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罗马人采用类似纳米技术工艺制作奇特高脚杯

 笑熬浆糊糊 2013-09-05
神秘的卢奇格斯杯,由双色玻璃制成,光线从正面照射时呈绿色,从后面照射时呈红色。最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古罗马人在制作卢奇格斯杯时采用了与现代纳米技术类似的工艺
  神秘的卢奇格斯杯,由双色玻璃制成,光线从正面照射时呈绿色,从后面照射时呈红色。最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古罗马人在制作卢奇格斯杯时采用了与现代纳米技术类似的工艺
在受到光线照射时,玻璃内金属颗粒的电子发生振动,改变杯子的颜色。具体呈现出何种颜色取决于观察者的角度。照片中,光线从内部照射,让卢奇格斯杯呈红色
  在受到光线照射时,玻璃内金属颗粒的电子发生振动,改变杯子的颜色。具体呈现出何种颜色取决于观察者的角度。照片中,光线从内部照射,让卢奇格斯杯呈红色

  科学家表示1600年前的古罗马人采用与现代纳米技术类似的工艺制作一支名为“卢奇格斯杯”的高脚杯。这种酒杯由双色玻璃制成,能够随着光照变化改变颜色。经过对碎片进行显微镜分析,科学家发现古罗马人将金银颗粒植入玻璃,其工艺的精确性之高令人感到吃惊,促使科学家将古罗马人称之为“纳米技术的先驱”。

  卢奇格斯杯正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展出。这支神秘的高脚杯由双色玻璃制成,光线从正面照射时呈绿色,从后面照射时呈红色。最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古罗马人在制作卢奇格斯杯时采用了与现代纳米技术类似的工艺。纳米技术在原子和分子尺度下对材料进行操作。科学家认为这种技术拥有大量用途,例如用于诊断疾病和在机场进行生物学危险物检测。

  《史密森尼》杂志报道称,科学家在长达几十年时间里一直对卢奇格斯杯的变色迷惑不解,直到1990年才揭开这个谜团。在将卢奇格斯杯的玻璃碎片进行显微镜分析时,科学家发现古罗马人将金银颗粒植入玻璃。这些金子颗粒的尺寸很小,直径只有50纳米左右,是盐粒直径的千分之一。如此惊人的精确工艺促使专家们将古罗马人称之为“纳米技术的先驱”。

  伦敦大学学院的考古学家伊恩-弗里斯通对卢奇格斯杯及其独特的光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他将这支高脚杯称之为“令人吃惊的技艺”。在受到光线照射时,玻璃内金属颗粒的电子发生振动,改变杯子的颜色。具体呈现出何种颜色取决于观察者的角度。

  卢奇格斯杯在特殊场合上使用,用于盛酒。专家们认为装满酒后,这个高脚杯的电子振动也会发生改变,就像颜色一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工程师和纳米技术专家刘刚(Gang Logan Liu)在接受《史密森尼》杂志采访时说:“古罗马人知道如何制作和使用纳米颗粒,用于制作美丽的艺术品。”

  当然,科学家不能往卢奇格斯杯里倒满液体进行测试。报道称,科学家在一张邮票大小的塑料上印上数十亿个“小井”,而后喷上金银纳米颗粒,模拟卢奇格斯杯的特殊结构。随后,他们将不同液体倒入小井,观察随后发生的变化。倒入水后,塑料的表面呈现出浅颜色,倒入油后变成亮红色。这项实验有助于考古学家了解卢奇格斯杯特性背后的原理,同时也有助于科学家研发用于探测唾液或者尿液样本中病原体的装置,或者检测恐怖分子可能偷带上飞机的危险液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