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又是一年月圆时】嫦娥千秋寂寞冷 至爱情亲恒久远

 风起时想你751 2013-09-08
 【又是一年月圆时】

                                  天上嫦娥千秋寂寞冷
               人间至爱情亲恒久远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之奔月。
                                                 ——《淮南子?览冥训》


          中秋之夜,夜风拂凉,太阴之灵,乘风而出,皓皓当空,白露暧空,素月流天,明河昭昭,九洲清晏。
       也许每个人都有这样或多或少的经历:月圆之时,冰轮皎皎,广寒宫阙隐隐,桂影摇摇,玉兔茕茕,吴刚折桂,酒香花浓,

观瞻

缠绵的月光,映五湖之波涌潮汐,泻九州之露冷霜清;

也许每个人都有这样或多或少的感受:

月圆之时,丝竹阵阵,与亲朋友爱团聚,通宵无眠,欣欣然赏月,寄情嫦娥,感叹游思。


       林清玄先生在他的散文名篇《光之四书》里这样写道:“熟知中国文学的人应该发现,中国诗人词家少有写阳光下的心情,他们写到的阳光尽是日暮(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尽是黄昏(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尽是落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尽是夕阳(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尽是斜阳(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尽是落照(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阳光的无所不在,无所不照,反而只有离去时最后的照影,才能勾起艺术家诗人的灵感,想起来真是奇怪的事。”进而,他说到了月光与烛光:“一朝唐诗,一代宋词,大部分是在月下、灯烛下进行,你说奇怪不奇怪,如果是日正当午,仿佛都与情思、离愁、国仇、家恨无缘,思念故人自然是在月夜空山才有气氛,怀忧边地也只有在清风明月里才能服人,即使饮酒作乐,不在有月的晚上,难道是在白天吗?”
       林清玄先生谈到的是中国文学里自古就有的几个经典意象:夕阳、黄昏、烛光、月光。
       月光的柔情旖旎,在中国文学里营造了独特的湿润缠绵、清新空灵、深邃隽永的意境,对于月光,中华民族有一种人类情性的诗意审美,似乎没有一种物象可以与月亮的声色与韵味相媲美。
       月亮,首先是一个多么美丽迷人的名称!
       自古以来,月亮被人类赐予了各种各样

唯美动听

的名字,月亮,古称太阴。月亮的读音,古人取圆的声母 y ,缺的韵母 ue,组成 yue ,此则有月为圆缺之意。月字象形,骨刻文字形,象半圆形;甲骨文字形,象半月形。《说文》:“象上下弦阙形。”《诗?小雅》:“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本义,月亮,同本义,太阴之精也。月为群阴之本。月为“太阴之精”,这一点是全世界都认同的。英语moon(阴性i)、Amaris,月之子(女性)之意;亚美尼亚语Anahid ,女神;澳(土著)语Arana, 亦指女性;希腊语Artemis 即月神(阿尔特米尔狩猎女神) ;拉丁语Diana、 Luna 都是指月亮女神,即罗马神话中所称戴安(月亮女神);玛雅语Ixchel 是称掌管月亮和繁殖的女神。日语月亮按季节称:春月(しゅんげつ)、夏月(かげつ)、秋月(しゅうげつ)、冬月(とうげつ)春夏秋冬则为それぞれの月,朧月(おぼろづき)、かすかに霞んだ月(春の季语),寒月(かんげつ)、冷たく冴えてみえる月(冬の季语)。按天象气候称:雨月(うげつ)、無月(むげつ)、薄月(うすづき)、薄雲のかかった月、孤月(こげつ)、淡月(たんげつ)、青月(せいげつ),一般称名明月(めいげつ)、朗月(ろうげつ)、皓月(こうげつ)、素月(そげ つ)等等。而从月亮名称可以见到汉语的富瞻,这是汉语的性质决定的,可以说,汉语对月亮的称名是最多的。


