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学专业知识(五)

 悟道修行慧能 2013-08-30

芳香化湿药学习目标

1. 掌握芳香化湿药的含义、性能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2. 各药的药性、功效、特殊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掌握:苍术、厚朴、藿香、砂仁。

熟悉:白豆蔻、佩兰。

了解:草豆蔻。

3. 掌握功效相似药物的药性与功效的异同。

   藿香与佩兰

4. 掌握该类药的性能特点,主治病证,以及主治病证的异同。

砂仁与白豆蔻,

5. 掌握苍术配厚朴、陈皮的意义。

概  述

【含义】  凡气味芳香,具有化湿运脾作用的药物,称为芳香化湿药。

【性能功效】  本类药多辛香温燥,主入脾胃经,功能化湿醒脾或燥湿运脾,兼解暑发表。

【适应范围】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脾为湿困,运化失职而致的脘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泻、食少倦怠、舌苔白腻,或湿热困脾之口甘多涎,以及湿温等。兼治阴寒闭暑等。

【配伍方法】  寒湿困脾者,配温里药;

   湿热阻中者,配清热燥湿药;

湿阻气滞较甚者,配行气药;

脾虚生湿者,配补气健脾药。

【使用注意】  本类药多辛香温燥,易耗气伤阴,故阴虚血燥气虚者慎用;

又因其气芳香,大多含挥发油,故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降低疗效。

常用药物

苍  术

    【性味归经】  辛、苦,温。归脾、胃经。

    【性能特点】  本品辛苦温燥,内能燥湿而健脾,外能散风寒湿而除痹发表。既为治湿阻中焦之要药,又为治风寒湿痹及表证夹湿所常用,尤宜寒湿困脾者。

    【功效】  燥湿健脾,祛风湿,发汗,明目。

    【主治病证】

    ①湿阻中焦证,痰饮,水肿。

    ②风寒湿痹,表证夹湿。

    ③湿热下注之足膝肿痛、痿软无力(须配清热祛湿药同用)。

    ④夜盲,眼目昏涩。

 【配伍】  苍术配厚朴、陈皮:苍术性温,功能燥湿健脾;厚朴性温,功能燥湿、行气、消积;陈皮性温,功能燥湿化痰、行气调中。三药相合,既善燥湿行气,又能消积健脾,凡寒湿中阻或夹食积者即可投用。若为湿热者,当再配苦寒之品。

    【用量】  5~9g。

    【使用注意】  本品辛苦温燥,故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忌服。

厚  朴

  【性味归经】  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

  【性能特点】  本品苦燥泄降,辛散温通。入脾、胃、大肠经,既善畅利气机,而为行气消积除胀之要药,又善燥化湿邪,而为燥湿除满之佳品,凡湿阻、食积、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即可投用,兼寒者尤宜。又入肺经,能下气消痰而平喘,治咳、喘、痰多常用。

  【功效】  行气,燥湿,消积,平喘。

  【主治病证】

  ①湿阻中焦,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

  ②食积胀满或便秘。

  ③咳喘痰多。

  【用量】  3—9g。

  【使用注意】  本品苦降下气,辛温燥烈,故体虚及孕妇慎用。

  【药理】  本品有调整胃肠运动、抗溃疡、保肝、抗菌、抗病毒、肌肉松弛、中枢抑制。降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过敏及抗肿瘤等作用。

