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州粥文化

 大道至简之精髓 2013-09-08

                                       广州粥文化

       在广东话里,粥的外延有清贫的意思。粥VS饭等于北方的窝头VS馍馍。“有粥吃粥,有饭吃饭”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平民表述。“吃粥吃饭,在此一举”表达了一种破釜沉舟的决心,类似于韦小宝的“辣块妈妈,通杀还是通赔,在这一把骰子”。不过说某人“食夜粥”是说某人身上有点功夫,会拳脚。夜给一切事物加上神秘色彩。何况广东本来也民风强悍,钱钟书说中国只有两广湖南,勉强凑上山东人,可以雄赳赳地说我们这地方的人就这脾气。虽然少林武当传说中执武林牛耳,但是现实当中写武侠小说的反而是住在香港的金庸梁羽生。铁桥三、方世玉、黄飞鸿、李小龙这些生前身后硬桥硬马打下一段传奇的,都是广东土著。

  广东粥的种类极多,从富贵到贫贱,从清雅到俚俗。夸张一点说,北方能包到饺子里的,广东都能煮到粥里。白粥全国百姓都煮,没有什么稀奇。广州人家里当然也煮。我曾经见过菜谱介绍如何把粥煮得绵软水火交融。方法是煮之前把米洗净,用一点油腌半个小时再煮。我试了一次,果然香滑得多。劳动人民的智慧,不能不佩服。粥店里的“粥底”,据说还要放大地鱼或者柴鱼干、猪骨、腐竹。讲究一点的还加上瑶柱。具体这些材料的组合有多少版本,恕我无知。

  在广州常吃到的,当然是驰誉中外、名闻遐迩的皮蛋瘦肉粥,还有滑鸡粥、牛肉粥、鱼片粥、肉片粥、及第粥、艇仔粥等等。皮蛋瘦肉粥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就不解释了。牛肉粥鱼片粥肉片粥顾名思义,粥滚了把肉片放下去烫熟,曰“滚”,加上葱丝。不爱吃葱可以叫“走青”、及第粥,名字好听,其实就是把肝片腰片粉肠肉片肉丸一起下锅滚熟,下水开会而已。下水粥好像不雅,根据种种传说是哪位岭南状元爱吃的,就叫了及第粥。岭南状元稀少,偶然有一个,真有供之高阁让后世儿孙代代效仿的必要。用“状元及第”来为人人爱吃的粥品命名,采取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义务教育,深明小孩子“记吃不记打”的真谛。可以看出,淳朴的广东人民,其实是一直不遗余力地向中原主流文化靠拢的。及第粥滚烫地出锅以后赶快挑肝片腰片吃,不然就老了。

  艇仔粥据说过去船家划着小艇卖给白鹅潭大花艇上的游客或嫖客,充斥着旧时代的旖旎,让广州小资也恍惚产生一点“风月无边”的错觉,好像看到《花样年华》里的张曼玉,穿着风情万种的旗袍上街买面。艇仔粥其实也是杂烩粥,粥中有鱼片、肉丝、猪皮丝、鱿鱼丝,起锅加上炸花生,薄脆。跟“风月”关系不大,味道却是极好的。骨腩粥是用大条鱼腩连骨滚成。鱼腩就是鱼肚皮,鱼的五花肉,最肥厚鲜美,有很多胶质或脂肪。我家爷爷最爱吃这一部分。鱼云粥和骨腩粥有点像,都是带骨鱼块滚的粥。我个人至爱滑鸡粥。不知道为什么,粥里的鸡块特别的鲜甜有鸡味。难道是因为太少,吃得着不如吃不着? 这些粥都称为“滚粥”,意思是粥一滚起便吃,要个新鲜脆嫩劲儿。粥底是戏台,材料是角儿。戏台的存在是为了角儿们有个艳光四射的地方。粥的存在是为了材料的鲜味不会散失。这些粥讲究火候和粥底够不够绵。我自己试做,从来赶不上街边任何一个小店的水准。可能因为年幼识浅,火候掌握不好,粥底调和不好,水和米谁也不理谁,要么都糊到锅底上作一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材料总是煮老,因为怕茹毛饮血、生吃内脏。后来干脆放弃,到街上去吃。而且为了一碗及第粥,猪肝猪心每样买一两也真真琐碎死人,何况还有难洗的粉肠。又不是薛宝钗,不要配冷香丸。近年来流行粥火锅的吃法,锅底是一煲白粥,生鱼片生肉丸放到粥里烫熟,最后再喝粥。我没吃过,不过想来肯定不会难吃。但不能烫大油荤比如肥牛肥羊五花肉片什么的。试想粥上面漂着一层牛羊猪油,那是多么可怕的场面,好像请孔子和李逵对坐。

