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士人的精神

 风云际会2009 2013-08-30

                        孙立群

    知识分子有两大构成条件

  首先,什么是中国古代士人。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知识分子。古代的读书人叫儒生、儒士,读书人做官,就叫做士大夫。现代,知识分子的概念,是指中专水平以上的毕业生,这是在1976年前后制定的。但是从政治观念、社会观念上看,包括如今海内外专家在研究知识分子时都提出了两个条件,首先是读书、上学,这是最基本的。还有就是必须要有一颗正直的心,那就是社会的良心、时代的眼睛。

  要成为社会的良心、时代的眼睛,就必须是正直的人,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热心于对社会作出贡献,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书读得多,却用于做坏事,那就不是知识分子。我们在研究古代士人时惊讶地发现,中国古代士人恰恰具备着这种精神。

  在商周时代,士人处于统治者金字塔的底层。最上面是王,下面是诸侯,再下面是卿大夫,最下面是士人。士人必须要服从上层的意愿,人身不自由。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诸侯、卿大夫纷纷起来了,也给士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机会多了,空间大了,展现才华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春秋战国士人三自由

  春秋战国时代,士人们呈现出三个自由的状态。一个是流动的自由,即士人们开始离开家乡四处游荡,士而怀居不足以士,也就是说,心里总是怀念家乡的人,不配称为。真正的士是志在四方,以天下为己任的。很多人都是在外地创业,发展自己,成就自己的。

  比如说为秦孝公变法的商鞅,本来叫卫鞅,是卫国人,后来去魏国,也觉得不如意,最终来到秦国。那时候,朝秦暮楚朝三暮四都是肯定的词。

  还有择业的自由,可以从内心出发,选择从政、从商、从师,还有像庄子那样什么也不做的,都是从内心出发的喜好,可以充分发挥潜能。

  另外还有思考的自由,中国古代社会很专制,很多时代都不允许人自由思考。对王、对天、对地,不能随便质疑,但是从春秋战国开始,士人们开始质疑王、鬼、神,甚至可以批评王,观察社会,思考社会的问题。

  这三个自由的成立,成了士人们能够相对独立的大环境。

  士人的特质有主人翁精神

  士人的特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回顾历史,那些被后人记住的人都是关注社会的。鉴真对于佛教的理解,不但要在大唐传播,还要走出国门,这是非常典型的。他为世界文化的传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至今,我们还要感谢他为大唐、为扬州所作的贡献。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乱,士人们都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考虑国家的何去何从。他们都有主人翁精神,敢于接受挑战。孟子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是一种大气魄。

  中国古代士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但要思考,更要实践,并且把国事放在了首位。东林党有一副著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样的精神数不胜数,还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等等。从孔子到孟子,从韩非到李斯,都是不断行走,不断游说的。

  百家中还有一个墨家,十大主张的核心观点就是兼爱,非攻,他也是不辞辛劳的人,哪里要发生战争、祸事,他都要前去劝说。墨突不黔,是说他家的烟囱从未黑过。为了各地人民,不计较个人安危,精神可嘉。

  思想超前,君主不理解,陷悲剧

  士人还有一种精神叫做从道不从君,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比较解放,士人们坚持正义,坚持大道理,可以当面批评君主。最典型的就是《孟子见梁惠王》,直接批评君主,君主哑口无言,只能顾左右而言他

  那时候,士人的独立人格相对完整,各个国家的君主都在吸引有才能的人。燕昭王在边境上筑高台,摆黄金,吸引才能之士。士人们前来,燕昭王走在前面,用扫帚扫地,让士人走在后面。可见,当时士人很。士人才华的繁华,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士人们还对社会抱有同情心,战国战争很频繁,战争场面激烈,惨不忍睹。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交战,秦将白起屠杀四十万赵国俘兵,这在人类战争史上都是罕见的。当地居民视白起为恶魔,现在还有一道开水煮豆腐的菜肴,豆腐是白的,一煮就翻滚起来,菜名就叫做煮白起。百姓受战乱所害,士人们便四处游说,抨击发动战争的国家。

  秦国善战,给士兵们分出20个功勋爵,有着强大的激励机制,所以秦国士兵很勇猛。孟子说:善战者服上刑,呼吁和平,并一直将这种美好的愿望延续至今。

  士人们凭借着观察自己的生活,发现问题所在。但是他们的思想往往很超前,君主不理解,周围人不理解。士人们往往就陷入悲剧的结局。

  西汉初年,刘邦分封。得到封地的诸侯成年后,就开始造反,在地方上搞独立。汉文帝时期,有一位年轻的大臣贾谊,他看出各地诸侯的野心。他上书说,如今社会得了浮肿病,腿肿如腰,手指肿如腿,这些都是地方威胁。但是他不被理解,还被赶出了朝廷。最终他郁郁寡欢而亡,终年32岁。

