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隐人物介绍之严君平杨雄篇

 永生道人的附館 2013-08-25

易隐人物介绍之严君平杨雄篇  

2009-11-04 12:06:23|  分类: 神算故事 |字号 订阅

严君平、杨雄简介:
    严君平,他是西汉末期的成都人,原本姓庄,本名庄遵,字君平,后来汉书忌讳汉明帝刘庄的名,才将其改名为严遵,根据史料记载,他出生在今成都彭州市与郫县唐昌镇平乐山交界处的北君平乡的洗心庄(又称寄魂庄),也有史料称其出生在今邛崃市的南君平乡,卖卜于今郫县、成都、彭州、邛崃、广汉、绵竹等地,50岁后归隐、著述、授徒于郫县平乐山,91岁去逝后也埋葬于郫县平乐山,在平乐山生活了40多年,在此山上写出了“王莽服诛,光武中兴”的翠¤,提前20多年预测了“王莽篡权”和“光武中兴”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还在山上培养出了得意弟子扬雄,写出了一生最重要的两部著作----《老子道德真经指归》和《易经骨髓》。大学者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说:“自盘古开天地,天地之气艮于西南。剑门上断,横江下绝。岷峨之曲,则为锦川。蜀之人无闻则已,闻则杰出。是生君平、相如、王褒、杨雄,纵有陈子昂、李白,皆五百年矣。” 汉朝著名史学家班固在其〈〈二十四史--汉书〉〉卷七十二 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中说:“其后谷口有郑子真,蜀有严君平,皆修身自保,非其服弗服,非其食弗食。成帝时,元舅大将军王凤以礼聘子真,子真遂不亻出而终。君平卜筮于成都市,以为:‘卜筮者贱业,而可以惠众人。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龟为言利害。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势导之以善,从吾言者,已过半矣。’裁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财闭肆下帘而授《老子》。博览亡不通,依老子、严周之指著书十余万言。杨雄少时从游学,以而仕京师显名,数为朝廷在位贤者称君平德。杜陵李强素善雄,久之为益州牧,喜谓雄曰:‘吾真得严君平矣。’雄曰:‘君备礼以待之,彼人可见而不可得诎也。’强心以为不然。及至蜀,致礼与相见,卒不敢言以为从事,乃叹曰:‘杨子云诚知人!’君平年九十余,遂以其业终,蜀人爱敬,至今称焉。及雄著书言当世士,称此二人。其论曰:‘或问: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盍势诸名卿可几?曰:君子德名为几。梁、齐、楚、赵之君非不富且贵也,恶虖成其名!谷口郑子真不诎其志,耕于岩石之下,名震于京师,岂其卿?岂其卿?楚两龚之洁,其清矣乎!蜀严湛冥,不作苟见,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虽随、和何以加诸?举兹以旃,不亦宝乎!’自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郑子真、严君平皆未尝仕,然其风声足以激贪厉俗,近古之逸民也。若王吉、贡禹,两龚之属,皆以礼让进退云。”严君平的著作,《汉书·艺文志》未著录,但从《王贡两龚鲍传》所记看来,班固是肯定严君平有著作的。《隋书·经籍志》著录《老子指归》十一卷,阐明是严遵所著。新旧《唐书》皆有著录。今存《道藏》本残缺不全,而唐代《老子》注解中引《指归》之句,颇有在《道藏》本以外的,足证唐代和宋初之时,犹有《老子指归》的完本。