  除滚粥以外还有长时间靠火候的粥,真正把水米和材料煮到大而化之的境界。柴鱼花生粥应该是一例,不过很多人对它印象都不好,是当年小学时课间餐的不二之选。其实如果鱼干选得好,花生煮得烂,还是很鲜的。不过话又说回来,材料选得好,什么不好吃呢?猪骨粥或者烧猪骨粥也很鲜香,鲜是来自大地鱼干,香是来自猪骨。不过也要在外面吃才好吃,因为店里的锅大,火力均匀,一煮半天,真能把鱼干猪骨煮到羽化登仙。也有加上白菜干的,一文一武,一荤一素,一吹一唱。还有一半鲜猪骨加一半烧猪骨煮的粥,叫金银猪骨粥。类似的还有金银鸡粥,用烧鸡和鲜鸡一起煮粥。这种搭配很有道理,烧味取其香,鲜肉取其甜,两下里配合默契。海生渔港吃他家有名的蟹粥,揭开盖热气腾腾,浮着一层蟹油。这油可不是李逵,是颜回。粥煮黄了,小螃蟹煮白了,蟹脂蟹膏全融入了粥里。连罄三碗,意犹未尽。这粥最宜情侣共餐,因为它亦清亦浓,不荤不素,复杂却又不难懂。上一次去吃,是和那时的爱人一起。现在感情不再,粥的美味在记忆中却一点没变。想着下次回去,如果有缘,要带现在的爱人一起去吃。实在无缘,独酌亦佳。

  皮蛋粥也可长煲,把皮蛋煮到融化,浓香甘甜。可以用来骗怕吃皮蛋的老外。我就对室友干过这种事情。虽然她们赞不绝口这粥太香了,但是见到整个黑不溜秋的皮蛋还是怕怕。以为是化石恐龙蛋。见过网上一个菜谱介绍“皮蛋咸蛋腐竹咸瘦肉粥”,做法是先把一块瘦猪肉用盐腌一夜,洗净盐水切块。薄腐竹掰碎。米用油腌半小时加入一锅水里,煮开才下切块的皮蛋、腐竹、瘦肉、咸蛋黄。一个半小时后粥已经煮得均匀,把肉块捞出用筷子捣碎放回粥里,再切碎一个皮蛋,煮十分钟起锅即可。皮蛋分开煮,是为了粥里既有皮蛋香,又有皮蛋块。空山见了人,更闻人语响。在香港的时候还吃过咸鸡粥,我猜可能也是把走地鸡先用盐略腌一下成咸鸡,再煮粥。肉类一腌咸,香味便得以升华,好像秀才中了进士,穷女婿升做了文曲星。咸瘦肉粥我只做过精简版本,就是把皮蛋咸瘦肉一起下锅,没加腐竹咸蛋也没把肉块弄碎。结果米放多了,煮成了无定型煲仔饭。

  上述粥都有点下里巴人的味道,鸡鸭鱼肉的还要吐骨头。前边已经说了广东的粥雅俗共赏,各得其所。瑶柱白果粥,厚味高格,不见油腥。粥底洁白无瑕,略点缀金黄的瑶柱丝,如金丝白玉,色相极美。一是菜心粥。菜心嫩茎切成小片,在粥里一滚便起,真有“阳春白雪”的气息。新鲜鲍鱼价钱便宜,切薄片滚粥令人拍案叫绝。北极贝象拔蚌滚粥也有其事,不过个人的美学以为象牙白的粥底宜绿不宜红。只是虾粥不算常见,可能虾们都忙着做虾饺云吞去了。龙虾粥倒是听说过,富贵逼人,无缘得尝。龙虾的豪富身份,生生把粥连累了。

  何况龙虾肉常粗而老,纵使快刀薄切,也难补救。龙虾虽鲜,比螃蟹瑶柱却略逊一筹,而且失之单调,不够隽永。好粥的共性只能用鲜甜来形容,惭愧不能罗列流光溢彩的词汇。大像无形,大音稀声,好吃的粥没有形容词。我在上面的一大堆字,权当话痨发矣。

       久居广州,常有江苏老家的亲友来访。请他们上茶楼饮茶,我都要劝他们尝尝广州粥。初次见到粥碗里混有鱼片、猪肉一类肉食时,朋友常常不敢下箸。他们习惯了清清爽爽的白粥。

  广州人饮早茶,除了喝茶吃点心啃凤爪、排骨之外,粥品花式品种也多,随意走进街边的一家小食店,都可以从墙上的食谱里数出二十多种:鱼片粥、瘦肉粥、皮蛋瘦肉粥、滑鸡粥、鱼头粥、猪肝粥、粉肠粥、艇仔粥、及第粥……人称广州无肉不粥。

