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坚说作文 一 所以,我更主张几百字、千字的文章,一般都写下来为算,不要写好后再作太多的修改为好。这既是为着考试的需要,更是为着将来有一个好的大脑的需要。 对, 这就是我要告诉你的作文得好分数的秘密。 那么,怎样把字写得好一些,怎样使老师对你的书写有"感情"呢?请按照以下几个方面试试看。 首先,尽量把字写得大一点,撑着格子写。有很多的同学,特别是女同学,习惯把字写得象芝麻一样小,一个格子,起码可以装下她四五个字!我们做老师的改这样的作文卷,简直要象福尔摩斯进行侦探似的拿一个放大镜才行。我想,格子有多大,你就可以写多大的字。字写大了,地方宽裕了,才比较容易安排字的结构。 第二、不要用那种极细极淡的圆珠笔,因为那样的笔写出来的文字,老师看起来挺费劲的。特别是一些老教师,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使,看这样的文字就特别累,一累,"感情"就不好了。你说是吗?再说,用淡而细的笔书写,对你自己的眼睛也有伤害。最好用那种颜色比较深的,笔头也比较粗的圆珠笔。笔头一粗,你就自然会把字写得大一些了。 第三、经常注意一些汉字的结构。字的结构把握好了,字就好看了。譬如,上下结构的字,如"雪"呀,"雷"呀,上面的"雨"字头应该写得稍大一点,把下面的那个部分盖住,这个字就会好看一些;左右结构的字,如果偏旁在左边的,偏旁应该稍稍高一些;譬如说山字旁,口字旁的字,偏旁就应该抬高一点;而那些偏旁在右边的字,偏旁又最好往下掉一点。譬如"那里"的"那","忧郁"的"郁"的耳朵,都应该往下掉一点才好看。又譬如,"斤"字旁,"月"字旁,如果在右边,就也该往下掉一些才好。如"新"的"新"字,"胡说"的"胡"字,就是如此。 第四、平时多注意一些身边经常出现的字体,譬如商店的标牌呀,报纸上的标题呀,或者老师、同学们写得漂亮的字呀。做一个有心人,看到好的字,用手在空中比划比划,这样就记住了,在写作的时候,就可以把那些好看的字学着写下来。久而久之,你的字就会好看起来的。 别忘记,你的字一好看,老师给你的"感情分"也就上去了! 衣料买回来了,还得送到裁缝店去做。老裁缝的眼镜架到了鼻子尖上,拿一卷软皮尺,量量你的腰围、胸围、袖长、衣长,如果还要做裤子的话,当然还要量量裤长以及裤管的大小,然后,就会拿起粉饼,在布料上画出衣裤的轮廓,再拿起大剪刀,按照衣裤的样子剪下来,这就叫做"剪裁"。 剪裁多余下来的零料,大的可以留下来以作它用,小的则丢入了废物篓。买来的衣料,只有经过"剪裁"才能够缝制成真正的衣裤。 在我们学习写作文的时候,也需要"剪裁"。现实的生活的就好比是一匹"布",而作文的时候,也必须把生活的"布匹"进行一番"剪裁"才行。 生活确实好似一匹布。你看,假设你去参加一次春游活动,那么,从你们班级开始讨论春游的地点到决定春游的时间;从你准备春游的物品到你和你的同学们出发登上汽车;从你们走进某个公园到你们的分组活动;从你们野餐到你们参观动物园;从你们玩各式各样的游戏机到排队集合准备回家;从汽车开出公园到你们各自回到自己的家里,呵,这简直就像是一幅长长的"布匹",如果要把这匹布打开来,几百米都不止呢!要是写成作文呀,几万个字都不够用呢! 假设把这次春游的过程用文字全部记录下来,就一定是"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这样的文章,是没有人喜欢阅读的。因为它没有经过修饰和剪裁,因为它还只是一种生活的原始记录,还没有做成有用的"衣服",或者说,它还太罗嗦、太烦琐、太杂乱、太唠叨。 生活的"布匹"和真正的布匹一样,也是需要"剪裁"之后,才能缝成漂亮的衣服(写成美妙的文章)的。 