藿  香

    【性味归经】  辛,微温。归脾、胃、肺经。

    【性能特点】  本品芳香辛散而不峻烈,微温化湿而不燥热,主入脾胃经,兼入肺经。既善芳化湿浊而醒脾解暑,又兼发表。凡湿浊内停无论寒热虚实或有无表邪皆可选用。

    【功效】  化湿,解暑,发表,止呕。

    【主治病证】

    ①湿阻中焦证。

    ②阴寒闭暑,暑湿证,湿温初起。

    ③呕吐,尤宜湿浊中阻者。

【用量用法】  3~9g。鲜品加倍。

【配伍】藿香配佩兰:藿香微温,功能化湿和中、解暑、止呕,且兼发表;佩兰性平,功能化湿解暑。两药合用,既化湿和中,又善解暑,兼发表。凡湿浊中组,均可投用。

砂  仁

    【性味归经】  辛,温。归脾、胃经。

    【性能特点】  本品气芳香,辛散温通,入脾胃经。既善醒脾化湿、行气温中,为治寒湿中阻、脾胃气滞之良药,又能通过行气和中而止呕安胎,为治妊娠气滞恶阻及胎动不安之佳品。

    【功效】  化湿,行气,温中,安胎。

    【主治病证】

    ①湿阻中焦证。

    ②脾胃气滞证。

    ③脾胃虚寒吐泻证。

    ④妊娠恶阻,气滞胎动不安。

    【用量用法】  3~6g。入汤剂宜打碎后下。

    【使用注意】  本品辛香温燥,故阴虚火旺者慎服。

白豆蔻

    【性味】  辛,温。

    【功效】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主治病证】

    ①湿阻中焦证。

    ②脾胃气滞证。

    ③胃寒呕吐。

    【用量用法J  3~6g。入汤剂宜打碎后下:

    【使用注意】  本品辛香温燥,故火升作呕者忌服:

佩  兰

    【性味】  辛,平。

    【功效】  化湿,解暑。

    【主治病证】

    ①湿阻中焦,湿热困脾证。

    ②暑湿及湿温初起。

    【用量用法】  5~9g。鲜品加倍。

小    结

藿香、佩兰:均芳香入脾胃经,善化湿解暑,治湿阻中焦、湿温及暑湿等证常相须为用,其中,藿香微温,化湿力较强,且兼发表,又善治夏月感寒饮冷之阴寒闭暑证。还能止呕:治寒湿等所致的恶心呕吐。佩兰性平偏凉,药力平和,又为治脾经湿热之口甜或口苦多涎之要药。

砂仁、白豆蔻:同源于姜科植物的果实,均芳香辛温,功善化湿行气、温中止呕,治湿阻中焦、脾胃气滞及胃寒呕吐等。但砂仁惟入中焦脾胃而力稍强,兼止泻、安胎,善治湿滞或虚寒泄泻,以及妊娠气滞恶阻与胎动不安;白豆蔻则既入中焦脾胃,又入上焦肺,力较缓,兼治湿温初起。

利水渗湿药

学习目标

1. 利水渗湿药的含义、性能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2. 各药的药性、功效、特殊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掌握:茯苓、薏苡仁、泽泻、车前子、滑石、木通、金钱草、茵陈。

熟悉:猪苓。通草、萆薢、石韦、海金沙、瞿麦、萹蓄。

了解:地肤子、灯心草。

3.功效相似药物的药性与功效的异同。获苓与薏苡仁

3. 滑石配甘草的意义。

概  述

【含义】 凡能通利水道、渗湿利水,以治疗水湿内停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利水渗湿药。

【性能功效】  本类药味多甘淡或苦,性多寒凉或平,多入膀胱、脾及小肠经,有利水渗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等功效。

【适应范围】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淋浊、黄疸、水泻、带下、湿疮、痰饮等病证。

【配伍方法】水肿骤起有表证者,配宣肺发汗药;

脾肾阳虚者,配温补脾肾药;

湿热交蒸者,配清热泻火药;

