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鉴赏辞典》第二百三十三首《把酒问月》(李白)

 高山仙人掌 2020-04-23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柒

 【古风泊客一席谈】

  把酒问月

     【盛唐·李白·七言古诗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拼音版:

qīng tiān yǒu yuè lái jǐ shí ,wǒ jīn tíng bēi yī wèn zhī 。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rén pān míng yuè bú kě dé ,yuè háng què yǔ rén xiàng suí 。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jiǎo rú fēi jìng lín dān què ,lǜ yān miè jìn qīng huī fā 。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dàn jiàn xiāo cóng hǎi shàng lái ,níng zhī xiǎo xiàng yún jiān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bái tù dǎo yào qiū fù chūn ,cháng é gū qī yǔ shuí lín 。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jīn rén bú jiàn gǔ shí yuè ,jīn yuè céng jīng zhào gǔ rén 。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gǔ rén jīn rén ruò liú shuǐ ,gòng kàn míng yuè jiē rú cǐ 。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wéi yuàn dāng gē duì jiǔ shí ,yuè guāng zhǎng zhào jīn zūn lǐ 。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作品介绍]

《把酒问月》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咏月抒怀诗。此诗写诗人端着酒杯向月亮发问,从饮酒问月开始,以邀月临酒结束,反映了人类对宇宙的困惑不解。诗人以纵横恣肆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其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虽然意绪多端,随兴挥洒,但潜气内转,脉络贯通,极回环错综之致、浑成自然之妙;加之四句转韵,平仄互换,抑扬顿挫,更觉一气呵成,有宫商之声,可谓音情理趣俱好,历来为人所激赏。

[注释]

⑴丹阙:朱红色的宫殿。

⑵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灭尽:消除。一作“灭后”。清辉:形容月光皎洁清朗。

⑶但见:只看到。

⑷宁知:怎知。没(mò):隐没。

⑸白兔捣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西晋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

⑹嫦娥:神话中的月中女神。传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偷吃了羿的仙药,成为仙人,奔入月中。见《淮南子·览冥训》。一作“姮娥”。与谁邻:一作“谁与邻”。

⑺当歌对酒时:在唱歌饮酒的时候。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金樽:精美的酒具。

  [译文]

青天上的明月你何时出现?我现在停下酒杯且探问之。

人攀于明月之上自不可得,月亮行走却与人紧紧相随。

皎洁得如镜飞升照临宫阙,云霭散尽发出清冷的光辉。

只能看见夜间从海上升起,谁能知道早晨在云间隐没?

月亮里白兔捣药自秋而春,嫦娥孤单地住着与谁为邻?

现在的人见不到古时之月,现在的月却照过古时之人。

古人与今人如流水般流逝,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

只希望对着酒杯放歌之时,月光能长久地照在金杯里。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平乱的志愿,于公元756年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赏析

此诗作年难定。根据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当是作者应友人之请而作的。有人认为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

整体赏析

“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题下自注显得滑稽,友人自己不问而叫别人问月,饶有趣味。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开头二句用倒装句法,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

紧接二句“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写月与人的关系。明月高悬,欲攀不能,使人感到可望难即,莫测高远;可是不管夜间人们走到哪里,随时都得到月光的照拂,相与同行,如在身边,于是距离顿消。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写出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运用维妙维肖。回文式句法颇具唱叹之致。

再接下二句“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是对月色作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散尽,清光焕发。以“飞镜”作譬,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此处写出了一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那种光彩照人的美丽。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

于是诗人又发出三个奇问,将月的形象推远:“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只见月亮晚间从海上升起,哪知早晨在云间消失,究竟去了何处?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那是为什么?嫦娥仙子碧海青天孤寂独栖,有谁与她为邻?这些问题谁也无法回答,诗人也不要求回答。“但见”“宁知”的呼应足传出诗人的惊奇,他从而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语中对神物、仙女深怀同情,其间流露出诗人自己孤苦的情怀。

诗人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从而感慨系之。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语备极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后二句“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在前二句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诗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

最后二句则结穴到及时行乐的主意上来。曹操诗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此处略用其字面,流露出同一种人生感喟。末句“月光长照金樽里”,形象鲜明独特。从无常求”常“,意味隽永。至此,诗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诗人手持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礼,使读者从这一形象回旋中获得极深的诗意感受。

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极富回环错综之美。诗人由酒写到月,又从月归到酒,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问》,下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情理并茂,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名家点评

