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
意解·缜密(2)语译
●缜密
是有真迹,如不可知。 意象欲生,造化已奇。 水流花开,清露未晞。 要路愈远,幽行为迟。 语不欲犯,思不欲痴。 犹春于绿,明月雪时。 |
●语译
诗歌既是诗人笔墨所为,它的真实的痕迹实际上是存在着的。只是因为诗人缜密的运思创造,那痕迹像是不为人察知罢了。这就如缝制衣服时的穿针引线一样,针线之迹本是客观的存在,只是因为针脚绵密到极致,所以竟如天衣无缝一般,一切都那么浑然一体。
诗人因外物而触发了心志,油然而生出一种意象。在意象初生之时,诗人用细腻的笔墨描摹眼前之景在自己心中的感受,就能够出奇制胜地扑捉到这个意象,毫厘不差地写下它的真实面目,此时的鬼斧神工来自于诗人缜密的运思,它差可与天地造化斗胜争奇。
宏观地看来,大自然给人的印象是雄浑开阔的;但是,从每一个底里细部上观察,它却是非常缜密细腻的。请看那潺潺细流的每个涟漪波皱,舒蕾吐蕊的层层花瓣,造化为它们安排得多么精緻;还有,在朝阳初升,晨露未干之时,晶莹的水珠儿是那样五光十色,煞是可爱。这些神奇的现象都说明大自然的精巧布局原本是非常细密的。
对意象的缜密描摹,固然要求诗人着力为之,但这种艺术的创造却要有巧夺天工的驾御能力。这就要求诗人不能人为地去专务形似,不应执意相约于物,倘若这样,则有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约之愈近,去之愈远。反之,随心所欲,全不在意地信步行来,却能意与境会,妙手偶得。如此化有意为无意,进有心为无心,才能达到自然天成的缜密之境。
这样看来,诗歌的意境当是隐含而蕴籍的,诗歌的意象最好是不能正面说破的。冲犯了意象的真相,意象就显得率直而浅陋了。另则,诗人的想象,务要开阔、灵活、丰富,决不要显出固执与痴重来,停滞于外物的想象和冲犯外物的表达都是与缜密的思致背道而驰的。这就好比春回大地之时,草木欣欣向荣,春色一片翠绿,是不必直呼“春来了”的感叹的;或如明月清晖,万里银光洒在雪地上,不必言洁而其洁无伦,不称寒而其寒可想。孔子曰:“绘事后素。”如此摹神写态,不犯不痴,隐真而呈虚,离貎而存神,方能尽显缜密的韵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