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说札记(1)

 醉倚西风 2021-05-12
这几天,听半书房“云半读”假日教育名家讲座,有感,写上几点。
以前,也曾认为自己读的书不少。可是,听了名家的讲解,发现很多名家大作还没有翻过,可见落伍不少,融入当下教育就很难,更谈不上创新了。读书是一种遇见,一种打开,也是一种求证,只有站在智者肩头,才会视野开阔,形成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第一讲是徐飞的《读书,教师的第一修炼》。教师读书已成共识,但如何形成自己的教育主张,从书中谈出门道来,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第二讲是徐青的《第五项修炼》。这本书我很早看过,也很早就忘了。我看过,只记得一个概念,即学习型组织,注意团队学习。而这次,徐校长强调第五项最重要,那就是系统思考。系统思考才是全面、动态、深刻的思考。拉长时间轴,才会更准确地判断当下;站得高,才会望得远。
第三讲是讲解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这个讲座连续讲了三次,对于怀特海,很是敬仰,但因没有读过这本书,兴趣不大。讲座听起来也不太专心,没有太多印象。
第四讲是冷云斌的《教育的情调》。这本书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教育现象学》,教育的本质就是观察学生身边的世界,并予以反思和引导。这个观点需要记住,教育一定要面对活生生的问题,教师要面对,学生也要面对,有问题,才有改进,才有存在的意义。
第五讲是朱永新的《未来学校》。这个讲座很火暴,参与者很多。朱老师名气很大,讲解却也很亲民。未来学校将变成学习中心,基于此,教师如何做,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不再多说。
第六讲是汤敏的《慕课革命》。汤敏是参赞,职务高,讲解精到。再次告诫我们这些基层教育工作者,教育有很多工作要做,也可以做出大学问,关键不在于岗位,而在于能耐。未来社会将发生巨大变革,我们必须让学生学会学习。
第七讲是李建华的《跟蔡元培学当校长》。我关注并学习过李校长的公众号,感觉到他的教育情怀。他的一个观点对我影响很深:校长必须有学校来参照,学校可以成全校长。学校对于校长,就如班级对于班主任。
第八讲是钱志龙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个老师很牛,也反复告诉我们,作教师,一定要有拿得出手的东西。有本事,才能靠得住。文凭,职称,岗位都是弱者的保护神,也是弱者之所以为弱者的原因。好的教师一定要对学生有期待,要对学生赋能,让学生学会学习,成全学生是教师的目的。他曾在北大的探月学院教过一年书,在讲座中多次引用探月学院,这也许代表着教育的走向,可以关注。
第九讲是林忠玲的《新教育年度主报告》。他说新教育是一项很温暖的大业。对于新教育,我也有关注,也思考了很多。但是,他用自己的理解全面来解读新教育,还是能给人以新的思考。新教育关注的起点是教师专业发展,实施路径是十大行动,目的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历数14份年度主报告,其实在向我们传达出新教育是植根于中国教育实际中的,是逐步完善中的,是立足于解决教育问题的,也是能够面向未来的。新教育的推动,其实就是一种很好的行动研究法。自己读懂的东西,不一定能够深度理解,更不一定能用到实际中去。应该在做中理解新教育。
第十讲是俞正强的《学记》。关于终身学习,教学相长,教学原则等,古代人讲得已经很透彻。这是植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小书,也是影响深远的大书。需要放在案头,常常提醒自己。教育的本质就那么几句话,不在于玩弄理论,而在于透彻理解。
第十一讲是李勇讲的《教学勇气》。教学勇气来源于读大量的书,贯穿本书的两个概念是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感觉这书和灵性学对于教育的理解有些相同。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如何消除恐惧,让自己进一步开放,不再分离,做一个完整的人,是书的主旨。我仍然没有读过这本书,需要读中思考。
第十二讲是卫功立的《教学七律》。这本书很薄,主要观点就是要回归教育常识。作者概括了七个关键词,其中有好的教师标准是“模范”,学习者定律是兴趣,教书媒介是“共同语言”,即与孩子平等交流;课程定律是“链接”,教学定律是自主。他反复强调,回归常识,用最简单的语言来阐述道理,想透彻才会做明白。
笔记做了一些,简单整理以下,有时间再一一翻读这些经典书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