他一生讲求修心养性、保身全命,不愿出来做官,长期隐居在罗清瀚大师的家乡--------成都郫县沟壑交错,山水秀丽的横山(又名平乐山,为了纪念严君平,平乐山上建有古平乐寺,该寺是川西平原著名的佛教和道教旅游胜地)附近。为了糊口,他有时候到成都的闹市中,靠给人卜筮糊口度日,然后就闭门攻读《老子》,在清苦中自得其乐,著书10余万言。西汉时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扬雄,年轻时曾拜严君平为师,非常钦佩他的德行。当时的益州牧李强很仰慕严君平,扬雄就告诉李强,严君平生性清高,不会向人卑躬屈膝,要备礼去拜见他。李强后来发现,严君平果真如此。当时的权臣王凤也想结交严君平,但严君平对他闭门不见。曾有富人问他隐居的原因,他的回答是,做官纯粹是自寻烦恼。后来,那个富人要送给他一些车马衣粮,他都推辞掉了,还说富人是在以不足补有余。富人听了,不以为然。严君平解释道:“你的家人日夜操劳,积累家财万贯,你还从未感到满足。我现在以卜筮为业,不用下床就有人送钱来,现在还余着数百钱,没有可用的地方,当然是我有余而你不足了。”说得富人哑口无言。严君平就这样以苦为乐,淡泊恬然,活到90多岁才去世。严君平所著的《老子指归》十万余言,《老子指归》,又称之为《道德真经指归》和《道德指归论》,这部书,是例举一段老子的言论,便由严君平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挥讲述,从结构上看,这应该是他的学生根据他的讲课言论所整理出来的著述。严君平在《老子指归》中着重讲述了人的认识的主体问题,详细地说明了世界与人的生命主体是相互作用的一组关系,他的这样的思想,可以说比那法国的笛卡尔在《方翠¤》中提出的“我思故我在”要早了1600年,这也是为什么在受严君平影响很大的蜀地,相对崇尚人的自由和开放的原因之一,也是道家和道教的主要思想之一。《老子指归》在历史上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有很大影响,其对中国禅学的产生也有相当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宋代曾经出现过孟子和扬子谁高谁低之争,也就是当时的思想文化界在除了推崇孔子老子之外,在扬雄和孟子二人的评价上出现了争论,当时,朱熹是属于反对扬子而推崇孟子的一派,他认为扬雄仕王莽是卖汉,而且,扬雄在学术上不儒不道,倾向黄老,所以,朱熹编著四书,把孟子编辑进去。后来,随着朱熹理学的兴起和四书在科举中的应用,孟子学说崛起,而扬雄学说则被挤出了正统。这样,严君平的学说也受到连累,在元明清三朝少见了,特别是《四库全书》在收集《道德真经指归》的时候,编辑者认为这书可能是后代人伪造,这样,就使得《老子指归》更为人鲜知了。但是,1973年马王堆老子帛书的问世,可以说是为严君平洗去了这一冤屈,因为,《老子指归》中引用的老子言论,都与帛书老子相符合,所以,该书的确应该是严君平的作品。严君平的学说在汉唐宋时期,对许多道家人士和易玄大家的思想都有影响,经过元明清三代的沉寂,现在,许多中国习道之人,又重新开始发掘《老子指归》中的新论。严君平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自由伸展,读他的书,就能够感觉到他的思想是非常开放自由的,思路特别的活跃,读他的著作,我们常常有种在看现代科学哲学理论书籍的感受,既深邃,又无拘无束……
    严君平终身不仕,以卜筮和讲授易经及老子之学为生,由于原本姓庄,所以,生前生后也都一直被人称之为庄子。严君平是扬雄的老师,扬雄从小随严君平学习易老之学,扬雄成名之后,由于扬雄的推崇,严君平学说开始在中国各地流传开来,甚至影响到了后来道教的产生,象道教中的“太上老君”神位,恐怕多半与川人崇敬严君平有很大关系。这就是说,我们现在说的庄子,恐怕多半是严君平和庄周这两个人的融会形象,甚至有可能就是人们根据严君平的事迹编造的,而庄子之学,则应该是庄周、严君平、扬雄这三人学术思想的融会表达。从现在概率学的角度看,历史上的庄子和庄遵如果是两个人,那就不可能有这样多的雷同,而他们既然有这样多的因素的雷同,那么,从概率统论上看,就应该是一个人。
