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溪陶瓷产业发展大有可为

 七里山人 2013-09-11

玉溪陶瓷产业发展大有可为

—— —赴禹州、宜兴等地学习考察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思考

作者:□ 方洪/文 本报记者 潘泉/图 来源:玉溪日报 字数:4474
     玉溪陶瓷厂宽敞的上釉车间摆满了各种生产生活用瓷半成品
    玉溪陶瓷厂烧成车间里一派忙碌
    易门县墙地砖生产
    华宁陶的每件作品都需经过匠人精心雕琢
    8月21日至8月27日,我参加了玉溪市党政代表团赴河南禹州及江苏等地学习考察陶瓷文化创意产业。7天时间里,通过听取情况介绍,实地考察中国钧瓷名窑——孔家钧窑、大宋官窑等8家陶瓷作坊(企业)和陶瓷市场,详细了解了当地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钧瓷制作的工艺流程和钧瓷发展的历史传承。实地考察了宜兴徐秀棠大师陶艺工作室,了解了宜兴紫砂制作工艺、产业发展历程、大师工作室运作模式等。透视其产业发展历程,感触深,启发大,收获颇丰,对玉溪陶瓷产业、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前景充满了信心。
优势何在?
玉溪陶瓷产业发展具有坚实的基础
    在河南禹州等地,陶瓷产业发展成为了当地的支柱产业。禹州依托钧瓷文化资源优势,不断拓展延伸钧瓷产业链条,实施以钧带陶战略,形成了以钧瓷为龙头,炻瓷、高白细瓷等多瓷种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目前,禹州全市陶瓷企业已经达到536家,从业人员4万余人,超亿元企业28家,年产量突破10亿件,年销售产值达到70亿元,实现利税9.1亿元,年出口总额1.1亿美元。禹州不仅成为河南省最大的出口陶瓷生产基地,而且成为全国重要的陶瓷产区和集散地之一。同时,禹州的印刷、包装、物流等相关行业也得到快速发展,钧瓷产业链条日趋完善。与此同时,“十一五”期间,禹州市委、市政府将提升发展钧瓷文化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助推器,从而促进全市经济结构实现优化调整。五年间,钧瓷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各类社会资本的关注,呈现出煤炭资本、外地资本主动流向钧瓷产业的良好态势,钧瓷产业从此迈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期。
    玉溪同样具有加快陶瓷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有烧制陶瓷的辉煌历史。玉溪窑始烧于宋末元初,盛于明,止于清晚期,主要烧制青釉和青花瓷器,是我国年代最早、规模最大、艺术特色最显著的青花瓷器窑口。已故著名陶瓷学者、故宫博物院陶瓷研究部主任冯先铭教授将江西景德镇、云南玉溪和浙江江山称为中国青花瓷器的三大产地。玉溪窑对景德镇青花以及东南亚诸国陶瓷烧造历史有着重要影响和巨大学术价值。故宫博物院至今珍藏的“元玉溪窑鱼藻纹玉壶春瓶”作为云南陶瓷的重要代表,一直被海内外陶瓷学者所重视,并作为云南文化代表性图例编入《中国通史》第七册。此外,玉溪窑青花瓷作为中国古代陶瓷的代表,先后在大英博物馆、牛津大学博物馆、香港冯平山博物馆展出。
    玉溪有加快发展陶瓷产业的现实基础。玉溪陶土资源丰富,目前陶瓷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易门、华宁、红塔区三地,生产门类较为齐全,产品涉及建筑建材陶瓷、生活用具陶瓷、工艺陶瓷等。以易门为例,截至2012年,易门陶瓷工业特色园区入驻陶瓷生产企业达16户,陶瓷工业总产值达1.97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7%。年生产墙地砖规模达8000万平方米、陶瓷栏杆300万根、日用陶瓷4900万件、卫生洁具50万件,墙地砖占云南中低档墙地砖市场的80%以上。陶瓷产业现已成为易门县继铜矿业、野生菌食品加工业之后的第三大支柱产业。易门已经成为陶瓷集群产区,被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命名为“西南建筑陶瓷生产基地”。
    玉溪加快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时机和条件日益成熟。在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多、二产业增长减缓及玉溪陶瓷产业产值有所递减、产品定位较低、附加值不高等情况下,探索通过加快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动玉溪陶瓷产业的发展、拉动文化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当前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正如景德镇陶瓷学院院长周健儿所言:传统陶瓷产业如何打破传统粗放型、同质化的发展模式,实现消费效用增长、边际成本缩减,寻找并掌握“创意实现价值再造”,是当前及今后传统陶瓷产业应对国际贸易壁垒、产业成本上涨、专业市场竞争等诸多困难的有效策略。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陶瓷应用领域和市场需求量不断扩大,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为做大做强做优我市的陶瓷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
根基何在?
