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五大主体民族的语言文字发展情况

 民族地志 2013-09-05

一、蒙古语言文字

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除蒙古国的喀尔喀方言以外。中国蒙古族的蒙古语方言可分为内蒙古方言、巴尔虎布里亚特方言和卫拉特方言三种。博尔塔拉境内的蒙古族讲卫拉特方言。当地的察哈尔蒙古原讲内蒙古方言,因西迁博尔塔拉后,与这里的卫拉特蒙古(主要是土尔扈特蒙古)长期相处,语言相习,现除少部分口语发音略有不同外,已普遍讲卫拉特方言。

    蒙古文又可分为胡都木蒙古文和托忒蒙古文两种。胡都木蒙文通行于蒙古族大部分地区,托忒蒙文只在卫拉特方言区使用。范围包括新疆、青海、甘肃等地。博尔塔拉的蒙古族使用托忒蒙文。

    蒙古文创制于13世纪初,宋嘉泰四年(1204),成吉思汗征服乃蛮部后,让畏兀儿(维吾尔)人塔塔统阿用回鹘字母拼写蒙古族的语言,创造“回鹘蒙文”,又称“畏兀儿体蒙文”,其字母读音、拼写规则、行款都跟回鹘文相似。“回鹘蒙文”字母表至今尚未发现直接的文献记载。据后人对这种文字材料研究分析,归纳出19个字母,其中5个表示元音,14个表示辅音。每个字母视其出现在词里的位置不同,写法略有变化。拼写时一般以词为单位,上下连书,字序从上到下,行序从左到右。当时曾用这种文字书写公文、信件、玺书、碑刻和牌札。

    窝阔台、贵由、蒙哥三汗时期,对不同民族地区的行文,有时用各地区通行的民族文字书写,因此出现了畏兀儿、汉、契丹字同时并用的局面,颇不利于中央政令的统一推行。

    元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继位后,看到“字书有阙,于一代制度,实为未备”,决定创造一种统一使用的新文字,遂命西藏喇嘛八思巴制蒙古新字。八思巴是西藏萨迦派佛教第五代祖师,法名罗古罗思监藏,以学识渊博著称。元至元六年(1269),蒙古新字制成,忽必烈下诏颁行,并规定以蒙古新字“译写一切文字”。

    蒙古新字又称“八思巴字”,由梵藏字演化而成,共有42个字母,其中母音10个、子音 32个,主要用于官方文书或官方造发的印篆、碑刻、牌符、钱钞等方面。同时畏兀儿体蒙文字仍通行于民间。

    元朝后期,回鹘蒙文又逐渐通行。元朝灭亡后,“八思巴字”不再使用。13世纪末14世纪初,蒙古学者搠思吉斡节尔对回鹘蒙文作不少规范化的工作,使之更合于蒙古语的特征。他还第一次归纳整理出蒙古语语法,为以后蒙古语文规范化的研究奠定基础。搠思吉斡节尔规范化后的回鹘蒙文,就是至今通行于我国绝大多数蒙古地区的“胡都木蒙文”。

    清顺治五年(1648),和硕特部喇嘛学者咱雅班第达经过多年研究,在改革后的回鹘蒙文的基础上创制托忒文字,又称卫拉特文,蒙古人称之为“托忒·必扯克”,意为“明确的文字”。这便是至今在卫拉特方言区使用的“托忒蒙文”。

托忒蒙文适应卫拉特方言,密切书面语和口头语之间的关系。字母表包括31个字母,其中元音7个、辅音24个。和原有的通用蒙古文比较,托忒蒙文元音字母有所增加,辅音字母也根据卫拉特方言另有增加。因此托忒蒙文能够比较准确地表达卫拉特方言的语音。托忒文使用后,记录一些卫拉特蒙古的口头文学和历史,如《江格尔传》、《乌巴什洪台吉的故事》,以及后来的《格斯尔传》等。有关托忒蒙文对照字典、词典主要有清代编纂的《西域同文志》(满、蒙、汉、藏、维吾尔、托忒蒙文)和《蒙古托忒汇集》。但是托忒蒙文没能得到广泛使用,除卫拉特蒙古外,其他地方的蒙古族仍普遍使用胡都木蒙文。

