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的目的:评《读书的“危险性”》

 昵称535749 2013-09-02

文/于震

前几天读到了一篇《读书的“危险性”》的文章,看完之后便一直想要动笔,之所以拖到今天,也是觉得如果当时动笔多少会带有偏颇的反驳色彩,而不会相对客观的做出评价,今天在跑步的时候思考了一下这个问题,我想可以动笔了。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说书读的多了价值观容易脱离现实,但是人本身不会,因此很容易对落差产生失望和痛苦,而这些痛苦有可能进一步让人追求纯精神世界的建设以至于落差不但没有弥合反而更加扩大。

我想作者这个结论是有道理的,因为这样的经历我曾经就感同身受过,那段时间给我的痛苦感是极其强烈的,我怎么也想不通一个潜心修读了书的人,一个如此智慧、高尚的人,为什么我的工资水平居然连差强人意都达不到?我一度不能接受这个结果,认为这就是世界欠我的。甚至在毕业之后的一段时间,短期内想要成功的欲望变得十分强烈,恨不得立刻就从书中扒出几两黄金来。再后来反思的时候,不得不承认,这两年的书是白读了。

但是终究没有因为落差而变得更加封闭,以此来抗争这个不如意的现实,转而去做的是找一个制衡点,难听点就是妥协。

而这些并不是某一天的一早因为阳光的美好突然间豁然开朗,我想它是那几个月中每天的思考和不间断的写作日拱一卒完成的。我曾经一度希望安定下来自己躁动的心灵,不再被欲望所驱使,到后来发现,这样的大事最后还是读书起了作用,或者说是通过读书的思考和写作。

再到后来,读书让我看到了很多事情的很多角度,对爱情的渴望也好,对知识的追求也好,对人类持久的同理心也好,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依据的理由,他们可能是普通人,也可能是大师。但是这都不重要,在对这些五彩斑斓观点的阅读,思考,梳理,记录中,我变得独立而不孤僻,智慧而不古板,它甚至也敦促了我的勤勉程度,虽然皇天不一定不负有心人,但打个折扣,我的境遇也不会太差。这让我做任何选择的时候都很清楚它的后果,并愿意为之承担后果。

那么我可不可以大胆的说,读书的危险性确实存在,但是它可以通过思考和写作来消除,因为思考和写作会结合当下很多种价值观来做出适当的取舍,那么它不会让开朗的人变得封闭(也就是逐渐弱化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反而是会让封闭的人变得开朗(也就是主动强化人和人之间的联系)。

当然,书读到最后不一定都会潜移默化成为思维,所以我同意作者文章最后的观点,如果你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就要做好冒险的准备,这个过程确实漫长而且不易,但是如果换个角度,这是不是意思比意义重要的一次真实体验?

 

读书的目的

左岸记: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目的,有人虚心求知、有人开拓视野、有人娱乐消遣、有人深究苦修……借用培根的一句名言,也许能说明一定的问题:“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读不同的书有不同的效果,同样,不同的人读书也是有着不同的目的。读书是对自己的某种补充!要不要读书,这种问题其实并不需要过分的深究(但如果深究之后大彻大悟,倒是从此不会再去纠结,就像于震这样),以自身情况而定,对所读的书进行一定的选择,选择自己喜欢或者感兴趣的一些专业性、实用性的书籍为主,其他的天文地理、诗史杂谈、中外名著等等都可以涉猎一番,以求开阔视野。其实说简单了,把读书当作生活的一部分,一切就了然了。

附:微信上@萧秋水的观点

适当的提醒是对的,但说读书有极大的危险,我并不同意。

读书分为几种情况,可死,可活,可不死不活。读书本身就象水一样,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还能煮粥,操纵水的人,是人。

读书的主体,不是书而是人。如果读书是逃避现实的途径,那么,不读也罢。孔乙己式书呆子可怜复可恨。如果读书是帮助自己进步、自我实现的途径,利己利人,那么,为什么不读?

有人一遇到问题,先去请教高人,不得己才读书。但前提是你要有高人可请,普通人有吗?更何况高人回不回应还是个问题呢?其实,更多的人还不在于不敢去问高人,而是连说清楚自己诉求的能力都没有,而这个能力从哪里来,还不是要从书中来。顺序应该是这样,先读书,或者通过搜索,再不行才去考虑问人。读书终究为了解决问题的。

我觉得,我们不应非议读书这种行为,而应该检视我们自己是否有问题。端正态度,找好方法,用好工具,读书,当然是赏心乐事——而选书,就是读书的艺术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