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强化学校人本管理 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小脚丫6565 2013-09-11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湖里中学/吴元禄

 

摘要:党的十七大中明确提出了“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强调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管理是现代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管理的各种要素中,人是最根本的要素。人是管理的核心,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是提高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的重要条件。本文就推进学校的人本管理理念,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进行浅析。

关键词:人性化管理;人际关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这是由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决定的。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即教职工在学校管理者的管理下开展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活动,所涉及到的三个方面是:学校管理者----教职工----学生,是一个由“人----人----人”构成的管理系统。所以,学校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在学校管理中,我体会最深的是:坚持以人为本,需要在加强对人的管理过程中,正确处理好约束与调动、服从与协调、使用与培养、求同与求异等的关系。

学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存在着管理问题,学校管理涉及教师、学生、家长,“人”势必成为学校管理的中心问题。因此,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探讨研究学校的人性化管理,为学校的科学发展及创建特色办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的理性管理制约学校的科学发展

传统的理性管理是指用各种规章制度严格约束、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严格奖惩,从严治校。在实行这一管理的初期,对于扭转学校内的管理松懈、秩序紊乱的局面,规范和统一师生员工的行为,保证学校的正常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于它强调用严格的制度进行控制和监督,所以压抑了教师与学生的个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一)理性的管理使学校走向僵化

强调用严格的规章制度控制一切的管理资源,把学校师生员工视为没有生命的躯体,视为流水线上的机械流程。只能被动地接受和执行指令,同时形式化的条文过多,总是用一些量化的数据、指标来支配人的行动,限制人的自由,使人们常常因应付教学任务而机械地忙于工作,失去创造性和主动性,成为机械、呆板的工具人。造成一种沉闷、孤立、僵化的教学环境,教师失去创造性,教师的潜能、积极性无法得以发挥出来。在学校管理中,往往强调科学决策、从严管理,强化的“量化管理”,重形式的条文太多了,弄得教师不是潜心研究教学,提高教育质量,而是诚惶诚恐地应对那张量化表,以免扣分。把极富于创造性的教育工作变成为以分数定量的机械划分,教师的工作变成机械操作、统一指令,变成听话的“工具人”,学校的管理逐渐走向僵化。

(二)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无法和谐相处

在当前的学校管理中,管理者强调科学管理,强调依法治校,这是改变管理的无序状态,提高管理效率的一个重要举措,但不少的学校管理者却把这当作学校管理的全部法宝,即只重视学校管理中的理性因素,只相信严密的组织结构、周密的计划方案、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明确的责任分工,结果忘掉了人。将理性作为学校的全部本质属性,进而人为地漠视非理性管理与非理性教育,因而学校管理的效能也大打折扣。

在制度化的管理体制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有明确的界限,有严格的等级差别,二者角色不可互换。管理者是决策者,师生员工是执行者,在制订相关方案、相关制度、相关决策时是极少数人说了算,没有做到真正的民主,没有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主人翁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学生变得越来越有“主见”,越来越有“个性”,“自我实现”的倾向正在迅速扩展,因而也越来越难控制。学校的理性管理中,在管理目的、过程、内容、方法等方面暴露了许多局限性。这种管理的现状显然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对学校的科学发展起到了阻碍的负面作用。

二、打造人本管理,塑造人的个性化发展,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人本管理即人性化管理,即以人为中心,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并逐渐形成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中最基本的因素是人,对人的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如果不在管理活动中充分体现人性,重视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心理沟通、情感交流,就难以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学校管理中要重视和加强人性化管理,把提高和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管理的先决条件。

(一)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学校科学发展的先决条件

学校中的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领导之间等有着复杂的关系,这些关系处理得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学校特色的发展,只有大家都能认可一个学校,认可一个管理团队,学校才能得以科学的发展。因此,要实施人性化管理,必须重视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

学校以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目的,一切管理活动都要围绕着人展开,能否实施人性化的管理成为一个重要的衡量依据。只有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热情,才能让他们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教育教学中,才能使教取得最大的功效;也只有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因人而异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学习取得最大的功效。

