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青砖红瓦还是宽宅大院土屋土炕,严厉地呵斥着淘气的孩子,心疼地笑骂着自己的丈夫,或者有事没事地喊叫着刚刚蹬翻盆、踢倒碗的看家小黄狗,枯燥沉寂的乡下。不管怎么说,小村光鲜活泛,灵动悠长。
在农村女人就占多半,男人们出外打工。记得我上小学一年级的头几晚上,妈妈总是睡得很晚,有时我睡醒一觉,还看到她在昏暗的灯光下缝补,当我兴高采烈地准备第一天走进学校的早晨,妈妈却拿出了她的成果,一个用做完衣服剩下的料拚成的书包,色彩搭配协调,针眼儿密匝均匀,背在身上那种神气活现的劲头现在想起来还美滋滋的,那个小书包的温暖和厚重伴随我走过以后十几年的求学生涯。记得当时我的小书包可让伙伴们羡慕不已,几个伙伴哀求我换着用上一半天,有的甚至要求不高,在放学路上和我换着背着书包一段路就巴不得了。 吃的饭食也会让媳妇们比试个高低。都是难以下咽的玉米面、红薯面和高梁米,有的不动心思的家庭主妇蒸得窝头硬得可以当石块儿,让人难以下咽,灵巧的媳妇可不一样了,她们想着法儿地粗粮细做,把玉米面里多加上野菜贴饼子、拌疙瘩,把红薯成加上榆树皮磨得面擀面条,再配上青菜、蒜汁儿、花椒油等佐料,吃起来一点儿不比现在的大餐逊色。那时,放学回家的路上,肚子咕碌碌地催促着回家的脚步,急匆匆走在小巷子里,看着一家家矮矮的屋顶烟囱里冒出的信息,闻着家家从没糊严实的窗棂间溢出来的饭香,就可以大概判断谁家的伙食如何,在心里模糊地给各家的大婶大娘臆断地打着分数,谁家手巧谁家手笨,这种简单的乡间推理和信息储存可以在多少年后的今天不用费劲就轻松地从大脑中调出,看来,当初记忆的东西永远也忘不掉了,要是当初多记一些就好了。
不只是吃的用的,迎来送往的礼数,在农村也是媳妇们的一张脸。要是遇上过节、走亲威的时候就更不一样了,媳妇们在这个时候可成主角了,要是在这个时候作事不着边,那可会成为别人笑柄,当然要是做的好,也会在这个显鼻子显眼儿的当口给人们带来说不尽的夸赞。记得小时候房后街坊家的女人特别厉害,有事没事总是站在屋顶大喊大叫,不是谁家的猪跑他们拱了门,就是她家的母鸡在谁家丢了蛋,要不就是她家的枣枝伸到别人家少了几颗枣,反正总有事不合她的心。一次她家来了客人,大冬天的用冷水给人家泡茶,吃饭时自己一屁股坐在主座上,拿起筷子就吃第一口菜。没几天,她这些不讲究的事儿不长腿地跑遍了全村,人们都知道她不光厉害,还不讲究,没教养。这可不得了,她多少年也不改的毛病,一直影响到她的五个儿子到了年龄娶不上媳妇,人家一打听有这么个婆婆都退。还有一家,娶来的媳妇不爱见人,家里来了客人,她也不知道出门迎接,更不知道端茶倒水地聊天,只要家里来人,她就坐在自己屋里不出来。
要是遇上过春节,可就成了各家比赛的时候了。家里大人小孩儿穿衣戴帽,一家人的礼数招待,都成了人们即使不说,也会挂在心里的小算盘。因为大年初一全村人们串门拜年,谁家的屋子拾掇得干净利落,谁家的邋遢零乱,谁家的饺子味香皮薄,谁家的饺子个大难看,吃着还不好吃,甚至谁家的的对联贴歪了,谁家的衣服少个扣子,许多鸡毛蒜皮的不着边的小事都会或多或少地记在媳妇的帐上,要么夸奖谁家的媳妇操持家务是把好手,“炕上一把剪子,地上一把铲子”,里里外外都是好手,要么会在某个不讲究的场合三五成群躲在背旮旯里念叨谁家的媳妇没出息,把家里人弄得和小鬼似的。孩子们的礼数可成了妈妈们的镜子,谁家的孩子过年说话有礼貌,拜年会说话,知书达理,可就成了这家媳妇的招牌,人们夸孩子其实是在夸这家的媳妇懂事,会教育孩子。
