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瓜白粉病

 可爱馆5799 2013-09-02

黄瓜白粉病!!!
 
 
简 介 
  英文名  Cucumber powdery mildew
  异名  黄瓜白霉病、白毛。
  病原  单丝白粉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悬浮剂hl乳油ht)Poll.,异名瓜类单丝壳菌Sphaerotheca cucurbitae(Jacz.)Z.Y.Zhao,均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在黄瓜上有时二孢白粉菌Erysiphe cichoracearum DC 也可引起白粉病,其无性孢子串生,短圆柱形,看不到线粒体。
  寄主  黄瓜、西葫芦、南瓜、冬瓜、甜瓜,以及西瓜、苦瓜、瓠瓜。
  危害  黄瓜的重要病害。通常在黄瓜生长中、后期发病重,造成黄瓜的产量损失,甚至提前拉秧。
  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详 细 资 料 
为害症状 
    病害先出现在下部叶片正面或背面,表现为白色小粉点,后扩大为粉状圆形斑。在条件适宜时,白色粉状斑点继续扩展,连接成片,成为边缘不明显的大片白粉区,直至布满整个叶片,看上去又象长了一层白毛,所以俗称、白毛病。其后叶片逐渐变黄、发脆,白毛由白色转变为灰白色,最后叶片失去光合作用功能。受害的叶柄和茎,症状与叶片基本相似。 
病原物 
    分生孢子梗圆柱形,不分枝,无色。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30.2~39.5)微米×(7.38~22.12)微米。闭囊壳褐色,球形,直径67.5~122.4微米,无孔口,表面有附属丝。
      特性:该菌系专性寄生菌,只在活体寄主上存活。 
侵染循环 
    病原以闭囊壳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或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在棚室保护栽培的作物上越冬。越冬的闭囊壳在气温达到20~25℃时散发出子囊孢子,或由菌丝形成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发病后病斑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在田间进行多次再侵染。 
发生因素 
    (1)环境:该病喜温湿、耐干燥。温度10~30℃,相对湿度25%~85%,其孢子均可萌发。发病最适温度16~24℃,最适相对湿度为75%。温度高于30℃,湿度超过95%,则病情受到抑制。雨后干燥,或少雨,但田间湿度大,白粉病流行的速度加快,尤其当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出现、又有大量白粉菌源时很易流行。
  (2)栽培:棚室栽培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选用耐病品种。及时清除棚室中的杂草、残株。②棚室内要注意通风、透光,降低湿度,遇有少量病株或病叶时,要及时摘除。③切忌大水漫灌,可以采用膜下软管滴灌、管道暗浇、渗灌等灌溉技术。定植后要尽量少浇水,以防止幼苗徒长。④加强水肥管理,及时追肥,防止缺肥早衰。不要偏施氮肥,要注意增施磷、钾肥。结瓜期,可加大肥水的用量,适时喷叶面微肥,以防植株早衰。
  (2)生物防治:采用27%高脂膜EW80~100倍液,或于发病初期喷在叶片上,形成一层薄膜,不仅可防止病菌侵入,还可造成缺氧条件使白粉菌死亡,每隔5~6天喷1次,连续3~4次。
  (3)药剂防治:①在播种前,用1%抗枯宁悬浊液20毫升,加水10千克,浸种1小时。②育苗时,床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消毒,控制湿度在60%以下,并保证有足够的光照和温差。挑选健壮的幼苗定植。③定植前,棚室内用硫磺粉进行熏蒸消毒。方法是将硫磺粉和锯末混合均匀,分放几处,晚上密闭温室,点燃熏蒸1夜。发病初期喷50%醚菌酯干悬浮剂150~225克/公顷,或5%烯肟菌胺乳油750~1200毫升/公顷,或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3500~50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8000~1000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10%腈菌唑乳油1000倍,或40%多·硫悬浮剂500~600倍液,或3%好力克悬浮剂3000倍液。每隔7~10天喷第2次药。白粉病菌易产生抗性,最好在1个生长季节内用2~3品作用机制不同的药剂,交替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