人性化管理就是要营造各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就是要营造成员能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形成一种集体的力量,在这种力量的支撑下,学校的管理会变得更加有效。

总之,协调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减少矛盾与冲突;有利于增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从内心激发每位教师、学生的归属感,创造一种有良好的和谐的组织氛围的管理活动。这是人性化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

(二)以人为本,构建教育与管理的科学发展观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教育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强调基础教育与各类教育发展的内在联系和有效促进,而且更加注重基础教育发展的特殊性。

以人为本就是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它是平等、和谐的,也是互敬互动的,这种关系的建立又取决教师的人格品德、学识水平、专业知识、组织能力。以德育德,言传身教,用人格的力量吸引人。教师的形象就是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应该做到,因为教师的思想品德、学识作风本身就是一本无形无言的教科书,对学生成长成才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突出人的个性发展。人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人是教育的重点,也是教育的目的;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的根本。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要以学生为主体,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一切从学生的身心成长着想,建立起关心学生,服务学生,方便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保障体系,尊重和维护学生,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服务质量。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与管理思想,最重要的是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观,把尊重人、关心人、教育人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教育的目的是为造就千姿百态的人才群体奠基,最终是塑造人,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人处在中心的位置,一切活动应该以人为中心。一方面,教师肩负着向受教育者传播“人是根本”理念的使命,使他们懂得和学会尊重人、关心人、相信人;另一方面,学校教育管理、教学活动、教育内容都应当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注,学校把维护师生的利益放在首位。

三、实施人本管理有效策略,确保学校的科学发展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在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思想就是“以人为本”,坚持人的自然属性和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学校管理是一个动态的有生命的过程,是由学校管理资源中的人为主体来具体把握的,它的运行、操作是由人进行控制和调节的。因此,在现实的学校管理中要体现教师、学生是学校的主人的理念,要重视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创造条件让教师有机会参与学校的各项工作,参与政策的制定,自由民主地发表意见,体现其主人翁地位和主体意识。要重视人的情感因素,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一方面可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增强其责任感,提高自我价值,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由于参与管理,增强了管理的透明度与可信度,所以能使全体师生对学校管理更有信任感和归属感,以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现代学校应该怎样管理,这是所有校长共同关心共同思考的问题,有人说应该实行目标管理,有人说应该实行量化管理,也有人说应该实行目标量化管理,这些提法都没有错,但又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回答不了现代学校管理中的许多具体问题,它只是现代学校管理的部分,而不是全部。现代学校管理,应该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以人为本就是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能量,因为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大厦必须以人为支撑点,而现代的文明更是以现代人的智慧理性道德和情操加以体现,一所学校的建设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一所学校的管理最重要的核心是对人心的管理,教师是具有高级头脑并且特别重视情感和自我价值实现的人,他们具有强烈的追求真善美的意识,因此,学校管理,要特别注意运用心理学,做到以人为本,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行导人,按照人的本性实施管理,以人为本讲的是尊重民主平等博爱互助友善,主要体现在思想观念上把人当人,制度决策上目中有人,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以人为本即是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合理需要,并注重情感的激励作用。

(二)营造互相尊重的“以人为本”管理环境

“以人为本”的管理基础就是要营造一个平等、团结和互相尊重的组织氛围、和谐和环境,它可以产生极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对师生的尊重和信任是调动其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1.树立“以师为本”的管理思想。“以师为本”是学校人本管理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理念。从学校管理理论来讲,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固然存在着哲学意义上的主客体关系,从而体现为领导和服从的关系,但也绝不是老板与下属的关系。由于学校管理系统的目的性和层次性的特点,使得学校管理系统内的所有个体都具有管理他人、被管理和自我管理三种状态。在管理过程的意义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活动相互影响协调一致,表现为强烈的双边依赖性。教师具有被管理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身份,但教师们有较强的自主性倾向,因此,在现代学校管理中更应凸现其管理者的身份,体现出其是学校的“主人”,而不仅仅是“打工仔”。树立“教师为本”的思想,其实质就是要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

