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中信-银河-建投-宏源-民生-国泰-海通-光大-东方-申万-中银-兴业-国金-华泰-齐鲁-长江-广发-招商-国信-平安-安信-中投-西南】文章系转载,其中具体细节建议进一步咨询相关专业人士。以下正文: 转眼在银河间混了快一年了,好多小伙伴觉得IBD,行研,机构销售各有各的苦逼,看债券市场蒸蒸日上,似乎躺着就把钱赚了,纷纷动了华丽转身的心思。偶先把市场上主流机构的情况跟小伙伴们说说吧。主要说券商,顺带着讲讲银行基金保险私募等等的情况。 券商的债券类岗位大体分这么几种:承揽承做(就是债券投行,跑项目的),资本市场(多数券商销售兼任了),销售,交易(自营的交易),研究,券商资管的投资研究交易(这个就不细说了,跟基金运作模式差不多,而且真心很少社招,招的要不是应届生,就是有过几年债券相关经验的,待遇也不甚了然)。 以下分券商一一道来。 1.中金公司 与IBD的囧途相似,主打大项目的CICC不仅在股票上未能分享创业板的盛宴,在债券上也没把握住城投债的赚钱良机。投行的债券团队还是以短融中票和大国企公司债为主,辅以信贷资产证券化。不过现在的趋势是短融中票券商越来越难以和银行抗衡,银行不但在存贷款上与企业合作更为密切,而且在市场不好的时候有充裕的资金可以包销,这就不是券商可以搞定的了。而且现在大国企也越来越精明,中石油,国航等等都选3家券商联席主承销,而且采取竞争性销售,根据最后各家的销售比例瓜分承销费,这就使得各家承销商不得不将承销佣金的绝大多数通过手续费返还给投资者以保证销售比例。信贷资产证券化也是项目大MONEY少。CICC的项目不少,但挣大钱的项目不多,加上今年的降薪风波,部分承揽承做骨干的出走也不足为奇了。 资本市场部里有那么六七个人是做DCM的:配合投行承揽,组团参团,安排路演,发行上市,基本是程序性工作。既不接触发行人,也不接触投资者,待遇也很SOSO。。。。。。与ECM的区别还是蛮大。ECM好歹每个IPO都要出来路演一回,而且企业之间千差万别,各人有各自的成长故事,投资亮点。DCM只有难卖的时候才领着发行人出来转转。对于多数投资者来说,只要能还本付息,中石油和国航的公司债除了收益率其实都是一样滴。 CICC刚把固定收益部拆分了,销售划给销售交易部,自营和股票自营合并成了证券投资部,研究独立出来是为固定收益研究部。拆的七零八落。本来,股票销售与债券销售,股票自营与债券自营,都是毫不搭界的,合在一起也不会有啥资源互补,就不知道小朱是出于啥考虑了。今年以来,先后有CICC的跳槽去东方花旗,大摩华鑫,泰达宏利,中航证券,去大摩华鑫那位在CICC仅仅停留了三四个月。。。。。 个人觉得制约中金固定收益业务发展的还是两点:1.匮乏资本金 2.缺少激励机制。这两点不解决,中金的固定收益仍难有起色。 2.中信证券 中信在短短几年内完成了对中金的全面超越。投行,研究,销售交易,资管,固收,直投,这些最诱人的前台部门均已奠定了业内的领军地位。如果股市蒸蒸日上,中信的霸主地位会更加不可动摇。可IPO停摆,二级市场低迷,使得数百名投行精英,众多明星分析师和王牌销售都成了公司的沉重负担,也难怪在利润上被海通超越---应付职工薪酬太多太多。据说今年中信投行也要掀起一轮裁员风暴,拭目以待。 在降薪裁员的大背景下,虽然投行的债券团队和固定收益部为公司创造了相当可观的利润,但也顶多是不降薪而已---毕竟中信强调的是公司平台,缺了谁都无所谓咩。 所以债券团队有跳槽去光大证券的(比较点背)有跳槽去西部证券的。其中有的由SA摇身一变为ED,火箭速度攀升!说不定某天聂磊也去别人那里捞了个ED或MD当当。 