可别小看了人们的夸奖和讲究,哪家媳妇的名声对这家的大事小情可至关重要。有的因为家里娶进个明理媳妇,这家的日子就慢慢红火起来,门庭若市,因为人们都愿意和她家打交道,他家的人缘也会好,有事人们争着帮忙,要是哪家娶个不讲究的媳妇,这家可不好过了,人们到家门绕着走,怕事非,躲闲话,她家就显得冷冷清清,有事了也没人愿意帮忙。另外,还直接会影响到孩子娶亲成业的大事,谁家娶媳妇、嫁闺女,都会细细打听对方的当家女人怎样,厉害吗?自家闺女过去可不能受窝囊,可不能让孩子跟上个不懂事的婆婆,农村的女人成了家族兴旺的定盘星。 农村对媳妇们的要求真的有些苛刻。就是农忙时节,按说这些体力活应该是男人们的天地了,可偏偏不是。无论收麦收秋,从鸡叫头遍开始,各家陆续开门点火做饭的都是各家的媳妇,饭做好了,男人们起来吃过饭也要带上女人们一起下地。地里的活女人一点也没少做,有的还一点不比男人差。 我记得大舅妈,耕耩黎耙,样样都是行家里手,叉把扬场,出手都是是模是样。连起肥赶大车这样的纯爷们活,人家也干得地道四现,再加上家里的缝缝补补更是手拿把攥,梭机能织布,巧手会绣花,再加上人长得个高漂亮,那时她可成了当地媳妇们的榜样,过去很多年了,就是她现在已经六十多岁了,人们谈论起来,还是觉得没有人能超过人家的力量和为人处事。 孝顺也是衡量媳妇们的一把标尺。一家人过得是不是安稳,特别是家中的老人穿戴如何,过得是不是开心,过年有没有酒,有没有新衣服穿,家里是一团和气,还是整天鸡飞狗跳的,这主要取决于这家的媳妇。有的媳妇特别会安慰人和会说话,很多事其实就是一句话的事,话说得体贴,说得到位,说到人家心坎里了,什么事也没有了,气也就消了,相反,要是猴急猫上墙,有个芝麻大点的事非要鼓起个鸡蛋大的苞,邻居家婆婆老实可媳妇总是鸡蛋里挑骨头,有事没事儿就找事儿,有一次,媳妇要送孩子早上上学,着急白脸丢这忘那折腾了半天,要出门走的时候,婆婆出于好心说了一句“别急,走慢点儿”,这媳妇上去就回了一句,“别啰嗦了,慢点儿得什么时候才到学校啊,赶中午再到还行吗?”一句话把个婆婆噎得够呛,好话也不再敢说上半句了。当然,农村媳妇的孝顺不只体现地说话上,做事更重要,不少农家媳妇的尊老敬老作为成了多少年传承的美谈,就像农村的庄稼,一茬茬地清新盎然,后来的媳妇效仿先头的婆婆,一代一代把专属女人的美丽播撒在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并愈加繁盛。 当然,农村人们住得集中,谁家男人咳嗽的音调都会翻过矮墙,听个清楚。媳妇们的生活改变着一家人的生活,显得更加明显。城市也不例外,只是多少会被厚重的水泥包裹起来,做得如何不至于让很少见面的邻居知道,更不要说一个小区的邻里。不过,女人改变家庭的重要,自古有之,一定程度上远过于男人的影响。 看来,女人真的不只是半边天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