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承德晚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

 公司总裁 2013-09-04
为一座城市终生守望

  ——记被誉为“承德‘活字典’”的八旬老人尹忠

  ■本报记者 袁雪梅

  86年前,老热河省的古御道上,一个小男孩呱呱落地。

  因为任何时候的任何家庭都有可能添人进口,所以,这个孩子的诞生没有什么不同。也更没人能想到,这个在出生时并没有异于常人的孩子,在几十年后,将成为了解承德风物的“活字典”。

  这是承德的幸事。他使我们原本并不太长的历史,更加充实、丰满、真实可信。

  这个小孩叫尹忠。

  小的时候,这个3岁丧父、但追随母亲生活的苦孩子博得了邻里邻居的一致喜爱,大家亲切地叫他“小尹忠”。

  小尹忠是当时御道上的“名人”。只要一放学,御道上的各个店铺里就会经常见到他小小的身影。或是站在门口看牌匾的字体,或是蹲在店铺里跟大人唠嗑,再或者拿个小本子煞有介事地涂涂画画。大人们一看,本本上全是街上的店铺,具体到每一条帷帐、每一个物品的摆设,都清清楚楚,纤毫毕现。

  那个时候,在尹忠的印象里,这个城市是太有意思了。店铺林立,牌楼相接,热闹非凡。穿烟色马褂、手持串铃的江湖郎中在沿街叫卖;带着面具的大头胖和尚和大脚丫的“柳翠”表演的秧歌令人捧腹;穿着蓝袄大褂的艺人边击乐边演唱;几个大汉在碗坨摊前大快朵颐……

  后来,因成绩优异而享受奖学金的尹忠从书本和老师们的口中得知,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跟其他的地方不一样。天下曾经只有一个皇帝,而这座城市是皇帝的陪都,自己出生和生活的这条街就是皇帝每年到山庄避暑必然行走的御道。

  一种叫作“骄傲”的情绪在他小小的内心里升腾。

  “小脑袋里总琢磨事儿”,邻居们都这样夸他。

  琢磨事儿,伴随着尹忠的成长。大了,就蜕变成为思考。

  1948年,毕业于承德解放后第一个以干部为主的培训学院——建国学院的尹忠成为一名农业工作者。

  相同的工作,不一样的人能干出不一样的状态。尹忠就是这个与众不同的人。

  长期的下乡时间里,跟所有的农业工作者一样,尹忠在工作实践中苦心研究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传播。骑着毛驴下乡、睡在农民的土炕上、泡在插秧的稻田里。也许正是因为他的“爱琢磨”,他在丰宁大滩示范推广的甘肃96号“春麦”,改变了坝上几辈人只把莜麦当粮食种的历史。另一个“承谷2号”作物,更使农民增产几倍,受益匪浅。

  工作闲暇,尹忠仍有着他儿时的爱好,依然拿着他的小本子记录着他到过的每个县、乡的历史、来历和风土人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小本子越来越多,越来越沉,越来越厚重。

  1988年,在农业部门工作了40年的尹忠离休了。

  一段贯穿着一个人最风华正茂阶段的结束,却并不意味着这个人社会价值的就此终结。谁又知道,尹忠老人就开启了另一个他生命价值风华同样不减的春天。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承德人,我有责任和义务让后人知道过去的承德是个什么样子,让他们不仅为现在的承德骄傲,也为过去的承德骄傲。”抱着这样的想法,尹忠开始对自己多年来记满历史的小本子们进行整理和归纳。

  于是,读书、写稿、绘图,查阅资料,成为了他晚年生活的全部。有时候,为了弄清一个细节问题,尹忠常常拄着拐杖拖着不灵便的双腿到实地或有关部门求证。还有的时候,半夜睡觉时因吐痰想起某个旧时场景,他便赶紧爬起来找本子记录。

  作为这座城市的守望者,尹忠对承德的历史如数家珍:123处庙、84条胡同、25条小街,商号林立,王公府邸错落有致,学府书院散布其中。而今,这一切多已消逝,只存留于老一辈的记忆中了。

  可这是历史啊,用记忆复原承德的老街旧貌,尹忠认为他有这个责任。而且,他的技艺堪比电脑。

  凭借着那种升腾在内心的骄傲的情结和惊人的记忆力,尹忠出版了《热河旧景》一书,把昔日承德老街景观和风土人情绘制成图,再现了承德老街巷原汁原味的风貌,风俗人情、和市井轶事。

  尹忠的另一个壮举,就是绘制了350公分长的《热河街古御道全貌图》,共标注景点建筑200余处,复原了当年“热河街御路”的繁华景象,填补了承德市建设史上的一项空白,被人们成为承德的《清明上河图》。

  2009年,承德规划馆开馆,工作人员根据《热河街古御道全貌图》按比例制成了沙盘,在规划馆里让市民直观地感受承德老街的历史风貌,成为这座城市的记忆坐标。

  很难想象,一位八旬老人的脑子里,怎么能装得下那么多的东西。大到老承德每一座建筑的位置,小到每一个胡同的人家,宏观到整个城市的风俗习惯,微观到每一个庙会的小摊小贩。

  有人说因为他善于观察,有人说因为他心思缜密,可尹忠却说,厚重的历史文化是承德这座城市的“魂”。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承德人,他热爱的,并要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的,就是这个“魂”。

  他的旺盛不竭的根源,就是他对生养自己的这块土地的赤子之心。

  可以说,尹忠是承德的一“宝”。一些新闻媒体的记者和文史工作者经常向尹忠讨教,老人总是很耐心地接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于是,越来越多的承德人或直接或间接地了解了老承德的模样。

  这位老人,不仅仅是城市的守望者,还是这座城市的保护者。

  多年来,尹忠多次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为的就是让这座城市更有味道,历久弥香。在他的建议下,西大街的几座牌楼先后恢复历史原貌,作为三大孔庙之一的热河文庙重建了,复建热河御道行宫遗址的建议也已被列入复建计划。

  “有味道”,尹忠如此形容承德。“我们得珍惜承德这个品牌,处理好历史保护和现代化建设的关系,让这个城市在高楼大厦中焕发出浓重的历史味道,让世界看到它的独有和不同。”

  深情为故土,留史为后人。

  面对被人们尊称为承德的“活地图”、“活字典”,尹忠说,“太重了”。说到多年来对这个城市的守望与保护,“这是责无旁贷的责任”。86岁高龄的他,声音依然铿锵有力。

  采访手记

  对尹忠的采访似乎不是采访,倒象是以聆听为主的聊天,听着他的那些记忆,听着他的那些情结,作为晚辈的我,非常震撼,而又感动。

  因为刚刚搬家,尹忠的很多书籍资料都还没有摆放好,客厅的一角,从地上几乎摞到房顶的几个编织袋子里,全是他的书籍和资料。那些,是他的宝贝,也是承德的宝贝。就是在这堆宝贝边上,我和尹老谈着他的记忆和这座城市的历史。

  很难想象,一位86岁高龄的老人思维还能如此清晰、敏捷。采访完毕,我才明白,是因为他从没停止过思考。由于静脉曲张,老人的腿脚不太灵便,在他的座位边上,摆着一个木板夹,木板夹上是几张白纸,白纸上面是老人一行行自己用笔画出的草稿。老人说,随时想起来什么,就写上几笔。那一道道画下的笔迹,全都是对这个城市浓浓的热爱。

  艾青的诗《我爱这土地》中有句话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诗形容尹忠,再合适不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