打造“玉溪窑”文化品牌是玉溪陶瓷产业发展的根基
    从河南、江苏两地陶瓷产业发展经验来看,陶瓷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带动了当地陶瓷产业的大发展。钧瓷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之称,被誉为国之瑰宝,为宋代五大名瓷之一。禹州市充分发挥了钧瓷文化品牌的资源优势,陶瓷产业已经成为了禹州市的支柱产业。禹州钧瓷作品先后出现在中国—东盟博览会、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国家领导人出访等各种大型活动和重大外交场合,并被作为国礼赠予各国政要和国际友人。钧瓷蜚声国内外,已成为禹州乃至河南走向世界的一张“国宝级”文化名片。禹州不仅是河南省最大的出口陶瓷生产基地,而且是全国重要的陶瓷产区和集散地之一。
    玉溪窑青花瓷曾经是云南、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带动了当时陶瓷产业的发展,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玉溪窑青花瓷鲜明的地域特征和独特的艺术价值,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目前在收藏界、古陶瓷界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令人惋惜的是,由于历史原因,玉溪窑青花瓷在近代停烧,导致技艺失传,现在只能看到玉溪窑青花瓷辉煌的昨天。时任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的耿宝昌先生就曾明确表示,玉溪窑青花失传太可惜,如果能够复烧,那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玉溪窑青花瓷恢复后,可利用其在陶瓷界独特的不可替代地位,以技术创新和艺术创新为突破口,以华宁陶及易门陶瓷产业为基础,打造玉溪陶瓷产业品牌,推动日用陶瓷、建筑陶瓷、工艺陶瓷等各种陶瓷产品提档升级,形成以玉溪青花瓷为品牌,以华宁建筑陶、工艺陶及易门建材陶、日用陶为重点的玉溪特色陶瓷产业。 
关键何在?
名人、名品、名企、名牌战略是玉溪陶瓷产业发展的关键
    纵观两地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可以看出一条清晰的产业发展成功经验的脉络:依托钧瓷、紫砂壶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依靠名人(大师)打造名品(国礼作品、紫砂壶),进一步培育名企(孔家钧窑、大宋官窑、徐秀棠工作室)和名牌(钧瓷、宜兴紫砂壶),从而形成龙头企业带动整个陶瓷产业发展,促进文化旅游经济发展,助推经济结构调整的良好态势。
    从玉溪的实际来看,实施名人、名品、名企、名牌战略,推动玉溪陶瓷产业的大发展,首先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政府要建立“特聘专家”制度,聘请国内陶瓷产业的知名专家担任政府科技顾问或科技副县长,指导科技创新工作。创新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支持和鼓励企业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及相关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通过自培与送培相结合,加强职工的技术培训;充分发挥市工业财贸学校的作用,开设陶瓷专业课程,发展陶瓷职业教育,从拉坯技能到美学、文学、书画等方面培养初中级陶瓷专业人才,使他们能融入到技艺中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竞争力。其次,要加强地方政府与广东、河南、江苏、江西等地的合作,建立友好城市关系,为本地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发展搭建平台。三要利用本地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吸引名师、大家到玉溪观光旅游、指导并创作作品。四要适时组织开展玉溪窑青花瓷精品展示、鉴赏、拍卖等活动,通过在中央、省、市等媒体宣传迅速提升玉溪窑产品的知名度及美誉度。采取邀请国内著名专家举办专题讲座、设立大师工作室、组织参观考察等方式拓宽陶瓷艺人视野,提升陶瓷工艺水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有利于名师、大师成长和发展的环境。
核心何在?