热伤血络而尿血者,配凉血止血药。

【使用注意】  本类药易耗伤津液,阴虚津伤者宜慎用。

常 用 药 物

茯  苓

    【性味归经】  本品甘淡渗利,性平不偏,兼能补虚。既善渗湿利水,又能健脾宁心.凡水湿、停饮无论寒热或兼否脾虚咸宜。

    【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主治病证】

    ①小便不利,水肿,痰饮。

    ②脾虚诸证,兼便溏或泄泻者尤佳。

    ③心悸,失眠。

    【用量】  9~15g。

    【药理】  本品有利尿、调节免疫功能、调整胃肠功能、镇静、抗肿瘤、保肝、抗菌、促进造血功能等作用。

薏苡仁

    【性味归经】  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

    【性能特点】  本品甘淡微寒,生用渗利湿热,兼除痹排脓,水湿内停兼热者宜投,并治痹痛、肺痈、肠痈。炒用健脾兼渗湿而止泻,脾虚兼水湿停滞者宜用。

    【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清热排脓。

    【主治病证】

    ①小便不利,水肿,湿热淋痛,脚气肿痛。

    ②脾虚泄泻。

    ③湿热病邪在气分者。

    ④风湿痹痛,经脉拘挛。

    ⑤肺痈,肠痈。

    【用量用法】  9~30g。清热利湿、除痹排脓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

泽  泻

    【性味归经】  甘、淡,寒。归肾、膀胱经。

    【性能特点】  本品甘淡性寒,入肾与膀胱经。既善利水渗湿,又能清泻肾与膀胱之热,故善治下焦湿热或水肿痰饮兼热之证。

    【功效】  利水渗湿,泄热。

    【主治病证】

    ①小便不利,水肿,淋浊,带下。

    ②泄泻,痰饮。

    【用量】  5-9g

车前子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肾、肝、肺经。

    【性能特点】  本品甘寒滑利,入肾、肝、肺经。既能利水清热通淋,治湿热淋痛及水肿兼热等证,又长于利小便、实大便而止泻,治暑湿水泻。还能清肝明目、清肺化痰,治肝热目赤及痰热咳嗽。

    【功效】  利水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

    【主治病证】

    ①湿热小便不利、淋痛,水肿兼热。

    ②暑湿水泻。

    ③肝热目赤肿痛。配补肝肾药治肝肾亏虚之目暗不明。

    ④肺热咳嗽痰多。

    【用量用法】  5~9g。包煎。

滑  石

    【性味归经】  甘、淡,寒。归胃、膀胱经。

    【性能特点】  本品甘淡性寒,内服滑利清解,既能清膀胱热结、通利水道而利尿通淋,为治湿热淋痛之良药,又能解暑清热,为治暑湿诸证之佳品。外用清热收敛,为治湿疮湿疹及痱毒之要药。

    【功效】  利水通淋,清热解暑。外用清热收敛。

    【主治病证】

    ①湿热淋痛,小便不利。

    ②暑热烦渴,湿温胸闷,湿热泄泻。

    ③湿疮,湿疹,痱子。

    【配伍】  滑石配甘草:滑石甘淡性寒,功能清暑利尿;生甘草甘平,功能益气清热和中。两药合用,既清解暑热,又和中生津,治暑热烦渴可投。

【用量用法】  9~15g。块者宜打碎先煎,细粉者宜包煎。外用适量。

利水渗湿药(续)

木  通

    【来源】  马兜铃科植物东北马兜铃、毛茛科植物小木通等的干燥藤茎。前者习称关木通,后者习称川木通。

    【性味归经】  苦,寒。归心、小肠、膀胱经。

    【性能特点】  本品苦寒降泄,药力较强。既入膀胱而利水通淋,又归心与小肠而清心火、导热下行,故为治湿热淋痛及心火上炎或下移小肠之口舌生疮、心烦尿赤之要药。此外,本品还能通经下乳,为治乳汁不下及热痹之良药。关木通长于清心火,川木通长于利水湿。

    【功效】  利水通淋,泄热,通经下乳。

    【主治病证】

    ①湿热淋痛。

    ②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疮,心火下移小肠之心烦尿赤。

    ③产后乳汁不通或乳少。

    ④湿热痹痛。

    【用量用法】  3—6g。清心火宜用关木通,利尿通淋宜用川木通。

    【使用注意】  本品苦寒而通经脉,故孕妇忌服,脾胃虚寒者慎用。其中关木通含马兜铃酸,临床也有因大剂量(60g)使用本品而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报道,故关木通不宜大量或长期服用,肾病患者忌服。

