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血的祭坛?将军无葬礼?李牧之死(下)

 sddlyjf 2013-09-03

(接前章)

 

赵悼襄王总共在位九年。他曾非常宠幸一位歌女。为此,他废掉了长子赵嘉,别立歌女所生的赵迁为继承人。赵悼襄王死后,这个身世低贱、品行不端的赵迁成为赵国最后一位君主——赵幽缪王。第二年(前 234年),秦大将桓齮率20万大军攻赵,与赵国军队在平阳(今河北磁县东南)一带摆开战场。但赵军作战失利,赵将扈辄被杀,秦军斩赵卒首级10万。次年(前 233年),桓齮大军由上党东进,攻占宜城(今河北藁城西南),深入赵国后方,直逼赵国都邯郸,赵国陷入新一轮亡国之危中。

万分紧急之下,赵王迁从雁门调回李牧,任命他为大将军,迎击秦军。

李牧率领在抗击匈奴战斗中磨练出的数万精锐部队赶到宜安前线,汇合自邯郸派出的赵军,与秦军对峙。李牧分析:秦军连胜气骄,如仓促迎战,势难取胜。于是,他再一次使用对付匈奴的有效战法,筑垒固守,先挫敌锋芒,俟敌疲惫,再伺机反攻。

其实自老将廉颇开始,赵军对付强敌最有效的战法,就是“坚垒拒敌”。只不过李牧把这套战法运用得更坚决、更纯熟罢了。这一套,秦军主将桓齮当然看得明白。但他的军队远出征战,不利持久。于是主动变招儿,分兵进攻肥下(今河北晋县西)——他的意图非常明显,既然你敢用廉颇的老办法对付我,我也就用白起的老办法对付你。只要你脱离坚垒,救援肥下,我就在运动战中歼灭你。

果然,赵军中真有打算上当的。莽撞无谋的将军赵葱建议李牧,立即分兵解肥下之围。而李牧坚决地说:“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乃“兵家所忌”。同时,他察觉秦军主力移师进攻肥下,自己正面的秦军战斗力减弱。加上前一段赵军采取守势,拒不出战,秦军习以为常,疏于戒备。这说明:关键性的有利战机已经出现。李牧用一个老军人的鼻子嗅到了这宝贵的战机,他一改持重固守的姿态,果断命令全军突袭秦军大营,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及辎重。

李牧料定:桓齮攻击肥下未得手,现在大营已失,必将奔扑回救。于是,他把一部兵力部署在正面阻击敌人,将主力配置于两翼——基本还是歼灭匈奴的老战法。果然,秦军正面受阻,侧翼被攻,一场空前激烈的战斗之后,10万余秦军全部被歼。骄横不可一世的秦将桓齮和匈奴单于一样,率亲随冲出重围。他不敢再回秦国,乃畏罪逃奔燕国。秦王暴怒,以千金购桓齮的脑袋。

赵国与秦国征战数十年,什么时候取得过如此酣畅淋漓的胜利。赵幽缪王立即加封李牧为“武安君”——在战国,曾出现过三个武安君。第一个是秦将白起,他最终陷于冤狱,被迫自杀;第二个,是纵横家苏秦,当年赵肃侯曾封他为武安君,后来他替燕国到齐国去作间谍,施行“反间计”,结果遭人暗杀,死在了齐,连尸体也被车裂了。李牧是第三个武安君,也是赵国的第二个武安君。我读陈序经先生的《匈奴史稿》,其中转引“海山仙馆丛书”本《史记短长说》卷下的记载: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三个武安君中哪一位最贤能。有人说是白起;季将军说:“武安君(李)牧贤也。夫武安君当衰季之赵,厉残伤之卒,北摧虏,西遏强赢,若拉朽然。反弱而见强,反负以要胜,牧存赵存,牧亡赵亡,臣故曰武安君牧贤。”

贤与不肖,终归横死。武安君这个封号,看来不是那么好享的。

赵国,是横在秦王政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桓齮的失败,不可能阻止他兼并六国的脚步。转过年来(前 232年),秦军重新组织力量,杀向赵国,南路由邺地北上,渡过漳河直取邯郸;北路由太原出发,兵临番吾(今河北平山县南),准备在夺取番吾后挥师南下,从北面对邯郸形成包围态势。

而赵国也派李牧为大将军迎战。现在李牧面临的问题是:他不可能平分兵力迎战。那么,那一边是主攻方向呢?和当初与赵王之间多少有些意气用事的“叫板”相比,李牧在战场上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点不意气用事,面对战场上的敌人,他拥有出奇的冷静、持重,也不乏果断、勇猛。而对身后捅来的刀子,他多少有点托大。

李牧分析,自己的南路,有漳河及赵长城可依托,足以延缓压力,使秦军不易轻松得手。于是,他命司马尚带部分部队前往南路,死守长城沿线。而自己带领主力,迎击北路之敌。不久,李牧主力与秦军北路部队在番吾展开决战,李牧集中优势兵力展开猛攻,秦军大败,北路威胁解除。李牧没有让部队休息,而是挥师南下,与司马尚会师,发起战役反击,痛歼秦南路军。