固收的走人速度更快,中信系俨然成了固定收益市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去国泰君安,华泰联合,宏源之类的大券商当领导的,也有承包个小券商的固收部门自己玩的,还有赚够了钱举家移民的。近年来固收已经很少社招了,领导指示:与其高薪挖人增加成本,不如帮兄弟部门解决冗员。好几个投行的小伙伴趁机华丽转身,噢耶! 3.中国银河证券 银河现在可以说是“国企中的券商,券商中的国企”了,除了关系户基本很难进去,校园招聘都很少。 不过话说银河赚钱的部门也不多,除了债券融资部。这个部门属于闷声发大财,自给自足,团队灰常稳定,没人想走。听说今年有个别小朋友历经长期实习终于混进去了,那可是人品大爆发。债券投资部,就是做债券自营的部门,也是基本不招人的,反正就做个自营也不用太多人。目测人家利率债投标,短融中票分销都不咋做,悠闲自在着呢。 4.中信建投证券 有传言说建投的薪资水平是老大哥中信的70%,不知是否真有其事。建投的优势在于可以拥有北京户口,着实吸引了一批想在帝都混出点名堂的优秀应届生。 建投在债券承揽承做上还是有自己独到之处的,公司层面,部门层面,营业部层面都积极去争揽项目,真真做到了全民皆兵。银河间著名社会活动家谢蓉就出道于建投某营业部。据说债券承销部的bonus也比较给力,至少和投行及固收相比。 建投投行也可以做债,公司债企业债短融中票ABS随意去做,不过目测除了公司债有些,其他都还是遥遥无期,毕竟主业是IPO嘛。不明觉厉的是,建投的投行一直在招人,莫非是想 逆势扩张,逢低吸筹? 不得不赞下建投固收的凝聚力,待遇虽说一般,但团队相当稳定,每年也就那么一两个走的。而且去向都还不错咧,今年一个销售去了小基金做基助,一个销售去了富国做专户,销售成功转型投资。 如果建投固收能提高薪酬水平,在公司上市,资本金充足之后还会有个飞跃。看好建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建投债承,固收,资管的联动性很强,不像多数公司是各自为政。 5.宏源证券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宏源深刻领会了这条至理名言。宏源的债券销售交易部能成为市场标杆,和人才的大规模引进密不可分,有传言说该部门的平均起薪达到80+。。。固定收益总部也不逞多让,从中信,一创挖来王牌销售,项目组在江苏,河南,新疆,内蒙等地也占据了可观的市场份额。而且无须受股票疲软的拖累。美中不足的是木有北京户口。 6.民生证券 与民生银行的事业部制交相辉映,民生证券也把事业部制发扬光大。与上述券商相比,民生的债券整体实力一般般,企业债仅仅在安徽市场有一定实力。不过民生的债券销售交易做的还蛮火爆,以撮合,代持等中间业务为主,市场好的时候赚钱很多,市场不好的时候就比较惨淡,典型的低工资高提成,小券商作风。债券自营在市场上浪花不大,中规中矩。 7.国泰君安证券 北中信,南国君。昔日执南方券商牛耳的国泰君安如今是前有中信,后有海通,腹背受敌。 国君的固定收益业务还是很可以的,企业债,公司债,中小私募债,信贷资产证券化都可以分一杯羹,大项目也来得,中小项目也使得。资本市场前不久来了个大换血,华泰的人纷纷入主,在部门一把手上开了债领导股之先河。 国君固收近年从中信狠狠挖了一批人,把资本中介,代客理财搞了起来,加之原本尚算充裕的资本金(非上市券商中资本金最多),业务做的还有声有色,11年毕业的小伙伴年终奖也分了税后25+。 8.海通证券 海通今年一喜一忧:喜的是利润超出中信甚多一举问鼎,忧的是从AA降级为A,短融中票主承资格被剥夺,其他业务也有小幅牵累。 