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稻条纹叶枯病

 可爱馆5799 2013-09-02

水稻条纹叶枯病
 
 
 
简 介 
  英文名  Rice Stripe disease
  病原  水稻条纹叶枯病毒Rice stipe virus,简称RSV,属纤细病毒属(或称柔线病毒属)。
  寄主  水稻、小麦、大麦、黑麦、玉米、粟等禾本科作物以及马唐、画眉草、看麦娘、狗尾草等多种禾本科杂草。但除水稻外,其他寄主在侵染循环中作用不大。
  危害  由灰飞虱传播引起的病毒病,部分年份暴发流行。病田发病率在5%左右,减产3%~5%,严重时减产20%~30%,甚至高达70%或绝收。
  分布  朝鲜南部、日本和前苏联远东,我国的江苏、浙江、上海和中南、西南的一些省市以及台湾省均有发生。


  详 细 资 料 
为害症状 
    发病之初在病株心叶沿叶脉呈现断续的黄绿色或黄白色短条斑,以后病斑增大合并,病叶一半或大半变成黄白色,但在其边缘部分仍呈现褪绿短条斑。病株矮化不明显,但一般分蘖减少。高秆品种发病后心叶细长、柔软并卷曲成纸捻状,弯曲下垂而形成“假枯心”。矮秆品种发病后心叶展开仍较正常。发病早的植株枯死,发病迟的在健叶或叶鞘上有褪色斑,但抽穗不良或畸形不实,形成“假白穗”。 
病原物 
    病原为单链的RNA病毒。从病株中分离纯化的病毒在电镜下为直径3nm的分枝丝状体或8nm宽的丝状体。作为纤细病毒属典型的代表种,近年来人们对其基因组结构、功能、复制、转录、表达策略、病毒分子变异等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RSV粒体由4种ssRNA和单一的外壳蛋白组成,全基因组序列长17096bp,目前4个不同的RNA组分的编码、表达策略及其功能逐渐被阐明。其中RNA1采用负链编码策略,RNA2、RNA3和RNA4则采用双义编码策略,即RNA的毒义链(Viral Sequence,vRNA)和毒义互补链(Viral确良Complementary Sequence)都存在阅读框,都可编码蛋白。病毒部分基因已经被克隆,如外壳蛋白(Coat Protein)基因、病害特异性蛋白(Disease-specific Protein)基因等。和大部分病毒一样,RSV有着广泛的变异。不同地区病株上的分离物在致病性、核苷酸序列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侵染循环 
    条纹叶枯病毒只能通过昆虫传播,已知灰飞虱为主要媒介,白背飞虱也能传染。病毒在带毒灰飞虱体内越冬,成为主要初侵染源。病毒可经卵传递,介体昆虫也可吸食病稻后获毒,病毒进入虫体7~10天通过循回期,才能传毒,病毒感染水稻经过10~15天潜育期。苏、浙、沪稻区,介体昆虫灰飞虱1年发生五代,为害的主要代次为一、二代成虫、若虫。
  媒介昆虫在大、小麦田越冬的若虫,羽化后在原麦田繁殖,然后迁飞至早稻秧田或本田传毒为害并繁殖,早稻收获后再迁飞至晚稻上为害,晚稻收获后迁回冬麦上越冬。 
发生因素 
    (1)菌源: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与灰飞虱发生量、带毒虫率有直接关系。
  (2)寄主抗性:品种间发病差异明显,粳稻发病明显重于杂交籼稻。水稻在苗期到分蘖期易发病。叶龄长潜育期也较长,随植株生长抗性逐渐增强。
  (3)环境:春季气温偏高、降雨少、虫口多,发病重。
  (4)栽培:水稻幼苗期最易发病,其发病性按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依次降低。稻、麦两熟区发病重,大麦、双季稻区病害轻。 
防治方法 
    以选用抗病品种和药剂防治媒介昆虫为主要防治手段。
  (1)农业防治:①种植和推广抗病品种,压缩发病品种的种植面积。②调整耕作制度和作物布局。成片种植,防止灰飞虱在不同季节、不同熟期和早、晚季作物间迁移传病。忌种插花田,秧田要连片安排,远离虫源田,或其他作物隔离。③调整播期。水稻移栽期要避开灰飞虱的迁飞期。在苗期和分蘖期要避开灰飞虱的高发期。④防除禾本科杂草。看麦娘、稗草等是灰飞虱越冬寄主和条纹叶枯病的寄主,冬前和冬后全面防除田间地头和渠沟边禾本科杂草,清除寄主作物,有利于减少灰飞虱的发生量和带毒率。⑤秋耕灭茬。秋季水稻收获后耕翻灭茬,压低灰飞虱越冬基数。
  (2)物理防治:推广防虫网、无纺布笼罩秧苗,以及秧(大)田周围设置防虫板等物理防治措施,阻止灰飞虱迁入,保护秧苗免受灰飞虱传毒为害。
  (3)药剂防治:防治飞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