    汉光武中元年间,四川锦竹武都山沸沸扬扬传言:“三清观(公元84年后改名严仙观)道士严君子每日至成都、广汉卖卜。日去日返。”在汉朝,成都----广汉那么远的距离,如果不懂奇门遁甲的遁地或遁水之术,要做到“日去日返” 根本就是无法想象的,所以,大师家乡----平乐山上的通汉井和锦竹武都山上的通仙井不排除就真是他每日至成都、广汉卖卜的土遁或水遁通道。
  此外,成都人民公园后的君平街 ,也是为纪念严君平而命名的街道。相传公元前二百年,严遵为传播老子教义,住在这条街上,以占卜耆龟给人看相为名,宣扬忠孝信义和老子道德经。每天他看相,只收够一百个铜钱能维持生活,就收起摊子,回家闭门读书。由于他不慕仕宦,节操清奇,当时声名远播,很受敬重。他写的《老子指归》一书,使李耳(老子)的道家学说,更加系统条理化,得以发扬光大。他又是个长寿者,活了九十多岁。扬雄称赞严君平说:“不作苟见,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虽随和,无以加之。”两千多年来,这条街名未改,说明人们对思想先驱者是怀念的。还有,成都的支矶石街,也因街上留有“支矶石”而得名。支矶石又与严君平有关。在东汉初年,严君平是现实生活中的人,还不是神,可是,过了四百来年,到公元三世纪的晋代,严君平在口头传说中已成为神,把本来与严君平无关的支矶石也蒙上了神话传说的色彩。如《蜀中广记·严遵传》中说:汉张骞出使大夏(现阿富汗北部),历尽艰辛,走到河的尽头。回来时船上载了块大石头,送给严君平看。严君平观察很久后说:去年八月,客星侵犯牛郎星、织女星,难道会是这块石头吗?它是天上织女的支矶石啊!张骞惊奇地说:我顺着河源走到尽头,见到一个女子在织锦,一个男的在役牛。我问他们的地名叫啥,女的说这里不是人间,你怎么会来呢?你把这块石头带回去,问西蜀严君平,他会告诉你到了什么地方。所以我带了石头回来请教你。严君平说:去年我看到客星侵入牛郎、织女星座,心里很奇怪。原来那正是你到达天上星座的日子,你已经到达了日月之旁了。这是一则很美的神话传说,天上人间融为一体。但这段传说,基本上抄自晋代张华的《博物志》。在张华笔下,有人顺着大河乘船而上,到达天河,见到女子织布,丈夫牵牛饮水,并告之来人回西蜀问严君平就知道到了什么地方。这人回来一问,他到达天河的日子,正是客星侵入牛郎、织女星座的日子。张华当时没有说这个人是张骞,可被后代附会成通西域的张骞。后来,一些人认为张骞并未到达天宫,也未见到牛郎、织女,就说在支矶石街上的这块石头是古代从天上落下的陨石。也有的人说是张骞从西域带回的陨石。历代史料、笔记上,对石头的形状、大小记载也不一致。有说长丈余,有说长五尺,石色微紫,原有唐人模刻的支矶石篆文三字。现在这块石头移到成都市青羊宫的文化公园,竖刻“支矶石”三字仍很清晰。经过考古学家研究,它不是天上织女垫织机的天石,也不是天上坠落的陨石,而是西蜀原始部族或奴隶时代,人们为纪念祖先或祭祀需要的特定场合树立的大石头。这类大石,被学界通称为“大石遗迹”。支矶石就是在三四千年后仍能见到的“大石遗迹”之一,也是在这漫长历史中遗留下的一个远古纪念物。总之,在秦于公元前316年灭西蜀前,西蜀有着悠久的历史,李白曾说:“尔来四万八千岁”、“开国何茫然”。