这一战役胜利后,秦军不敢再小视赵国,三年未敢犯赵边境。李牧由此达到了自己军事生涯最辉煌的顶点。按照现代医学推算,类风湿病发展到手足佝偻的地步,需要数年时间。如此倒推,征战一生的老将军李牧此时已经病得不轻,他在面见赵幽缪王的时候,甚至不能正常行跪拜礼,为了支撑自己高大的身子,只能用木头削两个假肢,绑在上臂上。

他的生命终点,正一天一天临近。

 

赵幽缪王七年(前 229年),秦王政派出王牌大将王翦,大举攻赵。秦军依然是兵分南北两路,一路由杨端和率领,起河内兵进围赵都邯郸。一路是王翦自率上党兵直下井陉(今河北井陉县)。李牧、司马尚,则倾全军之力抵御,战争一直相持到第二年。

秦军的攻击,依旧无法撼动李牧。李牧不除,秦军寸步难行。作掉李牧,成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秦国的间谍机构,围绕着除掉李牧,迅速启动起来。而要达成这一目的,最常见和有效的方法,就是“反间计”。为了配合反间计,秦军暂时停止了对赵军的进攻,并假意与李牧谈判。暗地里,却派出的奸细潜入邯郸。

一般来说,苍蝇从来不愁找不到有裂缝的鸡蛋。而赵国的朝堂,恰恰是一个臭鸡蛋市场,昏庸的赵幽缪王又特别“好”这一口儿。他信任的宠臣郭开在接受秦国的重金后,开始扮演了臭鸡蛋的角色。

这个郭开,是个心狠手辣的角色。当年,赵国被秦军打得很惨,赵王想到启用不久前“离家出走”的老将军廉颇,让他回来重整山河。不知道为什么,廉颇曾得罪过这个郭开。于是,郭开就暗中向派去请廉颇的使者面授机宜。不久,使者回复赵王,说廉颇老将军现居魏国,倒是挺能吃,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也还能上马跑上两圈儿。但毕竟老了,和我谈话的一会儿功夫,居然跑了三趟洗手间。赵王从此彻底打消了重新起用廉颇的主意。

现在,郭开又开始坑害李牧。他散布流言蜚语,说什么李牧、司马尚现在正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事成之后,李牧会分到代郡。

流言的最大危害,不是本身有多毒辣,关键是往往能产生“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往往让当权者想到“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往往让当事人有口难辩,甚至越抹越黑。这就是流言之所向无敌的妙处。

更何况幽缪王是个大混蛋呢!

在没有任何调查取证的前提下,赵幽缪王把“使者”派往前线,去收拾自己的主将。

关于李牧的死,司马迁写的很简单,前因后果,整整100个字: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其中,可以明确读到两条信息:

一是赵王派人去褫夺李牧兵权时,李牧“不受命”——这很有可能,因为面对强敌,李牧最知道交出兵权的结果一定是国破家亡。所以,他为了赵国和百姓做了最后的抗争。

二是最终李牧死于暗杀,即:在逼他交权不从的情况下,“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这场暗杀发生于何处?难道赵王派出的鹰犬可以在李牧军中暗杀得手?既称“微‘捕’”,难道李牧最后还是离开军队出逃了?

对此,我存疑。

相比之下,《战国策?秦策》中的相关记载,要详细、可信得多。

话说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疑似秦始皇嬴政生父的秦国宰相吕不韦失势,他豢养的门客爪牙作鸟兽散,其中一个叫司空马的家伙,跑到赵国,作了个不咸不淡的小官。那个时候,赵国是悼襄王为君。司空马面见悼襄王,出馊主意,说要保住赵国的安全,最好的办法是把赵国割下一半给秦国。赵悼襄王再昏庸,也知道割地肉疼。司空马见游说失败,就离开了赵国。后来他和人谈起赵国形势时,说出了自己的判断:“赵将武安君,期年而亡;若杀武安君,不过半年。”意思是:赵国如果任用武安君李牧为将军,赵国还可以支撑一年。如果杀掉李牧,半年就得完蛋。

他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司空马接着解释说:“赵王之臣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我的解读是:第一,赵国内部想要李牧命的,不仅仅是一个郭开,像韩仓这样“疾贤妒功臣”的小人很多,而且特别能“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第二,一个要完蛋的国家,必然涌现韩仓式的小人,而国王必信其无疑。必信其无疑,就一定会杀死李牧,于是,国家必然完蛋。这简直说不清什么是因、什么是果,何者在前、何者在后,这只是对一个国家败像的“模糊叙述”,但却出奇的准确。

接下来,《战国策》具体描述了李牧之死。有趣的是这段描述不出现在《赵策》中,而出现在《秦策》中。这,留下多少值得我们玩味的隐喻呀。

在《战国策?秦策五》中,我找到了那段可怕的原文,我坚持但凡能读懂古文的读者朋友,请一定耐下性子,读读这段原文,因为任何现代汉语的翻译,都会损失其中的阴森与血腥。其原文如下:

 