明末清初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唐云:收敛豪气,信笔写成,取其雅淡可矣。谓胜《蜀道》诸作,则未敢许。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于古今为创调。乃歌行,必以此为质。然后得施其裁制。供奉特地显出稿木,遂觉直尔孤行,不知独参汤原为诸补中方药之本也!辛幼安、唐子畏未许得与此旨。

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奇想自天外来。圆活自在,可谓笔端有舌矣(“但见宵从”二句下)。严沧浪曰:缠绵不堕纤巧,当与《峨眉山月歌》同看。

佚名

赏析

李白在诗题下自注云:“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可见本篇是应老友之请而写的。“问月”,适见诗人奇想谲思,亦见其对宇宙、人生的大惑求解的思考,诗情哲    兼具,语言意境并佳。

月亮和太阳是和地球关系最密切的两个星球。日有阴晴,而月却更有圆缺;日光芒万丈,而月却清幽静谧,因而月不仅有诱人逼视的魅力,且有促人遐想的张力。古人咏月之作甚多,李白与月更多缘分。在李白众多涉月诗篇中,这首《把酒问月》却大展奇姿,隽永耐赏。

诗中问月共提出了四个问题:一问“青天有月来几时?”这不是问今夜的月什么时候出来的,而是问青天之上什么时候就有了月亮。这一问就把人引进了探索宇宙之谜的迷宫,同时将人思绪的触角延伸到远古的时代。诗人没有答,不可能答,也没必要答,目的只在于激起人的思考,且可以意会到青天有月无法计其时。劈头这一问,使人神思飞腾,翱翔于碧海青天。二问既然“人攀明月不可得”,为什么“月行却与人相随”?欲上青天揽明月,只是一种愿望和想象,事实上人攀明月不可得。人不能上月,月却不离人,月为什么对人如此多情,长随不舍?诗人继前一问再一问,使人对月的神秘感、奇妙感中还掺入了亲切感。三问“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晚上月出东方,哪里知道它早晨消失在西天的云彩间呢?从月的出没引出关于月如何运行的思考。四问传说中白兔年年为何捣药,孤栖月宫的嫦娥如何打发清冷的日子,由月的来源、运行,进而探及月上的情况。

以上四问,是诗人困惑于月亮的神奇、美妙,可亲不可得,可爱不可知,而提出的思考,缘此导出对人生哲理的探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今月古月实为一个月,今人古人已非一代人。今人不见古时月,同样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月同样照今人。古月今月恒常在,古人今人永更迭。诗人以回环错综之文写出了宇宙永恒、人生短暂之理。那么如何对待这短暂的人生呢?

李白在当时只能得出“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行乐须及时的答案。李白在很多诗篇中都流露了这种观点。如果我们从李白所提示的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客观之理出发,而使有限的生命得到充实,使之焕发出更大的能量与光采,丰富无限的人类事业,那古人今人若流水,不断更迭,也不断积累,今后的人看古人,岂不也“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这首诗起得突兀峥嵘,结得首尾呼应,中间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将人与月反复对照,回环往返,峰回路转之后戛然而出关于古人今人、古月今月的四句,精采百倍。虽然诗人关于人生的理解使诗煞尾显得疲软,可是具备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读者,却可能引发出积极向上的情绪,将有限的生命贡献于无限的事业。

佚名

赏析

这是一首熔激情、哲理、想象于一炉的咏月抒怀诗。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看似不经意而写,实则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月是无感知的自然之物,而作者偏要一本正经地遵故人之命把酒相问,未及开篇,即感觉到他的飘逸浪漫和风流自赏的风致。

首二句以倒装的语序,以问摄起全篇,气势非凡。“青天有月”,古来人人知晓,但“来几时”就不那么简单。作者抓住这难解的宇宙之谜,以神往与迷惑交织的神态劈头一问;而当这一问和“停杯”的动作连成一体时,一个手持杯酒仰天问月,潇洒超脱之中更有几分豪气的诗人自我形象便呼之欲出。
     接着二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和回文式的句法描绘了“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明月形象。月在中天,近之不得,似乎冷峻无情,但万里相随,依依不舍,似乎又热情无比。这样亦远亦近,若即若离,完全建立在感觉之上的人月关系,是许多人都曾感到的,但经李白轻轻道出,便觉诗味醇厚,颇耐咀嚼。
    五、六句描写月色之美,“绿烟灭尽”尤富点染之功。
    七、八句用“但见”和“宁知”相呼应,传达出诗人对明月循环不已的惊奇,为下面的浮想联翩作了铺垫。
   九、十句假借对月中的捣药白兔和仙女嫦娥寂寞生活的关切,流露出诗人自己孤苦的情怀。
    十一、十二句又把对宇宙的遐想引发到对人生哲理的探求。“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造语备极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接下二句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促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
      最后二句,则化用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句意,归结到及时行乐上来。“月光长照金樽里”一句,形象鲜明独特,意味深长隽永,既照应开篇的“停杯”以及题目的“把酒”,又是全诗中心思想的形象概括。