海通有魄力的一点是把债券融资部门整个承包了出去,开沪上券商部门承包之先河。现在从公司角度看来,这一举措还不算败笔。只是该部门的小伙伴们比较可怜,经常受包工头们的压榨,好多干了一两年就改换门庭,因此该部门每隔几月就会来一拨招聘,对缺少债券经验的小伙伴来说是块好入门砖。 海通固收也是大券商里超级精炼的,加领导也才十三四个人,就自营和代客理财两块业务,看他们的代客理财小伙伴每天都加班到10点多,哎,谁叫人少好分钱呢。海通的领导还是聪明的,利率债这种有名无钱的业务一概不趟浑水。 9.光大证券 “ 光大是不行的!”光大已然成了市场上的笑柄。债券业务本就不十分突出,不知是否能挺过这次飞来横祸。 原来光大的债券承销团队是隶属于投行的,一级销售和二级交易属于证券投资,为了体现对债券的重视,承销团队独立出来成为了固定收益总部,看人家有了个这么霸气的名字,证券投资总部也改名叫金融市场总部,金融市场从此不再为银行专属。 本来今年光大打算借获得短融中票主承销资格之机雄起一下,挖了中信的一些人过来发展短融中票业务,岂料人算不如天算;债券自营也因为随后的国债收益率乌龙事件大大出丑。 10.东方证券 东方花旗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一个产物:之前的合资券商多为外国投资银行与中小券商合作,外资掌控话语权,内资券商极少干涉管理层。东方证券乃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大型券商。不过据说东方的领导极喜欢搞各种子公司,东方资管便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资产管理子公司。还有传言说东方花旗两年内如无起色则由花旗方接盘。 与海通一样,东花也遭遇降级门,短融中票戛然而止。虽然从中金中银挖了些大牌销售,不知是否会有足够多的项目来支撑了。据说东花是合资的券商,中资的工资,还有待观察。 不过东方证券的固收部门堪与国君海通媲美,在上海滩鼎足而三。同样也是颇为难进,至少最近一年没听说哪个小伙伴有幸去该处哪怕面试。 11.申银万国证券 申万的衰落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了。除了研究所,申万已再无拿得出手的部门。 申万的债券业务也仅仅是尚可,除了铁道债还有些许优势,其他业务线就只能“呵呵”了。 12.中银国际证券 中银国际曾经有相当辉煌,与中金中信鼎足而三的过去。 成也中行,败也中行。用银行思维管理券商,失败的概率太大了(额,可没有挖苦肖主席的意思) 股权大规模跳槽一创摩根,债券大规模投奔中德,华泰联合和东方花旗也吸纳了部分中银国际的有生力量。 不过有传言中行会将大大小小七七八八的表外理财归整归整,统一放到中银国际资管及中银基金旗下,可以预见如果成真,二者都会成为公募里的巨无霸。 13.兴业证券 与兴业银行一样,兴业证券近年也是不拘一格,蒸蒸日上。 兴业的一级项目近年有爆发之势,立足福建本地,向东南各省纷纷出击,近日还从国君挖了团队过来,但债券承揽承做的已达到50+,又恰逢企业债自查,不知可否养得起这么多人? 兴业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大固收制,承揽承做,销售,自营交易都在同一个大部门,完全实现了利益一体化,发行利率定的高一点点,自营多拿些转手赚个差价,就盆满钵满了。前述券商中申万虽然也是大固收,但主承项目寥寥,不具有代表性。 