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来比去,还是内道外儒最为实用,但不是南怀瑾的理解

 心慧文化 2020-09-05

作者:张松法

内道外儒,就是人们常说的“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但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则又有多种说法。

百度了一下“内用黄老,外示儒术”这八个字,看到跳出来的内容,有很多是南怀瑾先生的讲述。

对于南怀瑾先生,且不说他的佛学修为究竟如何,也不说他的学术有多少争议,仅从传播和普及中华传统文化的贡献来说,南怀瑾先生的贡献是巨大的,至少称得上是一个文化名人。

南怀瑾先生在《老子他说》中是这样讲述“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

细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会发现一个秘密。每一个朝代,在其鼎盛的时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简言之,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自汉、唐开始,接下来宋、元、明、清的创建时期,都是如此。内在真正实际的领导思想,是黄(黄帝)、老(老子)之学,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而在外面所标榜的,即在宣传教育上所表示的,则是孔孟的思想、儒家的文化。

南怀瑾认为,“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就是内在真正实际的领导思想,是黄老的道家思想;而在外面所标榜宣传的,是孔孟的儒家文化。

那么,什么是黄老的道家思想呢?南怀瑾又说:
那么所谓黄老之学的道家学术,它的内容又如何?当然,最能代表道家思想的是老子,他所着《老子》(到了唐玄宗时代,又尊称它为《道德经》)一书,最能代表道家思想,最有系统,有最具体的叙述。而阐扬、诠解老子最清楚正确的,发扬道家思想最透彻的,则是庄子。


南怀瑾认为,最能代表道家思想的是《老子》,而解释《老子》最正确透彻的是《庄子》。

那么,《庄子》是如何来解释《老子》的呢?南怀瑾又说:

庄周所着《庄子》一书,唐玄宗时代又尊称它为《南华经》。其中所论辩的道理,在政治、军事、教育、经济等等各方面,都可致用,它对历史人物的建功立业乃至对个人修养——修道、养气,以及立身、处世等等,都有大用处。这不只是指《庄子》的内七篇而已,事实上,几千年来,历代所偷偷运用庄子的学术,都取《外篇》和《杂篇》中的精华。因此,真正把五千年来中国文化,发挥得光辉灿烂的,亦就是道家的老庄之学,尤其是《庄子》的《外篇》与《杂篇》部分最多,这是研究老子之前,也必须了解的一项事实。

南怀瑾认为,真正发扬老子思想的,还不是《庄子》的《内篇》,而是《外篇》和《杂篇》。

那么,《庄子》的《外篇》和《杂篇》,又有些什么精华呢?南老先生却没有继续讲下去,而开始讲《老子》的作用以及历史故事去了。

对于上面这个问题,南怀瑾在《孟子与离娄》一书中,又作了以下解答:
历史上有名的汉唐政治,真正的内容并不是儒家的路线,尤其是汉朝的政治,是走道家的路线,“内用黄老,外示儒术”,表面上是儒家的路线,实际上这两句话还是欺人之谈;真正汉唐的政治啊,用的是杂家霸术,外表掺合了儒家的仁义、道家的道德,是个综合性的。所以假使我们研究自己的历史,不懂这个关键,不懂这个窍门,那就被历史骗住了,是书没有读通。


南怀瑾又认为,原来汉唐还不是真正的“内用黄老,外示儒术”,所谓的“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也不过是骗人的。真正用的是杂家的霸术,只不过对外打着儒家道家的幌子。

综合以上南怀瑾的讲述,就可以整理出这样一条脉络:

“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就是对外标榜宣传的是儒家文化,内在用的是黄老的道家思想,道家思想的代表是《老子》,解释《老子》最正确的是《庄子》,《庄子》的精华是《外篇》和《杂篇》,而《外篇》和《杂篇》即就是杂家的霸术。

如果把南怀瑾的意思连贯起来,就是每一个朝代,在鼎盛的时候,用的都是杂家的霸术。而且,自汉、唐至明、清,在创建时期,都是如此。
也就是说,“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其实就是杂家的霸术。

而且,“不懂这个关键,不懂这个窍门,那就被历史骗住了,是书没有读通。”

按照南怀瑾的讲述,什么老子、孔子、庄子、什么子,都是挂羊头卖狗肉的,真正有用的,真正值得大家研究的,是杂家的霸术!

