直接捋着碗边吸溜着喝。唾液会分解淀粉。如果用勺儿,粘在勺儿上的唾液被带到碗里,一碗炒肝儿没喝完,芡就泄了,很难看,也影响口感,越吃越不是味儿。但这老礼儿,没被我这代继承下来。

  小学那会儿,可真能吃啊,包子一两仨,二两就是六个,每个都是大象棋子儿那么大。都吃了好像还能再多来一个。包子配炒肝有个吃法,咬一口包子,再用包子把碗里的炒肝儿芡盛起来,蘸着芡吃,临了儿,剩口包子皮,再把碗上剩下的芡给拾掇了。这搁现在,太没起子了,估计没人这么吃了。

张楠迪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