据说兴业不光base尚可,去年的bonus也很给力。 14.国金证券 国金刚刚结束大固收体制,承揽承做和销售交易拆分了,越来越靠近民生模式,区别在于销售交易也做做自营,不过还是撮合为主。 15.华泰证券 大券商里面债券业务最混乱的了,做项目的在华泰联合,但华泰也可以做短融中票主承销,债券自营则是华泰和华泰联合都有。 前几年的华泰联合固收一度在业内领先,但华泰及华泰联合的重新整合,让这个明星部门后来做鸟兽散,当然散伙之前发了一笔大大的bonus。 整合之后的华泰联合债券业务还是发展的不错的,项目组以海通过来的为核心,资本市场则引进了中银国际,中信和中金的一批人才。此消彼长,华泰固收极可能退缩为自营部门。不过鉴于短融中票的主承销和分销资格都在华泰,日后还会许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 16.齐鲁证券 齐鲁的大固收体制做的也不错,可惜激励差些,或者说领导拿大头群众同疾苦?齐鲁在辽宁和山东的市场份额还不错。颇为奇怪的是他们多数人在济南,部分人在上海,山东也算离帝都不远,却几乎没人在帝都驻扎。 所以在北上深的齐鲁小伙伴比较郁闷:领着山东的工资在大城市打工。 17.长江证券 这个真心不了解了,多数人都是武汉本地土生土长,就有那么一两个在北京。另外,为啥债券承销资格在长江不在长江保荐?这个也一直没搞明白。 18.广发证券 广发与海通一样,典型的管理层强势,股东略感无力的券商。广发的市值也仅在海通和中信之后。 广发债券承销的领导是之前某部委主任的公子,考虑到企业债都是某部委审批,这就很牛掰了。债券销售据说待遇啥的一般般,不过不是很累,特别在广州工作更悠闲了。债券自营比较神秘,小伙伴也才刚过去,明年看看她bonus如何。 19.招商证券 招商在大券商里面是少有的重股轻债,原来股债承销都在投行,就两个团队十来号人弄弄企业债,有个团队还果断投奔西南了。现在成立了大固收,开始四处招兵买马,但因缺乏历史底蕴,估计至少要到后年才有所起色。 加班多赚钱少是招商固收的显著特色,不碰城投债又是一大奇葩。须知债券自营最简单粗暴的盈利模式就是买城投然后去交易所质押放杠杆,而且现在短融中票一二级价差越来越小,利率债更是赔钱的生意,招商固收在赚钱途径不多的情况下还大举招人,咳咳。。。。。。不过他们喜欢便宜的应届生,社招极少,且门槛高的不止一点点,大家都记得去年招商固收校园招聘如何火爆,你们懂的。 20.国信证券 国信的一级,宏源的二级,俨然已经成了业内的神话。 国信的固收事业部是从华林迁徙而来,虽说不一定能如华林时代自己拿9,公司拿1的豪迈,也未必差的太多。先有人做项目,做了项目后需要有人卖,有好的债自己不拿说不过去,于是第一个大固收就成型了。 去年国信还是经常会挂招聘的,每几个月挂一次,不过据说如果没有相关经验,社招也需实习三月方能入职,风险极高。另外,国信固收以人大,贸大及海龟为主,其他学校寥寥。 21.平安证券 幸好光大来了个乌龙指,使得平安从风口浪尖上退了下来。不仅是投行频踩地雷,研究所也是动荡不安,三天两头换领导。 平安固收已经成为平安证券唯一的金字招牌。平安集团的庞大网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项目储备。加之待遇还算不错,平安固收的人员一直都相当稳定,特别是在深圳工作的员工,毕竟深圳的债券岗位少之又少,平安的待遇和平台在深圳可称一流。 平安的另一大特色是为数众多的本科助理,只拿基本工资,不参与奖金分配。许多小朋友也乐于在这个平台积攒经验,然后再去读个研。有点类似欧美投行本科毕业的分析员干个三四年去读MBA。 