  另外,据传严君平曾卖卜降妖于成都市。在汉光武中元年间,四川锦竹武都山沸沸扬扬传言:“三清观(公元84年后改名严仙观)道士严君子每日至成都、广汉卖卜。日去日返。”远近乡民似信似疑。一天,药贩子王某至运私盐李某家玩耍。二人无意之间谈及此事。王某道:“严先生成都卖卜之事是实,我上月十五日去成都,时近中午,我还同他在家小饭馆内喝豆腐酒呢……”李某冷笑道:“大白天说梦话,上月十五广汉逢场,时将过午,我在城北见严先生摆了个卦摊,他还亲口对我说:“你儿子虽然天资鲁愚,心地善良,为人正直,定有后来之福……”王某笑骂道:“你大白天见了鬼!”李某回道:“你是酒喝多了,眼看花了!”二人争执不休,恰好二位的孩子同时到来,听完二位的争执。两个娃儿不由哈哈大笑:“你两个都见了鬼,严先生无一日不与我们授课,吹风下雨从未间断……”时近中秋,严先生授课完毕,信步走出观外,临阶竹树,绕栋风烟。遂望武都山脉,只见:雾道相萦,烟房互出,叶浓溪净,花深嶂密……先生叹道:“山美水秀千般好,笔干墨涸万言荒。”原来这武都山乃蛮汉杂居之地,人稀地广,耕猎为生。不要说通文达翰,认得斗大之字者也难数几人。先生虽然免费开馆授学,只有顽童数人。为了添置书本正在想如何能筹点资金,再收点学生……观门外匆匆行来一个十一二岁男孩。来在先生足下纳头便拜:“先生,我母有病,今日未到学堂,请先生……”先生扶起男孩:“为子者孝义当先,先生哪能责怪于你。”男孩放声痛哭.先生甚为惊讶。“先生不知,我父年前上山砍柴,不幸坠岩而亡。我娘一急,疾病上身。家中四壁空空,今日娘昏迷之中念道,要想尝尝成都抄手……我想到娘的叨念,就忍不住要流眼泪。”说毕以袖擦泪,转身欲行。先生伸手拉住他的学生:“难得你对你母亲的一片真诚孝心,拉紧我的衣角,闭住双眼。我带你去成都买抄手。”耳边旋风四起,刹时风停:“将眼睁开。”男孩睁目一看,此处街市整齐、商贾云集。一店铺门前挂了一个长吊牌,上书“成都老号抄手”六个字。左右各有四个小字“食素无荤”、“食荤无素”。先生买了一碗抄手,交与男孩。男孩依法拉住衣角。耳边风势刚一减弱,男孩睁目一看,他与先生从严仙观井中一冲而出,平稳落地。先生叹道:“天意!天意!”后来人们称此井为“通仙井”,称此井与平乐山相通的井为“通汉井”。又一日君平先生从通仙井经通汉井至成都,正往他平日卖卜的街上走去,见街邻三五成群窃窃私语:“前天这个地方出了怪事,早晚一团黄雾过后,张家的狗,见血不见毛。赵家的鸡,见毛不见影……昨天晚上不是尤李氏惊叫着喊人救命,她那个两岁大的尤牛儿都叫那东西抓走了。人救到了,手臂抓了三寸长一道血门,那娃半天才喘过气……”先生一听,心中纳闷:“清平世界,那有此怪事!”才行数步,迎面来了一位道姑。淡黄道袍,八卦仙衣,白袜云鞋,高挽道髻。两颊微红,将拂尘一摆挡住先生去路。“无量天尊!闻先生善晓阴阳之变,知鬼神之机,贫道请先生一卜。”未言先带笑,唇动目送情。君平先生口吞泰山,脚踏太行,声如春江之水,语出落地有声:“千变皆幻形,人面玉狐身!”道姑闻听脸色陡变,拂尘直指先生面门打来。切齿骂道:“未达半仙之份,胆敢侮辱仙人!”先生随手举起卦筒,道姑大惊,原来那卦筒乃先天八卦之象,内藏阴阳二极、万道霞光罩住道姑。街上看热闹的只见道姑欲打先生,先生高举卦筒挡住。二位皆不动弹,众人哪知其中之妙!先生从招文袋中摸出一石,其白胜玉,扁平有光,兜头向道姑打去。流光四射,五彩纷飞,将一条街照得人、物皆放异彩。鸡卵之石刹那遮天盖日,正值中午,日色无光,直奔道姑头上压去。一声哀嚎,天清地明。众人睁眼看见一位美艳绝伦的道姑脑浆进流,压在方圆丈余的白玉石下,一命呜呼!大众齐声叫道:“严先生杀人了!”君平先生声色不动地指着石下:“请众位乡邻仔细看看。”原来石下紧紧压住一只一身淡黄,面呈白色的玉面母狐。石上刀刻数字:“本是支机一顽石,临凡镇妖成都市,严氏君平非凡品,人妖颠倒顷刻分。”
  扬雄(公元前53——18),成都人,老家在现在成都市的郫县友爱镇。扬雄是西汉末期最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汉朝著名史学家班固在〈〈汉书·扬雄传〉〉中评价说:“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沉之思,清静亡为,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家产不过十金,乏无担石之储,晏如也。