  每天要煮二十多种粥,厨房里怎么忙得开?精明的广州人自有办法,他们先熬一锅白粥做“粥底”,同时准备各种肉类配料;然后,用一小锅粥底选配一种或几种生鲜的肉类,再次烧滚即成最终产品,故名“生滚粥”。

  一次加工是熬粥底。要熬成一锅好粥底,最讲究的是米和火候。米要选择优质新米,新米煮出来的白粥味香、有胶质,粘稠易调。煮粥前,要将米放在加入少量生油和盐的清水中浸泡半小时,煮粥时才容易开花。好的粥底不是用清水煮出来的,而是先煲一大锅瑶柱、猪骨汤,然后把浸泡过的米倒进滚开的汤锅里,用大火煮十几分钟后,再改用慢火熬制三个小时。这样煲出来的粥底,水米交融,米香飘逸,吃起来绵软细腻且有胶性。

  二次加工通常在门店进行。我多次带老家来的朋友立于落地玻璃橱窗前观看师傅表演。主要厨具只是一个单头煤气灶和一个不锈钢小锅,而周边却摆放了二十多个大碗,碗里分别盛装用生油、料酒、精盐和食糖腌着的新鲜鱼片、鱼头、鱼腩、牛肉、鸡肉、猪肝、猪腰、猪心、瘦肉、皮蛋以及姜片、姜丝、葱花、香菜等各式配料。师傅根据顾客所点的品种,麻利地舀两勺粥底倒进小锅里,煮开后放一撮相应的配料,搅拌几下,再煮开片刻,撒些姜丝、葱花就可以装碗上桌了。由于火候控制得法,料熟却不老,且毫无腥味,因而生滚粥既有粥的绵滑,又保持了肉类的鲜嫩和原味。如果每天轮换着吃,一个月下来才能尝遍广州的生滚粥。传统的生滚粥,要数“艇仔粥”和“及第粥”最受市民青睐。

  在广州,无人不晓艇仔粥。从前广州西郊的河涌地带,是各方游客的好去处,艇仔(即小船)穿梭往来,其中有艇仔专门向他船或岸上的游客供应粥品,故名艇仔粥。艇仔粥的主要配料为鱼片、瘦肉、油条、花生、姜丝、葱花,亦有加入海蜇、牛肉、鱿鱼等,素以粥滑软绵、芳香味鲜闻名。不过,广州河涌里的水上人家早已上岸定居,艇仔粥也跟着上岸进茶楼。有店家别出心裁定制了若干船形瓷碗,以此专门盛载艇仔粥。有次我用船形瓷碗享用艇仔粥时,耳边忽然响起“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的童谣,竟撩起我当年坐在轻摇慢晃的艇仔中吃粥的感受。

  及第粥源自广州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相传明朝时期,有位贫穷的卖菜少年,每天中午要送一担菜至粥店。粥店老板惜其聪颖可爱,菜送到后,便以猪肉丸、猪粉肠、猪肝生滚的白粥招待他。后来少年考中状元,重回故地感谢粥店赠粥之恩时,要求再吃一碗当年老板给他熬的那种粥。由于此粥无名,他便为其题名“及第”。每年高考前,不少考生要去茶楼吃碗及第粥,图个吉利。

    广州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来说,艇仔粥可谓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广州人喜好喝早茶,艇仔粥是广州老一辈市民的必食早点,也越来越受到年轻一代的欢迎。

       广州人称小舟为“艇仔”,传说艇仔粥就是这些以小艇为生,专营供应水边及船上顾客的小商贩所经营的粥品,主要集中在荔湾和东堤西濠口。而做得最好的是光绪年间在黄沙的一只叫做“翠园”的粥艇。除了粥做得特别好之外,美貌的卖粥的女子水娣也是令“翠园”生意十分兴隆的原因。买粥的客人除了可以吃到美味靓粥之外,又可以秀色作餐,真可谓味觉和视觉的双重享受了。艇仔粥集多种原料之长,以鱼片、炸花生等多种配料加在粥中而成,多而不杂,爽脆软滑,鲜甜香美,适合众人口味,渐渐地,连陆上的食店酒楼也出售这种叫做荔湾艇仔粥的粥品了,艇仔粥也自小艇而进入大酒家、宾馆。


‘粥房子’:
闲谈广州粥文化 - 美丽的神话 - 美丽的神话的博客
砂骨粥:
闲谈广州粥文化 - 美丽的神话 - 美丽的神话的博客
菜干猪骨粥:
闲谈广州粥文化 - 美丽的神话 - 美丽的神话的博客
广州酒家:
闲谈广州粥文化 - 美丽的神话 - 美丽的神话的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