创意、创新是玉溪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  
    禹州市委、市政府在提升钧瓷文化产业发展中,走出了一套“传承、创新、发展”的成功发展模式,这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要搞好玉溪窑传统文化和工艺的传承。加强对玉溪窑几百年文化内涵和传统烧制技艺的挖掘保护,对玉溪窑传承人和致力于研究并恢复重烧玉溪青花瓷的个人或企业给予政策扶持。每年召开1-2次学术研讨会,对各个时期的玉溪窑技术工艺、艺术风格等进行深入探讨,传承前人的优秀技艺。
    要增强玉溪窑研究中心的科研和自主创新能力。要实现陶瓷产业的快速发展,科技创新是关键。鼓励玉溪陶瓷企业和陶瓷艺人创新思路,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或工作室,依托玉溪窑研究中心,结合前沿科学技术对玉溪陶瓷工艺技术进行研究。积极引导陶瓷企业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以及国内外知名专家、大师进行合作,不断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品种。
    鼓励陶瓷企业个性化发展。引导陶瓷企业把握市场需求,根据自身特点,加强新产品研发,形成“一窑一品”。要以玉溪窑青花、青瓷及建筑陶瓷产品研发为重点,鼓励和支持企业与禹州、江苏等省市及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研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特色产品,努力创作、生产高端商务礼品、大师艺术品、个性化创新作品、日用品等不同特色的玉溪窑陶瓷作品,实现产品结构的多元化、系列化和高档化。
如何规范?
规范管理是玉溪陶瓷产业发展的必要措施
    成立行业协会。通过协会建立行业自律制度,提高行业统一协调、民主协商、自律发展的能力;规范市场行为,杜绝恶性竞争,维护同业利益,确保市场开放、有序发展。启动以协会为主体的玉溪窑青花瓷制作技艺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工作。整合红塔区、华宁、易门三地陶瓷文化资源,力争把玉溪陶瓷烧造技艺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加强玉溪境内陶土资源保护。国土资源部门应对玉溪陶土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划定玉溪陶土资源保护区域,统筹管理,有序开采,切实保护玉溪陶土资源,杜绝乱采滥挖现象,为加快玉溪陶瓷产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玉溪窑地方标准体系,包括陶土配比、工艺流程、产品质量体系,并在业内全面推广,全面提高玉溪陶瓷水平和质量水平。鼓励企业通过国家质检机构相关认证,规范玉溪陶产品标准化管理。
    申报玉溪陶地理标志和证明商标。打造玉溪陶瓷品牌商标,逐步淘汰没有品牌商标的产品。加强对符合使用该地理标志条件自然人、法人的商标使用许可管理,打击假冒“玉溪窑”证明商标行为,提升玉溪窑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
    建设市一级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议把玉溪陶瓷厂改造成为玉溪市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按照前店后厂及北京“798”的模式和旅游接待标准,规划、建设、经营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及创意作坊,把玉溪窑遗址、博物馆玉溪窑展厅、玉溪市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县区重点窑口精品、商品展示区及工作室、厂房等进行有机串联,形成一条集触摸历史、艺术熏陶、参与体验、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的玉溪窑陶瓷文化之旅旅游线路,让游客来到玉溪,首先不仅能感受到浓厚的玉溪窑历史文化,其次能欣赏到各个年代玉溪窑青花、青瓷作品,最后还能参与制作并购买到各种不同档次、不同用途的玉溪窑产品,从而促进全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加强组织领导,出台扶持政策;制定发展规划,引导产业发展方向;加大政策扶持,壮大玉溪陶瓷产业。建议出台《加快玉溪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见》,对全市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
    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充分利用各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玉溪窑历史渊源和独特文化,宣传玉溪陶瓷品牌的美誉度,让全社会充分认识加快玉溪陶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玉溪陶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因篇幅限制,本文刊发时有所删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