不过平安固收最近扩张也比较快,算上助理也有130人了,与兴业固收一样,能否实现规模经济尚待观察。 平安的业务线很齐全,在大固收里面是专业化分工最细的。 22.安信证券 安信的大固收是安信最赚钱的部门,其他部门的小伙伴均是想入其门不得其法。有趣的是,安信各种利率债纷纷在团,主承销项目却不是很多。自营交易这块相当有米,即使部门里面的其他团队也很眼馋。 23.中投证券 毕业那年中投搞了气势磅礴的招聘,许许多多的小伙伴纷纷投身于此,可随后管理层换血,投行出走,研究裁员,搞的公司乌烟瘴气,至今尚未平复。 与平安类似,中投也是靠固收业务撑场面。更惨的是,债券自营基本没什么钱,只有一级发发债卖卖债过日子,不过去年中投的项目还是蛮多。销售基本有经验的都跑路了,平均经验不足两年。 24.西南证券 去年传说分钱分到手抽筋的,除了国信宏源,就属西南了。西南一级项目也有些,二级也做的还不错。销售有撮合提成,自营则有华夏和工银瑞信的牛人加盟,自营也可以做撮合赚钱,又是一大亮点。 以上是24家综合实力较强的大中型券商,下面再点评下几家整体实力不是很突出,但债券业务有其独到之处的券商: 承销类:国开证券,广州证券 国开和广证跻身于AA级券商的重要原因,毋庸置疑是债券业务的强大。借助国开行的平台,国开证券多点开花,跃居企业债龙头,他们比较喜欢在其他券商材料做完的时候直接加个连主,这点相当不得人心。而且待遇据说也是相当一般,不过想混进国开行体系的小伙伴一般不在乎这个,家里面都是有背景滴。广证比广发实惠,发钱好多,愿意在广州定居的小伙伴真心可以考虑,自营也比较灵活。 销售类:东海证券,第一创业证券 几乎每个短融中票项目,承销团里必有宏源,东海,一创之一。与宏源承销,销售,自营多业务齐飞相比,受制于承揽实力,资本金等原因,东海和一创更着重发展销售队伍。稍有不同的是,东海是销售为主撮合为辅,一创是销售为主自营为辅。由于地处上海,东海的销售精英更有更多跳槽的选择,一创则较为稳定。但一创这几年招了太多的应届生,且部门内部也出现些许裂痕,正所谓盛极必衰。 撮合类:渤海证券 渤海几乎成了撮合的代名词,以至渤海其他部门的同事也受到“牵累”,都以为是做撮合的。在QQ上刷一大堆券出来是渤海的鲜明特色。因为在天津的关系,主要是南开和天大的童鞋。近年也有些钱赚的差不多了的童鞋跳槽去基金,资管,券商,走出天津,奔赴北京上海。不过渤海的硬件还是不错的,在北京上海都有提供给员工出差所住的公寓。 自营类:华创证券 其实多数小券商,特别是非北上深的小券商,都是四五个人做做债券自营,安分度日。华创属于自营类券商中做的相当成功的,既有自营又有理财,不赚钱的业务少做,部门领导去年自己到手一千万----可就在这一千万是一次支付还是分期支付的问题上跟公司闹翻了,愤而率几个人出走,承包了川财证券,于是乎有段时间华创和川财都在招人。 合资券商:合资券商大多一个模子:高base低bonus,所以其实做不做债券无所谓,反正一样的级别拿一样的钱。而且除了高盛,瑞银,大摩华鑫,华英可以做做自营,中德和大摩华鑫搞搞利率债,其他的都是做做主承项目然后卖掉,一年一年的混日子。渐渐也有一些领导觉得是该出来赚大钱了,于是一创摩根的人承包了恒泰,瑞信方正的人承包了德邦,跟公司分成。还有个鲜明的特点:合资的普遍洋气,很难忍受那些土包子券商的工作环境,所以多数人都是在高盛,瑞银,瑞信,中德,大小摩,再加上中金中银之间跳来跳去,自得其乐。 至于其他的形形色色的券商,只能说,看领导。好多都是承包制的,江海,五矿,天风都是好几个团队并行,各自小作坊经营,纯看领导的个人魅力与能力,请做好尽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