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读《道德经》就等于不懂中国文化

 昵称2734997 2013-08-27

不读《道德经》就等于不懂中国文化

墙内开花墙外香。大多数中国人只知道孔子,不知道老子。上世纪六十年代高校文科教材《中国史纲》在介绍西周、春秋时代的文化时,仅仅介绍了孔子儒家学派以及《尚书》、《春秋》和《诗经》,老子和他的《道德经》只字未提。

然而老子和《道德经》却受到西方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

美国学者蒲克明说:“《道德经》是未来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说:“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

德国犹太思想家马丁·布伯说:“在中国的儒道释三大传统中,具有世界意义的是道家思想。”

德国哲学家尼采说:“《道德经》的能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它就像一口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德国学者尤利奇·噶尔在《老子的书——来自最高生命的至善教诲》中称赞道:“老子,他是推动未来的能动力量。他比任何现代的都更加具有现代意义。他比任何生命,都更加具有生命的活力。”

美国《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老子受到如此肯定,应该说是当之无愧的,这是因为,先秦以来,创造少有盛世的是老子的道文化。

成之者由道。晋代科学家葛洪著《抱朴子内篇》讲出一个重要史实,那就是历史上为人津津乐道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主要是老子的道文化造就的。

据说,汉初,有位不识时务的儒生辕固生肆意贬低《老子》,触怒了当朝皇太后,竟命令他与野猪搏斗,辕固生险些丧命。

《史记》称:“文帝平修黄老之言,不甚好儒术。其治尚清静无为。”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汉高祖到汉文帝、汉景帝前后65年,主要奉行的是道文化,造就“文景之治”。

陆贾是秦汉时期的黄老思想家,他对刘邦说,马上得天下,不通马上治天下,所著《新语》指导了汉初60年的政治实践。他总结了秦朝二世而亡的深刻教训:“秦始皇设为车裂之诛……征大吞小,威震天下,将帅横行,以服外国。蒙恬讨乱于外,李斯法治于内。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治也,然而失之者,举措太众,用刑太极故也。”因此陆贾设计的理想政治是“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闾里不讼于巷,老幼不愁于庭。近者无所议,远者无所听。邮驿无夜行之吏,乡间无夜召之征。犬不夜吠,鸡不夜鸣。老者息于堂,丁壮者耕耘于田。”汉初统治者据此轻徭薄赋,除烦去苛,敦朴节俭,这才有了文景盛世。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崇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即君权神授、君权至上。上尊下卑,前后50多年,幸好有“文景之治”垫底,国家没有衰败。

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和汉宣帝恢复清静无为政治,让“文景之治”达到顶峰。

唐代,唐太宗李世民认老子为祖先,以“治国如栽树”比喻“无为而治”。唐太宗重用魏征,以史为镜,兼听则明,推行清静无为政纲。老子不仅被封为“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经》也被钦定为上经。这就造就了“贞观之治”。

唐玄宗同样尊崇老子,亲自注释《道德经》颁行天下,造就“开元盛世”。

“清静无为”正是《道德经》所提倡的。这就是说,儒学虽然统治中国思想几千年,让中国一度辉煌的却是道学,正因为如此,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说:“今苟知推崇儒术,而不知成之者由道。”

中国十六世纪之前是强大的中国,而十六世纪之后却是落后的中国,而这个时期才真正是冷落道文化、独尊儒术的时期。

宋朝朱熹继承董仲舒衣钵,创立“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君要臣死,臣不死谓不忠)、父为子纲(父要子亡,子不亡谓不孝)、夫为妻纲(娶来的媳妇买来的马,任你骑来任你欺);五常为父义、母爱、兄友、弟恭、子孝。朱熹儒术成为官方文化。

康熙称颂朱熹“集大成而继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言下之意,就是希望儒学永葆专制万古长青。

众所周知,明清反动的结局就是道德崩溃,科技落后,民穷国弱,强大帝国变成任人宰割的羔羊。

鲁迅认为“不读《道德经》就等于不懂中国文化。”就是说,不懂什么文化让中国落后,什么文化曾经让中国和谐强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