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是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种炎症性皮肤病。以皮肤鲜红或黄红色斑片,表面覆有油腻性鳞屑或痂皮,常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为特征。多见于成年人及新生儿。 发病原因尚不清楚,有人认为与遗传有关,但未得到证实。本病是在皮脂溢出的基础上所引起的皮肤继发性炎症。精神因素、饮食习惯、维生素B族缺乏、嗜酒等对本病的发生、发展均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有的病人可并发链球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是造成渗出糜烂性皮炎的重要原因。该病被称为传染性湿疹。 有哪些症状?
1.成人脂溢性皮炎:本病好发于皮脂腺分布较多的部位如头皮、面部、上胸、上背、腋窝、阴部等处。基本损害为红斑、丘疹,表面有黄色油腻性鳞屑或痂。有小同程度的瘙痒。 皮损由于部位不同各有其特点:
头部:可表现为三种形态, 一是斑片型,皮损渗出明显,常有污秽且厚的黄色痴皮,有臭味、一是散在性丘疹,表面有油腻性鳞屑。一是皮损为大小不等干燥糠秕状鳞屑斑,称为干性脂溢性皮炎。头发可稀疏、脱落。 面部:好发于眉弓、眉间、鼻翼旁、颊部,皮损为黄红色毛囊性丘疹及红斑,表面有油腻性鳞屑,常伴有睑缘炎及外耳道炎。 胸背部:皮损为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红斑,表面有油腻性鳞屑,边缘清楚。在腋部或女性乳房下、脐窝处皮损常呈湿疹样改变。 严重者皮损可泛发全身,表现为弥慢性潮红,鳞屑显著,称为皮脂溢性红皮病。 2.婴儿脂溢性皮炎:本病常见于出生后1-3个月内,其皮脂溢出的原因与可能从母体获得雄激素的影响有关。皮损好发生于头皮、眉弓、眉间、鼻翼旁。表现为红斑,表面有较厚的油腻性黄色痂皮。本病可自愈,预后良好。 如何治疗?
野菊花15克,生地15克,赤石脂15克,牛蒡子10克,丹皮10克,荆芥9克,防风9克,生薏苡仁30克,白矾12克,甘草6克。 *热重,加生槐米10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 *湿重,加苦参12克,茯苓15克,滑石12克; *瘙痒明显,加蝉蜕6克,僵蚕6克,白鲜皮15克; *头面为著,加羌活9克,蔓荆子9克,薄荷6克; *发于躯干,加龙胆草6克,龙葵30克,柴胡9克,黄芩9克; *发于四肢,加忍冬藤30克,黄柏9克,川牛膝9克,虎杖30克; *油腻性痂皮,加苍术10克、白术10克,山楂10克; *大便干燥,加大黄6克。 上药加水煎煮2次,药液对匀,早晚分服,每日1剂。 外用药:头皮部用白屑风酊或侧柏叶酊外擦,面部用痤疮洗剂外搽,均每日2次。
有哪些单验方?
1.新鲜猪胆1个,取胆汁加入半脸盆温水中请洗皮损处。 2.金银花30克,苦参30克,荆芥20克,野菊花30克,枯矾15克,藿香20克,水煎至2000毫升外洗患处。 3.蛇床子15克,艾叶15克,地肤子15克,煎水洗头。 特别提示
1.限制脂肪性食物和甜食,如肥肉、奶油蛋糕、巧克力等,多食蔬菜和水果。 2.遵照医嘱用药物治疗,需耐心坚持方能有效。 3.不用刺激性强的肥皂,可用中性肥皂或硫黄香皂。洗头不要过勤,以每周1-2次为好。 4.生活规律,睡眠充足。保持情绪稳定和心情舒畅,避免不良精神刺激。 5.加强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等机械性刺激,防止继发感染 二、中药治疗脂溢性皮炎:可用荆芥15克,防风10克,蝉蜕10克,生地10克,苦参10克,何首乌10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蒲公英10克,甘草5克,每日一剂,水煎两次,合并煎液分两次服用。