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到时间感受。在塑造崇高、永恒、神秘的明月形象的同时,又通过人月关系的对应,使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形象闪现于字里行间。在艺术手法上,则回环错落,浑成自然,抑扬顿挫,脉络贯通,是融哲理于激情的浪漫主义佳作。

佚名

赏析

 古往今来,有过多少吟咏明月的佳篇美制,但有哪一篇能超过这首《把酒问月》?就太白本人而言,他歌吟明月的诗可谓多也,此作当属首篇,它充分表现了中国迄今数千年间才华最卓越的浪漫主义诗人飘逸、洒脱、奔放、奇丽、驰骋自如的独特风格。

诗人首先从纵深的时间角度来询问——诗题中的一个“问”字就把歌吟的对象人格化、亲切化,使明月成为一个瞩望诗人的、既陌生又熟悉、既遥远又亲近、既冷峻又热情的生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首二句诗是为突出问句的倒装句:苍苍青天,悠悠万世,明月呵,你是从何时起来到这青天之上照临人寰的呀!这是诗人受了屈原《天问》的启发或影响。“我今停杯一问之”,既以“问”字扣题,又托出了问月的规定情境:诗人此刻正在月下饮酒,他翘首仰望明月,不觉把快举到唇边的酒杯在胸前停了下来,发生这般劈空而至的妙问奇想。接着诗人就从“人”与“月”角度发出歌吟,这是诗人在停杯问月之际,于朦胧醉意中感到了自身的存在以及自身与明月之间的距离而发出的:“人攀明月不可得”,诚然如此,虽然诗人也曾倾吐过“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兴,但那只是“欲”——“想”而已,而“月亮走,我也走,月亮是我的好朋友”,这“月行却与人相随”都是人人在孩提的时候就有的感觉,诗人确切地将这一人性普遍的共感捕捉入诗,因而读者无不感到亲切,共鸣无间。

接下来“皎如飞镜临丹阙”四句是从空间宇宙的角度来描写明月:皎洁的明月如圆圆的明镜高悬碧空,辉耀着殿宇宫阙,一个“飞”字从动态中写出月移中天的气势,“绿烟天尽清辉发”则细腻地写出明月初升之际月移影动光线色彩的变化,“绿烟”这一感觉非常人所能捕捉,与前句末二字之“丹阙”相映衬,色调何等鲜明瑰丽。“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以曹孟德《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气概,写出月升月落在宇宙中的回环:入夜从海上冉冉而生,徐徐而来;凌晓向云间渐渐隐没,悄悄而去。描写真切细腻。

然后,诗人又从月亮本身——从“内部”的角度加以问月,这里拈用了关于月亮的民间传说“白兔捣药”与“嫦娥奔月”,“嫦娥孤栖与谁邻”一句问得极好,好像诗人设身处地想到了孤寂的嫦娥在“高处不胜寒”的广寒宫中所过的年年复年年的凄凉岁月。

最脍炙人口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为此”四句是从古今时间更替的角度进行描写的,通过“今人”与“古月”、“今月”与“古人”的巧妙措词与跨时空连接,把明月与人生沧桑和岁月的无情流逝联系起来,寄托了时间长河永恒而人生却倏忽短暂的喟叹。接着,他把自己的时代苦闷消融于暂时的精神的沉醉:“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这当然不能归结成个人性格的脆弱,根本原因还是时代的局限、历史的制约以及社会藩篱的羁绊。

总之,李白的这首著名诗篇之所以独占鳌头,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以最活跃的形象思维多角度、多方位地道出了人人都曾有过却未能言传的共感。李白所写的明月毋宁是他的魂,他的神,他的美的化身,心的关爱,或者说,就是他自身的对象化,月的形象与他的精神无间契合,因而成就了这一绝世名篇。

佚名

赏析

     此诗作年不详。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贾淳,事迹不详。友人不问而叫诗人问月,这事本身就很滑稽而饶有趣味。

