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润墨香说古玉?二十二
古玉风化形成与土壤酸碱、水质软硬之间关系的浅析(上)

1、广州南越王墓 2、湖北随州曾侯乙墓 3、湖北荆州熊家冢墓 4、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陵 5、江苏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 6、河南三门峡虢国墓 7、山西曲沃晋侯墓地
当我们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发现了人类祖先在这块土地上留下极为丰富的不解精彩时,那些深埋在地下的辉煌和未知崔萌了现代人类对其解读的激情和向往。当我们利用考古实物与逻辑的推理,来试图理解和探索那些过去时的真相时,联想在渐进中得到了升华,认识在不断地考古发现中变的清晰。人类对玉器的使用和认识,崇拜和利用,在这些繁杂中已经远远地超越了其本身质量和形制唯美的意义,她已经成为了这片土地上象征着古老文明的灵魂之一。
现在古玩圈内对古玩鉴赏的群体有学术派和实战派之分,而这两派都有越位的现象,我感到这都是赵公明使得坏。我认为,学院派都是有着科班功底的学术研究者,他们依据考古发现中的实物,查找各种相关资料去对出土文物进行学术研究,来推断当时的文化背景和历史面貌,对他们而言没有赝品的概念,只是根据出土文物的形制、纹饰、材料、遗存来完成考古报告就行了。一旦有了新发现,在技术可靠地支持下可以站住脚的,那就是成就和收获;实战派成分比较复杂,有收藏、投资、经商等诸多群体。其每一个群体对古玩都有着不同的特殊感情,他其中部分资深者在鉴赏方面有着锐利的鉴赏眼力。他们和专家学者根本的区别是对古玩的鉴赏不限定与某一个区域或年代,具有一点的广泛性。他们注重观察的是痕迹与氧化层的变化,材料与工艺的质量。但是目前看来双方优势都没有发挥出来,到时不时地会“文人相轻”,目的都指向了金钱。其实上面说的许多都是题外话,我感到草根也应该走研究学术之路,这样才有利于进一步地传承、延续人类文化遗产的弘扬光大。学术专家应该结合现有的资料来深入研究和核实其意义,并应该毫无保留地向广大爱好者公布其研究结果,推动和引导大家在正确的道路上有所收获,为保护这片土地上先古留下的遗存而起到积极的作用。
今天我想在这里谈两个问题:
一、就酸碱对古玉的影响,以及灰皮的形成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和心得。我们都看到了上面的一张中国PH值分布图,从这张图中不妨可以发现我国土壤HP的分布是有大致规律的,是呈阶梯形有南往北过渡的,南方土壤呈酸性,由弱酸性向酸性、弱碱性、碱性过渡的。酸性对古玉材料的侵蚀与碱性的侵蚀所表现的现象是不同的。这一点应该是大家一致认同的。我由南向北选择了七个比较有代表性,年代比较接近的玉器出土遗址作为比较(图一),力图从中找出一定的规律和变化,总结出一条大致地轮廓线。这种研究的意义在于可以对玉器出土地点有一个比较确切的空间范围认定,以便于去对应相关的历史背景做一个相对可靠的对比分析。
说到酸碱很容易,但要搞清楚酸碱通过水(溶剂)以及其他物质所方生的物理、化学反映所形成的表现和程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比如说人的躯体就有含酸性和含碱性的双重性,汗就是酸和碱的化学反映所形成的,故汗是咸的有盐的成分。那么坑口也是如此。一个坑口就是一个小环境。坑口建筑所用的制式及材料,器物摆放的位置,坑口内部的温度、湿度,内部随葬器物的材质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坑口内不同物质材料的变化。还有物质本身质量的优劣,如玉器的密度和暗绺斗都会随着时光的推移悄然无声地发生着质地与表面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在不同坑口的小环境中随葬晚期相互影响的变化,其中酸碱之间起到了很大的的催化剂作用。酸碱也分有机和无机,有机酸碱的作用一般小于无机酸碱,有机酸有吐脂现象。正是由于如此南方出土的古玉其表面脂份会显得比较富莹。而碱性土壤出土的玉器就会显得略微干燥。但是虽然这个小环境是变幻多端的,但在小环境外的大环境空间却是相对稳定的,大环境、大空间的条件在长时间对小环境的渗透和侵蚀过程中,应该和其他同一空间内的小环境有着接近的相同过程。但是这种过程也受到地理位置和置放环境的影响。如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出土的玉器与吴县春秋吴国窖藏玉器作对比,就有天壤之别。
