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圣解(六十)

 永生道人 2013-08-23

道德经圣解(六十)----萧天石

(2011-07-12 16:09:30)
标签:

杂谈

分类: 道门语要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①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②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③

【注释】

    ①粪字,敦煌本作“(上‘米’下‘里’)”;傅奕本作“播”,毕沅谓:“粪、播,古通用。”《玉篇》:“播,种也。”吴氏澄谓:“‘粪’下有‘车’字。”然《淮南 ·览冥训》云:“故却走马以粪,而车轨不接于远方之外。”引老子此句而断以“粪”字,可证“粪”下有“车”字乃误。又案《说文》释 “粪”曰:“弃除也。”《荀子·强国篇》:“堂上不粪,则郊草不瞻旷。” 杨注:“堂上犹未粪除,则不暇瞻视郊野之草有无也。”此处老子有 大道行于天下,战马无所需,则用之于郊野耕载之意。

    ②此句与上句为对。天下有道之时,人皆清静无欲,遂无交争,故却除走马之事以治田畴。天下无道之时,人皆躁动多欲,遂 有交争,故戎马生于郊境。案:郊境乃指争伐之地耳。《盐铁论.未通篇》曰:“当此之时,却走马以粪。其后师旅数发,戎马不足, (牛孛)入阵,故驹犊生于战地也。”可为老子注。

    ③王弼本无“罪莫大于多欲”一句。俞樾引韩非子考证,知乃王本脱漏,今据河上本补正。“可欲”,一本作“多欲”,义长,今从 之。盖天下之大患,皆出于不知足;人见可欲则欲之,纵有五色、五味、五声亦不为满,不为满则妄举动,妄举动则争伐起,争伐起 则祸患生而咎自取。天下大患皆由此生,老子乃(口鬼)然结语曰:“知足之足,常足矣。”

    总阐守道自足第一

    大道之行也,以清静为正,以无为为用,以无欲为修,以无得为守,而以常自足为功;治身如是,治天下亦然,此本章圣义之大要也。 夫天下有道,则天下大治,安乐而和平,和平则无兵战之灾,共相与安于无事,乐于自足,而相忘于道术。无事之极,兵无所用之,故驱 走马以治田畴也。天下无道,则天下大乱,盗贼多有,争斗无已,共相与奔命于国事,石能自安其性命之情,而相失其道术。大乱之极, 则兵战以起,故牝马亦须征用,而使戎马生驹于郊也。其国困民穷、物竭财尽为如何?可知矣。

    君人者,一身系天下之治乱安危,如能清静无为于上,忘乎物,忘乎名,忘乎知见,忘乎利害得失,复忘乎人我,而大同之。其为道 也,则自上入于天,而与天下人共天下矣。夫分也者,有可不分者也;争也者,有可不争者也;利之所在,害亦随之,故得也者,有其不 得者存焉!有何可欲、可取、可贪、可得者哉?以得不可终得,有不可终有,盛衰存亡随时转,物换星移任去来。

    如能处上而能舍己从人,损己而利人,如水之善利万物而不争;泯私欲,绝敌我,以与天下人共天下;而任天下人各自性其性,自为 其为,自安其安,自乐其乐,皆不知其由然,而照之于天,是任其天行,而自足于其天者也。是之谓“天和”。天和者,和于天而亦同于 天,与天为徒,而不与人为徒者也。故知无知,而行无行;欲无欲,而为无为;争无争,而得无得;兵无兵,而战无战;敌无敌,而胜无胜;政 无政,而治无治;成无成,而毁无毁;德无德,而道无道;玄同一切。大通于一,而冥入于无。是之谓“天行”。非圣人其孰能知之?其孰能 行之?

    天行者,与天同行,而非与人同行者也。与人同行,则难能超凡尘而脱俗气,以其尽在世间中行,故不能解脱其人心,净尽其人欲, 而欲其能知足止,亦难矣。故须使其能超世间而与天同行,离人道而上合天道,无违自然法则,一片性天流行,而自性亦自足于天,无 求于外,不待知而自足,故能常足!此圣人之“自性足”也。以此处上,则应帝王而可使天下有道;以此处下,则超凡圣而神化无方,可 永恒不尽不灭,而与宇宙精神共往来矣。故曰自性足,则即为匹夫,亦无所不足;自性不足,则贵为天子,亦无所能足!故曰:“知足之 足!常足矣。”

    参证章旨第二

    余尝谓老子之学为帝王学,与为帝王师之学,故本章主旨,亦在教“以道作人主者”,不可以兵强天下,须自求知足,静处无为于上。 知足则常足,不知足则常不足;常不足则欲无已时,而征伐兵战以起。故曰“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也。盖兵凶战危,逞强梁者,常不 得其死!且“攻城以战,杀人盈城;攻地以战,杀人盈野”,故孙子不贵“百战百胜”,而贵“不战而屈人之兵”,庄子贵“圣人之用兵,亡国 而不失人心”也。亡人之国,而不失其人心者,此乃以道服人,以道服人国,以道服天下也。世未有常战而不弱,久战而不败,好战而不 亡者也。故老子诫之曰:“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天下之所以常大乱,兵战之所以常不绝,与和平之所以永无望者,要在谋国者之多欲与不知足,及贪得之无已时也。

    自古迄今,此三者无不为世人之大病痛处,且亦为天下大乱不已之大根源处。夫“万法唯心造”,故“万罪唯心造,万祸唯心造,万 咎唯心造”,亦为不二之真理,且亦为天理之固然。此所以老子本之而教人“去欲心,去贪心,去得心”。于求自足于内。而不求足于外; 求自足于已,而不求足于人也。夫人之所以有大患者,为其有人我心,有爱欲心,有好胜心,有贪得心,有瞋痴心,有不知足心。以我穷 物,以我胜物,以我穷天地,以我胜天地,别物与天地,皆不能尽穷,尤不可尽胜!其不自丧其我、自亡其我者,儿希!余故曰:及吾无 心,吾有何患?心有一切有,心无一切无。我无一切心,则天地万物,得失存亡,祸福死生,于我何有哉?一心清静,寂然不动,一欲不 起,一念不生,自可明道而入道矣。以一心清静,则自人心寂而道心生,人欲灭而天理存。道心生,天理存,则纯是一片天道与天理流行 矣。

    能自足于心,则自能如颜子之“一箪食,一瓢饮,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大之如巢父许由之辞天下而不受,小之如庄子之辞楚 卿相而不为,张良之择留自封,复从赤松子游,以自遁隐;盖以其心中皆别有天地,别有至乐者在也。道行之而成,道失之而毁;恶乎 成?成于成,不成于不成;恶乎毁?毁于毁,不毁于不毁;小大多少,尊卑贵贱,莫不皆然,皆一于道。故自足于心者,即内自足于道,而 不外求足于物也。物不可穷,欲不可满,是则向外驰求,将永无已时。故能知自足其足者,则有无均得,小大均得,无所不得,而一得 永得,即失亦得。是之谓大得,乃得于道,得于天也。不知自足其足者,则有无均失,小大均失,无所不失,而一失永失,即得亦失。是之谓大失,乃失于道,失于天也。是故老子曰:“知足之足,常足矣。”

    能自足于心,则亦自可如《中庸》所示之“素其位而行”矣。《中庸》有言曰:“君子索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索富贵,行乎富贵;素 贫贱,行乎贫贱;索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能素其位而行,乃能自足其足,而不足人之足;自安其 安,而不安人之安;自得其得,而不得人之得!故能常自足于性,自足于天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