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講座回顧:從沁色鑑古玉——談紅山與良渚玉器研究

 睫毛上的风尘 2019-04-19

萬昌斯五週年講座特邀玉器鑑定研究學者、中國藝術品研究會主席鄭力銘分享多年經驗,生動地講解了玉器的氧化過程,并對北方紅山文化與南方良渚文化的玉料、土壤環境進行了分析。

鄭力銘曾於北京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審計大學、廣州美術學院等高校開設文物鑒定、「國寶進課堂」等文物類公益講座,2017年7月更受邀至法國巴黎高等文化藝術管理學院講授文物鑒定知識。鄭老師坦言,是次前來主講,是因為「中國拍賣公司中,多年來我們一直留意萬昌斯的拍品,拍品非常精美,特別是高古玉這塊,得到了非常好的市場認可」,而此次演講旨在「把最先進的研究方向公開化,以便我們以後的文化傳承和發展」。

以下為講座內容節選,完整視頻請查看閱讀原文

玉器的氧化過程及氧化色

玉器主要的內部氧化結構(我們肉眼看到的)就是鐵離子,氧化過程就是鐵離子的氧化過程在這個氧化過程中,我們所能看到的顏色就是從黃色到棕紅色,再到疊加式的黑色、咖啡色的漸進過程,疊壓起來以後形成各個顏色板塊。

乾隆二十五年以前的玉器全部都是籽料,只有《大禹治水圖》玉山出現後,才開始採用山料。當時大部分的玉料都是就地取材,並不像今天般視和田玉為重要的品相。和田玉只佔玉器約10%,縱觀史前文明至現代文明,大部分高古玉的玉料為地方料。

玉料在被採集之前,已經在一些地方(如河床裏)先經過原生態氧化。氧化過的玉料內部結構已發生了變化,而經過製作之後形成的是二次氧化過程,亦即次生態氧化過程。

▲ 興隆窪文化  玉玦(敖漢旗史前文化博物館藏)

我們看到的灰皮,是在下面已經得到了充分氧化後反映上來的。研究表明,下部氧化充分,上部會形成弱粉化、中粉化、強粉化,一直到全覆蓋——也就是行內所說的「雞骨白」。

所有顏色皆由點狀組合發展到不規則的塊面狀,直至覆蓋整件玉器。如果一件玉器只有其中一面有粉化,而另一面沒有,反之出現別的顏色,那就說明玉料未經氧化過程,而顏色亦是加工的,故該件玉器為假。

另一情況是——假白現象在原生態氧化時已經形成,同樣是由從內至外的點狀所組成,它是一個經熱脹冷縮後,晶體顆粒相互分裂的過程。

▲ 紅山文化 玉龍(翁牛特旗博物館藏

大部分的氧化色出現在黑色的基礎上,圖中玉龍黑色部分就是鐵離子從棕紅色過渡到黑色,這是一種側裂——指在原始狀態下玉石剝落以後受各種外力撞擊形成的暗裂紋,經加工後呈「崩開」狀,從而形成不同形態(如塊面、條形等)侧裂紋。當水、碳酸鈣及其它離子沁入裂紋,裂紋外會形成由深到淺、像水印的感覺;造假的則把碾碎的粉質用膠拌好,再將它擦在裂紋裏面,呈一塊白色。

內部側裂紋裏面的氧化如點斑狀,由料邊到料心部分出現過渡的氧化色(棕紅色、咖啡色、黑色),就是正常的氧化過程;人工點上去的黑點則沒有過渡的過程。

側裂紋是外來自然撞擊(地震、下葬)而形成的,尤其是下葬時還有敲邊的習俗。在撞擊以後,上下的氧化必須一致,若不一樣,就是假的或後天不小心撞擊造成的。

如果了解各個地方的土壤所產生的化學關係和自然條件,那我們會更了解以上的氧化過程。

碳化結構和點斑狀原理

▲ 紅山文化 玉豬龍(國家博物館

圖中玉豬龍含有碳化結構,即植物和動物形成的黑色炭化物,通過水的交換關係,附著在玉器的表面上。專家會先看土壤,再看器物。先看土壤就能知道某個地方的土壤裏是否含有碳化結構,例如圖中玉器的黃色點狀,就符合紅山地區偏酸性、少鹼性的砂質土壤;而其高低不平的狀態是器物與土地結合所產生的氧化而導致表面剝落而成的。

▲ 紅山文化 玉豬龍(巴林右旗博物館藏

上圖中器物的顏色呈斑點式黑狀,其實這種黑色是由底下的淡綠層層疊加,變成深綠再過渡到成為黑色,表面再經粉皮狀的氧化。而怎樣判斷粉皮狀氧化的真假?可以靠一萬倍的測光來檢查厚度——真品中,你會看到像山包一樣層層疊疊的過渡,而贗品則是平的,形成不了山包似的高度。

紅山文化玉器沁色研究

紅山料的共同特徵就是料性偏軟,其相關的地質結構屬於火焰噴發狀態,這個狀態會形成一個方向的綹裂,其線條隱隱約約向着同一個方向,絕對不會產生火燒出來的多方向放射狀,並且應是曲折、段落式而非連接的。