        李汉荣散文名篇《井绳》,匠心独具地描述了“三米井绳上下那个中国的月亮”:“通向月亮的路并不是美国航天局发现的。在美国之前,甚至远在公元前,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发现了接近月亮的最佳方式。方法很简单。只需要一眼井,一汪清澈的好水,一根井绳。”
        “美国航天局用了很大的劲爬上了月亮,只抓了几块冰冷的石头拿回来让人类看,让人类扫兴,让人类的神话和童话破灭,让孩子们面对冰冷的石头再不做美丽的梦。中国人心目中的月亮是古时候的那个神秘的月亮,是嫦娥的月亮,是吴刚的月亮。是李白打捞的水里的这个月亮。”
         “父亲用三米井绳,打捞起完整的月亮和美丽的月光。三米之下,就能触到孔夫子和李白的那个月亮;三米之上,到处是伸手可掬的白银一样的月光。”
        古今中外,无人不爱月。是啊是啊,故乡的月亮总是最明亮的。中国的月亮,

那个神秘的月亮,那个传统的,中国特色的,嫦娥的,吴刚的,李白打捞的水里的月亮。

有中国特色的名称,有中国的审美,诗意、意象。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诗歌史上自古多咏月诗人,多咏月诗,赋予了月亮诗意审美和礼赞。
        最早将月亮写入诗中的应该是《诗经》了:“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诗经?齐风?鸡鸣》);“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诗经?陈风?月出》)。这些,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咏月诗。
        咏月诗,最早多着意于描绘月亮的形状,或突显出赞赏“月光”。这一以描绘月亮形状、月色、月光的诗歌意象,从《诗经》一脉传承、延伸至今。
        月亮的形状、月色月光的皎洁明亮,在咏月诗中有丰富的描写,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东晋陶渊明《杂诗》)。在古代诗人们的笔下,新月弯弯,形如玉钩:“玉钩斜傍画檐生,云匣初开一寸明”(唐?赵嘏:《新月》),“夜来江上如钩月,时有惊鱼掷浪声”(唐?崔道融:《秋霁》);其状如弓:“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唐?白居易:《暮江吟》);像女子的眉毛:“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唐?戴叔伦:《兰溪棹歌》);满月圆圆,形似“白玉盘”、“瑶台镜”:“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古朗月行》)光色皎洁;“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中秋月》),亦以玉盘喻月亮,描绘颇为形象具体。
       月色,本原是一种自然的美景,似乎有一种诱惑,吸引着、启迪着诗人们对她着迷,去捕捉那一幅幅清丽的画卷。

到了诗歌盛行的南北朝唐宋,咏月诗更是景象万千,各臻奇妙。


         “夜月似秋霜”(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王维:“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白石滩》)““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李白:“明月照我影.送我至郯溪。”(《梦游天姥吟留别》)“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苏轼《月夜与客饮杏花下》),都是以“明”字言月之皎洁明亮,是白描。有的则借助比喻、映衬手法来描绘月色、月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是以白雪比喻月亮的皎洁;“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赵嘏《江楼感怀》),是以清澈的江水与皎洁的月光相互映衬,突出月光的明亮。“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北朝庾信《舟中望月》),是以雪的洁白、沙的反光映衬月光的皎洁;“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白居易《村夜》),则别出心裁,是以明月映照下的荞麦花,其白如雪来衬托月光的皎洁明亮,另有一番情趣。
       一年四季,季季有月,在诗人们的笔下,不同季节的月光又分别与不同的物象连在一起。
        春梳柳丝:“春江花月夜”;“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唐?无名氏:《杂诗》);“日暮归来春困重,秋千闲在月明中”(元?贡性之:《暮春》)。
        夏蕴荷露:“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宋?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四首》之一);“绿槐阴转小栏干,八尺龙须玉簟寒。自把红窗开一扇,放他明月枕边看”(清?纳兰性德:《四时无题诗》)。
        秋冻菊霜: “白云映水摇空城,自露垂珠滴秋月”(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唐?温庭筠:《商山早行》)。
        冬凝梅冰: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宋?杜耒:《寒夜》);“梅花擎雪影,和月度疏篱”(宋?赵葵:《雪夜》);“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南朝?宋?谢灵运:《岁暮》)。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月在中天,遍地洒满清辉,于是,诗人生发出奇思妙想,托明月将自己的思亲之情捎给远方的爱人或友人:“春风难期信,托情明月光”(南朝乐府民歌:《读曲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代李冶《明月夜留别》:“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想象奇特,因为别后相思,意欲“人似月”,从“云间水上”去与所思念人儿相会;明末清初屈大均《绝句》:“美人揽明月,盈手以瑶华。欲赠离居者,徘徊秋汉斜。”写美人用手揽起月光想赠给客居异地的心上人,可又不知如何赠送,为此徘徊不定。想象更是奇特大胆,与李冶的《明月夜留别》有异曲同工之妙。
        