得到这样的推理结果,我已经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根据南怀瑾的逻辑推理,之所以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南怀瑾没有把道家文化,当成是一门智慧之学,而是当成了具体的方法。

我们再来看南怀瑾先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作的一个比方,这个比方也曾被广泛引用。南怀瑾是这样说的:

儒家是粮店;佛家是百货公司;而道家是药店。如果没有了粮店,我们就要没饭吃;如果没有百货公司,我们就会生活不便;但如果我们不生病,我们可能不会主动迈进药店。只是人一生哪能没有个头痛脑热的时候。只要人一不舒服,那就非自动自发地进药店不可了。


很显然,南怀瑾是把道家文化当成了能够医治社会疾病的药方,把智慧之学当成了方法,当成了一种能够纠偏救急的具体方法。

那么,在南怀瑾的理解中,道家的方法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南怀瑾在《禅宗与道家》一书中又说:

在中国历史上,汉代有名的文、景之治的盛世,虽说是以老子的道家思想作为政治的方针,但除了文帝的节俭与省减肉刑等近于道德仁义的作风以外,仍然没有真正采用道家清静无为的德化,而且,在骨子里,实在也是用的纵横家一类的权谋,为人误解,号称他为道家的学术思想而已。过去历史上所谓:“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政治形态,也多是不外此例,不必多讲。

南怀瑾认为,即使文、景之治,“仍然没有真正采用道家清静无为的德化”。原来南怀瑾所理解的道家文化,就是一种依靠统治者自身的清静无为,以统治者自身的修养品德为榜样,来感化别人感化社会,让整个社会都达到清静无为,似乎南怀瑾就是这样来理解《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的。

除了南怀瑾,还有不少人,也把道家文化理解为一种方法。

有人认为,人富贵了应该谦虚退让,韬光养晦,否则自招祸患。人在功成以后,要急流勇退,才和于自然的道理。

这也是把谦虚退让、韬光养晦、急流勇退,都当成了具体的方法。


也有人对于《老子》恬淡无为是这样认为的:这种恬淡无为的德行反映在治国领域,就是任贤使能,循名责实,进而实现无为而治。

显然,他也是把道家文化的恬淡无为,理解为“任贤使能,循名责实”这些具体的方法。

而我们认为,且始终认为,道家文化并不是具体的方法,而是一门智慧之学,只要有了智慧,就可以想要什么方法就能想出什么方法,道家文化就是一门能够产生方法的方法。

道家所说的恬淡、无为、上德若谷、知足、生而不有、大国以下小国、柔弱、不争等等,并不是要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做到这样,老子是要我们通过恬淡、无为、上德若谷、柔弱不争等修养,来达到一种无我的境界,而无我的境界就能产生智慧,有了智慧,就可以自动想出最恰当适宜的方法来应对一切。

确切的说,道家文化本身并不是什么实用的方法。但是,道家通过清静无为的修养,就能自动的产生想要的方法。

非常遗憾的是,南怀瑾先生对于在清静无为的境界中,能够自动产生方法这一点,恐怕是真没有这样的体会。南怀瑾也曾经说过:

孟子自己作一个小结论:“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这是一个大原则,孟子在这里点题,这是中国政治哲学最重要的中心。一个人,一件事,尤其是政治,光有善心,没有办法从事政治;光是仁慈,没有办法管理人,没有办法替众人服务。就等于佛家的一句话,“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但是还有两句相反的话,所谓“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慈悲有时生出祸害来了;有时候将就一下,给他一个方便,结果就出下流。所以专门一味只讲仁慈,没有方法,这个仁慈是没有用的,“徒善不足以为政”,这是不行的,尤其是从事政治。


如果南怀瑾先生有过这样的体会,则肯定就会这样说,仁慈的善心,或者说慈悲,就能让人进入一种无我的境界,或者说定境,在境界中,就能够自动产生出种种的方法,有了这些方法,就能够替众人服务了。南怀瑾先生当然知道,“只讲仁慈,没有方法,这个仁慈是没有用的”。但是,方法就是通过仁慈而进入无我的境界,在无我的境界上就可以得到的呀!

南怀瑾先生自己,对此都没什么体会,对于南怀瑾的学生来说,更不用说了。

南怀瑾曾经这样说起过他的学生们:

我们这里同学好人特别多,善人特别多,学佛念《金刚经》,都学成善男子、善女人了。不过,善归善,不能做事,要做事的时候,是非善恶不能混淆,不能马虎,徒善就不足以为政,所以要有规矩,要有方法。

言下之意就是,你们这些同学,能够凭着仁慈善心而进入境界,但还没有在境界上得到方法。

这真是不应该发生的事啊!因为南怀瑾先生不止一次的说过,说阿罗汉定在空的境界中,不敢起用,不敢空中起有,就好比挑担子只顾着一头,所以严格来说还是个凡夫。按照这个说法,南怀瑾先生应该对于境界上起用是得心应手的事情。所以,这一点真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在中国历史上,真正体现“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代表人物,就是诸葛亮,南怀瑾也曾经说诸葛亮是披着儒家外衣的道家人物,他的立身处事,完全是儒家的态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恰如其分。而他的内心,则是不折不扣的道家修养,诸葛亮《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们完全可以从这些内容中,确认诸葛亮的道家修养境界,已经达到了很深的程度,而在境界上起用的无中生有功夫,也已经非常的厉害,难怪诸葛亮会成为智慧的化身。

这才是真正的“内用黄老,外示儒术”,才是真正的内道外儒,才是我们最需要的智慧之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