中药外洗方 【组成】苦参、王不留行、明矾、苍耳子、金银花、野菊花、蛇床子、地肤子、地榆、石菖蒲各30克。 【用 法】每日1剂,水煎外洗。连续用15日观察疗效。治疗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禁烟、酒类。 【功效】燥湿收敛,凉血散结,祛风止痒,清热解毒。 【疗效】治疗头部脂溢性皮炎60例,治愈57例,好转3例,总有效率为100%。 清肺方 【组成】党参、金银花、紫花地丁、蒲公英、生何首乌各30克,黄连3克,黄柏、菊花、生山楂各10克,桑自皮、枇杷叶(布包)、丹参各15克,炙甘草5克。发病较急,皮损潮红明显,有渗出、糜烂,同时有口渴心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白或白腻,脉弦滑或滑数。湿热内蕴,热重于湿者,酌加清热利湿,并佐以凉血之品,如炒山栀子、泽泻、生地黄等;发病较缓,皮损淡红,大便不干或伴有便溏,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辨证属于湿热内蕴,湿重于热者,酌加健脾利湿之品,如猪苓、茯苓、白术等。 【用 法】每日1剂,水煎2次,每次约200毫升,早、晚各服1次。 【功效】健脾化湿,清热解毒,凉血泻肺。 【疗效】治疗脂溢性皮炎160例,治愈136例,占85.0%;好转20例,占12.5%;无效4例,占2.5%,总有效率97.5%。 玉女煎 【组成】地骨皮、牡丹皮各15克,山萸肉、枸杞子、知母各10克,泽泻6克,沙苑子18克,甘草4克。痒甚者,酌加蝉蜕、乌梢蛇、徐长卿、防风;脱屑多者,酌加何首乌、当归、赤芍、白芍;伴痤疮者,酌加野菊花、黄连、大黄;囊性者,酌加浙贝母、夏枯草、白英;脂溢甚者,酌加五味子、乌梅;伴有脱发者,酌加何首乌、侧柏、地榆;皮肤湿糜者,加生薏苡仁、龙胆草、黄连、苦参。 【用 法】每日1剂,水煎服。配合外治法:aSt$、苦参各30克,五倍子15克,徐长卿20克,煎汤外洗,每日1~2次。15日为1个疗程。 【功效】补肾滋阴,清热祛风,燥湿敛精。 【疗效】治疗脂溢性皮炎34例。结果:痊愈6例,占17.65%;显效21例,占61.77%;有效5例,占14.70%;无效2例,占5.88%,总有效率为93.13%。 祛屑汤 【组成】苦参、白鲜皮、地肤子、白芷各20克,大黄、土槿皮、川椒、黄柏各15克,侧柏叶30克,连翘25克。 【用法】将上述药物用2 000毫升凉水放入沙锅内浸泡4小时,先武火后文火煮沸30分钟,过滤后再煮1次,2次药液共倒入盆内,待温后将头浸入。每日1次,熏洗3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 1剂连用3日,3剂为1个疗程。嘱患者忌食腥辣发物,少食含脂肪、糖类食物。 【功效】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祛风除湿,活血凉血。 【疗效】治疗脂溢性皮炎50例,1个疗程内痊愈27例,2个疗程内痊愈18例,显效5例,总治愈率90%,总有效率100 %。 清脾术苓汤 【组成】赤茯苓、黄芩、白术、苍术、麦门冬、山栀子、泽泻、玄明粉、枳壳各9克,生地黄30克,连翘15克,茵陈12克,灯心草、竹叶各3克,生甘草6克。除部分患者给予维生素B。、多酶片等辅助药外,停用其他药物。 【用 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7日为1个疗程,治 疗3个疗程评定疗程。 【功效】健脾利湿,清热解毒。 【疗效】治疗脂溢性皮炎25例,基本痊愈13例,占52%;显效8例,占32 9/6;无效4例,占16%。一般在开始治疗7~14日见效。 酒泡中药 【组成】花椒、毛姜、红花、补骨脂、当归各25克。 【用法】上药研碎后,加普通白酒200~250毫升,浸泡1 周,过滤药液备用。 【功效】养血生发,祛风止痒。 【疗效】治疗脂溢性皮炎伴脱发42例,观察5个月,显效21例,有效9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1.5 9/6,显效率50%。生发最快1个月。治疗中未发现不良反应。 地防解毒汤 【组成】地肤子、防风、野菊花、连翘、山栀子、沙苑子、苍耳 子各15克,虎杖20克,蒲公英、土茯苓各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药渣加水煮沸后待温外洗。10日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不用其他药物。 【功效】疏风清热,利湿解毒。 【疗效】治疗脂溢性皮炎65例。治愈62例,其中1个疗程治愈28例,2~3个疗程治愈34例;好转3例。 蛇茵汤 【组成】 白花蛇舌草、茵陈各60克,苦参、生薏苡仁、生地黄各15克,玄参、泽泻、冬瓜皮各12克,赤茯苓皮、知母、山楂、侧柏叶、虎杖各10克。油腻性鳞屑较多者,酌加地肤子、猪苓;皮肤干燥、痒甚者,酌加小胡麻、当归;搔破渗液者,酌加车前子、黄柏;皮肤红斑、丘疹色红者,酌加黄芩、金银花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