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网络被关进制度之笼?

 风临酒把2 2013-09-10

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公布。作为规范网络管理的司法解释,在打击网络谣言风头正劲的时候出台,无论对于官方还是网民,都是必须的。

网络从诞生到发展和普及,经历的差不多就是放任自流的历史。公众在充分享受网络带来之便之利的同时,对于随之而来的网络谣言盛行之弊之害,也越来越不堪其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关方面该出手时就出手,对公然制造和散布谣言的网络推手实施打击。但是,对于自由散漫惯了的网民,面对这种几乎没有征兆的打击,感觉既如晴天霹雳,又如紧急刹车,疑惑和迷茫的焦虑情绪在网络扩散,到底什么是谣言,谣言的边界在哪里?两高的司法解释,算是对这些疑惑和迷茫的及时回应。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网络既然作为虚拟社会存在着,而且其双刃剑之特点越来越突出的背景下,加强管理和规范几乎就是不二的选择。这就像任何游戏都得有相应的规则一样,否则就玩得不开心,也玩不持久。自由总是相对的,网络在突然之间被关进制度的笼子,令网民戴上了紧箍咒,这多少都会有不方便不适应的感觉。但是,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适应游戏规则,接受制度约束,更是网民自由畅游网络空间、玩转虚拟社会的尚方宝剑。解释作为需要官民共同遵守的规则,无疑攸关共同的利益:官方有了打击网络谣言的依据,可以更加理直气壮,而且不至于使这种打击扩大化,造成打压舆论的错觉;而网民则知晓发言的边界在哪里,从而做到谨言慎行,不至于触碰底线,把自己置于被动和尴尬的境地。

对于我们这个经历了长期封建制度约束的社会而言,出现如今相对宽松的舆论环境,实属来之不易的,网络可谓功不可没。继续推进社会的民主和进步,网络也是需要倚重的力量,而不能因噎废食。因此,如何有效地打击网络谣言,做到张弛有度且恰到好处,以确保打得准而不至于造成误伤,则是对政府公信和能力的考验。如何趋利避害,需要把握打击的速度和力度:一要打击苗头。谣言的传播有其自身规律,有的还有耸人听闻的特征。无论被造谣的对象是官方还是公民个人,要防止谣言扩散造成更大的危害,都得加快甄别和筛选,尽可能迅速地作出回应,而不坐失良机。二要把握重点。准确把握和区别是故意造谣,还是举报失实或过失传谣,打击的重点是主观故意和为首分子,要打七寸。三要一视同仁。谣言既有民造也有官制,官方谣言是拿政府公信作赌注,其所造成的影响、危害和后果都更严重,故打击谣言不搞灯下黑,官谣也该在打击之列。

总之,制度既已出台,意味着网民将在笼子里生活。虽然暂时可能会有不适应,甚至会有失去某些自由的难受,但从长远看当会玩得更自由,作用和效应将慢慢显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