金钱草

    【性味归经】  甘、淡,微寒。归肝、胆、肾、膀胱经。

    【性能特点】  本品甘淡渗利,微寒清泄。既归肾与膀胱经而善利水通淋、排除结石,为治砂淋、石淋之要药,又归肝胆经而善除湿退黄,为治湿热黄疸、肝胆结石之佳品。还能解毒消肿,为治疮肿蛇伤所常用。

    【功效】  利水通淋,除湿退黄,解毒消肿。

    【主治病证】

    ①热淋,砂淋,石淋。

    ②湿热黄疸,肝胆结石。

    ③热毒疮肿,毒蛇咬伤。

    【用量用法】  30~60g。鲜者加倍。外用适量。治热毒痈疮或毒蛇咬伤,可取鲜品捣汁服,以渣外敷。

茵  陈

    【性味归经】  苦,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性能特点】  本品味苦降泄,微寒清热,且兼疏理,入脾胃及肝胆经,功专清利湿热而利胆退黄,为治湿热黄疸之要药。治寒湿阴黄虽常选用,但须配伍温阳散寒、燥湿利湿之品。此外,亦可治湿疮与湿疹瘙痒,内服外洗均宜。

    【功效】  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主治病证】

    ①黄疸。

    ②湿疮,湿疹瘙痒。

    【用量】  9~30g。

猪  苓

【性味】  甘、淡,平。

【功效】  利水渗湿。

【主治病证】

①小便不利,水肿,淋浊,带下。

②水湿泄泻。

【用量】  5—9g。

通  草

【性味】  甘、淡,寒。

【功效】  清热利水,通气下乳。

【主治病证】

①小便不利,淋痛。

②湿温病,小便短赤。

③产后乳汁不多。

【用量】  2~5g。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

石    韦

【性味】  苦、甘,微寒。

【功效】  利水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

【主治病证】

①热淋,石淋,血淋,水肿。

②肺热咳喘。

③血热崩漏、吐血、衄血。

【用量】  5-9g。

海金沙

【性味】  甘,寒。

【功效】  利水通淋,止痛。

【主治病证】

①热淋,血淋,砂淋,石淋,膏淋。

②水肿。

【用量用法】  5—9g,包煎。

瞿  麦

【来源】  石竹科植物瞿麦或石竹的干燥地上部分。

【性味】  苦,寒。

【功效】  利水通淋,破血通经。

【主治病证】

①热淋,血淋,砂淋,石淋。

②瘀血经闭。

【用量】  5-9g。

扁  蓄

【性味】  苦,微寒。

【功效】  利水通淋,杀虫止痒。

【主治病证】

①热淋,血淋。

②皮肤湿疹,阴痒。

【用量用法】  9-15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本品能缓泻,故脾虚便溏者不宜服。

小    结

功效相似药比较:

    茯苓、薏苡仁,同属甘淡渗利兼补虚之品,均能利水渗湿、健脾,主治水肿、小便不利及脾虚诸证。其中,茯苓性平,药力较强,凡水湿停滞及脾虚诸证无论寒热咸宜。薏苡仁则生用微寒,利水力虽不及茯苓,但兼清热,凡水湿停滞轻证或兼热者宜用;炒用寒性减而长于健脾止泻,治脾虚泄泻多用。此外,茯苓又能宁心安神,治心脾两虚或水气凌心之心悸、失眠;薏苡仁生用又能清热除痹、排脓,治湿热痹痛或湿痹拘挛、肺痈、肠痈。

药物配伍:

第七章    温  里  药

学习目标

1.温里药的含义、性能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2.掌握: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熟悉:花椒、丁香、小茴香。药性、功效、特殊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3.熟悉类药的主治病证,以及主治病证的异同。附子与干姜,肉桂与桂枝