蒙古语作为一门独立的语言,在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其语音结合比较自由,音节有元音、元音加辅音、辅音加元音加辅音等结构形式,有比较严格的元音和谐律。在语法方面,把词分为三类,即静词类、动词类、无变化词类。表示语法意义的方式有:加附加成分(后缀)、辅助词(分析形式)前加成分和词干重叠,构词或构形附加成分可依次递加。其语序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中心语前,状语和宾语在动词谓语前。蒙古语词汇丰富,按词的结构可分为根词、派生词、合成词三类。蒙古语中不同时期不同来源的借词也不少,其中有汉语借词、藏语借词、阿拉伯语借词、波斯语借词、梵语借词、希腊语借词、满语借词和俄语借词等。这都是和其他民族或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交往的结果。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各民族间的交往和联系更加密切,蒙古语中的借词也日益增多,尤以汉语借词为最。尽管如此,这并没有影响蒙古语的完整性。胡都木蒙文和托忒蒙文均为蒙古族的发展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蒙古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300多年来却一直使用两种文字,使各民族间的交往,尤其是蒙古族内部之间的交往受到一定影响,不利于蒙古族自身发展和现代化建设。80年代以来,新疆的广大蒙古族干部和群众要求统一使用胡都木蒙文,以逐步结束蒙古族使用两种文字的历史。胡都木蒙文历史悠久,使用范围广,并保留大量丰富的蒙古文化遗产,推广、普及胡都木蒙文较托忒蒙文优越可行。博尔塔拉的蒙古族人民学习胡都木蒙文起步较早。1958年,由于当地中学的理科教材均使用内蒙古自治区的通用教材,因此,自治州蒙古中学的部分课程自1958年起就开始使用胡都木蒙文授课。同年,在温泉县中心小学和博乐县小营盘小学搞试点。1978年,精河县城关公社(芒格丁布拉格乡)巴音阿门牧区小学,在全州蒙古族小学中率先学习胡都木蒙文。

    在全州范围内推广、普及胡都木蒙文是在198110月自治区第三次蒙古语文工作会议以后。同年12月,自治州召开首次蒙古语文工作会议,成立州、县两级蒙古语文工作领导小组。19821986年,自治州所属1l所蒙古族中小学,已全部使用胡都木蒙文授课。胡都木蒙文在自治州蒙古族中小学的普及工作已基本完成。

与此同时,自治州还举办100多期胡都木蒙文学习班,参加学习的蒙古族教师、干部、职工、农牧民3 700余人。

二、汉语言文字

清朝及民国时期在博尔塔拉定居的汉族人,一般都通晓汉、蒙两种语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来到博尔塔拉的汉族人,与当地维吾尔族工作、生活在一起,通过长期互相交流,有不少人通晓维吾尔语。成年人大多仍操原籍语言。在本地出生和长大的青年人一般都说普通话。精河人则讲一种陕西、甘肃混杂的地方方言。

由于博尔塔拉的汉族人来自全国各个省区,又和当地的少数民族杂居,因此,当地的汉语语汇借词较多,不仅借用了许多省份的方言语汇,而且借用了一些当地少数民族的语汇。

三、维吾尔语言文字

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现行的文字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分中心、和田、罗布三个方言。标准语以中心方言为基础,以伊犁一乌鲁木齐为标准音。

公元8世纪,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人曾使用突厥文,回鹘西迁后,始以粟特字母为基础创造自己的文字一回鹘文。公元10世纪,喀拉汗朝信奉伊斯兰教之后,受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改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到公元15世纪,成为维吾尔族和新疆、中亚一带突厥语诸族通用的文字。由于起初主要在原察合台汗国的领地使用,故又被称为察合台文。现行的维吾尔文即是在晚期察合台文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

196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字改革委员会曾对维吾尔文进行改革,以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被称为“新维吾尔文”,原阿拉伯字母的文字称“老维吾尔文”。19651982年,新老文字并用(新文字主要用于中小学教育)。但因全面改用新文字的条件尚不成熟,两种文字并用又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因此,从19829月起停止使用新文字。

现行的维吾尔文共有32个字母,从右向左横写。每个字母按照出现的位置而具有单独、前、中、后等几种不同的形式。词汇特点是,构词法以词根加附加成分为主,也有词根加词根的方式。借词主要包括不同时期借入的汉语词,信奉伊斯兰教后借人的阿拉伯、波斯语词,现代借人的俄语词以及国际通用术语等。

博尔塔拉的许多维吾尔族人特别是维吾尔族干部,一般还通晓蒙、汉两种语言。

四、哈萨克语言文字

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哈萨克语比较统一,方言差别不大。中国哈萨克语分为西南和东北两种方言。博尔塔拉的哈萨克人使用的是西南方言。

哈萨克族现在使用的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据考古发掘和学者研究,哈萨克族先人在公元68世纪使用过古突厥文,8世纪以后使用过回鹘文。10世纪后,随着伊斯兰教在中亚的广泛传播,哈萨克族在信仰伊斯兰教后,逐渐采用阿拉伯字母拼写自己的语言。

哈萨克文共有33个字母,其9个表示元音、24个表示辅音。每一个字母按在词里的不同位置,写法略有变化,有词首、词中、词末不同的变体。拼写时以词为单位从右向左书写。 1956年,曾拟采用以斯拉夫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但未正式推行。1959年,又设计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方案,于1965年开始推行,经过几年实践,使用新文字的条件尚不成熟, 1982年又恢复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老文字,只是将新文字作为音标加以保留。

哈萨克语词汇丰富,特别注意吸收借用外来词,其中有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有蒙古语借词,有俄语、汉语借词,有些外来语词借人后,其词意还有所变化。由于哈萨克族历史上主要从事畜牧业,有关畜牧业的词尤为丰富,牲畜的毛色、年龄等都有专门的名称。

五、回族语言文字

汉语已成为回族人的共同语言,但回族人在日常生活中仍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在博尔塔拉的农村,一些与蒙古族、维吾尔族杂居的回民,不同程度地通晓蒙语或维吾尔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