太阴之灵

,皓皓当空。月亮,成为诗人们主观情感与客观自然对象在诗中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国人自古就有的那种“静观万物,默察于心”的丰富细腻的情感体验与感受。


       月出月落,月圆月缺,这一自然景象的奥秘何在?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思之、探索之,不知有多少诗人借助于丰富的想象问之、吟咏之。
        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题下且有诗人自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可见,此诗系李白应老友贾淳之请所作。全诗紧扣一个“月”字,突出“把酒问月”的主旨,诗中共有四问:明月几时有?月中白兔为何年复一年地捣药不止?寂寞孤独的嫦娥与谁为邻?但皆问而不答。一是无法作答——前两问尚属未解之谜;二是无须作答——后两问涉及神话故事传说,读者完全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自寻答案。最后,诗人由问月而慨叹月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从而,流露出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此诗对后世的影响颇大,北宋苏轼《水调歌头》的发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便是化用了李白此诗的开头两句。
       让月亮从自然意象人性人情化,将月色在诗中提炼为一个独特的有声色、有韵味的诗意意象的,是写下《静夜思》的李白。静寂之夜,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李白的绝句《静夜思》便是游子月夜思乡的名篇之一。诗的前两句“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写月光洁白如霜;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写诗人望月思乡,于平谈处见深情。清新蕴藉,不事雕琢,一洗花间词惯有的铅华与浓艳。尤其前两句“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个“疑是霜”,白描窗前“月光”,后两句,从望月到思乡,平淡引渡出月夜游子思乡之情,思乡之意含蓄深挚,湿润缠绵。李白的诗也许是从《诗经》“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而出,所作的自然观瞻,但在后两句以精妙之笔,引渡到了另外一番人性情亲的艺术新境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自此浸润了无数人的心灵,由此开启了中国唐代以后,诗词中独有的“月光诗意”之旅。
       让月的这个“游子思乡”意境成功延伸的是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杜甫的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与其弟的深切思念之情。
       他还有一首《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全诗以月为主线,处处从对面着墨,描绘出了一幅妻子儿女月下思亲图,从而,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思念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此诗堪称望月怀远之代表作。
       从李杜肇始,开启了中国唐代诗词中独有的“望月思乡”、“望月怀远”“月光诗意”之旅。及至有宋一代,咏月诗中的“思乡”、“怀远”之境如缕不绝,月,比喻、寄托着诗人们人生处境中浩茫心思、各种不同的感慨,虽心境各异,但词意词境无不从李杜的《静夜思》、《月夜忆舍弟》中脱胎而来,真是:一夜月色,不知多少思量!自然界普通简单的月色,有时会融入诗人们怒澜般的情海波涛。更多的时候,会伴随诗人们走过一段缠绵清寂的心路。
      

