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附者与大丈夫
据说有个西方记者问斯大林:列宁和彼得大帝谁更伟大?斯大林回答说:列宁就像汪洋大海,而彼得大帝只不过是汪洋大海中的一滴水。在这里,斯大林使用了比喻、对比、夸张的修辞方法,为要达到一个目的:贬低彼得大帝,抬高列宁的地位。这样做,固然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但与事实有多大距离却不能不令人疑惑:难道彼得大帝就那么不值一提吗?
时间过了一个世纪,列宁的名字,并没有随着时间的远离而更加伟大,反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变得陌生了,能记得列宁这名字的人恐怕已寥寥无几。而彼得大帝,却尽人皆知,一旦提及,令人肃然起敬!
靠贬低别人来突出自己伟大形象的人,一旦别人贬而不低,那就会使别人更加伟大而自己更加渺小!
这一点浅浅的道理斯大林不会不知道,那他为什么还要干那蠢事,用贬低彼得大帝的宵小手段来提高列宁的知名度呢?
好像牛顿说过,他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攀登到科学峰巅的。在自然科学领域,所有的有成就的科学家毫无例外的都是这样。这是人类文化进步的阶梯。而在诡谲的政治领域情形就有些异样。斯大林是攀附列宁向上爬的,他站在了列宁的肩膀上,把列宁抬得越高,则斯大林越见伟大。一旦列宁轰然倒地,则斯大林也将泯然众人矣。
唐朝的白居易警告过那些攀附的人:“朝为拂云花,暮为委地樵。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如果真是一颗“柔弱苗”,为了生存而攀附,否则就会断送生命,虽然难免有“软骨”之嫌,但其卑微的可怜,令人同情,自也无可厚非。流沙河散文诗《草木篇藤》就写了这种情况:“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了树梢,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烧了,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棵树。。。。。”流沙河的本意是嘲骂那些丧失人格向上爬的没有气节、没有丈夫气概而作人身依附的卑鄙小人。可是静心而思,这些人虽说可恨,却也可怜:在“人为奴隶狗为官”的强权社会中,弱势群体被剥夺了人格和尊严,为了生活和生存,不作人身依附又当如何?岂止是人身依附,就连自己的思想也要换成别人的思想受别人的支配!这是专制制度造成的人格扭曲,无可奈何!
可是,世上偏偏有些利益熏心的野心家往往靠攀附而平步青云,站在伟人的肩膀上而自视伟大。为了保住并提高自己的地位,就必须保住并抬高伟人的地位。一旦这伟人倒台,自己也就身败名裂了。
看来,同为攀附,却有本质的不同;弱势者的攀附,事出无奈,为了保全生命,被逼而不得不攀附;野心家的攀附,居心险恶,心怀鬼胎,为了飞黄腾达,算尽机关去攀附。弱势者的攀附,虽然可恨,却也可怜,值得怜悯;野心家的攀附,不但可憎,而且可恶,令人嗤之以鼻!
不论哪种攀附都不值得赞扬。还是勇敢的做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可屈,贫贱不能移”的傲骨嶙峋的大丈夫吧!
流沙河在他的散文诗《草木篇白杨》中就塑造了这样一个光辉的形象:“他,一柄绿光闪闪的长剑,孤零零的立在平原,高指蓝天。也许,一场风暴会把它连根拔去,但,纵然是死了吧,他的腰也不肯向谁弯一弯!”
这就是鲁迅式的伟丈夫!响当当的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可惜,这样的人太少了。
2009、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