现在,我们且以以上的"春游"活动为例子,把春游的内容排一个队,编个号,看看这匹"布"到底有多长。 1,全班讨论到什么地方去春游 -- 2,第二天就要去春游了,大家都在做春游的准备工作 -- 3,出发去某个公园前,在校园里集合 -- 4,排队登车,同学们都兴高采烈 -- 5,来到了公园 -- 6,集体参观一个展览会--7,分散活动 -- 8,集中进行"烧烤"野餐 -- 9,在老师带领下参观动物园 -- 10,有的同学去玩了大型游戏机 -- 11,集合点名准备返回学校 -- 12,回到学校后大家互道再见,然后各自回家。 如果你认为在所有的春游活动中最有趣的就是野餐的话,那么你的作文的题目就可以是"快乐的烧烤野餐"。这样一来,你就只要选取第5和第8两条就够了。其他10条材料都应该"裁"掉。 写好文章,一定要进行剪裁。因为,在一篇文章中,不可能把所有的内容都写进去,只能选取最有代表性的、最感动人的内容,文章才更为集中、更为精彩,也更吸引人。就好像你要拍摄一张全班同学的集体照片,那么,其中每一位同学的脸面一定比较小、比较模糊,而如果你一定要把某一位同学的脸面拍得大大的,清清楚楚的,十分集中而精彩的话,没有其他的办法,你只能把其他的同学从你的"取景框"里删去。 写到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请你们想想看。上面两个有关春游的题目,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四 文章开头是很重要的,开头写得好,能够吸引读者,能够提纲挈领,能够把整篇的文章带起来,就像"火车头"能够把几十节车厢带起来一样。 像以上那种不断地另起炉灶的方法,也许不够好,因为另起炉灶的方法无异于在稿纸上不断地把自己脑子里思维的"头"抽出来,换一句话说,就等于在你要写的一长串作文内容的各种各样"车厢"的前头,一会儿排上一辆"蒸汽火车头",一会儿又再加上一辆"内燃火车头",一会儿,又把"蒸汽火车头"给撤了,换上了另一种"电气火车头",忽然发觉用"电气火车头"还没有架设电线,于是又把"电气火车头"撤了……就这样不断地折腾,还受得了吗? 再说,一下子排上的三四个"火车头",又不一定都是朝一个方向开的。有的朝东,有的朝西,有的想去北京,有的却要去上海,最后,连你也搞不清究竟用哪一个火车头来带动你的车厢并且开到哪里去为好,而时间却浪费了很多。你的思想,却被弄得乱糟糟的,就像好多条乱糟糟的铁轨。到最后,即使你选中了某一种"火车头"(开头),但是由于思维已经被"火车头"与"火车头","火车头"与"车厢"之间那"哐啷"、"轰隆"、"嘁嚓"的撞击声搅得稀里糊涂了,也就没有信心继续写下去了。这真是"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说起。" 比较好的方法是,动笔之前,先在脑子里准备两三个"火车头",并且还要在脑子里把自己将要写的东西挂在这个"火车头"的后面试一试,看拖得动拖不动,跑得利索不利索。等到选定了一个开头(火车头),而且已经写到稿纸上以后,就不要再改动了,即使觉得不太满意,也硬着头皮写下去。这样,当你写刚到两三行时,你会觉得挺费劲的。但是,当你写到四五行时,你会发觉,笔有点顺了。当写到七八行时,你回头一看,好家伙,已经写了那么多了,你一定更有信心了,当你写到十几行时,文章的"火车",就已经顺利地走上它的旅程了。 等到你把全部的文章写完后,再回过头去把自己的那匹不够争气的"火车头"进行一番修整、油漆、擦洗,效果一定会好得多。 不少同学对于文章的开头缺少办法,颠来倒去的就那么几种,这是思维还不够活跃的表现。