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

 翔山 2022-09-10 发布于山西

甪直镇位于苏州城东南,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古称甫里,因河道街形状象“甪”字,改现名。古镇甪直被誉为“神州水乡第一镇”。 甪直地处太湖流域,素有“五湖之厅”、“六泽之冲”的美誉。古镇人贴水成街,枕河而眠。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古镇留下了许多的历史遗迹和名人足迹。甪直以水多、桥多、巷多、古宅多、名人多而著称。2003年,甪直镇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走进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

甪直

甪直,古称甫里。唐代诗人陆龟蒙隐居甫里,甫里遂远近闻名。到清代才改称甪直。《甫里志》载:甪直原名为甫里,因镇西有“甫里塘”而得名。后因镇东有直港,通向六处,水流形有酷如“甪”字,故改名为“甪直”。一种说法是甪直来源于“六直”。所谓“六直”,是指古镇东边的大直、小直、直上泾三条河道可以通达六处的意思。因为有六条河流从镇内穿过,三条横向、三条纵向,这三横三竖的河道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用”字,加上沿着镇的一侧流过的吴淞江,就形成了一个“甪”字,每一笔都代表着小镇的河汊一条。还有一种说法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吉祥的独角兽,叫甪端,曾路经时见这里是块风水宝地,便留了下来。据说它能够保证风调雨顺,护佑—方平安。

走进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

小镇风光

走进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

水乡古镇

宋元时期,甪直已初步形成现在的格局,明代正式设甫里镇,成为郡东乡镇之首,古埠悠悠,商贾云集,居民万户。清代改称甪直。镇命名为“甪直”,把甪端作为古镇的镇标,充分表明古镇人向往美好生活的良好愿望。在古镇西口,穿过一座横额上写着“甪直古镇”的高大石牌楼,再向东前行,穿过甪直桥,迎面可见一头造型独特的独角神兽——甪端。甪直以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清丽婉约的水乡古镇、古朴的吴侬软语民俗风情,为江南水乡的典范。“杏花春雨小巷,梧桐细雨黄昏,小桥流水人家”,是甪直古镇的本色。

走进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

小桥流水人家”,是甪直古镇的本色

据《吴郡甫里志》载:“诵诗读书者正复不少,比岁科名相继,吟咏成风,胜于他镇。”明清期间,甪直“家家礼乐,人人读书。”读书习文空气蔚然成风。甪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来人才辈出,明朝进士者有高庸、沈钟等24人,中举者有59名。清乾隆年以前,有蒋德峻等6位迸士,有许虬等24位举人。唐代诗人陆龟蒙、元代书法家赵孟源、明代诗人高启都曾隐居过甪直,到这里探幽访胜的历代文人墨客更是不计其数。

走进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

古镇风光

甪直镇是一座以罗汉塑像和商业古街为主的江南水乡,镇内河道纵横。甪直古镇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物众多,人文景观棋布。甪直镇还有很多古代名人的遗址。镇东有北宋的白莲花寺,镇西有孙妃墓,镇北有吴王宫(吴王夫差的行宫),镇南有西汉丞相张苍的陵墓,建于公元503年的保圣寺现存九尊唐塑罗汉堪称国宝,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这里的叶圣陶纪念馆、万盛米行、吴东水乡妇女服饰馆、王韬纪念馆等品位高雅,别具特色。

走进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

古镇依水而建,前街后河

古镇依水而建,前街后河,“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是甪直浓厚水乡气息的真实写照。观赏古桥驳岸,看看渔船人家,真是别有风韵,让人回味无穷。甪直的古街古巷则有69条,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水巷。水巷有两种:一是两条街中间夹一条河,河两边筑成石驳岸;另一种是前街后河,人家枕河而居。

走进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

枕河人家

在甪直,从宋、元、明、清时代的古桥依旧犹存,1平方公里的古镇、5公里多的河道上最多时有石拱桥70余座,现存大大小小的石桥有41座,如东大桥(正阳桥)、三元桥、万安桥、永宁桥、香花桥、永安桥、南昌桥、永福桥、和丰桥、环玉桥、东美桥、交会桥、众安桥、杏花桥等,造型各异、各具特色,古色古香,有“桥梁之乡”的美称。古镇上还有多处“双桥”,即建在河道交汇处,尤其以三元桥和万安桥为代表。双桥又称“三步二桥”,即三步跨两桥的意思。人们流连忘返于这些古桥,静听桥下流水淙淙,环顾小桥流水人家,感受水乡的风土人情。街坊临河而筑,前街后河,人在桥上走,船在水中行。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商业兴旺,游客络绎不绝。不论临街的住宅,还是临河的民房均为黛瓦粉墙、木门木窗、青砖翘脊,大多为明清时代的老房子。