4.掌握附子配干姜,附子配麻黄、细辛,高良姜配香附,丁香配柿蒂意义。

概述

【含义】  凡能温里散寒,以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

【性能功效】  本类药多味辛性温热,主入脾、胃、肾、心经,兼入肝、肺经;

温里散寒、温经止痛、补火助阳,兼能化痰、杀虫、止呃。

    【适应范围】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里寒证,包括外寒直中、脾阳虚、心肾阳虚、肾阳虚衰、阳虚水肿、胸痹冷痛、风寒湿痹及经寒痛经。兼治寒饮咳喘、虫积腹痛等。

    【配伍方法】  外寒内侵而兼表证者,配解表药;

     寒凝气滞者,配行气药;寒湿者,配化湿健脾药;

脾肾阳虚者,配温补脾肾药;

亡阳气脱者,配大补元气药。

【使用注意】  本类药多辛热燥烈,若应用不当则助火、伤津,故热证、阴虚证及孕妇忌用或慎用。

附  子

【性味归经】  辛,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性能特点】  本品辛热峻烈,药力颇强,入心、肾、脾经。上助心阳,中补脾下壮肾阳,为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治亡阳及阳虚诸证每用。又温散走窜,为散阴寒、除风湿、止疼痛之猛药,治寒湿诸痛常投。

    【功效】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主治病证】

    ①亡阳欲脱证。

    ②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畏寒肢冷、腰酸脚弱、阳痿、尿频。

    ③阴寒内盛、脾阳不振之脘腹冷痛、泄泻,阳虚水肿。

    ④心阳衰弱之心悸、胸痹。

    ⑤寒湿痹痛,阳虚外感。

    【配伍】

附子配干姜:附子辛热,功能回阳救逆;干姜辛热无毒,功能回阳通脉、温中散寒。两药相合,不但回阳救逆力强,而且温中散寒效佳,治亡阳欲脱及中虚寒盛效佳。

    附子配细辛、麻黄:附子辛热,善补阳散寒;麻黄辛温,善开毛窍而发表散寒;细辛辛温气烈,善祛少阴经风寒。三药相合,善补阳发表散寒,治阳虚外感功著。

    【用量用法】  3~15g。入汤剂应先煎30~60分钟,以减弱其毒性。

    【使用注意】  本品辛热有毒,故孕妇忌服。不宜与半夏、瓜蒌、川贝母、浙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干  姜

【性味归经】  辛,热。归脾、胃、心、肺经。

【性能特点】  本品辛热,主归脾胃经,既能祛脾胃寒邪,又能助脾胃阳气,为温中散寒之要药,故外寒内侵之实寒证或阳气不足之虚寒证均可应用。兼归心经而能通脉回阳,但药力单薄,故常配附子治亡阳欲脱。兼归肺经而能温肺化饮,治寒饮咳嗽常投。

【功效】  温中,回阳,温肺化饮。

【主治病证】

①脾胃受寒或脾胃虚寒所致腹痛、呕吐、泄泻。

②亡阳欲脱证。

③寒饮咳喘。

【用量】  3~9g。

【使用注意】  本品燥热,故孕妇慎用。

肉    桂

    【性味归经】  辛、甘,热。归肾、脾、心、肝经。

    【性能特点】  本品辛甘性热,纯阳温散。既主归肾经,长于温补命门之火而益阳消阴、引火归原,为治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又兼入脾经,善温脾胃、散寒邪,为治脾肾阳衰之佳品;还兼入心肝血分,善散血分阴寒而温经通脉,为治寒凝血瘀诸痛及阴疽所常用。