他们的开头往往受题目的限制,不敢稍微跳开一点。譬如说《我们的班级》,他们的开头多数是"我们的班级,是一个优秀的班级"或者"我们的班级,最近有了极大的进步"等等。反正,顺着题目的意思来。这样的开头当然也不错,但是,请各位小读者想想看,就以上这个题目来说,还有没有其他的开头可以选择呢? 你先别往下看,请你合上这张报纸,拿出你的纸和笔来,重新拟几个开头放在一旁,再来看我的下文,好吗? 好,你一定也拟好了更好的开头了。下面看我的。 第一种:以描写开头: 窗明几净的教室,教室前的黑板上方挂着一面五星红旗,红旗的两旁有隶书剪贴的八个大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黑板的右侧挂着五张奖状:分别是"先进集体"奖、"作文竞赛第一名"、"环境卫生"奖、"足球竞赛冠军"和"区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集体第一名"教室里坐着45位男女同学。这就是我们的班级。" 第二种:以对话开头: "你是哪个班级的?" "我吗?我是初二(1)班的。" "行啊!怪不得你的数学那么好!到底是优秀班级出来的学生!" 嘿!只要说到我们初二(1)班,哪个不羡慕? 第三种:以介绍情况开头: 我们班有45位同学,男生25人,女生20人。我们班是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又是一个积极进取的集体。一连两个学年,我班都被评为学校的先进集体,各项比赛,我班都能拿个第一第二的。 第四种:以某一个事件开头: 学校会堂里即将召开全校师生大会。坐在台下前排靠窗的那个方阵似乎特别活跃。一位挂着团徽的高个子正在用力地挥动着胳膊,指挥大家高唱革命歌曲:"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这就是我们的初二(1)班。 第五种:以某一个人物开头:…… 第六种:以疑问句式开头:…… 第七种:以回忆的形式开头…… 各位同学,你有没有更好的开头呢?请把你写好的寄给我看看。 既然一篇文章用许多种开头是可能的,那么,当你拿到作文题目,准备开头的时候,能不能想一想,"我的同桌会不会用这个开头呢?如果他可能用,我就不再用了,我必须再发明一个更新的,更有趣的,更吸引人的开头。" 五 请在你的脑海里竖器起一架"屏幕"吧!请在你的手中永远捏着一个"鼠标"或者放大镜吧!有了它们,你的写作能力就会出现一个飞跃! 六、敲开来看,压扁了看,破坏了看 用眼睛观察事物是我们最习惯的方式。发生了什么事情--听到什么声音或者发觉什么动静,首先是睁开眼睛,眼睛一睁开,就看见了发生的一切。所以有句成语说是:一目了然。看事物,又不怕有较大的距离和范围,比较远处或在一定范围里发生的事情,远远地一望,也就清楚了,所以有句成语说是:尽收眼底。用眼睛观察事物,还可以把对象看得明明白白,请清楚楚,那些科学家、侦察员,对某些东西,只看了那么零点几秒钟,就全看清楚了,所以有句成语说是:明察秋毫。 你可以到成语词典里去查一查,该有多少成语是形容眼睛观察事物的优越性的。 有的同学用眼睛看事物是不够全面的。譬如说,他只朝前看,不朝后看,那就不行。如果要你描写一间教室,只写前面的讲台、教师、坐在前排的同学,似乎就不够全面;如果要你做侦察员,你只顾朝前看,结果背后敌人的枪洞已经抵在自己的腰眼上了,那一定是很糟糕的。 有的同学看一件东西,只看外面不看里面,这也是不够全面的。买了件衣服,等拿到家里,往身上穿的时候,才发现衣服里子有个大大的洞眼,那一定很使人扫兴。 有的同学看东西是只看大的方面不看小的细节,结果,买回一样什么食品,回家打开一看,怎么有写臭味儿啊!