走进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

三元桥

走进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

万安桥

走进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

永宁桥

走进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

香花桥

走进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

永安桥

走进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

君临桥

保圣寺:保圣寺原名保圣教寺,始建于梁天监二年(503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寺内唐代著名雕塑家杨惠之所塑的九尊泥塑罗汉,虽历经千年沧桑,却仍然保存完好。寺内仍有200多间建筑,保持了一流寺庙的格局,号称江南四大寺院之一。寺内现存建筑有二山门、天王殿、古物馆等。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曾为寺题抱柱联:“梵宫敕建梁朝推甫里禅林第一,罗汉溯源惠之为江南佛像无双”。庭院之北,就是在大雄宝殿原址上建立起来的古物馆,内有世界闻名的“塑壁罗汉”。寺西有唐末名贤、诗人陆龟蒙隐居时的遗迹,斗鸭池、清风亭、垂虹桥等。

走进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

保圣寺

走进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
走进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

天王殿

走进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

古物馆

走进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

百年枸杞

保圣寺西面有一片空地,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白莲旧址、陆龟蒙墓、叶圣陶墓、千年银杏树、清风亭等。它的北面是创建于南北朝时期的白莲寺遗址。在白莲寺遗址以西,就是陆龟蒙祠,也叫甫里先生祠。这里原为陆龟蒙的宅园,北宋时建为甫里先生祠。当时园中有清风亭、光明阁、杞菊畦、双竹堤、桂子轩、斗鸭池、垂虹桥、斗鸭栏等“小八景”。现祠宇已不存,清风亭、斗鸭池最初建于北宋年间,明、清时曾经重修过。清同治年间重修清风亭时还在亭中挂了“清风亮节”匾,并立了陆龟蒙的塑像。文革时,再次遭到破坏。现存的清风亭、斗鸭池均为1981年以后陆续修复的,其中衣冠冢和斗鸭池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在清风亭后有两株参天古银杏,相传为先生手植,已有1000多年了。

走进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

白莲寺旧址

走进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

陆龟蒙墓

走进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

叶圣陶墓

走进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

千年银杏树

走进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

清风亭

陆龟蒙,晚唐文学家、诗人,字鲁望,号天随子,苏州(今属江苏)人,居甫里(今甪直),别号甫里先生、江湖散人等,家世显赫,自小勤读经书,立志学成报国。然而怀才不遇,最后他索性到甪直买田隐居,闲暇时,赋诗撰文,经营茶园。他的散文成就尤胜于诗,著名的有《田舍赋》、《野庙碑》等。陆龟蒙平素四大爱好:写作、品茗、斗鸭、钓鱼。他的诗大多反映水乡生活,其中多为吴地景物。陆龟蒙所著之《耒耜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农业生产工具的专著。善为赋,文词绝妙,著有《甫里先生集》、《笠泽丛书》等。

沈宅:沈宅是甪直古镇保存完好的豪华宅第,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是同盟会会员、甪直教育家沈柏寒先生的故居,地处甫里八景之一的“西汇晓市”之间,建筑布局有亦仕、亦商,前店、后宅、左坊、右铺的特色。也是“洋务运动”后,民族工商业在沿海古镇崛起的缩影。沈氏有干墙门、仪仗厅、大厅、乐善堂、书房、楼厅等组成,建筑典雅,装饰洗炼,雕刻细致,是典型的苏式古建筑。沈宅原建筑面积为3500余平方米,现修复开放的为其西部,约720平方米。 沈家拥有众多的产业和财富,清末民初以来,俗语“沈半镇”就广为流传。沈家便厅,即招待客人的茶厅,现作为“吴东水乡妇女服饰展”的展厅。电视剧《红楼梦》、《围城》、《洒向人间都是爱》;电影《玫瑰旋涡》等都曾在沈宅取景拍摄。

走进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

沈宅

走进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

沈宅乐善堂

走进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

沈宅

走进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

沈宅

沈柏寒(1884—1953年),名长慰,又字伯安,吴县甪直人。同盟会会员、教育家。光绪年间重建甫里书院的沈宽夫就是他的祖父,他七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21岁时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教育系攻读。在日本,他学到了新知识,接受了新思想,并且开拓了视野,23岁,沈宅大家庭内部发生了严重纠纷,沈柏寒只得辍学回家,回到家乡,认为必须启迪民智,于是确立了教育救国的思想,把甫里书院改为甫里小学,从事教育事业。

从沈宅出来,沿西汇上塘街东行,到南市下塘街向南,到下塘街62号就到万盛米行了。

叶圣陶纪念馆:叶圣陶纪念馆,是叶圣陶当年任教的“吴县第五高等小学”旧址。 1917—1921年,叶圣陶曾在这里任教。叶老逝世后,甪直人民为了表示对他的崇敬和怀念,将当年叶老执教的几处旧址重新修建,辟为叶圣陶纪念馆。叶圣陶对甪直感情深厚,创作了不少以甪直为背景的小说,如《寒晓得琴歌》、《多收了三五斗》、《高高银杏树》等。

展厅部分主要以珍贵的实物、照片及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介绍了叶老光辉的一生以及在教育、文学、社会活动等方面的卓越成就和重大贡献,特别是在甪直期间所进行的教育改革实践、文学创作等。馆内东则是当年的“女子楼”,1919年,叶老夫人胡墨林应邀女子部教师,在此执教3年,西面是“四面厅”,四面环通,是当年小学的博览室。纪念馆还有一处“鸳鸯厅”,据说是当年教师的办公室和集体宿舍