“韩仓果恶之,王使人代。武安君至,使韩仓数之,曰:‘将军战胜,王觞将军。将军为寿于前而捍匕首,当死。’武安君曰:‘繓病钩,身大臂短,不能及地,起居不敬,恐惧死罪于前,故使工人为木杖以接手。上若不信,繓请以出示。’出之袖中,以示韩仓,状如杖梱,缠之以布。‘愿公入明之。’韩仓曰:‘受命于王,赐将军死,不赦。臣不敢言。’武安君北面再拜赐死,缩剑将自诛,乃曰:‘人臣不得自杀宫中。’过司马门,趣甚疾,出諔门也。右举剑将自诛,臂短,不能及,衔剑征之于柱以自刺。武安君死,五月赵亡。”

 

下面,我试着据此还原那天发生的悲剧细节:

奸臣韩仓,果如司空马所预言的,开始在赵王面前谗害李牧。赵王呢,听信韩仓之言,派人去前线取代了李牧统帅之位,并且命令李牧速回邯郸,等待治罪。

李牧回到邯郸后,赵王不见,却派出韩仓,当面反复数落、折辱功勋卓著的大将军李牧。他极尽找碴生事、罗织罪名之能事,其语言和思维逻辑,可以在文化革命中的红卫兵、造反派身上找到活范本。比如,他质问李牧:“你得胜归来,大王向你敬酒贺功。可你回敬大王时,居然双手紧握匕首,其心叵测,其罪当诛!”

这可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相信李牧听到这样的话,已经料定自己难以逃过小人的手掌。但他还是愤然分辩说:“哪里有什么匕首!我患病多年,手臂根本伸不直。我身躯如此高大,跪拜之时双手却不能触地。我是怕行礼不规范,以致失敬于大王,这才叫木工做了一双假臂。大王若是不信,我可以给大王看看。”

说着,老将军真的捋起袖子,露出佝偻的手臂和触目的假肢。那假肢就是个木头橛子,用布条子绑在手臂上。李牧忍着悲愤,恳求韩仓:“请你还是带我向大王解释解释吧。”他的心里,想到的也许并不是自己的生死,他担心的是前线——倘若今天真的死于小人韩仓和昏君赵迁之手,前线的将士怎么办?赵国的百姓怎么办?所以,他反复恳求,甚至有些低声下气。

而韩仓呢?心里的那份得意就别提了。你们这些带兵的老家伙,凭着在战场上的胜利,封侯受赏,什么时候拿咱爷们儿当过人?现在你落我手里了,岂有饶你之理?于是,他对大将军李牧的请求不理不睬,冷冷地说:“咱家受命于大王,大王赐将军死,绝不容恕,咱家可不敢为你多言。”

没有什么可以挽回的了,李牧朝北向赵王遥拜,然后抽出了宝剑,准备自杀。

转念一想:臣子不能自杀于宫中呢?于是他快步走出司马门。出门后,他右手引剑,试图了结这一生的痛苦劳役。可他的胳膊根本弯不过来,宝剑无法刺穿自己。

罢了!!李牧把宝剑倒了过来,剑尖含在嘴里,剑柄抵住柱子,一用力,扑——剑透脖颈。一代名将,就此血溅当场!

李牧死了,不久,赵国灭亡。

 

哎——写文章写到这个地步,拿什么来安慰我自己呢?

于是,我强迫自己想起那个叫德?塞薇妮的贵族寡妇,她在 1671426日的一封信中,提到一次意外事件:

那是几天前,国王和王子来到一个叫香蒂里的地方散步并参加晚宴。香蒂里的主人叫法戴尔。

贵族法戴尔大概不太能处理日常事务,尽管他很努力地迎接圣驾,他说他“十二个夜晚不曾合眼了”(I have not had a wink of sleep these twelve nights),但在他看来,晚宴还是搞得一团糟。首先,是准备的烤肉量太少,以致25桌客人中有一两桌没肉吃。接着,是花了16000法郎买的礼花是水货,满天空只见烟雾不见开花儿。后来,他又发现采购员仅仅买回两筐鱼,这哪里够用呢?尽管连王子都跑到厨房来安慰法戴尔说:没事哥们儿,一切都会好的。但法戴尔还是觉得“这种丢脸的事我一辈子也洗刷不掉啊”(I cannot outlive this disgrace.)。

于是,万念俱灰的可怜的法戴尔径直回到屋里,把利剑固定到门上,试了两次没有成功,第三次成功了,利剑直接穿透了他的心窝——这个具体的死法,倒是和李牧一个样儿。

这事儿最后不可能不惊动皇上,皇上说,操!这个法戴尔,也他妈忒认真了!

然后,另一个贵族出来顶替倒霉的法戴尔,他似乎能力稍强一些,接待工作大体顺利。用德?塞薇妮夫人的话描述:The dinner was elegant, the collation the same. They supped, they walked, they hunted; all was perfumed with jonquils, all was enchantment……(——宴席非常精致,便宴也是如此。大家欢饮、散步、打猎,到处散发着长寿花的芳香,一切都那么迷人……)

哎,对于生命的意义,对于生死,让我说什么好呢?

                                                 (本章完?下篇预告?将军的正常死亡(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