原来,早过了期了--他买这样食品的时候,就没有想到看一看包装上印着的出厂日期。 严格的说,要把一件东西看清楚、看明白、看仔细,还必须把这样东西破坏了来看 你又可以把这样东西敲破了看。譬如说你手中有一个桃核,它的表面凹凸不平,呈椭圆体,由两个小半球合成,深褐色,很硬,如此而已。这时,如果你能够用锤子把这颗果核砸开的话,你就会发现另一个世界,你会看见在这颗桃核里,还有核仁,白白的、小小的。用手指摸摸它,有些滑腻的感觉。哈!又是一个够你再描写一番的大世界。 当然,你还可以把东西折断了看。譬如说观察任何一种植物的茎,你应该把这种茎用小刀切断或者用手指掐断,这时,你才会发现折断的植物茎里原来藏着白色乳状的液体,这种液体有粘性,如果手指不小心碰上了,挺不舒服。 是的,有的时候,必须把东西破坏了才能够观察得更清楚。 有的同学喜欢拆东西,把家里已经不用的旧闹钟给拆得七零八落,把一个个玩具也拆得面目全非。这种行动,往往会收回家长的一顿训斥。但是应该承认,这种行为,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深入观察的必由之路。自然,你不应该把原来好的东西给活生生地拆坏掉。 我在此有一个小小的建议,如果你在拆某样东西的时候做个有心人,把拆除时的步骤都一一记录下来,那么,在你还原的时候就不会有太大的困难了,就好象神话中一个妖婆把小女孩带走,而小女孩却一路上撒着小米粒,结果又找到了回家的路一样,而这,正是一种科学的的态度。 自然,如果你把拆装某样东西的过程略略整理一番,修饰一下,就成了一篇很不错的说明文章了。 七 "流水帐"的文章虽然不太好看,但是也有它的特点,我们不能抹杀。第一,写得多,写得快。 现在,我就把我早晨的生活写段"流水帐"给你看看:早上起床,我先穿羊毛内衣,再穿衬衫,然后穿羊毛衣,穿两件,再穿羊毛内裤,再穿外裤,再穿拖鞋,站起身来先到洗手间,拿牙刷,挤牙膏,开水笼头,用杯子接水,先喝一口水,"咕噜""咕噜"把水吐掉,把牙刷伸进嘴里,左一下,右一下,上一下,下一下地刷,再喝一口水,"咕噜""咕噜"…… 好了好了,且让我打住,你一定读得厌烦透顶了。 但是,你别说,用这种方法,我几乎要写多少就能写多少,千把个字不成问题,三千、五千都可以。 不是吹牛,单单"漱口"这个动作,我就可以写它个三千字!你看,我可以先说说我的牙刷;就说牙刷吧,我又可以谈谈牙刷的毛;就说牙刷的毛吧,我还可以写写这毛是新的,还是旧的;如果是旧的,我又可以描写它们的弯曲、破败的模样;我还可以写写牙刷的柄;柄的颜色;柄的磨损的地方;柄上面刻画的商标图案;柄最后的那个小孔;小孔里面的脏东西……你看,这还有完没完哪!
还有,写"流水帐"可以不动脑筋。这种文章,不需要特别的开头,不要有趣的结尾,没有重点,也没有要突出的主题,随手写来就成了洋洋大观,好不轻松! 虽说记"流水帐"不好,但是把它作为学习写作的入门训练手段之一,倒也未尝不可。许多同学平时写文章老是写不多、写不细、写不快、写不长,现在好了,一报"流水帐",这些问题就都解决了。 许多同学怕动脑筋(哦,不,是不太会动脑筋),一报"流水帐",文章就炮制出来了,舒舒服服的,倒也能看。 有的同学文章写不细,观察能力也不强,你来写写"流水帐"看,逼着你仔细观察,写不细才怪哩! 我在上作文课的时候,就请大家写过"流水帐"。 我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做一个简单的动作,譬如说,先站在黑板前,拿起一支粉笔,转身向着黑板写一句话,再转过身来,向大家一鞠躬,请同学们用千字记录下这一系列的动作。结果怎么样?由于同学们观察仔细,一千字都"用"完了,才刚刚写到"转身向着黑板……"这个地方!后面还有好些东西要写呢! 