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亚洲玉米螟

 可爱馆5799 2013-09-02
亚洲玉米螟
 
 
 
简 介 
  英文名  Asiatic corn borer
  学名  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
  分类  鳞翅目,螟蛾科。
  寄主  食性很杂,确认的寄主植物约25种,栽培作物中主要为害玉米、高粱、粟、棉花、大麻等,也能取食小麦、大麦、马铃薯、豆类、向日葵、甘蔗、甜菜、番茄、茄子等。
  危害  世界性的蛀食性大害虫。一般发生年春玉米受害后减产10%左右,夏玉米减产20%~30%,大发生年减产达30%以上。以北方春玉米区和黄淮平原春、夏玉米区为最重。
  分布  亚洲温带和热带、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密克罗尼西亚。


  详 细 资 料 
形态特征 
    (1)成虫:成虫黄褐色。雄蛾体长10~14毫米,翅展20~26毫米。触角丝状,灰褐色,复眼黑色。前翅内横线为暗褐色波状纹,内侧黄褐色,基部褐色。外横线为暗褐色锯齿状纹,外侧黄褐色,外横线与外缘线之间,有1褐色带。内横线与外横线之间淡褐色,有2个褐色斑。缘毛内侧褐色,外侧白色,后翅灰黄色,中央和近外缘处各有1褐色带。雌蛾比雄蛾体形大,体长13~15毫米,翅展25~34毫米,体色浅,前翅淡黄色,线纹与斑纹均淡褐色,外横线与外缘线之间的阔带极淡,不易察觉。后翅灰白或淡灰褐色。后翅基部有翅缰,雄蛾1根,较粗壮;雌蛾2根,稍细。
  (2)卵:卵长约1毫米,宽约0.8毫米,短椭圆形,扁平,略有光泽。一般20~60粒产在一起,构成不规则的鱼鳞状卵块。初产时呈乳白色,后转黄白色,半透明。临孵化前卵粒中央呈现黑点,为幼虫头壳,边缘仍为乳白色。
  (3)幼虫:幼虫初孵化时长约1.5毫米,头壳黑色,体乳白色,半透明。末龄幼虫体长20~30毫米,宽3~3.5毫米,头壳深棕色,体淡灰褐或淡红褐色,有纵线3条,以背线较明显。胸部第2、3节背面各有4个圆形毛瘤,腹部第1至第8节背面各有2列横排毛瘤,前列4个,后列2个,前大后小。第9腹节具毛瘤3个,中央一个较大。胸足黄色,腹足趾钩为三序缺环。
  (4)蛹:蛹纺锤形,黄褐色至红褐色,体长约15~18毫米,体背密布细小波状横皱纹。第5、6节腹面各有足的痕迹1对,臀棘黑褐色,端部有5~8根向上弯曲的一组刺毛,缠连于丝上。雄蛹腹部较瘦削,尾端较尖,生殖孔在第7腹节气门后方,开口于第9腹节腹面。雌蛹腹部较雄蛹肥大,尾端较钝圆,交尾孔在第7腹节,开口于第8腹节腹面。 
为害症状 
    幼虫:孵化后,一部分潜藏在雌穗着生节以上各叶片的叶腋间,取食积存的花粉和叶腋组织,至4龄后蛀茎为害;绝大部分初孵幼虫集中到雌穗顶端的花丝基部取食为害,在卵量大的年份,一个穗顶上常有数条、甚至十数条幼虫。生活在雌穗顶端的幼虫取食花丝及未成熟的嫩粒,使籽粒残缺不全,并引起霉烂,降低玉米籽粒的品质。至4~5龄时,这些幼虫有的自雌穗顶端蛀入穗轴,有的自雌穗基部蛀入雌穗柄,也有的蛀入雌穗着生节上下的茎秆。但此时玉米已进入灌浆中、后期,雌穗的大小已经定型,所以这一代幼虫主要影响千粒重和籽粒的品质。 
生活习性 
    (1)成虫:成虫常在晚上羽化,且有雄虫比雌虫早1~2天羽化的习性。白天多躲藏在杂草丛或麦田、稻田、豆地茂密的作物间,夜晚飞出活动,飞行力强。
  成虫有趋光性和较强的性诱反应。
  (2)幼虫:幼虫孵出后有取食卵壳的现象。初孵幼虫行动敏捷,能迅速爬行,遇风吹或被触动,即吐丝下垂,转移到其他部位或扩散到邻近植株。
  (3)幼虫:具有趋糖、趋触(要求整个体躯尽量保持与植物组织相接触和贴近的特性)、超湿和强趋光等多种特性。
发生规律 
    (1)发生世代:海拔愈高,温度愈低,代数愈少。从北到南该虫一年可发生1~7代。
  (2)越冬及虫源: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植物的秸秆、穗轴或根茬中越冬,4龄以下幼虫不能越冬。