  汉景帝时期,还有一位大臣晁错,更是刚烈,他提醒皇帝早点动手削藩,否则宗庙不宁,天下不定。他的父亲来劝他,但是晁错不听,他的父亲预感大祸临头,出门就服毒自尽了。后来,吴王刘濞叛乱,打出的旗号就是诛晁错,清君侧。等到汉景帝杀了晁错,叛军还是不停息。汉景帝这才明白。

  ▲“忧患几乎成了士人的代名词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这样的士人,以国家为重。忧患,几乎成了士人的代名词。范仲淹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河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士人们对社会的认识,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士人们还具有抗争精神,士人们善于写文章,对于社会变故有着一种敏感。社会有难,首先起来的就是他们。如果他们倒下了,农民就开始起义了。

  东汉末年,宦官和外戚把持朝政,士人们就开始行动起来,选择集体上书请愿,或者替冤官叫屈,这些人都是读书的太学生。还有一些官员,在受到迫害时,主动投狱,这种不畏强暴、不畏高压的精神,值得钦佩。

  在中国古代,要想实现抱负,就必须要达到一定的位置,就要入仕为官。但是职位有限,想入仕的人又很多,所以当权者就开始玩弄权术了。

  士人们之间也开始内讧,这就是他们的悲哀性了。士人们甚至开始互相厮杀。李斯、韩非都是荀子的学生,同窗好友。但当韩非后于李斯来到秦国时,李斯害怕韩非会取代自己,就陷害韩非,把他关进监狱,最后还毒死了他。

  如今,我们研究士人的精神,就是要学习他们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乐于奉献的精神。

 

古代士人的生活

  读书分两种方式

  士人们是热爱读书的,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就是读书,但也分为两种读书方式。一种是功利性读书,解决个人的社会地位问题。汉朝以后,士人读经入仕成为风潮。到了唐朝,科举制度之后,更激发了士人们读书的热情,认为不当官就实现不了自我价值。

  读书是很辛苦的事情,汉代国都洛阳有3万太学生,可见当初读书风之盛。苏秦读书时锥刺股,还要被嫂子百般嘲笑。后来苏秦成为著名的纵横家,荣归故里时,哥哥嫂子在30里外迎接,跪地磕头。可见读书,既富也贵。有诗为证:少年需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董仲舒读书时,十年不窥园,十年都不去后花园看看。而范仲淹更是五年不脱衣服睡觉。他们这样读书,利好在于传播文化,弊端就在于读书为做官的思想一直存在,至今还未消除。

  还有一种是闲适性读书,是为了提高自身修养而读书的。宋代文学家黄庭坚说,三天不读书,不知道礼节。照镜子觉得面目可憎,张口不知道说什么话好。

  读书是一种乐趣,李清照经常和丈夫随口说出一个人,让对方说出是哪本书哪一卷上的,经常开怀大笑,李清照说是乐在声色犬马之上

  很讲究时节、环境

  古人读书,也是讲究时节、环境的,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明代于谦写诗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士人们纷纷入仕,汉朝设立汉学,培养有学问的人,这些太学生读熟经书,考试毕业后就成为郎官,但是从开始的50人到后来的3万人,找工作太难了。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大喜大悲也有潇洒

  宋朝时,说人生四大快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其中,金榜题名时是作为压台的。为了这一天,多大的煎熬都不在话下,所以发生很多像范进中举这样乐极生悲的事情。

  宋朝时,就有70多岁的老者赶考,进了考场写不出来,只能写吾老矣,不能为字也,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到了清朝,还有103岁的人瑞进京赶考的。

  唐代诗人孟郊屡试不中,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等到他46岁考上进士,立刻就是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同时,士人中也有比较潇洒的。有一位南方人到北方做官,看见秋天到了,落叶飘零,心里很怀念故乡,干脆回家了。

  竹林七贤中的阮籍,也是一位有名的士人。他喜欢邻家的小女孩,但从未和她说过话。后来那位女孩去世了,阮籍也哭着为她送行,回来后,称自己对得起她了。还有一位阮籍喜欢的女子,和丈夫开酒馆。阮籍就经常去喝酒,醉了就倒在她的脚下。阮籍就是张扬个性的典范。

  还有士人对于死亡的概念,儒家说:不知生焉知死,一是说,死亡太恐怖了;二是说,死亡到底是什么,也说不清楚。但是到了东汉末年,士人们就认识到,死亡不过是人生的归宿,其中尤以陶渊明的《自挽歌》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看淡生死,才能活得多姿多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