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2年舟山市部分企业用工调查报告

 9733 2013-09-06

为更好地做好我市人力资源管理和就业服务工作,切实帮助解决企业用工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会同各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通过召开专题座谈会研讨、企业走访、表式抽样调查、实地了解等形式,多角度多层面地了解我市企业用工的整体情况。通过发放《舟山市企业劳动力需求和供给情况调查表》,针对企业用工规模、工资待遇、紧缺岗位等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现就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企业用工概况

2012年,全市共有大中小企业11736家,其中规模以下企业2500家左右此次我们共抽样调查企业199家,其中大中企业89家,小微企业110家。

从调研情况看:2012年第一季度的用工呈“紧”的状况,缺工问题仍然存在,但并未出现“荒”的局面。调研到的82%企业用工已处于饱和或已有的用工足以满足现有的生产状态;28%企业出现的缺工问题,缘由较为复杂,有的因民工的回流较慢、有的因企业地处僻远招不到人、有的因企业工酬待遇偏低,劳动强度大缺乏凝聚力、有的则是因开春订单骤增等因素。过了农历元宵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就有了很大的反弹,市场供需两旺。鸭蛋山码头、普陀沈家门墩头客运码头,出现了大量的返舟外来务工人员,这些农民工中,有许多是直接到原单位继续做工的,据浙江东海岸船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介绍,节后已有400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返厂,其余也将陆续回舟。节后生产,已有序全面开展。

从二季度开始企业用工趋于平稳,外来务工人员的回流已近常态。从市就业局举办的10个专场招聘集市日情况看,企业提供的就业空岗随着时间的押后而逐渐减少66.0%;从招聘集市日的进场人数看,人员也逐步减少。企业员工返岗及自行招工已一定程度缓解了岗位的空缺。调研到的企业2012年民工返岗率平均达到75.6%。回流率达到80%以上的有63家,占调研企业总数的31.6%,其中有15家企业回流率甚至达到了90%以上。返岗的民工还带来不少的新工人,填补了先前用工的不足。据部分企业综合分析判断,在今年,估计不会出现用工短缺,可能会出现部分企业裁员现象。

二、用工情况数据分析

(一)重点调研企业情况。

调研组调研到的199家企业,89家大中企业调查期期末就业人数53043人,比上期净增75人;110家小微企业调查期期末就业人数10868人,比上期净增20人。199家企业正常经营,均无欠薪。企业分布涉及船舶修造、修配企业29家、住宿和餐饮企业21家、食品水产品加工企业29家、各类制造加工企业64家、建筑企业20家、交通运输企业11家、批发零售企业8家、服装纺织企业5家、物业管理.金融等其他行业企业12家。存在有缺工的企业57家,缺工数量985人,缺工率1.54为%,按缺工的类型分,普工、技工、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分别为803人、73人、109人。从上可见,大部分的企业用工基本保持稳定,少数企业因职工数年不变,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劣等原因而造成招不到人,再加上我市城市生活成本普遍较高,所以这些企业就缺少了吸引力。

(二)人力资源市场情况。

今年,全市共举办68场人力资源招聘会。有4200家单位设摊招聘,推出近84316个工作岗位,累计入场6万人次,求职登记约4万人次,达成就业意向21102人。市本级举办了43期“周六招聘集市日”,共有2918家单位设摊招聘,推出近63455余个岗位,进场人数高达4万余人次,求职登记约28830人次,达成意向15000人次。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总体看,第一季度至第三季度呈递减势态,企业需求分别为23183人、14411人、10714人。调研发现企业所招用人员不再是单一的通过人力资源市场,而是依靠自身优势,采取以老带新,在劳动力密集的外省地建立劳务基地、同时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部也成立了内、外招聘组多途径的引进外来务工人员,以此满足企业的需求。

   (三)外来务工人员情况。

据市公安局统计,2007-2011第一季度我市暂住人口分别为203274人、227220人、225728人、336171人、330557人。我市的外来务工人员数量在2010年达到最高峰, 2010年比2009年上升了48.9%。近几年先后受到美国的金融危机和欧洲的债务危机影响,航运市场一直比较低迷,国内造船业扩张过度导致产能过剩,银行收紧放贷等诸多不利因素叠加,使船舶修造企业特别是民营船企生存日益艰难。在规模以下工业中,为船舶修造企业承担主要工序的外包工企业同样受到较大冲击,船舶修造企业拖欠外包工企业的资金现象较为普遍,据企业调查数据显示,上半年外包工企业应收帐款同比上升20%以上。受到船舶企业订单快速下降和资金周转压力的上升,上半年有4家船舶外包工企业处于关停状态。

三、部分企业缺工的原因分析

(一)在舟务工效益下降。近年来全国经济以接近10%的比例高速增长,随着国家中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从全国范围分流了一部分劳动力资源。中央连续3个”一号文件”的出台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农民的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而本地生活成本居高不下,外来务工人员流入有所减少。目前我市企业提供的普工薪酬大约每月在1500元—2500元之间,技术工薪酬大约每月在2500元—5000元之间,宁波市北仑区的每月薪酬和我们基本一样。安徽阜阳市、山东临沂市虽然属于欠发达地区,但他们的普工与技术工每月薪酬与我市相比只相差200元左右。扣除外出打工的生活费,收入基本相差无几,这使我市企业失去了招工吸引力。