最有趣的是,在进行这种特别的"作文写生"时,只要台上的"模特儿"动一动,下面的同学们就会大声喊叫:"别动!别动!""还没有写好呢!"可见他们观察和记叙的具体和仔细--这可是一种写作的硬功夫啊! 其实,只要"流水帐"会写了,离开写真正的文章也就不远了。"流水帐"的文章好比是一匹长长的布料,而正式的文章好比用布料做成的衣服。你只要学会把"流水帐"的多余部分去掉,再加一个开头,一个结尾,就成了一篇正式的文章,就好象你只要在布料上进行一定的剪裁,把不需要的边角去掉,就成了衣服的雏形,然后缝制一下成为一件衣服一样。 在这里还应该提及的是,即使是"流水帐"的文章,也是有可能够被人承认的。《中华读书报》1998年2 月25日的"时代文学"版登载过作家韩少功的文章,题目就是《一天流水帐》。现略摘一点给同学们开开眼界。 "……今天一日的流水帐如下:早近8点起床,散步某市场购豆腐、青菜、酱油等,备老婆回来后的炊事。两只油饼一背热茶算是早点。餐后继续审校《天涯》一篇文章评论的译稿……约10时半至退休前任作协主席家谈他的住房问题……中午到机场接从湖南度假归来的老婆……约14时半拆阅一大堆假期积压的来信和报刊……4时许继续译《惶然录》……晚有孔见来访……入睡前查电子函件,今天没有。" 现在咱们不妨来试试。请闭上你的眼睛,听我说。今天上课时,一个同学低着头,在做小动作。这时,被老师发现了,走过去,就站在他的身边。可他压根儿没发觉。等到同学们都笑起来了,他才慢慢地抬起头,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好半天,才算看到了站在身边的教师,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起来。 这个镜头,你看见了吗?看见了?好。 嘿,这是一种形象的记忆能力,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除了闭上眼睛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画面是一种想象记忆外外,使各种各样的声音随着你的需要而出现在你的耳朵里,也是一种形象的记忆。你也一定具有这种能力。 现在,咱们不妨也来试试。 白天,一下课,教室里立刻充满了嘈杂的声音。说话的、唱歌的、喊叫的、拖桌椅的、奔跑的、敲铅笔盒的,什么声音都有,混在一起,成了一部名副其实的"交响乐"。 要想写好作文,以上两种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当你在进行写作的时候,就应该充分地去回忆,把你看到的东西象过电影似的一幕幕地从眼前放过去,把你耳朵里听到过的东西一点一点地挖出来,然后把你从脑海里掏出来的影象和声音都记录到你的稿纸上去--你的一篇文章也就写好了。好便当! 举个例子。当你在写"秋游"的文章时,你就应该好好地回忆一下"秋游"时的各种画面。秋天里白白的太阳光呀,秋天里微微夹黄的绿草地呀,清早起来戴着红领巾欢奔乱跳欢聚在一起的同学们呀,在草坪上游戏的老师和学生们呀,是不是全在你的眼前呢?是的,只要你认真回想,一定在! 再举个例子。当你在写"记一节班会课"时候,你就应该回忆起开班会时教室里的各种各样的声响。班主席是怎样发言的,他的声音有什么特点?老师是怎样发言的,她的声音又有什么特点?同学们是怎样拍手的,拍手的声音是热烈的,还是稀稀拉拉的?有没有同学在拍手是故意捣蛋,发出怪样的声音?这些,都是你作文的材料。你要把一节班会课写得有声有色,就必须依靠你耳朵里的那些货色。 还有一种与记忆同等重要的能力,那就是想象。想象对于作文、对于科学创造,似乎意义更为重大。想象,可以把你根本没有看到过、没有听到过的东西也都在大脑里构筑出来,变为形象的东西。 