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庆土家族的分布

 民族地志 2013-08-28

作为世居少数民族,重庆土家族主要小聚居、大杂居,主要呈现为散杂居状态。具体而言,重庆土家族主要聚居在渝东南的一区四县,而在三峡库区的巫山、奉节、万州、忠县和渝东南的武陵亦有部分土家族聚居一隅。在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重庆土家族走出大山,走向城镇,因打工、经商、升学、就业等而成为各地城镇人口的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分布特点。

一、地域分布

最新资料显示,重庆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渝东南的石柱、秀山、酉阳三个自治县及黔江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渝东北地区的巫山、巫溪、云阳、奉节、万州及渝东南与渝东北交界地区的涪陵、丰都、武隆等区县也有一定规模的土家族聚住。除土家族聚居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和石柱外,在长江三峡重庆库区,还有人口较多的土家族乡,如万州恒河、地宝土家族乡,云阳清水土家族乡,忠县磨子土家族乡,奉节龙桥、云雾、长安、太和土家族乡,巫山邓家、红椿土家族乡,计11.3847万人,幅员面积735.91平方公里,民族特色较为鲜明,自然生态景观十分良好,物产资源十分丰富。

二、分布特点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重庆土家族主要分布在石柱、彭水、黔江、酉阳和秀山等地,部分聚居在奉节、万州、忠县、云阳和武隆等地的民族乡。改革开放以来,随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土家族群众移居城市,形成了城市中的散居土家族。总体而言,重庆土家族人口的分布特点如下。

(一)分布地域呈现出“小聚居、大散居”的格局

重庆土家族主要分布在石柱、秀山、酉阳三个行政县份,土家族人口均占各县人口总数的39%以上,其中秀山土家族竟占全县人口总数的78%[1]上述三县的土家族总人数为1008804人,占总人口数比例为52.2%;三县的土家族不仅占所在地的人口多数,而且占全市土家族人口总数的70.8%。因此,除土家族聚居的县份及民族乡外,重庆市其余39个区县境内的土家族还不足土家族人口总数的30%,“小聚居”特征十分明显。从发展角度看,重庆土家族这种分布由来已久。《彭水县志·风俗志》记载:清康熙年间,彭水“城镇居民列屋以处,其乡村士庶因土田硗瘠,阡囗囗囗,各就田住坐,甚至父子、兄弟分庄异室,故四乡无比屋之村,亦无集场交易之所。”[2]在各行政区划内,重庆土家族“小聚居、大散居”的分布格局也比较明显。由于历史和文化等多方原因,重庆土家族以“单一家族村落”和“亲族联合体村落”居住为主,体现在具体行政区划内就是某地土家族特别集中。在重庆土家族聚居的酉阳,冉氏土家族人口约占全县人口总数的20%,主要分布在酉阳西部的丁市、双河、龚滩等地,而且人口数量占上述三区人口总数的60%以上,酉阳境内的麻旺的田氏、后溪白氏、五福与可大的彭氏与向氏均占所在乡镇人口的绝对多数,也成为酉阳土家族族最为集中的地区;在其余多个乡镇中,土家族与酉阳境内的汉族、苗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呈现大杂居局面。

(二)人口居住呈现出“交错杂处”的特点

重庆土家族地区因区位、物产等多方原因而成为人口的输入区域,长期的人口流动使得土家族及先民先后与不同民族交往密切,进而人口分布呈现为“交错杂居”的状态。在长期移民迁徙过程中,大量外来汉民进入重庆土家族地区并广泛分布开去,与所在地区的土家族杂处。在重庆土家族聚居的石柱,《黄氏族谱》记载:“于康熙年间奉圣诏填蜀,携全家同四邻好友周、李、包等七姓一道,在石砫府洞源里四甲黄鹤坝一带落业”,《王氏族谱》记载:“王义顺于乾隆九年(1744)率家由四川顺庆府到石砫府溪源里七甲于木坪、竹根溪、筲榜溪、铧箭沟等地落业”等;到雍正年间,《四川通志》描述播州、酉阳和石砫等地的土司时称“土汉相杂”[3]。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重庆土家族地区的民族交往更为密切,外来人口更为频繁进入民族地区,进一步加剧了土家族交错杂居的状况。广大外来的其他民族或购置重庆土家族及先民的山林地产田亩,耕种为生或在商业集镇建房定居,操贾牟利;或在要隘关卡守卫屯田,恪尽王命。因此,重庆土家族与外来其他民族“交错杂居”的居住格局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新中国成立尤其改革开放后,由于求学、工作、经商、打工、婚姻等原因,重庆土家族地区土家族与其他民族的互动更为频繁,人口流动更加频繁,甚至形成了不同民族居住的“大交错”的格局。

本文摘自《重庆世居少数民族研究·土家族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