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功能不全中医治疗诊断方法

 神医图书馆318 2013-09-01

(1)心肺气虚
证候:心悸怔忡,面色青灰,肢倦乏力,咳嗽喘促,短气自汗,动则加剧,舌淡或青紫,苔薄白,脉沉弱或结代。
证候分析:心气虚,心神失养,则心悸怔忡;心主血,其华在面,气虚面失血充,故面色青灰;气虚,肢体气血运行不利,则肢倦乏力;肺气虚,肺气不宣,则咳嗽喘促;气虚不足以息,可见短气;气虚卫外不固,自汗;劳则耗气,气虚益甚,则动而加剧;舌淡或青紫,苔薄白,脉沉弱或结代,均为气虚之
(2)气虚血瘀:
证候:心悸怔忡,胸胁作痛,腹胀痞满,咳嗽气短,两颧暗红,口唇紫绀,浮肿尿少,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弦或结代。
证候分析:气虚血瘀,心脉失养,则心悸怔仲;瘀血内停,气滞不行,则胸胁作痛,腹胀痞满;肺气虚失宣,见咳嗽气短;瘀血阻于头面,两颧暗红,口唇紫绀;气虚,水运化不利,则可出现浮肿尿少;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弦或结代,为气虚血瘀之象。
(3)痰饮阻肺:
证候:心悸气短,咳嗽气喘,不能平卧,咯出白痰或泡沫样痰,尿少浮肿,腹胀纳呆,苔白腻,脉弦滑。
证候分析:素有肺脾气虚,水饮之人,外感风寒,肺气益闭,输转不利,水饮蓄于心下,上迫于肺,而出现心悸气短,咳嗽气喘,不能平卧,咯出白痰或泡沫样痰;肺经受寒,气化不利,尿少浮肿;脾虚则腹胀纳呆;苔白腻,脉弦滑为痰湿内停之征。
(4)热痰壅肺:
证候:发热口渴,咳嗽喘促,不能平卧,痰多粘稠色黄或痰白粘稠难咳,心悸,紫绀,尿黄量少,浮肿,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痰浊内停于肺,日久化热,发展成痰热壅肺之证。热邪内盛伤津,发热口渴;痰热壅肺,肺气不宣则咳嗽喘促,不能平卧,痰多粘稠色黄或痰白粘稠难咳;痰热扰心,则见心悸;热盛血壅,旧唇紫绀;热伤膀胱。膀胱气化不利,尿黄量少,浮肿;舌红苔黄,脉滑数为痰热内盛之象。
(5)气阴两虚:
证候:心悸怔忡,头晕目眩,气短乏力,口干舌燥,失眠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或结代。
证候分析:气虚日久,伤及阴津,可造成气阴两虚。心脉失其濡养,心悸怔忡;气虚清窍失养,则头晕目眩;气虚则气短乏力;气阴两虚,津不上承,则口干舌燥;阴虚生内热,热扰心神则失眠;阴虚阳不固摄,则津外越而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或结代皆为气阴两虚之象。
(6)心肾阳虚
证候:心悸气短,面色青紫,精神不振,畏寒肢冷,尿少浮肿,腰以下肿甚,唇青舌黯,苔白,脉沉细或弱或结代。
证候分析:心肾阳虚,阳不化气,水湿内停,水气上凌心肺,故见心悸气短;水湿不化,则尿少浮肿,腰以下肿甚;肾阳亏虚,命门火衰,不能温养,故畏寒肢冷;阳气不能温煦上荣,可见面色青紫,精神不振;唇青舌黯,苔白,脉沉细或弱或结代为阳气虚衰,水湿内停之候。
(7) 阳气虚脱:
证候:气喘吸促,呼多吸少,尿少浮肿,烦躁不安,不得平卧,面色苍白或灰暗,张口抬肩, 汗出如油,昏迷不醒,四肢厥逆或昏厥谵妄,舌质紫暗,苔少,脉微细欲绝或沉迟不续。
证候分析:肾阳气不能固摄纳气,则气喘吸促,呼多吸少,张口抬肩;肾气虚,膀胱气化不利,可见尿少浮肿:阳气虚极,浮阳上越,故见烦躁不安,不得平卧;阳气不能温煦上荣,则面色苍白,或灰暗;阳气外越,津液外泻,则汗出如油;心阳欲脱,则昏迷不醒,昏厥谵妄;舌质紫暗,苔少,脉微细欲绝或沉迟不续乃阳气欲脱之象。