2.营造一个互相尊重、善于沟通的环境。在学校管理中,学校领导要努力营造一个尊重人的环境。首先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之间感情融洽,人们心情舒畅,相互发生积极的影响。其次,学校领导要主动与教师交往,做教师的知心朋友;同时也让教师了解领导的内心世界,彼此沟通理解成为知音。再次,学校领导应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不要事必躬亲,重要的是学校为教师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环境。这样一来,学校中的教师就可以怀着一种快乐的心情为学校工作,从上而下的成员都做到自己管好自己,实现学校的自动化管理。

在现代管理中,关心、爱护员工是最起码的要求,但仅有关心爱护是远远不够的,现代管理中越来越强调对员工的尊重。“士为知已者死”,这充分强调了彼此尊重、相互信任的心理力量是何其强大。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校长的生命在教师之中”,学校领导者要十分明确,领导与教师的关系,在学校中,只是分工的不同,每个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尊重他人和为他尊重有机融合。因此,学校管理者必须要学会尊重,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合理需要。给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心理空间以一定的“自由度”,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使师生和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发挥,另外,加强沟通,营造一个学校关心教师、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尊重教师、教师支持领导的融洽环境。再者,教职工的需要是多种类、多层次的,如事业上的需要、生活上的需要、情感上的需要等,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想方设法满足教职工的合理需要,做到关心每一个人,关注每一个人的价值和奉献。

3.从人本管理积淀学校的文化底蕴,实现科学发展。人确实存在着生理上(物质上)和心理上(精神上)的多种需要,并且希望自己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激发师生对学校的发展具有高度的关注、热烈的情感和恪守职责的使命感。领导者要充分考虑到师生群体的诉求,考虑到经济利益和生活待遇的改善对广大师生员工的物质激励。学校对各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和规章制度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以导为主,以管为辅,做到因人而异,能够根据成员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执行这些制度。

学校管理的实践也表明,没有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没有合理的组织结构,学校的管理是不完善的管理,但学校管理仅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合理的组织结构等也并非就能提高管理效率。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而物质生活水平的高度富裕而导致的“物化”现象也日趋严重,人变成为经济动物,成了物的奴隶,其结果必然导致人的价值的衰退和生存意义的丧失,限制、阻碍甚至破坏了人际的正常交往、沟通和理解,人的主体价值被忽视了,人际的亲情、友好互助的平等合作精神被淡化了,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和个性的充分发展受到制约。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很有必要和有责任改变这种“物化”现象,而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对学校管理重新定位,寻求管理上的突破。用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进行管理,形成学校的管理文化是学校管理的新发展。在学校人性化的管理过程中充满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等人文精神,营造团结、和谐、奉献、进取的工作氛围,建立起宽松、高洁、清新、有人情味的校园文化,让学校具有浓重的文化气息,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学校人本管理的最高层次。

要把“以管人为中心”的管理变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人格,体会每一位师生的情感,关心每一位师生的发展。不仅要建立科学、健全的管理制度,在遵循学校实施制度管理的必要性和灵活性原则下注重创新思维,更要从实际出发,把这个集体里的每一个成员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并最优化地整合起来,只有这种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为人的发展而服务”的学校管理,才能真正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最高境界,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促进学校良好的教风、学风的形成和巩固。

总之,坚持以科学教育发展观来指导我们人本管理,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要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教育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真正树立“以人为本、教育为本、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才能实现学生的“知识、能力、人格”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学校管理实践证明:人是管理科学的根本要素,因而把握了对人的管理就把握了管理的核心;把握了对人的管理就为管理的高质量、高效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必须重视对人的管理,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贯穿在学校管理的全过程,为提高管理效率找到正确的方向。理性管理侧重治标,而人性化管理侧重人性、人心的管理,重在治本。从根本上说,人性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发展方向,是学校科学发展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孙桂芝,曾杰.试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思维[A].管理科学[C].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1995.24--27.

[2]周彬,决策与执行:制度视野下的学校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5).

[3]王重鸣.管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

[5]薛德震.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N].人民日报,2004.

[6]何国栋:以人为本与现代企业管理[M].文汇出版社.200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