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让你的孩子“小家子气”

 tuzididie 2013-08-29
  

    “这是我的,你只能看不能碰”,“妹妹要进房间了,赶快把我的零食藏起来”,有这样想法的孩子往往被冠上“小气”的称号。业内早教专家认为,有独食、独玩等行为习惯的孩子,长大后往往孤僻、交际圈窄,最后也难与他人分享。因此,家长在传达给孩子“分享”观念时,得先教给他“物权意识”,以孩子的自愿为前提引导其分享,才能让孩子真正懂得“分享”的内涵,与“小家子气”彻底绝缘。

“小气”全因物权不被尊重

    东方爱婴儿童早教老师韩老师分析,很多家长平时没少教育孩子“要与人分享”,但孩子还是处处显得“小气”,把自己的玩具和零食看得很紧,决不允许他人触碰。他认为,以2岁-2岁半为界,比这个年龄大的孩子还不懂得分享,很大原因在于家长用错了教育方法,那就是没有尊重孩子的物权,蛮横地要孩子拿出自己的东西给别人,因此孩子适得其反,将自己的东西看得更紧。

    韩老师指出,一般2岁半之后的孩子,都会懂得“我的”、“别人的”,对属于自己的东西,他希望享有支配权,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与他人分享时,前提是先肯定这是他的,再遵循孩子的意见:“愿不愿意借给别的小朋友玩”,当他同意了,再拿出去分享,这时候的孩子是自愿分享,也懂得了真正的“分享”意义。 “如果孩子不同意,家长绝不能为了面子擅作主张,这样会让孩子抗拒分享,当他真心想和人一起玩时,也会害怕父母强行做主而拒绝分享。久而久之,孩子就真的变得小家子气了”。

    业内早教专家分析,孩子“小气”看似不是大的毛病,但对其以后健康人格的塑造影响深远。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不懂得分享,独断专行,就很难形成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更谈不上立足于社会。

第一阶段教育重点:学习分享玩具

    国家二级心理分析师王舒认为,分享玩具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第一个重要阶段要学会的。分享玩具的内容包含的意义重大,如个人意识与集体意识、仁爱与包容、分工与协作、协商与交往等。

    “一流的父母在教育孩子分享玩具时,首先要给他灌输‘与人分享’的观念。玩具要和小伙伴们一起玩,面包要分给小伙伴们一些;其次,父母也要学会与孩子分享。我们的家长特别是爷爷奶奶辈,一直用行动告诉孩子什么是‘假装大方’,一边逗孩子要他分点吃的给大人,一边又推脱不吃。在孩子看来他就混淆了‘分享’,甚至以后有大人真的吃了他的东西,孩子反而不愿意了。所以,平时的分享训练应该要严肃。 ”

家长积极示范言传重于身教

    儿童心理研究学者刘欣宜认为,为孩子树立榜样,引导他们学会分享是大人们的首要任务。在日常的小事中,潜移默化地将分享的概念传达给孩子,比如当宝宝玩弄大人的手机的时候,可以对他说:“这些都是妈妈的东西,妈妈愿意和你分享”;再比如当宝宝想要玩别人的玩具时,我们可以鼓励宝宝问那个人:“你愿意和我分享吗? ”两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处于敏感期,他们看得懂父母的态度所蕴含的暗示信息。这样的经历多了,宝宝就会认识到:东西是属于我的,也是可以分享的。

    除了父母的言传身教,家长要在平时的生活中鼓励孩子帮助有困难的人,比如鼓励他用自己的零花钱帮助班上有需要的同学,“我们对身边人的同情和帮助,可以让孩子也体会一下。特别要鼓励通过他自身的劳动,赚取相应的回报,再把这些回报用于他想关心和帮助的人身上。 ”刘欣宜指出,有条件的家庭可以教导孩子利用周末做家务活、带小弟弟妹妹等,父母支付一定的报酬。这些钱全部由孩子自由支配,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参加义工活动、支助贫困地区孩子等,让他从实际生活中学会“分享”。

案例

    快要开学了,妈妈想带二果到姨妈家串门,顺便和同岁的小表妹梦梦一起玩。小伙伴们刚见面就热烈地拥抱,表示出了姐妹情深。表妹梦梦还发挥了“主人翁”意识,主动要求带二果参观她新添置的公主床、芭比娃娃和其他玩具。可是没过多久,二果就默默地回到客厅看电视了,而梦梦自己却久久都未出来。

    二果妈妈觉得纳闷:怎么不一起玩啦?二果撅着嘴,扫兴地说:梦梦太小气了,什么都只准看不准碰,没啥好玩的。


文 睿星 插画 郑丽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