想不想试一试? 好,咱们来一个刺激点的。你现在正站在四十层高楼楼顶的边缘,探头探脑战战兢兢地往下看。你看到了什么?看到了马路像一根细细的带子,卡车、轿车像玩具似的缓缓地移动。 怎么样?心里有一点寒寒的吗? 还可以换一个镜头。在两座峭壁之间拉了一根钢丝,请想象你的同桌正拿着一根长长的平衡棍,摇摇晃晃地从钢丝的这一头走向钢丝的那一头……如果你的同桌是一位女同学,你可看到她一边走,一边哭鼻子? 怎么样?你不觉得有趣吗? 现在咱们再把视觉和听觉的想象加起来试试。请你想象一下,李老师我如果站在讲台上上课,该是个什么模样呢?请再想象一下,李老师说话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呢?如果你高兴的话,能不能把你想象中的李老师写出来,寄给我看看呢?那一定是很有趣味的。 我请每一位同学都把自己家里的邮政编码、家庭地址、姓名都写在一张纸条上,折好,一一投入我的一只盒子里。我把这些纸条都搅混,然后再请每个同学都在盒子里摸一张别人的写的纸条,这样,每位同学就都有了另一个同学的姓名和地址。我要求每位同学都把自己想象成某山区"希望小学"的穷苦学生,并以山区穷苦学生的口吻向"上海的孩子"写一封信,谈谈自己的学习环境和家庭情况。 你猜怎么着?同学们居然都写得象模象样!有的谈到了自己的家园去年被特大洪水冲走的可怕经历,有的谈到自己"希望小学"的简陋的学习条件,一封封信都感人至深--虽然他们从来没有离开过上海。我还请同学们把自己想象成刚到外国去学习的学生,谈谈外国的情形,效果同样喜人。 你看,这就是想象的魅力,这就是想象给作文带来的好处。 相比之下,耳朵就大方得多了。早上,当你还睡得挺香的时候,就听见了不把你喊醒决不罢休的刺耳的闹钟铃声,耳朵一点都不坛睡,老老实实地把这个信号传给了你。接着,收音机的早新闻飘进了你的耳朵,不管你是不是爱听的新闻,耳朵丝毫都不"贪污"全部送进了你的脑袋瓜。 然后,是上午的课,下午的课,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各位老师的讲课声,全部的或部分的(你开小差的话)又溜进了你的耳朵,耳朵何曾有一时一刻偷过懒?再后来就是"咚咚"的踢球声,"嗖嗖"的跑步声,"哇啦哇啦"的吵架声,"叽叽喳喳"的讲话声。你试试看,闭上你的眼睛,耳朵里的声音全在,一点都不少。 我们知道,仔细入微的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但是对于观察这两个字,却可以有不同程度的理解。不少人认为,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这当然是对的,眼睛也确实是进行观察的最重要也是最方便的工具。只要你的背后有什么响声,你首先做的就是回过头去并且睁大眼睛,虽然"响动"似乎应该属于耳朵的"管辖"范围,关你眼睛什么事! 然而,对于观察这两个字,我们还应该有更为确切的理解。"观"可以理解为看,通常说的"观看",就是这第一层意思。另外的"察"字,却可以理解为"体察"的意思。"体察",即是用身体的其他的感觉去感觉和了解事物。譬如,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舌头去舔,用手指去摸。 这样看来,观察这两个字应该包括用全身的每一个感觉器官去了解事物的意义。这个意义非同小可。它能大大提高我们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同时,又能大大提高我们文章的表现水平。 且先举一个小小的例子。 如果我们的面前有一只瓷杯子。