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犹豫不决真要比堕落还要消极。我亲眼见过不少人就在犹豫不决的边缘,唉声叹气,半死不活,人格恒常处于分裂状态之下荒废了一生。这些“惯于凌空”的人,最熟悉的恐怕就是自己一脸无奈的表情,和那些多余的自我解释,但生命总有个期限,谁能跟生命玩角力?
他从经理手里要了一份客户名单,但这份名单比较奇怪,上面每一个企业都是有实力的企业,但是在这以前,报社去的每一个广告业务员都无功而返。所有的同事都认为那些客户是不可能与他们合作的,但克尔并不这样认为。
每次去拜访这些客户前,克尔总是先把自己关在屋里,站在一个大镜子前面,把客户的名称和负责人的名字默念十遍,接着信心十足地说:“一个月之内,我们将有一笔大交易。”
坚定的信心成为他成功的催化剂。仅在第一天,就有三个所谓“不可能的”的客户和他签订了合同;到那个星期五,又有两个客户同意买他的广告;一个月后,名单上只有一个名字后面没有打上勾。
第二个月,克尔在拜访新客户的同时,每天早晨,只要拒绝买他的广告的那个客户的商店一开门,他就进去请这个商人做广告,但是每一次这位商人都面无表情地说:“不!”可是每一次,当这位商人说“不”时,克尔都不放在心里,然后继续前去拜访,就像拜访新客户一样。
很快又一个月过去了,连续对克尔说了六十天“不”的商人突然有了兴趣与他交谈几句:“你已经在我这里浪费了两个月的时间,事实上我什么也没有给你,我现在想知道的是,是什么让你坚持这样做?”
克尔说:“我当然不会故意到这里来浪费时间,我是到这里学习的,你就是我的老师,我从你这里学习如何在逆境中坚持,事实上我们都在坚持。”那位商人点点头,对克尔的话深表赞同,他说:“其实我不得不承认,我也一直在学习,你也是我的老师。我们都学会了如何坚持,对我来说,这比金钱更加宝贵,为了表示我的感激之情,我决定买你一个广告版面,这是我付给你的学费……而不是……我放弃坚持。”
在商人很有礼貌的“退让”下,名单上最后一个“钉子户”被拔除了。当他把画满勾的名单交回给经理时,经理顿时站了起来,向这位杰出的广告业务员表示敬意。他说:“以你的能力,不应该继续做一个业务员。所以,我将向社长提议,专门为你成立一个部门。”
第三个月的第一天,以克尔为经理的广告二部成立了,三十多个员工成了克尔的下属。在这里,克尔找到了一个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全新空间。
当一个目标成为众人追逐的对象时,最能坚持的往往会笑到最后。在人们的生活和事业中,往往会因为缺少这种精神,而与成功擦肩而过。优秀的人总是坦然地面对一时的失利,然后一直坚持到胜利来临。
让自卑成为生命的动力
这是一朵开在卑微深处的花。虽然气势不够张扬,举止不够自信,芳香不够浓郁,却始终是淡雅而悠长,坚韧而持久的。它不因风雨而变色,不因寒暑而凋零,不求掌声赞美,一心只为安静地开放。
她是我认识的最低调的女子。
文字写得好,华丽而大气,温婉而诗意盎然;工作做得风生水起,在单位是部门领导,成绩有目共睹;孩子也教育得十分出色,明理懂事,成绩优秀,刚刚考入重点中学。
可是,她却是少见的低调。总说自己不够聪明,做得不够好,唯有努力。开始我还以为她谦虚,后来发现真的不是,她做事的确有点笨。除非工作需要,与人交往她轻易不主动开口,开始我还以为她清高,后来发现,真的不是。因为你若主动去跟她沟通,她会回报以最真挚的友好和热情。在很多不需要她上台说话的时候,她都是安静地坐在那里,或翻看一本书,或在本上写下几行字。
很奇怪这样的女子,于是我怀着好奇心,刻意地走近,却很轻易地获得了她真诚的信任,知道了这一切,源于她内心的自卑。
她本来就是一个内向的女孩。少年时代更因为身体残疾,承受了无数异样的目光,把一份自卑深深镌刻于心。后来好不容易才治好了残疾,和别人一样恋爱结婚生子,在平凡的幸福中刚刚积蓄了一点自信,便又有霜雪袭来,刚过而立之年再遭离婚丧父。于是,一个平凡柔弱的女子牵着不谙世事的孩子,行走在原本势利纷繁的红尘间,挣扎着走过无数黑夜苦痛,受尽了无数委屈伤害,还有那些有意无意间的轻视与不屑,让她的自卑变得更加深厚而沉重。
离婚五年,她买房购车,加薪升职,走出生命的低谷,赢得亲人同事朋友的由衷欣赏和钦佩。
可是,那份儿自卑已经与她如影随形,不可分割了。
她说:因为自卑,所以永远不放弃努力。努力地工作,认真地生活。我用别人逛街看电视的时间读书思考工作,所以才能比别人做得更好。我尽可能地陪伴孩子的每一天成长,所以孩子才阳光自信。