(二)外地新生代学生、农民工择业观念发生变化。“80后”和“90后”年轻人已成为当前我市企业用工的主体,从调查访问的情况看,“80后”和“90后”新生代大中专学生择业呈现两个特点:一是择业理想化,不愿到一线工作;二是薪酬待遇要求高,普遍要求每月2500元左右。“80后”和“90后”新生代农民工择业也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工作时间要固定(每天工作8小时),不愿意经常加班加点;二是要求企业提供好的工作环境和劳动保障。比如要求企业包吃包住等等。而我市有些企业提供的一些一线操作工作岗位,需要适当地加班加点,这与他们的意愿发生了矛盾。

(三)经过多年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确实在逐步减少。三次产业间的劳动力再分配,特别是农业与工业之间的竞争也逐渐显现。同时,国家一系列惠民政策出台与实施,提高了农民从事农牧业生产的积极性,部分农民不愿意外出打工,务工人员逐渐减少,如浙江兴业集团有限公司,3月份组织人员去云南招工,去了3人招回来3人,这也充分说明了各地的惠民政策出台后,使的各地农民工当地就业更优于外出务工,区域性工资差异逐年减少。

(四)企业用工不合理,缺乏计划性。由于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的“无限供给”局面,造成企业用工的短期性和随意性,忽视用工的计划性,不注意员工培训和资源储备,不切实际地一味使用年轻劳动力,或只招用熟练工人。这种不合理用工的现象,不仅限制了大部分农民工的就业,而且造成了劳动力资源的严重浪费。

四、部分企业应对措施

自2008年出现金融危机以来,全市各类企业连年来想方设法,在提高薪酬待遇、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发展创新企业文化、加强人文关怀等方面采取多项切实可行的措施,为务工人员创造了良好的就业环境。调研中我们发现,去年以来一些企业采取的措施,较有效地 “留住老工、又引进新工”,为缓解工源问题起到的积极作用:

(一)不同程度提高薪酬福利待遇。工资涨幅平均每年都在10%—20%之间,其他福利费补助涨幅也达到35%左右。今年调研到的企业有采取提高薪酬福利待遇办法的占92%,135家企业的工资涨幅平均达到了14.15%。少数企业预计到今年可能会出现用工短缺问题。

收效:企业的让利让惠使员工对企业更充满希望,增强了员工的稳定性,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二)加强对企业形象的宣传推介。不少企业十分注重加强企业形象的宣传工作,让员工读懂企业,自觉融入企业的大家庭中来。如正和造船厂每年均在春节前向在职全体员工及其家属,乃至已离开公司的原员工发出《慰问信》,介绍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情况。此外企业还为员工提供一个充分发挥个人文化潜能的空间。浙江兴业集团有限公司也于节前印发出企业宣传资料,对企业形象进行广泛的宣传。

收效:让员工有了归属感,让远隔千里的亲人能了解员工从业单位的基本情况;让亲属放心,让社会对企业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

(三)加强对企业存在问题的调查和自我完善。随着就业形势的改变,企业认为,现在是工人选老板,而非以前的老板选工人,因此,员工的所想所求将直接影响到工人的稳定性。在许可的条件和情况下满足员工的合理诉求应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常石集团注重对员工在企业的生产、生活、待遇等方面的意见调查,通过管理人员向公司反馈,并及时作出调整改进措施,这种做法值得推崇。

收效:员工与企业的密切沟通,及时化解了出现的矛盾,管理的理性化,让员工与企业劳资双方关系更为融洽。

(四)采取激励机制,鼓励员工回流和带工。不少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来招工引工。如老员工年后回厂,给予报销回程车票,有的企业包车接送圆工;每带一名新员工进厂,工作满2—3个月的,给予100—300元不等的引工奖励。如:正和造船厂、通达塑料机械有限公司等。

收效:“以老带新”的引工办法,更能稳住新进厂员工;奖励办法在吸引老工回流,吸纳新工方面确实帮企业缓解了招工难的问题。

(五)投入资金,着力改善员工的住宿条件。针对新生代农民工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在提高员工薪酬同时,75%以上的企业更注重改善员工的生产环境(改良车间通风排气)、改善员工的居住环境(增设空调房)、改善员工的膳食条件(提高标准或全免伙食费和增加伙食补贴等)、改善员工的工余文化娱乐环境(增设活动项目、场地和器材,举办形式多样的厂庆、团年饭、春节联欢晚会等)。

收效:使员工劳逸得到结合,让员工体会到企业的生机活力和发展后劲,感受到企业赠予的人文关怀,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六)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减少劳动用工量。改善产业结构,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占据主要,用工问题是制抑发展的瓶颈,实行自动化生产是应对市场激烈竞争,排解招工难的一项重要举措。自去年开始,一部分企业已斥资添置自动化生产机械。