若只用眼睛观察的话,我就可以这样加以记叙:"这是一只白底蓝花的瓷标,杯口有盖,杯子的旁边有一个耳朵状的手柄。杯子上部印的是一圈蓝色的花纹,中部印的是两条戏珠的蛟龙。" 这时候,如果你不满足,伸出你的手来,捧起了这个杯子,这下,你就又有话说了:"当我捧起杯子时,我才感觉到杯子的重量。原来,杯子里面还盛着水,而且,这杯水很烫,很烫,我必须两手不断地交换着拿,才不致烫手。" 这时,如果你的鼻子也来凑凑热闹的话,你就又有东西可写了:"我揭开杯盖,立刻,一股龙井茶的清香扑鼻而来。'好香的茶啊!'" 很显然,你的嘴巴也不是长着给人看的。当你喝了一口清茶后,你又会添上以下几笔: 你看,只要你调动全部的感官系统,你的文章就能写得更长,更细,更具体。既然如此,你为什么只动用"小气"的眼睛,不去调动一下全部感觉器官的能耐,为你的文章服务呢? 你的耳朵是不会得近视的,你的鼻子也不会因为你用得多而关起它的两扇"山门"。你的舌头是最不肯闲着的了,即使上课,它都喜欢偷偷行动,何况你给它尝滋味呢。至于你的双手,何曾停息过一时半刻?你尽管让他们工作好了。 眼、耳、鼻、舌、双手(皮肤)是大脑管辖下的五员大将,也是你的五个好帮手。好好地调动它们吧,它们会越用越灵的。但是如果你不经常运用它们,它们也会越来越懒的。你有没有见过鼻子打呼噜,舌头讲废话?那多数是它们闲得没事干的时候的所作所为。 我有一双万能的手,万能的手, 样样事情都会做,都会做。 穿衣服呀,洗手绢呀, 补袜子呀,钉钮扣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做…… 不断地动手还有一个好处,你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那就是,有利于作文。 譬如说,你看见一团吃过的泡泡糖,如果不用手去摸一摸,就不知道刚从嘴里吐出来的时候是软绵绵的滑溜溜的,但是只要过一会儿,就变得十分粘手了,粘得你甩也甩不掉。 又譬如,电影院的广播喇叭,看上去只不过是一个黑乎乎的张着嘴的大家伙。但是如果在它进行广播的时候,你用手轻轻地放在它的喇叭口试试看,这可好,震得你两手发麻! 再譬如,你跟你的爸爸妈妈去服装商店买衣服,你是否发现,任何做好的时装,不论是布的还是绸的,是丝质的还是缎子的,不管是穿在模特儿身上的,还是挂在衣架上的,你的父母总是要伸出手去摸一摸,捏一捏的,尽管模特儿的胸前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贵重商品,请勿动手!" 为什么呢?因为单单靠看,还不能了解面料的质地,只有摸一摸、捏一捏你的父母才能够真正地感觉到它们的柔软和光滑。 如果不用手摸,只用眼睛看,那么就只能了解事物的外观,也就只能写得出事物的外貌。那样的描写,就一定是不全面,不细致的。只有经过了手的触摸,才能真正地了解事物的属性。譬如说,是光滑还是粗糙,是冰冷还是滚烫,是柔软还是坚硬,是凸起还是低凹。而经过手的触摸后写出来的作文,也才能更好的运用文字表现出事物的这些性质。 我建议各位同学以后看到什么东西,都应该用手去摸一摸。摸完之后,再想一想,能不能把你的感觉写下来? 我们平时在家里闲得没事时,总喜欢东摸摸,西摸摸。我们经常会听到大人们这样的斥责:"不要动!","不许动手!"说实在的,爸爸妈妈不许你动手,自有他们的道理,你想,如果一件漂漂亮亮的白衬衫,经过你的手之后,就有五个手指印,你的爸爸妈妈怎么肯让你动手呢? 今天,你看了我的文章后,今后,在大人们斥责你"不许动!"的时候,你一定会反驳说:"李老师说的,'为了了解事物,为了写好作文,应该多动手去摸摸各种各样的东西。'" 是的,要了解事物,要写好作文,确实需要多多动手触摸东西,这岂止是写好作文的需要,简直是科学研究的必须!