  【功效】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

    【主治病证】

    ①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阳痿、宫冷、腰膝软弱。

    ②下元虚冷、虚阳上浮之上热下寒证。

    ③脾肾阳虚之脘腹冷痛、食少便溏。

    ④经寒血滞之痛经、闭经,寒湿痹痛、腰痛。

    ⑤阴疽,痈肿脓成不溃或久溃不敛。

    ⑥气血亏虚证。

    【配伍】  肉桂配附子:肉桂辛甘而热,功能补火助阳、散寒通脉;附子辛热,功能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两药相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力强,治肾阳虚衰、脾肾阳衰及里寒重证均可投用。

【用量用法】  2~5g。研末冲服,每次1~2g,或入丸散。入汤剂应后下。采自粗枝条或幼树干皮者称官桂,作用较弱,用量可适当增加。

    【使用注意】  本品辛热助火动血,故孕妇及里有实热、血热妄行者忌用,阴虚火阳者不宜单用。畏赤石脂。

吴茱萸

【性味归经】  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经。

【性能特点】  本品辛散苦降,性热散寒,归肝、脾、胃经,药力颇强。既善温中散寒止痛,又能疏肝下气,还能燥湿助阳而止泻,故既为治中寒肝逆或寒郁肝脉诸痛之要药,又为治经寒痛经、寒湿脚气及虚寒泄泻所常用。

【功效】  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燥湿止泻。

【主治病证】

    ①中寒肝逆之头痛、吐涎沫。

    ②虚寒腹痛、泄泻,肝胃不和之呕吐、吞酸。

    ③寒疝腹痛,经寒痛经。

    ④寒湿脚气肿痛,或上冲入腹之腹胀、困闷欲死。

【用量用法】  1-5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本品辛热燥烈,易损气动火,故不宜多服久服,阴虚有热者忌服。

花  椒

  【性味】  辛,热。有小毒。

  【功效】  温中,止痛,杀虫。

  【主治病证】

  ①脘腹冷痛、呕吐泄泻。

  ②虫积腹痛,蛔、蛲虫所致者尤宜。

  【用量用法】  2~5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使用注意】  本品辛热,能伤阴助火,故阴虚火旺者忌服。

丁  香

  【性味】  辛,温。

  【功效】  温中降逆,温肾助阳。

  【主治病证】

  ①脾胃虚寒之呃逆、泄泻,脘腹冷痛。

  ②肾虚之阳痿、宫冷。

  【配伍】  丁香配柿蒂:丁香辛温,功能温中散寒降逆;柿蒂苦平,功能降气止呃。两品相合,既温中散寒,又降气止呃,治虚寒呕呃效著。

    【用量】  2~5g。【使用注意】  畏郁金。    ‘

小茴香

  【性味】  辛,温。

  【功效】  祛寒止痛,理气和胃。

  【主治病证】

  ①寒疝腹痛,睾丸偏坠胀痛,经寒痛经。

  ②胃寒呕吐,寒凝气滞脘腹胀痛。

  【用量用法】  3~9g。外用适量。

小    结

附子、干姜,同为辛热之品,均善回阳、散寒止痛,治亡阳欲脱、脾肾阳虚或外寒中、寒湿痹痛等。相异的是:附子有毒力强,为回阳救逆第一要药,故为治亡阳证之首药;又善补火助阳,治命门火衰之阳痿、宫冷、遗尿、尿频,以及阳虚水肿、胸痹痛等。干姜则无毒力弱兼通脉,治亡阳须配附子方效;又长于温脾阳,善治脾不足之脘腹冷痛吐泻;还能温肺化饮,治寒饮咳喘。

肉桂、桂枝,同出一物而为辛甘性热之品,均能助阳散寒、温经通脉、止痛,均可治脘腹冷痛、风寒湿痹、阳虚水肿、痰饮、胸痹,以及经寒血滞之痛经、经闭。所不同的是:肉桂为树干之皮,力强而功专走里;又善补火助阳、引火归原,治阳虚火衰诸证、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诸证、寒疝腹痛、阴疽流注等。桂枝为树之嫩枝,力缓而走表走里;又善发汗解表,治风寒表证有汗或无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