  (3)发生因素:①气候因素。越冬幼虫随春季气温的逐渐升高而复苏,但必须咬嚼潮湿的秸秆或直接吸食雨水、露滴,取得足够的水分后才能化蛹。成虫羽化后,也必须饮水才能正常产卵,产卵时又要求有较高的相对湿度。越冬幼虫醒眠时,特别是化蛹阶段,低湿可使越冬虫死亡率增高,有效越冬基数下降。②栽培因素。播期早、生长茂盛、叶色浓绿的植株着卵量往往超过一般玉米。不同生育期、品种和播期的玉米上,由于幼虫成活率高低不同,受害轻重也就不同。开花期最易吸引螟蛾产卵;在小花和嫩粒上,幼虫成活率显著较心叶期高。在相同的卵量或虫口密度下,感虫品种(系)受害重,玉米螟幼虫的存活率高。③天敌。国内已发现70余种,其中寄生性天敌有20多种,作用最明显的是赤眼蜂。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越冬幼虫羽化以前,处理玉米、高粱、棉花等越冬寄主的茎秆是消灭越冬幼虫、压低越冬虫源基数的有效措施。②3代发生区,尽量扩大夏玉米播种面积,压缩玉米、高粱、粟等寄主作物的春播面积,减少第1代玉米螟的食料来源和繁殖场所,以控制第2、3代发生量和减轻对夏玉米的为害。③利用雌蛾喜在高大茂密、生长旺盛的寄主植株上产卵的习性,在春玉米正常播种前1个月左右选择邻近越冬场所的地块种植小面积的诱集带、诱集田,或对少数早播春玉米田块加强肥水管理,促其早发,诱集成虫产卵。④种植抗螟品种是一种经济、有效、安全的治螟措施,推广种植丹玉13等抗虫杂交种。⑤与一些作物的田间管理措施结合实施,尤其是间苗、定苗以及棉花整枝、打杈、去顶心等措施可以直接除虫除卵,与玉米螟的防治关系更为密切。如第1代玉米螟在棉花苗期为害,可结合间苗、定苗去掉有虫株;第2代玉米螟低龄幼虫先在棉花嫩头、叶柄为害,然后才蛀茎,可结合整枝、打顶去掉有虫叶柄、嫩尖和枝杈,并带出田外集中处理,均可明显减轻玉米螟对棉花的为害。
  (2)物理防治:①黑光灯诱杀法。②高压诱虫汞灯,具体方法是:在越冬代成虫羽化期,将200或400W的高压汞灯安装在村庄内较开阔的地方,灯距150米(用400W的灯泡则为200米)。灯泡应装在防水灯头上,用铁丝固定好,灯下面修一直径1.2m、高12厘米的圆形水池、砖结构和水泥结构均可;亦可在灯下挖一同样大小的土坑,坑内铺塑料布,但均以不漏水为准。水池边留一进水口,池内放水6厘米深,并加入100克左右的洗衣粉,拌匀。一般每3天换水一次,并另加洗衣粉。如换水时间未到而池中水不足时,可随时添加。灯泡挂在水池中央距水面15厘米处为宜。从越冬代成虫的羽化初期至末期,每天20时半开灯,翌日晨4时闭灯。由于诱蛾量通常很大,每天早晨都须将池中的蛾子捞出。
  (3)生物防治:①每年4月中旬至5月初越冬幼虫化蛹前,用白僵菌孢子粉对烧剩的寄主作物秸秆、根茬进行喷粉封垛,用量为100克/立方米菌粉,垛面每平方米喷1个点,至垛面可见“白烟”(菌粉)即可。或心叶中期将含菌量为50~500亿/克的白僵菌孢子粉500克与5千克过筛的煤渣拌匀,制成1∶10白僵菌颗粒剂,按每株2克施入玉米心叶丛。②用Bt乳剂225克/公顷同52.5千克细砂拌匀制成颗粒剂,在玉米心叶中期施用,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③采用夏玉米间作绿豆,增加自然界赤眼蜂等螟卵寄生蜂的种群数量,控制螟害的发生。或大量饲养繁殖释放寄生蜂治螟。④利用玉米螟的性信息素诱杀雄虫或投放大量性信息素,使雄虫难以找到雌虫,雌雄无法交尾。
  (4)药剂防治:玉米上药剂防治通常掌握在心叶末期及穗期或幼虫低龄期。棉花上掌握在螟卵盛孵期及幼虫蛀入前期。①施药期应对玉米田逐块检查,把握住心叶末期,药液灌注雄穗。常用药剂有25%杀虫双水剂500倍液,或5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或50%乙硫磷乳油1000倍液等。这些药液均按10毫升/株的用量灌注露雄期的玉米雄穗。②春玉米穗期将50%敌敌畏乳剂800倍液灌入小口瓶内,瓶口塞上带细塑料管的瓶塞。在玉米撒粉基本结束,而幼虫尚集中在花丝上为害时,将药液滴几滴在雌穗顶端花丝基部。药液即渗入花丝,熏杀在雌穗顶部为害的幼虫。③棉田玉米螟可以结合防治其他棉花害虫进行,主要方法是药液喷杀。可用90%敌百虫1500倍液、25%甲萘威可湿性粉200倍液等于螟卵孵化高峰期喷洒,一般都能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