这是我说的,但是我还得补充一些条件。 首先,摸任何东西之前,你必须清洁你的双手,当心不要把本来很干净的东西给弄脏了。 第二,有些危险的东西不能摸。比如,你看见一段裸露着的电线,你想:"李老师说的,为了了解事物,应该去触摸各种东西。"哎哟!你想想看,电,是能摸得的吗?摸不得!千万摸不得的!至少在你真正懂得电的性格特点之前!此外,有些贵重的东西也是不能摸的。譬如说,你的爸爸买来一架崭新的高级照相机,你想:"应该摸一摸,了解照相机镜头的性质啊!"用手这么一摸,糟了,蛮好的一架照相机得送"医院""看病"去了。
"错别字大王"很喜欢写作课,文句并不差,速度也不慢,可就是有一个缺点,错别字特多。每当拿到他的文章,我总是要大声朗读给大伙儿听,这也是大家最快活的时刻。因为他的错别字错得离谱,令人发笑。 下面是他上学期写的一篇文章的片段,你们数数看究竟有多少错别字。 "……现在,正个的演拨是被搬进了教室。李老师先让我们个自写了一片欣闻。然后请了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安照电视台的样子,来魔仿一次'欣文联拨'。一位女同学报告了她们的'电视台'的台名:"巧面馆"电视台。她们的欣闻讲的是"体育课上大搔动"。内容是:体育课上男生正在踢求,老师暂时走开了,结果有两位男生发生了冲途。女生想进行阻值,但是没有用……。" 请先别笑话他,其实错别字是我们中间的一种流行病。哪位同学作文写好了,交给我一看,总能找出几个错别字来。 错别字的产生,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如果你稍加注意,在写字的时候或者作文后通读的时候,针对这些情况进行检查,将有助于你消灭那些讨厌的东西。 你看,有一位同学写道:"我们的目的地已经摇摇在望"。这里的别字,你看出来了吗?我在读这句句子的时候,故意把自己的身体摇得象波涛汹涌的海浪里航行的小渔船似的,这时候,同学们立刻明白了我的意思,也学着把身体摇晃起来,并且大笑不止。 还有,"我们上台演唱了一边"。我在读以上这句话时,存心走到教室的墙边,靠着墙壁说:"演唱一边、一边!!一边!!"。同学们又大笑起来。请再看一个例子:"他的朗读完全腐合老师的要求。"哎呀!哎呀!都"腐烂"了,还会符合老师的要求吗?还有同学把"闹笑话"写成"闹消化"的呢!这"笑话"真正是要"消化"不了了!再看一个错得出奇的例子:"想象里很纷富",怎么样,好笑吗?"我们将拭目以待"被写成"我们将视目以待"。 除了同音字,那些形状比较容易混淆的字,也是你们发生错误的原因。请看这样一个句子,"老百娃欢欣鼓舞。"我刚刚把这句句子读出来,就造成了一阵哄堂大笑。"老百娃!哈哈!老百娃!"大家都学着喊道。从此,这位写"老百娃"的女同学就得到了一个绰号--"老百娃"。其实呀,笑人家容易,你看看自己有没有这样的笑话呢? 说到底,错别字产生的总病根在于粗心,你看,上面的那些字,几乎没有一个不是粗心所造成的。 告诉你们一个新情况,现在对于那些粗心的同学,我已经改变了策略,不再为他们指出错别字了。我觉得这样做太化不来。因为每次都是我帮助他们检查,他们坐在一旁,转转圆珠笔,东看西瞧,倒是蛮悠闲自在的。我现在开始把这个"皮球"踢还给他们了。 现在,每当看了他们的作文后,我再也不告之有哪些错别字了,只是说:"对不起,有5个错别字,请找出来!过五分钟告诉我!"或者,干脆,学着外国人那样耸耸肩膀,不置可否。好,这下可轮到他们忙活啦!最近,我用这个办法已经给我班的"错别字大王"摘去了他那顶"桂冠"。喂!有谁愿意继续这个"大王"光荣称号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