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内容相当广泛。孔子对入门弟子教育的第一步即是从技能开始,教学内容主要是“六艺”,即“御、射、书、数、礼、乐”。“射”是射箭,“御”是指驾驭战车的技术;“书”包括识字和自然博物常识,相当于现代的文化科学知识;“数”的教学不仅指一般的数学知识还包括记日、记月、记年的历法,甚至“八卦”也属“数”教的内容。“礼”用于维护各种人伦和道德规范;“乐”是通过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手段使学生从情感上接受道德的熏陶,所以“礼”与“乐”互为表里,“礼”是“乐”的表现内容,“乐”是“礼”的表现形式。“礼”与“乐”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德育任务。若从课程分类的观点分析,“御、射”应该归入体育或军事体育课程的范畴;“书”属于社会科学文科课程;“数”属于自然科学理科课程;“礼、”则属于德育课程;“乐”属于美育课程。在德、智、体、美诸课程中,孔子是主张德育优先的。“礼”属于彻头彻尾的政治课程;“乐”是通过音乐表现政治礼教;属于智育教育课程的“书”也应该是政治教育的附属,其内容主要是一些文献典籍。至于文献典籍,孔子一生对《诗》、《书》、《礼》、《乐》、《春秋》、《易》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整理和研究,并作为教材进行教学,后来被教育界称为“六经”。从孔子的课程内容可以看出,孔子的课程观念属于典型的人文主义课程观。“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 所谓文,即“诗、书、礼、乐。凡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皆文之教也;行,谓弓行之;中心尽心曰忠;恒有诸己曰信。人必忠信而后可致知力行。故曰忠信之人可以学礼,此四者,皆教成人之法。”今人一般认为“文”属于历代文献类文科课程;“行”属于品德修行,主张受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修治品行,也就是“笃行”,今天看来应该属于思想品德课程所组织的社会生活实践类的活动课程;“忠”属于政事,也就是教育学生为社会做事要尽忠职守; “信”是为人之道,属于与人交际过程中所应遵守的道德规范,讲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也应该属于思想品德方面的课程。在孔子的教学内容中,德、智、体、美诸方面,德育被置于首位。“仁与礼”是孔子德育教育的最高追求,“孝与悌”是孔子道德的中心与出发点,而“泛爱众”则是其最终目标与归宿。“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达到孝、悌、谨、信、亲、仁的境地而又努力读书学文,是孔子对学生的要求。“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 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兄弟可以做到孝顺和睦,这样的人不可能会违法乱纪、犯上作乱;一个人如果可以守住自己根本的做人标准,整个社会的道德准则就可以人人遵守而得以盛行。这里的“本”就是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有仁爱之心,能“泛爱众”,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樊迟问孔子曰:“敢问崇德、修慝(TE,罪恶)、辨或”。子曰:“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往其身,以及其亲,非或与?”《论语?颜渊》 樊迟问孔子有关如何使社会更崇尚道德,如何使人们批判罪责而化解相互的怨恶,如何使人明辨心惑。孔子回答说,做事争先,利禄居后,人能不崇德争先吗?批评自己的罪责而无攻击他人之恶意,能不化解人们之间的怨恶吗?由于一时的愤怒,不计后果累及亲人,这不是惑是什么?如果人人都可以做到在工作面前当仁不让,在利益面前先人后己;在为人处世方面严于律己而宽于待人;在事有不顺自己意图的时候可以克制自己、替他人着想三思而后行,社会岂有不完美之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谓大同”。如果社会人群的组成个体都可以做到以天下为己任,社会可以选任贤德人士任职,讲求诚信,崇尚和睦,把他人的亲人当作自己的亲人,把他人的子女当作自己的子女,使年老的长者老有所养,得以善终,是壮年都各司其职,有用武之地,让少年儿童都有人抚养照顾,这样完美的社会制度的实现才是孔子追求的教育目的。教育学生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团结同学,具有爱心,不也是我们的教育目的吗?我么不也是把完善学生的人格、造就理想的学生人格作为我们德育的根本任务吗?我们今天不也是把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处世、学会与仁交往作为德育的根本目标吗?把学生规范成为社会道德意识可以接纳的顺应历史发展需求的人才,不也应该是我们今天教育的课程目标吗?。这些教育理念既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也是传统教育观念的精华所在,更是孔子教育内容的课程目标和一生对教育的追求。这些优秀的教育观念至今我们还在借鉴着,应用着。对照我们今天的课程设置,教育内容围绕着“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开展,比及孔子的教育内容“六艺四教”多了一个劳动课,“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是我们的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五育并进的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能说没有过去教育内容的基础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