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11年下半年五人墓重修之后,就发现在墓园的西边有一个方亭,亭里有一个方形的经幢。经幢据说1983年就在这里了,但从来没有注意过,或许也没有正式开放过。
经幢俗称方碑,作方柱体,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通高3.16米。幢身正面,也就是东南面镌有《重修白公堤记》.明万历三十九年十二月(1612年1月)王稚登撰文,文从简正楷书丹,字迹大部分可辨认。碑文有“记”和“铭”两部分,叙述万历三十八年至三十九年重修白公堤的经过,赞颂木铃和尚发愿募化修堤的精神和长洲县知县韩原善带头捐俸助修的善举。西北面上镌木铃和尚所画线描大势至菩萨像,下刻木铃长跋行及捐助修堤功德人姓名,有申时行、张凤翼、文震孟、冯时可、刘弘道等千余人,然字迹现已模糊,大部分已难以辨认。东北侧面为五百尊者线刻像,题刻“弟子周廷策拜写,木铃衲子勒石”。西南侧面镌薛明益所画寒山、拾得像,上方有陈元素和薛明益所书寒山子诗。幢顶中心立雕弥勒佛坐像,四边各浮雕坐相佛四尊。基座雕饰须弥山和卷云纹。
白公堤石幢造型独特,雕刻精致,内容丰富,撰文、书丹、画像、题诗及捐助修堤者多为当时吴中名士,是一处珍贵的具有佛教色彩的明代文物,也是记载白公堤(山塘街)历史的重要古迹。
说到白公堤大家都知道就是山塘街。山塘街从阊门至虎丘,傍着山塘河,长大概在七华里左右,号称七里山塘。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出任苏州刺史时,为引导水系畅通,方便苏州游客去虎丘所筑。后人为纪念白居易,遂又称山塘街为白公堤。到了明代万历年间白公堤经800年的演变,东段早就形成山塘街市,但是西段因为年久失修,堤岸多处被水冲塌。古代的政府很少会管这些市政建设,修桥铺路大都是民间自己组织完成。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一位木铃和尚发愿募化修堤,其精诚所至,感动了苏州官绅士商千余人捐资助修。山塘街西段修复大功告成后,当时的名人范允临和王稚登各写了一篇《重修白公堤记》,分别刻成两块石碑立于青山、绿水两桥之间。前者为石碑,后者为石幢。又过了300多个春秋,历经战争动乱石碑已下落不明。到了1981年在文物调查过程中,在甘露律院遗址被重新发现了这个石幢。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迁移到五人墓旁,并且建了方亭加以保护。
说到石经幢,不得不提到《重修白公堤记》碑文的作者王稚登。王稚登(1535年~1612年)字百谷、百榖、伯榖,号半偈长者、青羊君、广长庵主等。祖籍江阴人,移居苏州。少年即有文名,嘉靖末年入太学,因写“色借相君袍上紫,香分太极殿中烟”牡丹诗而名扬京师。万历朝曾召修过国史,万历十四年与屠隆、汪道昆、王世贞等组织“南屏社”,广交朋友,曾结交名妓如马湘兰、薛素素等。
王稚登曾拜文征明为师,成为吴门派重要人物。文征明过世后,王稚登重整吴门派旗鼓,擘诗词之文坛凡三十余年。他的书法,真草隶篆皆能,后人称其为吴门派之后劲,也是吴门派末期的代表人物。清钱谦益《列朝诗集》评论王稚登:“名满吴会间,妙于书及篆、隶。闽粤之人过吴门者,虽贾胡穷子,必踵门求一见,乞其片缣尺素然后去”“公安派”首领之一的袁宏道认为他的诗文“上比摩诘(王维),下亦不失储(光羲)、刘(长卿)”。王稚登一生著作丰硕,撰著的诗文有21种,共45卷。主要有《王百谷集》、《晋陵集》、《金阊集》、《弈史》、《丹青志》、《吴社编》、《燕市集》、《客越志》等。其中后四种被收录进《明史·艺文志》,《弈史》。同时,王稚登又是万历年间著名剧作家,著有传奇《彩袍记》、《全德记》,在金陵剧坛颇有影响。
此外王稚登在苏州留下大量的摩崖石刻,如寒山岭摩崖石刻诗文,褒扬赵宧光的寒山别居。阳山也有他的诗文,影响极其深广。
如今我们漫步在山塘街,到达阊门外山塘街775号的五人墓的时候,只要走进了大门,在五人墓和葛将军墓地一边就能看到白公堤石幢。石幢的西北是一条走廊,镶嵌着一块块石刻图碑,连成一长条,正是苏州山塘街和白公堤的风景画面。白居易当年开挖山塘河,筑成七里长堤,给我们留下了绵绵文化涓流。如今我们倘佯在五人墓之间,仰望400年前镌刻的石经幢,欣赏着石刻画卷《虎丘山塘图》,仿佛又回到了古老的年代。千载文化的流传,山塘风光的韵味,这都是我们需要保护和珍惜的。但愿风物能长久,文脉世代永传承! 2013-08-06
2011年五人墓重新维修中 五人墓整修一新后的大门
五人墓大门口道光年间树立的界碑石  五人墓院子里的池塘  文保单位铭牌  石经幢方亭  石经幢正面碑文部分  经幢东北面五百尊者线刻像  石经幢正面,也就是东南面的碑文和铭文  经幢西北面,也是背面的  经幢的西南面和合两仙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