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故尝好辞赋。” 他一生著述甚丰,主要著作有哲学著作《太玄》、历史伦理思想著作《法言》、地方历史著作《蜀王本纪》、语言文字著作《方言》,还著有《长扬赋》、《甘泉赋》、《羽猎赋》等大量的辞赋和其它箴言等。后人编著有《扬子云集》收录了上述文集。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三个人构建过自己的完整学术文化体系,也就是在哲学、伦理、文学、历史、语言文字、教育、音乐艺术、天文历法等上,同时均有建树者,他们分别是孔子、扬雄和朱熹。但是,《六经》中,究竟哪些著作是孔子亲著,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不清楚,人们只是在《论语》是孔子自己的著作上没有什么争议。而朱熹的《易学启蒙》等哲学著作并不出色,所以,尽管后人非常推崇朱熹的其他思想,但是,人们对朱熹的易学哲学著作一向是淡漠的;况且,朱熹的许多著作,是他的学生和崇拜者后来所编撰,朱熹的易学和太极思想也主要来自于陈抟和邵雍。但是,相比之下,扬雄的著作全部是自己创造完成的,他的《太玄》是一部非常完整的“天人合一”哲学模本著作,他的《法言》也是一部非常完整的伦理思想著作,扬雄还在世界上首先编撰了语言文字著作的《方言》,因此,说他是人类历史上的字典和辞典的鼻祖,也是恰如其分的。扬雄曾经续编了司马迁的史记,笔者一直认为,扬雄的学生的班彪父子所编撰的《汉书》很可能是建筑在扬雄的续史记基础之上的。同时,扬雄还是汉赋大师,他和同样是成都人的司马相如的汉赋,被后人推崇为中国辞赋模本的“扬马赋”,而汉赋,是后来中国格律诗词的源头之一。中国历史上,像扬雄这样全面和深刻的思想文化大家,是绝无仅有的,这正如宋朝王安石所说的那样,“儒者凌夷此道穷,千秋止有一扬雄。”(《临川文集》卷31) 中国历史上,扬雄是继孔子之后的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宋朝之前,扬雄的文化地位仅在孔子之后,而在孟子等人之上。即使从唐朝韩愈推崇孔儒文化始,扬雄也还被当时的孔儒继承者推崇为“孔、孟、荀、扬”四大家。但是,自南宋朱熹推崇贬低扬雄以后,特别是元朝将朱熹理学推崇为科举的学习蓝本之后,扬雄便被人为翠¤下去了,以至于他渐渐不为人知。但是,根据资料和大师实地调查所知,在于大师老家紧临的扬雄家乡还是一直在祭奠扬雄的,一直到中华民国时期,成都人和郫县人都还保持着定期去给扬雄扫墓和祭奠这位中国先圣的习惯。扬雄开始被人遗忘,特别是历史上著名的“子云亭”的彻底荒败,仅仅是文革时期的事情。
  杨雄在年少时闻西川严君平先生博学多才,德高望重,便拜在先生足下求学。君平先生见扬雄资质不俗,为人诚直,便悉心与其共研名经华典,授与黄白之术,阴阳朔变。
  严君平和杨雄均生活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西汉末年,二人都在西汉蜀郡郫邑(现成都市郫县)生活很久,都是我国古代著名杰出的哲学家、天文学家、历史学家、周易数术大师,杨雄同时还是我国古代著名杰出的文学艺术家、语言文字学家、辞赋大师。严君平改造简化了蓍草、龟甲占卜法,发明了用三个铜钱摇卦判吉凶的纳甲占卜法,该法现在仍然被广泛应用。他除写成《道德真经指归》之外,还写成了《易经骨髓》等许多流传至今的哲学、军事、谋略、卜筮等方面的著作,这些著作有的流失海外,有的年久失传,有的散落民间,一直未被官方机构重视、发掘和整理,致使我国研究严君平学术的水平远远落后于日本、韩国,甚至于在我国知识界都还存在只知学生杨雄,不知老师严君平的现象,这是很不正常的。