        开头两句用倒装句法,先出问语“青天有月来几时”? 有劈空而来的气势,然后补出发问的人及其把酒停杯的情态。高悬天空的明月,对于古代的人来说,一直是一个神秘的谜。早在先秦时代,伟大诗人屈原就在《天问》中发问:“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出自汤谷,次于蒙氾,自明及晦,所行几里?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试图探索日月的秘密。唐代诗人张若虚也在《春江花月夜》中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些对李白的问月显然有启引作用。李白在此诗中也与前代诗人一样,企图探索宇宙的奥秘。不过他是“把酒问月”,这就与屈原和张若虚不一样,带有几分醉态而显得更为迷惘,更具有飘逸的风采和浪漫的情调。 

       按着二句写月与人的关系。明月高悬天空,使人爱恋不已,诗人总想把她搂在怀里,每当兴致高涨,就“欲上青天揽明月”。但月是攀不到的,只能给诗人留下“不可得”的感慨。这是月亮无情的表现。然而当人们离她而走时,她却又与人相随不舍,这又明明是月亮有情的表现。既无情又有情,充分写出了月亮对人既神秘又可亲的关系。诗人笔锋又对月色进行描绘:皎月如明镜飞临高空,下照红色宫门,云烟消除后显得格外清朗焕发。以“飞镜”比喻明月,这本是李白童年时代就有的感觉。其《古朗月行》云:“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如今用飞镜照丹阙形容月亮的皎洁,云雾散尽露出娇面,更显得鲜明形象,美妙动人。接首四句发出三个奇问:只见月亮晚上从海上升起来,哪知早晨她在云间消失,究竟到何处去了?月中的白兔从秋到春年复一年地捣药,究竟为了什么?嫦娥仙女孤寂地独栖有谁与她相邻? “但见”二句说明月亮踪迹难寻,以“宁知”二字表示奇问,但这是谁都无法回答的。“白兔”句即用屈原《天问》中的“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王夫之《楚辞通释》云:“顾菟,月中暗影似兔者,”傅玄《拟天问》亦有“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句。“捣药”实与嫦娥有联系,嫦娥乃神话人物,本作“姮娥”,汉代因避汉文帝刘恒讳而改。据《淮南子·览冥训》,姮娥乃后羿之妻,羿从西王母处得不死之药,姮娥窃而食之,遂奔月宫。这里说嫦娥孤栖冷寂,有谁与她为邻?表现出诗人对她寄予无限同情。但这两个问题也是谁都无法回答的。

     然后诗人又把笔锋一转,探索人生短暂、月亮永恒的哲学命题:“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时月”和“今月”是同一个月亮,她曾经照亮“古人”也照亮“今人”。而“古人”和“今人”已经代代更替,却是不同的人,所以“今人”见不到“古时月”,“古人”也见不到“今月”。两句分说,错综回环,互文见义。接着二句总括:古人今人象流水一样逝去,他们所看到的明月却一直是这个样子。这四句将人生短暂、明月永恒的哲理写得深入浅出,既意味深长,又充满诗情,使人产生无限感慨。实际上这四句源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只是李白写得更为精警,更使人回肠荡气。

       最后两句又回到“把酒问月”题意上来。“唯愿当歌对酒时”,用曹操《短歌行》名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从人生短暂的感慨引出了及时行乐的思想。“月光长照金樽里”,是对月光的珍惜,既然人生短暂,就要使酒杯里常有月光,“短”中求“长”,这是一层意思;只有饮酒作乐,享受月光长照金樽的快乐,才不辜负月光,这又是一层意思。 

      全诗从停杯问月写起,到月照酒杯结束,中间在时间空间上纵横驰骋,反复将月亮与人生对比,穿插神话传说和月色描绘,融提问、叙述、描绘、议论、抒情于一体,有回环错综、抑扬顿挫之美,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自然流畅,哲理与诗情交融,有自然浑成之妙。

佚名

赏析

      李白一生与明月美酒有着不解之缘。把酒长歌最是李白人生中的快事,于是咏月吟酒的诗篇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而往往又是在这样的作品里,李白借酒借月尽情抒怀,将其浪漫飘逸的风神,无拘无束的个性以及理想的失意与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此篇 《把酒问月》 正是这样。

