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弯孢霉叶斑病 简 介 英文名 Curvularia leaf spot of corn 病原 弯孢霉Curvularia lunata (Walker) Boed.,属半知菌亚门。 危害 玉米。 危害 玉米上为害严重的叶部病害。 分布 主要玉米产区普遍发生。 详 细 资 料 为害症状 发生在玉米成株期,主要危害叶片,有时也危害叶鞘和苞叶。初生退绿小斑点,逐渐扩展为圆形至椭圆形退绿透明斑,中间枯白色至黄褐色,边缘暗褐色晕圈,成熟病斑一般长2~5毫米,宽1~2毫米,大的可达7毫米×3毫米。湿度大时,病斑正反两面有灰黑色霉状物。该病症状变异较大,在一些自交系和杂交种上,有的只生一些白色或褐色小点,病斑分3种类型:抗病型、中间型和感病型。 病原物 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圆形、平展,菌丝放射状,气生菌丝绒絮状,初灰白色,后期褐色,菌落背面墨绿色。分生孢子梗褐色至深褐色,单生或簇生,直或弯曲,上部常呈膝状。分生孢子淡褐色,直或弯曲,多为3隔,从基部起第3个细胞较大,广梭形、棍棒形或近椭圆形,少数Y形(三角形)。 李晓宇对画眉草弯孢、新月弯孢、棒状弯孢和中隔弯孢4种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比较,明确了它们在分生孢子形态、大小、产孢量以及对温度、pH值、光照适应性等方面的差异。总的看来,这4种弯孢霉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0℃,孢子产生的最适温度是25~35℃,最适pH范围为6~7,最适碳源为葡萄糖,碳源浓度对菌丝生长影响不大,光照能促进菌丝的生长。 侵染循环 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玉米秸垛、田间地表的病残体是病菌的主要初侵染源。 发生因素 (1)寄主抗性: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2)环境:7~8月高温、高湿、多雨的气候条件有利于该病的发生流行,涝洼地、连作田发病较重。 (3)栽培:播种晚、土壤贫瘠,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品种是防病的主要措施。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选用这些品种来代替发病品种。同时要注意品种间的合理布局和轮换。②秸秆还田或高温堆肥、垫家畜圈、做烧柴,避免用秸秆做篱笆,村边、地头不留玉米秸秆,以减少初侵染菌源。③适时早播、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与中矮秆作物间作等均可减轻病害的发生程度。 (2)药剂防治:病株率达10%左右喷40%氟硅唑EC 10 000倍液,或50%退菌特WP 1 000倍液,或6%乐必耕WP 2 000倍液,或12.5%特谱唑WP 4 000倍液,或50%腐霉利WP 2 000倍液,或50%多菌灵WP 1 000倍液,70%代森锰锌WP 1 000倍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