从历史纪录和民间传说看,严君平既是三个铜钱摇卦判吉凶的纳甲占卜法的发明者,又是该法实践者,他当年既游历卖卦于成都各地的大街小巷、乡村古道,又开馆授徒,广泛宣传他的哲学和卜筮思想,并用他发明的卜筮方法给当地居民指点迷津、竭诚服务,奉行“与子言孝,与强言恭,与臣言忠,与友言信,与弟言顺”的宗旨,化解了很多矛盾,解决了很多困难,作了很多好事和善举,深得人心,深孚众望,至今在成都的不少地区都还留下有许多关于严君平当年指点迷津、开馆授徒和作好事善举的动人传说和故事。根据史料记载,扬雄曾问严君平:“人生可否自保,请先生明示。”严严君平先生回道:“嗜酒者,如吞铁矛。日夜嗜酒不息,必遭铁矛穿腹之苦。机关算尽,顶风冒险,好巨利,图巨金,必有丧身之祸。贪图别人之利,嫉妒他人胜过自己,心怀不轨之意,自设丧躯之窖。谗言妄语,挑动主家不和,自家兄弟,互相残杀,整日唯恐天下不乱,必死在断头刀下。残酷暴戾,灭绝人性,片善不行,纵你头顶铁盔,身着铁甲,也难免绝子断孙之祸,透甲而来!终日花天酒地,戏人妻女,家有万贯,储粮千仓,命未绝时已墙倒屋倾,冻、饿、死于街头、桥底。常言:毛毛雨打湿衣裳,豆腐酒喝完家当。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者,尚能饱暖。就这样日饮三杯,豆腐几块,日无休止,到了天灾人祸之时,也免不了有冻饿之日。大凡忠、孝、富、贵之门,皆以节俭、礼敬为本,此乃是人生自保之源……人若一日三思,自保秘籍随手可拾矣。”后人为了纪念他,还将他卖卦、游历、授徒及主要活动的地方,分别命名为成都市青羊区君平街,成都彭州市北君平乡,成都邛崃市南君平乡,成都郫县平乐寺、平乐桥、君平墓,原锦竹武都山的道观还专门于公元84年后改名为严仙观等,古人还在君平墓前的石碑上刻下了严君平当年卖卦的旗帜“一支铁笔分休咎,三个金钱定吉凶”以示褒扬。唐代诗圣李白曾赞君平曰:“君平既弃世,世亦弃君平;观变穷大易,探元化群生;寂寞缀道论,空廉闲幽情;驺虞不虚来,鸑鷟有时鸣;安知汉天上,白日悬高明;海客去已久,谁人测沈幂”而作为严君平学生的杨雄,正如我国古代历史学家、《汉书》作者班固所说,自孔子后到西汉末年,在众多文人学者中,“博物洽闻,通在吉令,其言有补于世”者不过6人,而杨雄就是其中一人,他擅长作赋,与司马相如齐名,作有《长扬赋》、《甘泉赋》、〈〈羽猎赋〉〉等,后转而研究哲学、语言学,他所著的〈〈法言〉〉包括学行、吾子、修身、问道等十三卷,集中反映了扬雄的思想体系,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有极高的地位,对于中国思想发展史也有重要的影响;他所著的〈〈太玄〉〉将八卦六爻发展为九爻,使八卦对事物的描述更精确,但同时也使人觉得八卦更艰涩难懂。他在王莽当权时的一次文字狱中受牵连,于公元18年在困苦中病逝。杨雄除全面继承师傅严君平的衣钵外,还对我国古代的哲学、文学、历史学、天文学、周易数术和辞赋等诸多方面都有杰出贡献,被后人推崇备至,有书称其为“三圣(孔为圣人,孟为亚圣)”。在他旅居过的四川省绵阳市西山,后人为了缅怀杨子云的伟绩,建造了西蜀子云亭,门首亭柱上的长联对杨子云的一身作了较准确的评价:“上联八百里飞天大道,袖拂云霞,高歌过剑门,翠廊连新市;看旗山雄,古岭峻,玉塔秀,神龟灵,西蜀名亭,蓬毕辉新,须知铭陋刘郎早向先生深致敬。下联:两千年吐凤奇才,胸罗宇宙,余韵腾溶水,书台仰古风,想长卿赋,子云文,少陵诗,永叔史,中华贤哲,词章卓古,尚有常心安石尤令后进信倾城。” 除了上述对联将杨雄在文学方面的成就等同于司马相如、杜甫、王安石等中华贤哲,进行高度评价外,其他后人也在诗词中也对杨雄进行了高度评价, 比如:“陌上管弦清似语, 人间日月疾如风。青山对榻岚光重, 野火横天晚照红。歇马独来寻故事,文章西汉愧杨雄。”
