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所知道的“万盛米行”(作者 顾振家)

 goosyzsu 2013-08-29
叶圣陶先生早年以甪直为背景,写出了名篇《多收了三五斗》。几十年来,这篇文章一直被用作中小学语文教材,甪直“万盛米行”也跟着出了名。现在的“万盛米行”是甪直镇上一个新增的旅游景点,那么历史上真实的“万盛米行”又是什么样子的呢?笔者和“万盛米行”说起来还有段渊源,在此旧事重提,以资谈助。



“万盛米行”是叶圣陶小说中的名字,它的原型是当时甪直镇上最大的米行一“万盛恒米行”。万盛恒米行采用股份制形式筹资创办,每股一千银圆,共二十一股,总计集资两万一千银圆。当地名绅沈柏寒先生参九股,是万盛恒米行最大的股东,另有股东六人。我祖父顾鉴山亦参一股,并接受沈柏寒先生委托出任万盛恒米行总经理。



沈柏寒先生是中国较早的一批留洋学生,参加过同盟会。他在甪直独资开设了多家商号,如沈万顺南北赁店,沈万顺糟坊,沈成号酱园等等。由于沈先生是万盛恒米行最大的股东,当时就有人提出米行仍沿用沈万顺字号,但沈先生不以为然,他认为既然是股份制商号,就不该冠以沈姓。于是在大家的商议下,取“万顺”的谐音“万盛”为行号,这样,既有老字号的的社会效应,又有区别。但是吴音“顺”和“盛”不分,又产生了混淆。因此,最后决定在“万盛’之后再加一个“恒”字,万盛恒米行的起名确实费了一番心思。



万盛恒米行有南行、西行之分。南行在甪直镇南市牌楼桥南,即后来的粮管所南库。西行就在如今的南直酱品厂的西隔壁。这两处河面宽阔,米行前河埠平整宽敞,适合用作码头运输场所。叶圣陶先生在《多收了三五斗》中开头说:“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这是符合当时的地貌特征的。上次我回甪直,却看到原来的殷家祠堂被认作了万盛采行,很是令人费解。旁边有个外地游客就提出了质疑,这地方能当码头吗?两条小农船并排过都勉强,河埠头又小又狭,怎么做大买卖?



我不知道作为旅游景点的“万盛米行”选址的初衷,为什么历史上的原址弃而不用,偏偏要去选择殷家祠堂。我想,对于历史应该尊重,更不能随意歪曲,这是一个起码的态度。万盛米行的历史距离今天还不算太遥远,很多亲历者犹在,那么若干年以后呢?或许就没人知道了。可能有人觉得不重要,搞活旅游经济,较什么真,现在哪个地方不这么做?捕风捉影就能造个故居,乡村野话就能促成几个遗迹,假作真时真亦假,想想蛮可怕的。幸而文学是不朽的,在叶氏的小说里,通过“万盛米行”我们还是看到了谷贱伤农,看到了不同的阶级利益,看到了深刻的社会矛盾,这是真实的,也正因为真实所以不朽。对待一个景点,我们也同样希望它多一点真实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