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稻恶苗病

 可爱馆5799 2013-09-02

Re:水稻恶苗病
 
 
 
 

简 介 
  英文名  Rice bakanae disease
  异名  水稻徒长病。
  病原  串珠镰孢菌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藤仓赤霉Gibberella fujikuroi (Saw.) Wr.,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寄主  水稻、小麦、大麦、玉米、豌豆、西瓜等。
  危害  田块病株率0%~3%,少数重的田块病株率达40%以上,减产10%~40%。
  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详 细 资 料 
为害症状 
    (1)苗期:病株多表现纤细、瘦弱、叶鞘拉长,比健株高出近1/3,色淡,叶片较窄,根系发育不良,既典型的徒长型症状。少数表现比健株矮小。大部分病株在苗期即枯死,少数移栽后25天内枯死。
  (2)本田期:有3种类型病株。①徒长型:病株表现叶鞘拉长,比健株高约1/3,分蘖少甚至不分蘖。叶片狭窄,并自下而上逐渐枯黄。中后期出现倒生根,叶鞘变褐,根系发黑,后期茎杆变软,整株枯死,枯死株上出现白色至粉白色霉层。②普通型:病株高矮与健株相当,叶色相近,有些发病快,2~3天即出现倒生根,并很快枯死。有些发病持续时间很长,除倒生根外外表看不出其他症状,至20天或更久才见枯黄。③早穗型:病株表现为提早抽穗,约比健株早3~7天,且穗头较高,穗小,6~10天即成白穗,未成白穗的结实也不饱满。 
病原物 
    (1)形态:(1)形态:①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有大小2型。小型分生孢子卵形、椭圆形或纺锤形,无色、单胞,少数双孢,最初在孢子梗上链状着生或簇生成球形,大小(4~6)微米×(2~5)微米。大分生孢子无色、细长,新月形,顶端弯曲尖削,有3~5个隔膜,大小(17~28)微米×(2.5~4.5)微米,通常着生于无色分生孢子梗上,多数孢子聚集时呈淡红色,干燥时呈粉红或白色。②子囊壳。多在将成熟的病株下部茎节附近或叶鞘上,蓝黑色,球形,表面粗糙,大小(240~360)微米×(220~420)微米。③子囊。圆筒形,基部细而上部圆,大小120)微米×(8~12)微米,内生子囊孢子4~8个,排成1~2行。④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双胞,长椭圆形,分隔处稍缢缩,大小(5.5~11.5)微米×(2.5~4.5)微米。
  (2)特性:恶苗病菌在30~35℃繁殖最快,20~25℃虽能繁殖,但繁殖速度缓慢,到40℃病菌显然受到抑制。典型的症状一般发生在移栽后的25~30天内。 
侵染循环 
    (1)越冬:以菌丝体在种子内部和表面越冬;以分生孢子在种子表面越冬。带菌种子是每年初侵染的主要菌源,病稻草也可带菌。种子表面带菌率最高;其次是种皮内部;再次是胚乳和胚。因发病程度不同,其种子带菌率有明显的差异。病菌在土壤中不能越冬。
  (2)侵染:种子萌发后,病菌从芽鞘、根和根冠侵入,引起秧苗发病。病株产生的分生孢子可从伤口侵入感染健苗引起再侵染而使大田发病。水稻开花时,分生孢子传染到花器上产生病种子。脱粒时,病种子的分生孢子粘附在无病种子上再次引起病种子。因此,水稻一生都可能感染恶苗病菌引起发病。 
发生因素 
    恶苗病的发生有3个较明显的峰,第1峰在秧田期,于播种后15天左右出现;第2峰在水稻分蘖高峰期出现;第3峰在水稻孕穗期出现。以第1、第2峰发病较严重。
  (1)菌源:种子带菌率的多少与苗期恶苗病发生程度有较大的关系。种子带菌率越高,发病越重。