二、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过硬水、软水对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映后所产生的不同现象。有关资料指出,凡不含或含有少量钙、镁离子的水称为软水,反之称为硬水。硬水是指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这种水中的铁盐和锰盐离子也是使水变硬的原因之一。水的软、硬取决于其钙、镁矿物质的含量,而一般北方地下水都为硬水,南方则为软水。硬水的软化,可以用石灰、纯碱处理,使水中Ca2+、Mg2+生成沉淀析出,过滤后即得软水,其中的锰、铁等离子也可除去,当然还有一些化学的方法。从以上文字介绍来看硬水软化和软水硬化都是可以发生的,这要看条件的具备。
大家都知道许多楚墓经常会提到的青膏泥,这种泥是非常细腻,粘性大,较湿润,渗水性小,潮湿时呈青灰色晒干后呈白色或青白色,(故又称白膏泥)的特殊封泥。经化验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三氧化二铁以及钙、镁、钠、钾等氧化物组成,其粘性大,分子紧密,有很强的防腐效。那么由于盗墓或者墓葬自然损坏后坑口内部的环境会不会受到酸碱、硬软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呢?答案是肯定的,一定会变!而由于目前可知未曾遭到人为或自然破坏的坑口少之又少,反之也就是说大多数的坑口都遭到了程度不同的破坏。也就得出了多数古玉在出土前都会受到当地酸碱土壤和软硬水的影响的结论。但是这个结论还要考虑小环境的存在,坑口就是小环境,小环境可以中和酸碱、软硬。但是小环境的其他物质存在是有限的,大环境物质的存在是无限的,大环境必定会影响小环境。
笔者仔细研究了华东地区和中原地区的一些出土玉器,他们都属于弱酸性土壤地域,同时也对出土与弱碱性地域的一些玉器做了比较。可以发现这么一个问题,弱酸性地域出土的玉器白化现象的严重程度超过了弱碱性地域(如良渚、凌家滩、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等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湖北荆州熊家冢墓的对比)。我们再将广州南越王汉墓与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山西曲沃晋侯墓地、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陵作对比这些玉器分别生存在软水和硬水的环境中其表面的氧化层是不同的。软水出土玉器表面往往水沁较厚,硬水出土的地域却是土沁较重。酸性土壤出土玉器的氧化层比较温润,碱性土壤出土的玉器往往剔透,这可能和有机酸的吐脂性有关。这个现象我在前面已经略作阐述,但这个问题又十分复杂,不好写,也写不好,知道有关,但由于别人才疏学浅可能需要专业人士来进一步论证。这种现象也充分地反映在白化的灰皮上,在高倍放大镜下我们可以发现其结晶体的不同。笔者感到搞明白酸碱和水软硬对坑口内器物影响这个问题的现实意义在于可以确定没有档案古玉器的出土地域和结合地域时代文化以及器物受到影响所反映的状况来论证出土器物的可靠性。我想对我们爱好者来说多一个古玉器的入围考察条件,对器物的认识就会多一份靠谱的证据。
无论是灰皮、水沁、沁色,他们的形成首先都依附在玉质的薄弱部分,也就是说如何正确认识玉材的质量和构造十分重要。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一句过渡自然就很抽象的来交代清楚那些变化了,要结合各种现象进行对比分析。我曾经讲过形制可以不要去追求和馆藏的出土玉器一致,但氧化层的风化现象及器物成器后的次生变化(次生为变化总的概括),必须和出土器物对的上号。怎么对?从纹饰、形制、氧化层的风化、玉石解理的变化、外界条件的影响、加工手段的表现来对比。都靠谱了,我想一定不会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