叶圣陶(1894—1988年),现代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原名绍钧,字圣陶,主要笔名有叶陶、圣陶、桂山等。叶圣陶生于苏州一个平民家庭,因家境清贫,18岁于苏州草桥中学毕业后,即开始当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1917—1921年在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从此与甪直结下了不解之缘,叶圣陶把甪直比作培育自己成长的摇蓝,亲切地称之为“第二故乡”。

王韬纪念馆: 王韬纪念馆在甪直中市下塘街6号,为一座具有清代建筑风格的住宅,占地800平方米。纪念馆坐东朝西,朝西门楼上有行书大字“王韬纪念馆”,为钱君陶所题。共分王韬生平事迹陈列室、王韬故居和韬园三部分。门楼上书有钱君匋先生题写的馆名,宅中为面阔三间的鸳鸯厅,上悬匾额“蘅花馆”,大厅正中竖有高大的木雕屏风,屏风前置有王韬半身铜像,厅柱上分别镌刻着王韬自撰的对联:“短衣匹马随李广,纸阁芦帘对孟光。”还有当年康有为题赠给王韬的对联:“结想在霄汉,即事高华嵩。”

走进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

王韬纪念馆

走进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

王韬纪念馆鸳鸯厅,上悬匾额“蘅花馆”

走进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

韬园

走进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

韬园

王韬(1828—1897年),近代著名思想家,清末改良主义政论家。甪直人,初名利宾,字紫诠,号促弢,又号天南遯叟,出生于书香门第,18岁以第一名考中秀才。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接受英国传教士麦都思邀请,到英国教会在上海的墨海图书馆工作,从事编译西学书籍达13年,广泛接触了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他曾提出“富强即治国之本”,提倡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要求发展工商业和新式交通事业,主张改革封建的科举考试制度、学校制度,为戊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

萧宅:萧宅位于和丰桥(中美桥)南约30米,中市上塘6号。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萧宅共五进,四间开阔,朝东面西,依次是门楼、茶厅、厢楼和饭厅,都在一条中轴线上,占地1000多平方米,是保存较好的清代民宅。萧宅结构紧凑,布局巧妙,宅基一进比一进高,寓意“步步高升”,充分体现了苏派建筑独特的艺术风格,可谓江南私家住宅建筑的精品。

走进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

萧宅

走进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

萧宅

走进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

萧宅

此宅原系清代武举人杨姓所建,后售于里中望族萧冰黎,故称萧宅。萧冰黎在“吴县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为地方公益作出过贡献。其子萧乃震留学德国,其孙女萧芳芳是香港电影演员,参加拍摄片200多部,先后获西班牙电影展最佳女主角奖,香港最佳女主角金像奖等。现萧宅内设有“萧芳芳演艺馆”,介绍了她的从影生涯,艺术成就和社会活动。现萧宅内设为萧芳芳演艺馆。

走进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

萧宅

万盛米行:万盛米行是一家老字号店铺,始建于民国初年,由镇上沈、范两家富商合伙经营。该行规模宏大,有存放粮食的廒间近百,是当时吴东地区首屈一指的大米行,成为甪直及其周围10多个乡镇的粮食集散中心之一。万盛米行门面为三开间朝西店铺,面对河埠 店铺设有售粮高柜,店铺后则为一宽敞的大院,穿过院子来到“耒耜堂”,堂内陈列着江南旧式稻作农具和加工谷米的器具,集江南农具之大成,成为一处独具水乡风情的“农具博物馆”。

走进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

万盛米行——水乡农具博物馆

走进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

万盛米行

其实,万盛米行的原型是甪直镇南市的万成恒米行,位于甪直镇南市河的西岸。它地处甪直古镇南大门,从南塘港北行进南大桥,或从镇域西侧的田肚江东行过衙门浜桥就来到万成恒米行的河埠头。

走进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

万盛米行雕像

今天我们看到的“万盛米行”,是甪直人民政府为开发古镇旅游业,于1998年筹资改造的,地点在与“万盛米行”原址相隔一百多米的南市河东岸。改建后的“万盛米行”,力求再现民国年间江南的米市风貌,三开间门面的屋檐下悬挂着“万盛米行”的金字招牌,店铺内设有收售粮食的柜台,上挂“万商云集”牌子。

走进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

万盛米行

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于1917年到甪直执教五年,他的小说名篇《多收了三五斗》就是以万盛米行为背景,该文后被选进中学教课书,万盛米行也随之闻名海内外。“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里面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齐着船舷的菜叶和垃圾被白腻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的,填没了这只船和那只船之间的空隙……”。这是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开头的一段描述。

走进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

万盛米行

走进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

韬园

徜徉在古镇老街深巷,仍是可以觅到古老楼宇中的幽深气息,古桥青石路上的沧桑印记。坐在阁楼中品茗,看窗外小桥、水流、人家,虽有历史的变迁,但在甪直依旧可以寻踪到江南古镇的浓浓韵味,茶楼、酒肆、评弹、昆曲会在不经意间呈现在你的面前……

孙克勤、孙博撰文和摄影

参考文献

孙克勤,孙博,2014,探访美丽中国——江南水乡。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