素月流天,白露暖空。咏月诗只因有了嫦娥,才可以说

发展到了至于完臻。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之奔月”(《淮南子?览冥训》)。只因为有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中国的月亮就与爱情和相思联袂。千古以来,又有谁能够,真正避免那种生命中的寂寞与悲愁、爱情中的伤逝与别离?特别是在沐浴着中秋晚上月光的温柔。爱情的生离死别、风雨雷电、刻骨铭心、痴恋相思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因为嫦娥,中国的月亮至情至性,唯美凄迷,月色可以疗伤,月夜,诗人们遥望明月,自然会联想到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并以此为题吟诗遣兴。
       在众多吟咏嫦娥的诗中,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嫦娥》是一首耐人咀嚼的佳作:“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此诗写嫦娥独处月宫,孤寂凄凉,长夜不寐,她应悔恨当初不该偷吃不死之药奔月。古今学者大都认为此诗有寓意,至于有何寓意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或以为是思人,或以为是悼亡,或以为是借嫦娥抒孤高不遇之感;写嫦娥悔恨的还有李商隐的“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垣娥应断肠”(《月夕》);宋代诗人晏殊的“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中秋月》);明代边贡的《嫦娥》:“月宫秋冷桂团团,岁岁花开只自攀。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由望月联想到嫦娥在月宫的孤寂,进而将天上与人间联系起来,突出嫦娥与人间两相忆这一中心,欲露还藏,似淡实美。
       咏月吟嫦娥的诗中,多有以中秋人间的圆满快乐反衬嫦娥的孤寂冷清之作,对嫦娥深怀同情与关注: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李白《把酒问月》)“嫦娥老大应惆怅,倚泣苍苍桂一轮。”(罗隐《咏月》)“谁念姮娥单枕,寂寞广寒宫殿。”(向滈《水调歌头》)月中仙子,倚桂树,孤栖抚兔,凝望下界,泣声叹息,怅惘无限;晏殊《中秋月》:“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此诗最是传情,寂寞,能使诗人以己之情推而揣度月中仙人,广寒宫冷,桂树凄清,嫦娥即使长生不老,也未必就再无怅恨了吧,怅恨之中,更深刻抑郁、掖藏着的是相思与悔意;李商隐《月夕》:“草下阴虫叶上霜,朱栏迢递压湖光。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诗中对清冷独处广寒宫的仙子别有一番深情体贴,长相思,岂只在大月圆融之时;“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王沂孙《眉妩?新月》)词写新月,将新月看作团圆之始,盼渐圆渐满,却因无赏月之人,便生怅惘,便觉新月如未画好的美人蛾眉,这一定是嫦娥想到月圆之时黯然伤神之故;辛弃疾也咏叹嫦娥,他的《木兰花慢》以“天问体”问月:“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末句问得有趣:嫦娥为何到现在一直没嫁出去,是谁羁留仙子在月宫?是以情亲之语,抚慰仙子。
  缥缈的月宫,美丽的嫦娥,给人无限浪漫的遐思与痴恋。世人敬她爱她怜她念她,少有谴责之语,多为关切之情。人间单纯美好的情怀,已随月光直达天庭,是以月亏之后又复渐圆的期许,给她希望,许她坚持。同时又在暗示,世事无常,水满则溢,月满则亏,月不长圆,月中仙子无法享受到的人间欢乐,更让世人珍惜身边的一切。嫦娥终身没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从此,高悬的明月成了凡间团圆的意象。月之清光,流泻掉人间一切愁苦,将古往今来所有的伤痛失意轻轻化去,将遥望、相思、叮咛化为千万缕月丝,环绕在每个人身边心头,洒下一片清净、静谧与空灵。    几乎所有的吟月诗,都以中秋人间的圆满快乐反衬嫦娥的孤寂冷清,念嫦娥千秋寂寞冷,对嫦娥深怀同情与关注。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之奔月”,对于嫦娥,这是一个悲剧。鲁迅说:“悲剧,是将有生命的撕毁给人看。”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其实,相信在飞天的一霎那,嫦娥悔意已生,不是吗?几乎所有的奔月图,嫦娥飞入月宫之时,离爱人越来越远,总是面向人间,一步三回头。离别爱人,她如何舍得?她在月宫遭遇了千年寂寞冷,只有悔恨和怅惘,只有相思和痴恋。
       年年岁岁,月圆之时,她捧出对人间最美好最由衷的情感,化作天地间恒久的祝福,将缕缕清光散向人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年年岁岁,月圆之时,世人在期待,感怀游思,世之万物,惟天惟人,月之神明,惟斯有灵,龙之传人,惟斯有情。
       天上明月嫦娥千秋寂寞冷,人间至爱情亲和同恒久远,天上人间,人们在祈祷着一个祝愿,人们在期待着一个神话:何时月宫仙子笑,俪影双双永团圆?
       月亮美,古代的咏月诗也美;天上人间,总有真情在,因为有了嫦娥,中国咏月诗就显得至情至性、凄迷委婉、至爱缠绵的月光,浸润了古往今来无数诗人词客的心灵,也浸透了浩繁厚重的历史诗卷。
       月亮是永恒的,诗人咏月之诗也是永恒的。嫦娥的爱是永久的,人间对嫦娥的同情与关注也是永久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