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莆田手工线面面架一字排开,数百条线面高悬其间,倾泻如帘,慕名而至者给予一美称:能吃的五线谱。从古至今,手工线面在莆田有着特殊的地位,早在宋代,线面就已经融入莆田文化生活,大小喜事都能见到它的影子。 ![]() 碾米 ![]() 坟墓 ![]() 射箭 ![]() 几人挑条石 ![]() 1901年圣诞节服务的妇女及儿童。 ![]() 清代福州由于自然灾害频发,加之战乱不断,每逢天灾人祸过后,总有大批人士流离失所,客死异乡,尸骸曝于荒野,不仅违背了儒家精神,更容易造成瘟疫传播。若不对其妥善安置,则有违“泽及枯骨,圣王之政,掩骼埋骸,仁人之心”的古训,因此掩埋尸体成为社会救济的重要内容。同治年间,在当时福建巡抚的提倡下,创立省会劝葬局,其地点一在西门祭酒岭、一在东门溪。对无力安葬的尸骸进行帮助。此外,福州城郊还散布14处规模不一的义冢,其中以虎头山义冢最为有名。 ![]() 传教士夫人和她的老师 ![]() 小脚女人 ![]() 家人一起吃晚饭 ![]() ![]() 摆渡 ![]() 石柱架打水利用杠杆原理将一根长木杆装在石架上,一头绑着绳,一头绑着水桶。打水溉田。(莆田农村田间现在还可以见到石柱) ![]() 牛耕地 ![]() 挑水 ![]() 兴化府集市 ![]() 坟墓 ![]() 兴化戏莆仙戏是中国戏曲剧种中历史最悠久,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演出形态最古老,剧目最丰富,在表演艺术上最具特点的剧种之一。原名兴化戏。流行于福建省莆田、仙游二县及惠安、福清、永泰等邻县的兴化方言区;因宋时莆田、仙游隶兴化军,明、清时隶兴化府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始改称莆仙戏。 ![]() 灶台、挂在墙壁上的是“吹”莆田话。 用来蒸东西的。一般是蒸“红团”“白糕”和其他年糕。 ![]() 纺纱 ![]() 木工莆仙民间传统发式人的一生少不了对头部的梳理打扮,莆仙民间头发有着特殊的梳理方式。妈祖髻是最为特别的民俗代表。据说妈祖生前的头发梳的是帆船型的髻,以示她是渔村的女儿。时人仿效她,后人崇敬她,故至今湄洲许多中老年妇女,仍梳着这种发型的发髻,俗称“妈祖髻”。发型是时代的产物,时迁式异,莆仙人在此也不例外。清朝时,未婚妻子一般留长辫,有单辫或双辫,已婚妇女梳长髻子。男人蓄独辫,盘头而束,儿童束发。民国以后,男人剪去发辫,一般理平头式分头,家庭妇女仍留发髻,老年妇女与中年妇女的发髻差不多,都为脑后梳一圆髻,套以发网,两边插以两支蛇簪。不同的是老年人左右耳朵后脑勺挂五六串银链,中年人发髻上插有绒花和夹匾。未嫁女子梳“髻尾”,然后把辫子盘在顶上,右边挂流苏,额前留刘海。而出嫁女则梳发髻,不留刘海,后来这种区别逐渐消失,但一些农村的妇女至今仍保留这种习惯,特别是老年妇女仍梳传统的髻子 ![]() 挑水 ![]() 稻谷脱粒 ![]() 卖柴翁 ![]() 庙文章司命《文昌帝君阴骘文》称,文昌帝君曾七十三次化生人间,世为士大夫,为官清廉,从未酷民性烈,同秋霜白日之不可侵犯。「济人之难,救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因此,天帝命文昌帝君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凡世间之乡举里选,大比制科,服色禄秩,封赠奏予,乃至二府进退等等,都归文昌帝君管理。 ![]() 木工 ![]() 传教士的花轿 ![]() 传教士和工人 ![]() 碾米 ![]() 兵营和游行 ![]() 种植水稻 ![]() 榨甘蔗仙游地处闽中,依山濒海,自然条件适宜种植甘蔗。早在唐代以前就有种蔗。唐宋时期,就盛产蔗糖。宋《仙溪志》载:“甘蔗,赤者曰昆仑蔗,白者曰荻蔗,土人捣以为糖,枫亭者为最”。“砂糖,捣蔗为之。太平港藉此贩易”。元代状元林亨《螺江风物赋》载:“植蔗以为糖,刳(挖空)木为槽,断木为杵,饱万夫之食,明烛继夜,长歌相舂槌……,神液滋漉(过滤),高灶蒸云,列鼎腾烟,调以甘膏,火不停,而灵砂自熔,盛之万瓮……”,明弘治《兴化府志》载:“冬月蔗成后,取而断之,入碓捣烂。”可见至此之前,蔗农采用捣、槌、舂榨取蔗汁的原始方法制糖。明崇祯十年(1637年)宋应星《天工开物》始有糖车的记载。 , I4 c. o4 {7 V" r# p1 O1 N% X叙其土糖坊榨蔗制糖的事,如今50岁以下的人们还不甚了解,笔者少时亲睹其况及有关资料记载,略述于下,供读者了解制糖的历史和艰难的操作规程 ![]() 踏石河 ![]() 弹棉花 ![]() 忠惠坊八闽通志记载: 蔡襄故居在府城南忠惠坊内。宋蔡襄旧居于此,郡为立坊,以其谥名。国朝成化间,巡抚都御史滕昭重建。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钦差巡抚福建右副都御史滕昭路过莆田,着令莆田郡守蒋云汉重修忠惠坊、忠惠祠及蔡襄墓。该忠惠坊照片拍于民国初年,是纪念蔡襄的标志性建筑 ![]() 新娘在古时,兴化府(莆田)女子出嫁是坐花轿,在家进花轿时要罩上“新妇罩”,(此罩以篾编成小篓,以纸裱之,擦以红油),到婿家进洞房后,始由新郎亲手揭往。(拜堂告祖后,有抢“新妇罩”、抢新郎礼帽的闹 ![]() 宝塔 ![]() 寺庙庭院(后面好象壶公山?) ![]() 理发师 ![]() 需要人力来登的水排灌溉 ![]() 街饼档 ![]() 水牛和牧童 ![]() 海水晒盐 “盐田法”弘治《兴化府志》所载,明初居陈应功庙南的姓陈者发明的丘盘晒盐法,是在元代盐埕砂盐法基础上发明的。清乾隆《仙游县志》载:明洪武初编亭户,天顺间(1457~1464年)灶户晒办。因此,涵江发明的丘盘晒盐法经过八九十年才在仙游普及。《兴化府志》是弘治十六年(1503年)刻本,指出“独莆盐用晒法”,该志仍详列各团情况,可见兴化府还有煎盐生产。而《闽书》版籍志《盐课》也载:弘治十六年时,还有煎晒两法。由此推知,弘治十六年时,八闽正在推广丘盘晒盐法。丘盘晒盐法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每斤仅钱二文(宋时钱十)。而产量据《闽书》版籍志《盐课》载:全省举办官盐引额弘治年间105340引多,比洪武年间增加768引多;若据弘治《兴化府志》载,上里场产量20200引,占全省95330引(其他6场据弘治《八闽通志》数字)的21%,仅次于浔美场的23611引。可知,兴化府发明丘盘晒盐法后,产量跃居全省第二位。 ![]() 犯人枷 ![]() 山上花轿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