▲ 紅山文化 玉箍形器(巴林右旗博物館)

圖中這種黑色的氧化不是玉石當中的氧化,而是外來的碳化物經過裂縫,通過水的交換附著在表面。

交織物是指動植物包括細菌等微生物死亡以後形成交織體,通過水的關係,長期附著在器物上或土壤裏,黏性非常大,用刀刮不掉。而土壤裡面還有結晶體(即碳酸鈣),它是一種包括鹼性物質及酸性物質的綜合物。這種綜合物和以上提及的黑色碳化物一起形成了一種綜合狀態,這種綜合物進入了玉器的表面包括側裂部分,過一千年也去不掉。

▲ 紅山文化 勾雲形玉佩(赤峰博物館藏)

而片狀器物的氧化過程(也是斑點狀逐漸到黑色的過程)是玉器兩面氧化,黑色分佈到各個地方,這跟上述由料邊到料心的分層過渡式氧化是不同的。

▲ 紅山文化 勾雲形玉佩(巴林右旗博物館藏)

上圖的雞骨白是和土壤裡面的交織物混合以後所產生的全氧化現象——發生於坑口產生劇烈變化的情況,如地殼運動(地震)等,使水突然滲到坑道裏面,覆蓋住交織物的表面層,在水的保護下限制了氧化過程中的粉化和剝落。測光的時候,能看到交織物的深淺過程,呈35°角觀察時,能看到色結性的變化。而交織物附著在一些小的坑道裏面,在被砣機砣過的線條裏往往會產生結晶體,後面再疊壓在一起,同樣是去不掉的。

有的人盤玉,過了一段時間以為返灰了,但其實是交織體。盤玩以後手上的油脂和空氣中的微生物附著在器物表面,形成了一層保護體,即自然盤玩的氧化色,形如透明脂,把弱粉化的表面覆蓋住,就像浸在油脂裏一樣,除非盤服帖了才不會再出現。

良渚文化玉器沁色研究

▲ 良渚文化 玉琮(杭州市余杭博物館藏)

良渚地區(譬如茅山)土壤酸性較高,對軟玉產生的腐蝕性較大,故玉器的氧化過程很快,弱粉化狀態會迅速進入強粉化狀態,形成全覆蓋,並會造成剝落,而未剝落的部分會形成顏色,上圖中的黃色就是在接觸酸性土壤後產生的。

相反,如果這件玉琮全面是雞骨白而這部分帶有黑色或其它氧化現象,就証明它不符合土壤對它的侵蝕特性,故沁色可以是斷定玉器真假的其中一個標準。

坑口內部的乾、濕度是另一個標準,例如一件玉器一面向上,一面與土壤接觸,向上的一面粉化會多一點,接觸土壤的一面受到土壤的水分保護,土壤的顏色也會滲入,故玉器的上下面是不一樣的。

▲ 良渚文化 玉璧(中國藝術品研究會藏)

良渚有些地區生長了很大棵蘆葦,這些蘆葦的根非常長,最長達16釐米。有些蘆葦根長在坑口上,並壓在玉器上面,經歷較長時間後,會導致玉器表面產生化石狀的植物紋。但只有其中與根接觸的一面才會形成,而另一面則沒有。有植物紋的一面呈強粉化,並與根部的粉化交織在一起,形成一種氧化色。這種強粉化的下面必須是根莖狀的。

一般來說,真古玉的氧化過程是完整的(同時氧化),若發現一件玉器其中一部分沒有氧化的痕跡(例如只有料邊有,料心沒有),那麼它有很大機會是贗品。

▲ 良渚文化 玉璧(上海博物館藏)

而如上圖所示的玉料,下面一定是深色玉料或花料,比如本身裏面就有斑點狀或紅色,含鐵量較高,通過不斷的氧化形成了如此鮮艷的顏色。反之,如果你打燈觀察,發現下面是統一的顏色(如綠色),但上面卻做了很多顏色,即為贗品。

▲ 良渚文化 玉銊

上圖為良渚地區常用的玉銊,是權力的象征,未來可能會出現「天價」。一些(地位)高的祭司的玉銊會刻有紋飾,如果你發現溝槽裏面的氧化色斷開或不連續,那說明它曾經歷人工斷開氧化色的工序,亦說明該器是贗品。

▲ 良渚文化 玉銊(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而上圖這種玉銊是比較難認的,除了原始的氧化色、包漿層以外,與工藝也有聯繫,即「兩弧兩角加一坡」。

最後順帶一提,良渚地區第一次採用了分砂拋光,這個時候產生了鏡面效果。由於有水分,真品的原有抛光是啞光的,不會過分光亮,而且把玉器作多角度轉動時,會看到最亮的和不太亮的地方,這就是良渚拋光出來的折光,整個光澤是自然的。

未來的玉器絕對不是今天的價格,未來玉器將以禮器作為一個重點,還有一些稀少的造型和品種,將會成為中國古代玉器拍賣市場的寵兒。

*文末點擊閱讀原文,拉動視頻進度條跳至36:25可直接收看本場演講回顧

講座合作夥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