她说:因为自卑,所以自省。我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也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所以时时谨慎,事事在心。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始终是她的座右铭。
她说:因为自卑,所以自律。不敢轻易放纵自己,永远珍惜自己的拥有,感谢生活的馈赠,因此能始终安静如水、从容不迫地把握着自己生活的节奏。
听了她的故事,我无限感慨。
原来不仅自信能让人美丽充满阳光,那深藏于内心的自卑也可以转化为生命的动力,让人隐忍奋发,催动我们生生不息地去努力,成就一段美好人生。
沙漏人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位在收发室工作的军人叫米诺。他肩负着沉重的任务,每天都得马不停蹄地整理在战争中死伤和失踪者的最新纪录。
源源不绝的情报接踵而来,收发室的人员必须分秒必争地处理,一丁点儿的小错误都可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
米诺的心始终悬在半空中,小心翼翼地避免出现任何差错。
在压力和疲劳的袭击之下,米诺患了结肠痉挛症。身体上的病痛使他忧心忡忡,他担心自己从此一蹶不振,又担心是否能撑到战争结束活着回去见到家人。
在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煎熬下,米诺整个人都瘦了下来。他想自己就要垮了,几乎不再奢望会有痊愈的那一天。
一天,米诺终于不支倒地,被送进医院。军医了解他的情况后,语重心长地对他说:“米诺先生,你身体上的毛病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真正的问题是出在你的心里。”“嗯?”军医接着说道,“我希望你把自己的生命想象成一个沙漏。你想想看,在沙漏的上半部,有成千上万的沙子,它们在流过中间那条细缝时都是平均而且缓慢的,除了弄坏它,你跟我都没办法让更多沙粒同时通过那条窄缝。人也是一样,每一个人都像是一个沙漏,每天都有一大堆的工作等着我们去做,但是我们必须一次一件慢慢来,否则我们的精神绝对承受不了。”
医生的忠告给米诺很大的启发。从那以后,他就一直奉行着这种“沙漏哲学”,即使问题如成千上万的沙子般涌到面前,米诺也能沉着应对,不再杞人忧天。他反复告诫自己说:“一次只流过一粒沙子,一次只做一件工作。”
没过多久,米诺的身体便恢复正常了,同时,他也学会如何从容不迫地面对自己的工作了。
如今,我们被越来越多的各种压力所困扰,压力让我们睡眠紊乱、记忆力衰退、情绪偏激……健康状况江河日下。面对生活、工作的重重压力,“沙漏哲学”应该对我们有所启发。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担当,既然躲避不了压力,就该学会主动拥抱压力,调节心灵旋钮,调整对压力的认识角度和处理方式,以最佳状态去迎接各种挑战。
母亲的村庄
父亲走后,母亲一个人孤守在村子东头老房子里,那座房子是她和父亲亲手建的,时间有些久远。偌大的屋子,现今只有母亲一个人住着,我们都不放心,劝她和我们一起住。但是,任凭他人如何劝说,母亲总是不离开。母亲说,这是她的村庄,她在这个村庄生活了快50年了,怎么可能说走就走、说离开就离开呢?至少目前,她还没有做好离开村庄的准备。
母亲来到这个村庄的时候刚满20岁。当时她对这个村庄充满好奇,从村庄东边掠过的凉风让母亲神清气爽,而道路两旁盛开的野菊花,则让年轻的母亲欢喜不已。但很快,贫穷而闭塞的村庄让她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她并没有后悔嫁到这个地方。她开始像一只不知疲倦的知了一样,在村庄里忙出忙进。每天,母亲都会起得比这个村庄还早,睁开眼,她就开始为全家人的生计而筹划一天要做的事情。有时,整整一天,我们都很难看到母亲的身影,她像那些精力过盛的男人一样,在土地上操劳一天。傍晚时分,母亲才会满带泥土的气息,踏着缕缕升起的雾霭回到家里,顾不上洗把脸,她就钻进厨房,点起了灯,在昏暗的油灯下,开始为我们打理晚饭。母亲的身影在摇曳的灯光里时而忽长忽短,时而忽明忽暗。