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陈琰炜 自开展文明城市创建以来,市容市貌更加靓丽,交通秩序更加通畅,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广大市民纷纷由衷赞叹。 近年来,我市把争创省级文明城市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动力、提高市民素质的途径,打造城市形象的载体、推进社会管理的抓手,坚持中心城区示范带动,各县市区整体推进,实现了以生活环境、公共秩序、社会风气为主要标志的城市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今年3月7日,央视财经频道公布了居民幸福指数较高的前十个地级城市,我市高居榜首。 文明引领 提升城市“两度两力” 在加快发展的实践中,城市是一个地方对外开放的无形资产和独特名片。创建文明城市,打造优良环境,对内就有凝聚力,对外就有吸引力,综合体现出来就是竞争力。 我市以举办第七届全国农民运动会为契机,先后开展“六创一迎”、“两争一迎”等活动,不断完善强化创建工作机制,加大城市硬件建设和软件提升力度,不断推动全市创建工作迈上新台阶。 坚持高位启动。市主要领导扑下身子抓创建,建立了市领导“一包双联”责任制,明确由有关市领导分包项目,联系督查组、联系责任单位,形成了大员上前、上下联动的领导和协调机制,有力推进了工作落实。 推行项目管理。市委、市政府按照创建任务和职责分工,推行项目工作法,分解重点项目,建立“项目法人制”,明确责任主体和牵头单位、配合单位,层层落实责任,做到日日有进度,周周有突破,月月有成效。 实施强督严查。持续推进创建工作督查、讲评、通报、挂旗等奖惩措施,着力营造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和市区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齐抓共管局面。 以民为本 分享城市发展成果 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文明程度,让百姓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成为我市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最终落脚点。 城市建设凸显大气。近年来,新修、改建道路44条,桥梁36座,完成了一批市政道路基础设施工程,使城市路网结构得到改善。 提升绿化打造花城。按照“水域靓城、文化名城、宜居花城”的发展定位,建成梅城公园、李宁体育园和两个市级游园、17个区级游园,广种月季650万株,人居环境愈加优美。 各类市场初步配套。中心城区新建8个农贸市场,提升改造8个农贸市场,共建成便民菜店109个,较好服务了市民群众。 环卫设施不断加强。我市累计新建垃圾中转站35座、水冲式公厕62座,新增移动生态公厕21座,果皮箱800多个,推进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同时,各县市区也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下转A2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