       悠悠万世,一轮明月的皎洁高照,这似乎是宇宙献给人间的一个美丽梦幻,她是何以生成,何时存在,这又是牵动人间代代相猜的一个诱人之谜。诗人与朋友贾淳兴会对饮,酒醉情浓。仰天望去,皓月当空,不觉感慨顿生,于是停杯问去“青天有月来几时”,正如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一样,这劈头一问,也是天风海雨般地极富气势,将之宇宙的浩瀚、苍茫,时空的无限之感迎面向人推来,以此起兴,进而借题发挥。

      明月高悬,清耀飘洒,但于人间却是天地之遥,莫测高远。人是无法攀援企及的。可就在你站在尘世与之遥遥相望时,你就会发现,如果身行万里,她也会与你紧紧相随,这对人间该算是一个慰藉。诗人以回文式句法来表现月的神秘可亲,她与人似远实近,似离实即。原来那一轮冷月却是如此脉脉多情!

         晴朗的夜空也许会有几缕薄如轻纱的雾霭,嘻戏般地将月的脸庞朦胧起来,又悄悄撩起,当雾霭散尽,但见月的娇面如同明镜一样光亮,她在苍黑的天幕上飞升,光华四射,照临人间!月光的明媚真如人可揽接,却又让人更生神秘莫测之感,从而浮想联翩。月亮每夜从东海升起,拂晓又落入西天。如此生命轨迹,明明灭灭,岁岁月月循环不已,这是为什么?月宫里,白兔一年四季不辞辛劳捣药不止,嫦娥独处冷落无依无邻,这又是为什么?一种幽深的关切跌宕于问号之中。月兔、嫦娥,皆为古代传说中的神物。后羿从西王母处得到不死之药,妻子嫦娥吃后,化为仙人,飞入月宫。月宫里只有白兔常年为她捣药,嫦娥虽获长生,但却过着寂寞孤独的生活。李白的咏月诗中时常有对月兔嫦娥的描写,可以足现诗人对它们的同情之心,其实,这又何尝不是诗人自己情怀孤寂的流露。

        到此,两句问语结束了对月的描绘,从遐想中转而引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今人看不见古时的明月,古人也不曾领略今时的月空,这是人不能与月长伴相生的遗憾。可月却亘古如斯,地久天常,照了古人照今人。如此说来,唯有宇宙才是伟大而永恒的存在。在它面前,人类的更迭换代只不过如匆匆逝水,倏忽消失,个人的生命就更显得渺小短暂。明月便是见证!诗人对人生易逝的感伤与留恋在此回环往复,形成一种清凉的美感,扣击着人的心灵,使人无语相接。

       李白一生,抱负远大,才华横溢,而朝政的昏暗,到底没有给他一个有所作为的机会。罢官、流放,理想的破灭,坎坷人生的种种感受,只有把酒问月之时,才得以渲泄,恍惚的醉意中,天真而实在地与明月倾诉着衷情。但人无常醉,也无常醒,因而结句又归到及时行乐上来。

       滔滔历史长河,于无常的人生中去寻求永恒的一瞬,这当然是个梦幻,一个在被月光和美酒滤净了的世界里,更显得美丽、清凉、不同凡俗的梦幻。比之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牢骚、消极,这是诗人对宦海浮光,人生如寄的真正感喟、超脱与理解。

        这样,诗从停杯问月起,经天际一番纵情想象挥洒,终又回到现实,得出了人间的答案。

        全诗造语新颖,诗味无穷。象“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把月对人的神秘可亲写得情态并生,惟妙惟肖。而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则兼色彩与意境的点染,颇为感人。句式的妙用深得错综回环之美,如“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既浑然天成,又意味幽深。加之诗中神话传说的插入,还有诗人笔端淡淡的忧思,更是从多角度牵动了人们的美感视野。在感喟与希冀中全诗完成了一个永恒高洁的月的形象,也托出了一个超凡脱俗的诗人自我。诗之余韵交织在月之余辉里,眇窈而来,又袅袅而去。

佚名

赏析

《把酒问月》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咏月抒怀诗。

此诗写诗人端着酒杯向月亮发问,从饮酒问月开始,以邀月临酒结束,反映了人类对宇宙的困惑不解。诗人以纵横恣肆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其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虽然意绪多端,随兴挥洒,但潜气内转,脉络贯通,极回环错综之致、浑成自然之妙;加之四句转韵,平仄互换,抑扬顿挫,更觉一气呵成,有宫商之声,可谓音情理趣俱好,历来为人所激赏。