中医治疗
(1)心肺气虚:治则治法:养心补肺。
方药:养心汤(《证治准绳》)合补肺汤(《永类钤方》)加减。药用人参五味子、熟地、紫菀、桑白皮黄芪肉桂当归川芎半夏茯苓远志酸枣仁、柏子仁、茯神、甘草
方义分析:方中以人参、五味子、黄芪补心肺之气;熟地养阴;紫菀、桑白皮化痰清利肺气;肉桂、半夏能温中健脾,助气血生化之源;当归、川芎、茯苓、远志、酸枣仁、柏子仁,茯神养血安神。
加减:若肺气虚较重,以补肺汤为主,稍加补心气之品。若心气虚较重,以养心汤为主, 稍加补肺气之品。
(2)气虚血瘀:治则治法:益气活血,佐以行水消肿。
方药: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合五苓散(《伤寒论》)加减。药用生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红花仁、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
方义分析:方中以生黄芪补脾胃之气,助心气以行血脉;当归活血,祛瘀而不伤正;赤芍、川芎、红花、桃仁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湿消肿,白术健脾气运化水湿,桂枝助膀胱气化。
加减:若气虚明显,短气乏力者,加党参,以加重补气之力。若水肿甚,小便量少者,加车前子、五加皮以利水。
(3)痰饮阻肺:治则治法:温化痰饮,宣肺平喘。
方药:小青龙汤(《伤寒论》)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匮要略》)加减。药用麻黄芍药细辛、干、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葶苈子、大枣。
方义分析,方中麻黄、桂枝走表,宣肺平喘;细辛、干姜温化痰饮;半夏化痰;芍药、五味子、甘草调和诸药,以防温燥伤及阴津及正气;葶苈子泻肺行水,下气平喘。二方共达温化痰饮,宣肺平喘的目的。
加减:若兼有气虚者,加用党参、黄芪等益气。兼有畏寒肢冷者,加用附子温阳散寒。
(4)热痰壅肺:治则治法:清化痰热,宣肺行水。
方药:麻石甘汤(《伤寒论》)合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加减。药用麻黄、杏仁石膏、甘草、苇茎、薏苡仁、冬瓜仁、桃仁。
方义分析:方中麻黄宣肺,与苦寒之石膏配合使宣肺而不助热,清肺而不留邪;杏仁降肺气,助麻黄、石膏清肺平喘;苇茎清泻肺热,薏苡仁、冬瓜仁清化痰热,桃仁活血祛热结。甘草调和诸药。二方合用,达清肺平喘之功。
加减:若水肿明显者,加车前子清热利水。若痰热重,痰稠难咯者,加全瓜蒌、鱼腥草化痰清热。
(5)气阴两虚:治则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饮(《内外伤辨惑论》)合炙甘草汤(《伤寒论》)加减。药用人参、麦冬、五味子、炙甘草、桂枝、白芍生地阿胶(烊化)、麻仁、大枣、生姜
方义分析:方中以人参、炙甘草、大枣补心脾肺之气;麦冬、五味子、白芍、生地、阿胶、麻仁甘润滋阴,养心补血,润肺生津;五昧子又可酸收敛汗益心气;生姜、桂枝此处通阳,以复心脉运行。
加减:若失眠较重,需加安神之枣仁、合欢皮、远志等。若盗汗明显,应加浮小麦、胡黄连等敛阴止汗。
(6)心肾阳虚:治则治法:温阳利水。
方药:真武汤(《伤寒论》)合五苓散(《伤寒论》)加减。药用炮附子、白术、白芍药、生姜、茯苓、猪苓、泽泻、桂枝。
方义分析:方中炮附子大辛大热,温肾暖土,助阳化气;生姜既助附子之温阳祛寒,又伍猪苓、茯苓、泽泻温散利湿消肿,白术健脾气运化水湿,白芍药养阴利小便,桂枝助膀胱气化。
加减:若气虚重者,加生晒参、黄芪补气。若水肿重者,加北五加皮利水消肿。
(7) 阳气虚脱:治则治法:回阳固脱。
方药:参附龙牡汤(《妇人良方》)加减。药用人参、炮附子、生龙骨、生牡蛎、麦冬、五味子、山萸肉、干姜。
方义分析:方中以人参大补元气,炮附子、干姜回阳救逆,生龙骨、生牡蛎潜阳固脱,麦冬、五味子养阴生津,山萸肉温补命门。
加减:若有水肿者,加北五加皮利水消肿。若神昏不醒者,加麝香苏合香等芳香开窍。食疗 宜食清淡,富含营养而宜消化的食物,避免浓茶、咖啡及辛辣之品,应以粗粮、新鲜蔬菜和瘦肉为主,多吃水果。
①黄芪粥:生黄芪30g,浓煎取汁,入粳米100g,待粥成加皮末3g,稍煮,加红糖调匀服,每天2次,适于气血两亏之证。
②人参粥:人参末6g,生姜5片,粳米100g, 煮粥,每天2~3次。
中药 (1)葶苈子:每日用量6~10g,入煎剂;若用粉剂,每日3次,每次1~2g水冲服。
(2)夹竹桃:用夹竹桃叶0.3~1.0g水煎服,也可以将叶片烘干,研粉过筛,装入胶囊或压成片剂使用,第一日用0.2~0.3g,分两到三次服用,维持量为每日0.05~0.1g。
针灸 体针:主穴选内关、间使、通里、少府、心俞、神门、足三里。
辨证取穴:若水肿者,取水分、水道、阳陵泉、中枢透曲骨,或三阴交、水泉、飞扬、复留、肾俞,二组穴位可交替使用。
咳嗽痰多,加取尺泽、丰隆;嗳气腹胀者,加取中脘;心悸不眠者,加曲池;喘不能平卧者,加取肺俞、合谷、膻中、天突。
每次取穴4~5个,一日1次,7~10天为一疗程,休息2~7天再行下一疗程。
推拿按摩 柔和的向心性按摩,对心力衰竭有一定的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 心衰急性期的治疗以西药治疗为主,积极抢救,如有明显大汗出等气阴两衰现象时,可配用中药生脉注射液静点。慢性心功能不全可以中西药并用,西药以强心、利尿、扩张血管为主,中药以益气活血利水为法,可达满意的疗效。
护理
康复
预防 1.调情志 不良的情志刺激可以加重或诱发心功能不全,故应避免怒、喜、悲、恐等情志过极。以利于疾病的康复。
2.节饮食、饮水过饱或难消化的饮食可加重心脏的负担,钠盐摄入过多、饮水量过大也可增加体内液体的量,加重心脏的负担。平时吃饭不宜过饱,宜食易消化的食物,减少钠盐的摄入,控制饮水量以减少心脏的负担。
3.避劳累 劳累过度可增加心脏供血量,增加心脏负担,宜慎之。
4.慎起居 起居不慎、外邪侵袭是心衰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素,起居有常,可免外邪侵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