收效:自动化生产是减少劳动力成本,缓解外来工源不足的有效途径。据弘生纺织有限公司介绍,已添置的机械,每机可节省用工10人。且现在1人可操作两台,但不少中小企业由于资力相对薄弱,实现自动化生产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 

(七)解决民工子女入学入托问题,化解民工后顾之忧。调研到的不少企业反映,外来务工人员中相当一部分是举家在舟务工,解决子女入学入托问题是稳住民工的一个重要举措。如部分企业解决了在企业满3年工龄员工子女免费入学问题。

收效:民工子女入学入托问题,这是80、90后农民工普遍面临的问题,只有得以解决,民工在企业工作方能安下心来。

五、对策建议

2013年我们将面临更加严峻复杂的宏观环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立足实际、开拓创新,为新区建设提人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和智力支技。现就企业用工情况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政府积极搭建多元化的就业服务平台。在税收和贷款方面加大扶持企业力度,完善企业相关制度,为企业员工的就业、生活创造必要的条件。在政策落实上,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切实解决人力资源配置中出现的管理问题,引导并监督企业重视劳动者的权益,为劳动者在企业的工作、生活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政策环境。加大对拖欠务工人员工资的打击力度,切实保障务工人员的利益不受侵害。建立健全务工人员职业培训体系,为从业人员的就业创造更多的条件和筹码,增加其就业的机会。充分发挥舟山群岛新区就业服务频道及职能部门网络等媒体的辐射作用,及时跟踪报道企业发展情况,宣传优秀农民工的先进事迹。考虑创办舟山文字刊物,整合现有企业内部文化资源,让务工人员畅所欲言,为舟山发展献言献策。

(二)保障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稳定就业。尽快完善社会养老保障的征缴的跨地域转移制度,提高务工人员自觉参保意识。要加强《劳动合同法》执行情况的检查监察,规范企业的用工管理行为,认真查处各类拖欠工资的违法行为,净化用工管理秩序,维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落实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入托问题,解决后顾之忧。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务工人员学龄子女的情况调查,建立完善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入托审批制度,让务工人员享有与本市、县(区)城乡居民同等的义务教育待遇。想方设法营造活跃的文化娱乐氛围,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精神生活质量档次。创办形式多样面向外来工的文化娱乐活动,整合企业年终活动文化,形成外来务工人员留舟过节联欢活动,营造一个尊重外来务工人员的良好环境,增强舟山对外来农民工的凝聚力。

(三)改善企业用工环境树立新的就业观念。企业必须依靠从业人员的劳动才能获取利润,因此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转变一味追求利润的观念,要注意为劳动者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才能吸引住人才,留住人才。“用工荒”意味着企业所需要的劳动力要素没有得到满足,限制了生产和经营规模的扩大。努力引导企业转换用人观念,积极开展人力资源储备,避免出现用工短缺。引导企业增强扫人、育人、用人、留人的系统用工意识,通过闲时的留人、育人策略满足忙时的用工需求。引导企业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根据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及时调整职工工资,实行职工工龄补贴、年终福利奖励等措施,增强岗位吸引力。

(四)合理转移劳动力用亲情留住人才。人口大量地从农村向城市集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想要留住人,必须留住其心;而要留其心,必须留其根。这个根就是家庭,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必须有个家,家是务工人员安身立命之所。农民工进城打工多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很多人都没有一个稳定的住所,这怎么安心?所以我们在加快城市化建设和城市发展规划中,特别在规划工业发展园区时应充分考虑建设新城区,采用政府投资,政企联合投资或吸收民间资本等多种形式,建设大量的廉租房、经适房作为“民工公寓”、“新居民公寓”,制定相关条件标准,出让有限产权(使用权),或出售给农民工,让农民工能够在工作所在地真正安家落户,这是解决“用工荒”问题的根本性措施。  

(五)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的功能作用。要积极与外省劳动力输出地建立劳务合作关系,继续开展“送岗下乡”、定期举办周六集市日及外省招聘等服务企业和外来农民工就业的专场活动。搭建企业好异地招工交流平台:一是组团招工。搭建组团劳务招聘平台,采取“走出去、引进来、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方法,由市就业管理服务局牵头组织市内企业赴外省市参加劳务招聘洽谈会。每年组织两次以上我市企业异地招工,引导外省市劳动力来我市务工,缓解我市企业用工不足的困难。二是小分队招工。各乡镇街道选派人员组成招工工作队,不定期前往各地联系招工工作,发布用工信息,与当地劳动部门、乡镇沟通情况,共同开展招工工作。三是实施校企合作。市教育部门定期举办市内企业与职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探索与外地职校合作,根据我市企业用工需求“定制”学员,毕业后安排我市企业就业,实现校企无缝链接,帮助企业和劳动者实现快速配置。

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用工荒”显示我国结构性的就业矛盾日益突出,意味着传统的依靠低廉成本,拼资源、拼消耗、拼人力的增长方式急需改变。舟山的产品科技含量不足,国际市场竞争力弱,实行产业升级是今后发展的关键。解决企业用工难,最根本的途径在于企业自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只有真正把企业经济发展的方式转移到科技进步、自主创新上,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才能解决企业的用工问题。

(市职业介绍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