本诗是诗人绝妙的自我写意。悠悠万世,明月对于人间是一个永久的谜。“问月”把人带入对于宇宙奥秘的神往与探索之境。本诗月与酒交叉描写,将人与月反复对照,又穿插着景物描绘和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也刻画了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

此诗作年难定。题下注云:“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全诗从停杯问月写起,抒写明月美好永恒,感慨人生短倏,申言明月美酒乃人世间赏心乐事,极言人生当及时行乐,不负明月美酒。全诗以“酒”“月”两字起兴,以“问”字贯串,诗思纵横宇宙天地、古往今来,引出人生思考,深蕴哲理。句式回环,音节谐美,尤显太白“于古今为创调”(王夫之《唐诗评选》)之特色。“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两句,尤脍炙人口,极回文句法之美,奇情异想,后人多摹写之。

丹阙:赤色的宫门,代指宫廷。李白《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有“我似浮云滞吴越,君逢圣主游丹阙”。《邯郸才人嫁为厮养卒妇》有“妾本丛台女,扬蛾入丹阙”。《把酒问月》有“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佚名


《把酒问月》   [盛唐·李白·七古]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青天上的明月是什么时候升起的?我现在停下酒杯想问一问。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人追攀明月永远不能做到,月亮行走却与人紧紧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què),绿烟灭尽清辉发。

明月皎洁,如明镜飞上天空,映照着宫殿。遮蔽月亮的云雾消散殆尽,幽幽月光尽情挥洒出清冷的光辉。

阙:朱红色的宫殿。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mò)。

人们知道这月亮晚上从海上升起,又是否知道它早晨也从这云间消失?

但见:只看到。宁知:怎知。没:隐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月亮里白兔捣药自秋而春,嫦娥孤单地在月宫住着又有谁与她相伴?

白兔捣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嫦娥:神话中的月中女神。传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偷吃了羿的仙药,成为仙人,奔入月中。见《淮南子·览冥训》。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现在的人见不到古时的月亮,现在的月却曾经照耀过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古人与今人如流水般只是匆匆过客,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zūn)里。

只希望对着酒杯放歌之时,月光能长久地照在金杯里。

当歌对酒时:在唱歌饮酒的时候。金樽:精美的酒具。

《把酒问月》,这是一首咏月抒怀诗。此诗作年难定。题下注云:“故人贾淳令予问之”。显然,这是一首大诗人与友人月下对饮咏月之作。

看见此诗诗题,泊客马上联想到了屈原的《天问》(《古风泊客》第三辑《楚辞》卷三)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青天上的明月是什么时候升起的?我现在停下酒杯想问一问。

开门见山,发出疑问。

这是第一问:月亮是何时有的?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人追攀明月永远不能做到,月亮行走却与人紧紧相随。

月亮既是孤傲的,也是平易近人的。这就是大诗人心目中的月亮,但何尝不是自己?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明月皎洁,如明镜飞上天空,映照着宫殿。遮蔽月亮的云雾消散殆尽,幽幽月光尽情挥洒出清冷的光辉。

阙:朱红色的宫殿。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

此联写月亮的高洁与美丽。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人们知道这月亮晚上从海上升起,又是否知道它早晨也从这云间消失?

但见:只看到。宁知:怎知。没:隐没。

第二问:月亮早晨又是消失到哪里去了呢?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月亮里白兔捣药自秋而春,嫦娥孤单地在月宫住着又有谁与她相伴?

白兔捣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嫦娥:神话中的月中女神。传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偷吃了羿的仙药,成为仙人,奔入月中。见《淮南子·览冥训》。

第三问:月亮里白兔捣药自秋而春是为了什么?

第四问:嫦娥孤单地在月宫住着又有谁与她相伴?

如果说,前两问是天文问题,出世问题;那么这后两问,大诗人启问既有入世与自怜之问的感觉了。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现在的人见不到古时的月亮,现在的月却曾经照耀过古人。古人与今人如流水般只是匆匆过客,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

人生感慨,莫不过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只希望对着酒杯放歌之时,月光能长久地照在金杯里。

当歌对酒时:在唱歌饮酒的时候。金樽:精美的酒具。

人生苦短,蹉跎岁月,仕途无望,唯有对酒当歌,及时行乐。

《把酒问月》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大诗人借酒对月抒怀,既有对永恒高洁的月亮的传神描绘,又有对诗人自我超凡脱俗的形象刻画,将其浪漫飘逸的才气,无拘无束的个性以及理想的失意与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倾吐了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思想。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