  (2)环境:温度是影响恶苗病发生的最主要外因,恶苗病菌侵害寄主以35℃最适宜,诱致徒长以31℃最为显著,在25℃下病苗大为减少。低温可阻止病害的发生,而较高温度则有利于病害症状的出现。典型的症状发生在移栽后的25~30天内。
  在水稻抽穗后若遇到高温多雨,可提高种子带菌率并且加深侵染部位。
  褚家银等报道,当气温达15~18℃,湿度在60%~70%,病菌孢子开始扩散,此时早稻秧苗处在1叶1心期,气温达到22~30℃,湿度在80%~90%时,早稻秧苗处于2叶1心期,此时属易感期,病菌在适宜的条件下迅速蔓延开来,秧苗发病。
  (3)栽培:①旱育秧田的恶苗病发生比较普遍,且病情严重;地膜秧田的病株率明显高于露地秧田。
  育苗阶段的温度很重要。凡高温催芽,苗床高温管理的发病重。江苏省沛县农科所报道,在30℃以上高温催芽的发病率为22%~25%;25~30℃常温催芽的发病率为3%;浸种不催芽的没有发病。说明降低催芽温度或浸种不催芽播种,对防治恶苗病非常有效。②种子处理剂的浓度不同,发病存在较大的差异。育秧时,用病稻草覆盖,发病亦重。当土温在35℃时,病菌最易侵害稻株,31℃时引起徒长最显著。种子秧苗受损害时,有利于病菌侵入。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生产无病种子,提高种子质量。对杂交制种田要实行水稻群体质量栽培,合理运筹肥水,适时增施钾肥,并结合去杂及田间管理,随时拔除病株,减少病菌侵染潜伏。②选用高产抗病品种。高产抗病品种是植病防治中经济有效的办法,目前各地加水稻恶苗病都初步发现一些较为抗病的良种。京香糯10号水稻恶苗病极轻。水稻协优系列,如:协优10、协优57、协优63等发生较为严重。③改人工拔秧移栽为小苗带土移栽;实行轮作倒茬。杜绝带病残体入田病稻草及未堆沤制成腐熟肥料禁止施入稻田中,对在秧田和大田发现的病株,要及时拔除,并集中烧毁或深埋,避免病菌传播再侵染。④带病稻草应及早作燃料烧掉,或堆沤肥料,充分腐熟后施用。严禁用病稻草催芽、扎秧把、覆盖秧床,以防交叉感染。也不要将病稻草堆放在水稻田边。⑤对旱育秧田,在药剂浸种消毒的前提下,还要与农业防治措施相配套,要实行地膜打孔育苗,调节膜内温湿度,严防高温诱发病害发生;缩短盖膜时间,在播后4~5天,秧苗冒青时即应揭膜降温炼苗; 加强秧田期的防病栽培,采用适氮、高钾的肥水管理方法,促使秧苗生长健壮,增强秧苗的抗逆力。
  (2)药剂防治:①是防治水稻恶苗病的有效方法。目前国内外在此领域的研究也最多,主要是以筛选新药剂及改进种子消毒方法为主。
  目前生产使用的药剂有施宝克、浸种灵、辉丰百克、使百克等。25%施宝克5 000倍液,或浸种灵4 000倍,或健秧宝4 000倍,或25%辉丰百克4 000倍等,防效均在95%以上,而且持效期长,浸种60小时后不必淘洗,即可催芽播种。用50%多菌灵WP 250倍液浸种,以60小时为好,水温要保持在16℃以上,不要用25%多菌灵WP。②在旱育秧的秧苗针叶期,用25%咪鲜胺EC 1 500倍液,可减轻病菌的再侵染,对控制病害的发生传播具有较好的作用。③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如普遍发生,还要用70%托布津100倍液。因水稻恶苗病引起的早穗现象不是种子的纯度问题,所以应及时加强防治措施,使水稻损害减少到最小。④肥床旱育水稻,以施保克EC 60ml/hm2在各生育期防效最好,均在99%以上。⑤在制种田,母本齐穗至始花期用25%咪鲜胺EC 105ml/hm2加入25%三唑酮WP 45ml/hm2,加水750千克喷雾防治,能有效地抑制恶苗病菌侵染母本花器,同时还能减轻稻粒黑粉病的发生;成熟时还应做到抢晴收晒,充分干燥,严防湿谷霉变、发芽,提高杂交稻种子质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