我们注意到,她的眼神是疲惫的,她的步子是沉重的,她喊叫我们吃饭的声音甚至是嘶哑的。在这个村庄,这是母亲每天重复的工作,艰辛而沉重,枯燥而无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母亲的村庄在春天的夜晚格外寂静。她一个人坐在油灯旁,纳着鞋底。有时,会忘记手中的活计,静静地想着什么。有时,她还会转过头去抹一把眼睛。那时,我天真地以为是油烟将母亲的眼睛熏得生涩。当时那种强烈的油灯气味现在还常会出现在我的梦中,在我的回忆里弥漫。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的村庄简单、温暖、粗糙,但让人留恋。我很多次从我工作的遥远的城市赶回母亲的村庄,我看到了干涸的河流,还有河床上被人遗弃的鱼骨。风车和水磨已经被尘埃湮没了一大半,再也不能转动,不能呼吸。
时间就这样停止了,进入衰老的过程。然后风车和水磨都会腐烂,包括那些精美的石头都不能逃脱这样的命运。
不过,春雨中的村庄也异常漂亮。灰蒙蒙的雨雾,隐隐地遮住每一栋房舍,村庄就像披着彩纱、含着几分羞涩的村姑。走进村庄,泥土、青草、庄稼和牛马粪味混杂在一起,让人特别坦然和舒服。一下雨,路上的人就自然多起来,大人们跑着去田里堵水灌地,放学的孩子顶着书包往家跑,不小心摔个仰八叉,黄泥汤溅了满屁股,书本也甩了满地。这时,母亲呼喊我的声音,在湿润的空气中回荡,震落树上的水珠。
有一次,我和母亲在村子边的那棵梧桐树下坐了很久,村子上空干净的阳光让我想起母亲所说的那条小路。那条小路从村子旁一直向远方延伸,穿过我小时候做游戏的破旧院落和土墙,一直到我看不清楚的地方才消失。那条小路,也是母亲送我上学的小路,我是从那条小路上穿着母亲纳的鞋子走向远方的。
几十年来,在母亲的村庄,她将我们姐弟三个抚养成人。这个村庄的每一片土地,每一棵树木,每一株麦苗,甚至每一声鸡鸣每一声狗叫,都让母亲依依不舍。母亲对这个村庄的依恋,就如同我们对她的依恋一样,真心实意又发自肺腑。其实,我们心底明白,母亲离不开这个村庄,是怕长眠在村庄前面的父亲孤单。母亲曾不止一次地自言自语过,如果她走了,我们的父亲想家时,回到家看不到她的身影,会伤心会难过的。
对于母亲的村庄,我满怀感恩和虔诚,母亲的村庄仍旧如几十年前一样温暖。去年的一整个冬天,我陪母亲在她的村庄度过。夜半,谁家墙上的挂钟响了,母亲打了一个哈欠,伸出手给我拉拉被角,然后下地去给灶坑添些柴火。在母亲的村庄,很热很热的被窝,很暖很暖的房间,还有那盏在梦境中一直不停地晃动的油灯,照我度过那个寒冷的冬天。
我安静地在母亲的村庄入睡。母亲的村庄朴素、明亮、安静,一如她温暖的怀抱。
成才不是偶然的
那是1978年,辽宁省举办了一次重要的文艺汇演。当时参加表演的都是从农村挖掘来的民间艺人,主办方给观看演出的干部们每人发了一张表,并表示:在你们认为满意的节目前划上一个对号,获对号最多的前三个人可以就地把户口农转非,这在当时对那些民间艺人们简直是有着不可想像的吸引力。
有一个叫赵本山的年轻人一上台就引起了别人的注意。他和一位女性搭档表演二人转,赵问:“大姐你今年贵庚几?”搭档答:“32岁我属羊,大哥你今年贵庚几?”赵答:“33岁我也属羊。”搭档说:“我32岁把羊属,你33岁咋也属羊?”赵答:“你羊我羊他们两个不一样,你是母羊我是那公羊,公羊就把母羊找,羊找羊来他们恋成帮啊!”这一问一答都是用二人转唱腔唱出来的,一下子就博得了很多人的笑声,几乎是全场轰动。
当时刚刚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还没从禁锢中解放出来,虽然这些唱词在民间流传已久,但在正式场合还没有人敢这么酣畅淋漓地表演。一句现在看来平平常常的台词在当时不亚于石破天惊。结果赵本山获得了全票,立即有了一个城市户口。
若干年后,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赵本山靠一个小品一举成名。而在此前,他在整个东北早已是妇孺皆知的人物。很少有人知道,今天大红大紫的赵本山,其实在年轻时就已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从某种意义上讲,勇于捅破时代窗户纸的人,日后必是有出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