  扬雄是没有后人的,他生前因为贫困交加而先死了两个幼子,他在家乡的这座坟墓,最早是在汉朝京师的长安附近,名“玄冢”,他的弟子侯芭守墓三年,后来,据说是扬雄的妻子把扬雄的骨殖带回了扬雄老家的郫县安葬,尽管扬雄没有后人,但是,两千来,扬雄的乡亲一直守护着“子云坟”和纪念他的祠堂“子云亭”。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有人想盗墓于子云坟的情况,但是,都被这里的老乡赶走,子云坟应该是一座从未发生盗墓现象的古冢。目前,在扬雄的家乡------四川成都市的郫县友爱镇子云村,在严君平的归隐、著述、授徒和最后的埋葬落脚地-----郫县平乐山,正在修复和扩建扬雄和严君平的墓园;在扬雄墓园不到两百米处,即在扬雄的祖屋附近还修复了历史上著名诗人刘禹锡在其诗中曾描写过的、非常著名的“西蜀子云亭”,还新修了扬雄纪念馆和纪念广场,扬雄和严君平的坟墓现在也保存完好,还被成都市列为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在严君平墓园不到一百米处,就是目前正在扩建、改建的横山古平乐寺、运动休闲台地、赛马场、严君平卜筮命理纪念馆等旅游娱乐设施。横山(又名平乐山)海拔650米,连绵数十里,沟壑交错,山水秀丽,面积达4平方公里,是川西平原上著名的佛教和道教旅游胜地,山上的平乐寺、平乐桥、君平墓、读书台、通汉井、鸳鸯池、走石山、犀牛沱、仙女洞、洗砚池、龙口堰、狮子湾、凤凰嘴、宝光寺、神火塘等“平乐15景”引人入胜,还有常年温度达18度的自然温泉亟待开发。目前,山上已建成面积达400多亩的林果基地,其中梨树园100余亩,李子园150余亩,柚子园100余亩,被游客誉为川西平原的“花果山”和特大城市周边半小时经济圈的黄金投资胜地。该山是天府之国----成都平原中部上唯一突兀而起的一座横山,在一片广褒富饶的平坦大地上,突然冒起一座山清水秀的横山,而且,在方圆不足两公里的范围内,在远古时代就留下了龙口堰、狮子湾、凤凰嘴、犀牛沱的吉祥地名和地形,从风水学上说,真是妙不可言,另据当地研究易经堪舆人世代不绝的秘密传说:该山处在昆仑山---秦岭----雪宝顶(位置在阿坝州岷山山系的大雪山的最高峰,也是四川的最高峰;但还有人说不是雪宝顶,而是位于阿坝州岷山山系的弓杠岭,弓杠岭也是成都平原最重要的“母亲河”------岷江的发源地)----玉垒山离堆(位置在都江堰离堆公园)----平乐山-----成都九眼桥(平原总出水口)----乐山-----宜宾-----泸州----重庆----三峡(四川总出水口)的这条中国主脉的关键点位之上,所以说中国最著名的经学大家、预测和风水宗师、一代仙家-----严君平(严君平早在东汉后期就被神话成非凡夫俗子,而是通天地人之灵的大仙家)会把自己的归隐、著述、授徒以及自己最后的埋葬落脚地选择在这里;有“三圣”之称的杨雄(在南宋之后,杨雄一直被中国文人称之为“三圣”;在南宋朱熹编四书排斥杨雄学术之前,杨雄还一直被中国文化人排在孔子之后,孟子之前,被学界称之为“亚圣”)也会在此出生和学习,甚至在死前也不忘告诉妻子,将来把自己的骨殖带回老家郫县平乐山附近的友爱镇安葬;此外,周朝康王时会仙术和长生术的朱张(据以清朝嘉庆年间的《崇宁县志》为蓝本修订而成的1924年民国《崇宁县志》--卷六〈人物〉第1页中说:周朝人朱张,像在商朝做过官的蜀人彭祖一样,会仙术和长生术,一会在贵州,一会又在崇宁;周朝康王时年纪就较大,到周朝穆王时面部年纪仍然没有变化);宋朝与朱子(即朱熹)于淳熙(年号,笔者注)同榜中进士、并深明易理、讲学授徒、尤得河洛之奥笃、一直崇祀于乡贤祠的张诺;清朝同治年间曾任直隶大顺广道,山东全省运河道和翰林院编修,加二品衔的罗锦文(现在郫县唐昌镇人人称道的罗翰林即是此人)等历代杰出人物也都是居住和成长于 “崇之古地” 西面一山(即今郫县原崇宁县城西的平乐山)下;此外,晚唐著名诗人、曾为严君平先生隶书墓碑的罗隐;明末宰相吕大器之子吕潜(当地人称宛平公子,其在平乐山狮子湾的墓称为宛平公子墓)等,他们有的有的乐于隐居于此,有的在此著书立说,有的在此讲学授徒,有的在此避祸养性,有的在此充实提高,并在此留下了许多值得传承的故事和丰富的文化遗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