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无用论与学历崇拜

 闯王兄弟 2013-09-04

读书无用论与学历崇拜

2013年09月04日15:17  新闻专栏  作者:熊丙奇  

  大学新生玲玲(化名)的父亲以“捡垃圾都比读书强”反对女儿读书,引发广泛争论。

  9月1日,一万多名网友在参与大成网专题调查投票时,七成网友均认为“读大学不是唯一出路,在哪里都可以学习”。

  早在今年高考前夕,有报道称,中国每年高考放弃报名的学生占10%。按高考报名人数900万测算,放弃报名的学生超过90万。除此之外,据民间机构的调查,还有考后不填报志愿以及被学校录取却不去报到的学生约100万,每年以各种形式放弃高考、大学的考生达200万。如果玲玲因父亲的阻扰而没能上大学,她就是200万中的一员。

  有一种说法是,放弃高考、放弃大学,这表明中国已形成多元选择格局。但笔者并不这么认为。诚然,高等教育作为非义务教育,公民有选择是否接受的自主权。如果高中毕业,大家不把高考上大学作为唯一选择,而是还有很多其他同样得到认可和尊重的选择,那么多元选择的格局也就形成,社会的高考焦虑会由此减轻。不过,实事求是地说,目前中国很多学生放弃高考,更多是出于对高等教育的不满或者无奈,而不是有比上大学更好的选择。玲玲的父亲称“捡垃圾都比读书强”,传递出对读书求学十分强烈的负面情绪,值得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关注。

  这名父亲称上大学不划算,用四年时间打工挣钱划算得多。这样算计显然欠妥,因为上大学还有非功利的完善人格和发展自我的价值。但大学要提高教育回报率,才能增加对普通老百姓的吸引力,这是毫无疑问的。在这方面,中国大学做得并不好:从功利价值分析,有的大学课程老化、教学内容陈旧、师资力量薄弱,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无法满足职业化的要求;从非功利价值分析,有的大学缺失大学精神,学校严重行政化、商业化,官商二气很浓。

  大学要提高教育回报率,关键在于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实行自主办学,重视人才培养。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消除回报给学生“一纸文凭”的办学思想。可以说,正是由于“学历社会”的“学历情结”,制造了功利的读书和教育,基础教育变为升学教育(以考大学为目标),高等教育变为“学历教育”(以拿文凭为追求)。这种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当学历价值贬值时,即仅凭一张文凭找不到好工作时,就可能出现读书无用论。大学文凭不值钱,就不上大学,进而不读高中、初中。这在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已经出现。

  读书求学的价值不应该围绕升学与文凭,而应该是提高自身能力,完善自我。以此为出发点,中国应重新确立基础教育的价值目标,并改革基础教育内容,鼓励学校多元教育和学生多元发展;大学则应回归教育本位,办出个性与特色,培养有竞争力的学生;社会则应打破以学历选人的传统人才观,建立基于能力的全新评价体系。否则,维持现有的教育模式和人才评价体系,中国新的读书无用论很难得以破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