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粤社区bbs眼中的潮汕人

 WPL港湾 2013-09-11
   大潮汕的地域、自然环境等决定了它对外渠道的局限性,三面环山面朝大海的地理位置形成了潮汕自身特殊的区域文化,孕育了潮汕男人这一特殊的族群。从客观上来看,潮汕男人是一个很特殊的品种,他浓缩了潮人文化的精华,而潮人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海洋文化和大陆文化的紧密结合,体现在潮汕男人身上就是攘外安内的能力,也就是强烈的本土意识和严重的排它性。对外,他是海洋文化的标准,他拼搏、流动、进取、包揽一切;对内,他是大陆文化的标准,承担家庭重任、孝顺、顾家等等。潮汕男人的特点主要包括:

    强烈的家族意识与相对保守的传统观念

   
    潮汕男人从“出花园”(十五岁时举行的成人礼)之日起就开始有成人意识,那就是承担家庭的责任,而这个家庭不仅仅是小家庭,而是一个大家族甚至是一个大姓氏,很多潮汕男人离乡背井打拼,有成就了就会回到家乡兴建祠堂,这就是一个表现。潮汕人保持和传承他们文化传统的主要方式也是通过家族文化的传承。即使是历经战乱和社会的剧烈变动,潮汕的家族关系的结构都没有产生过根本性的变动。而正是这种家族关系对潮汕文化传统的传承经过历史的沉淀最终使其文化形态得以提炼和延续。
    但在多元的开放社会下,潮汕原有的这种温情脉脉的宗族关系所引发的负面作用愈显得突出。封闭保守的潮汕文化结构,使潮汕男人有意识地回避与自己不同的东西,外部先进文化的冲击作用会淡化,痛失创新发展机遇。另外,很强的宗族观念及裙带关系,对市场经济之法律法规具有天然的免疫作用,因此,潮汕男人如果无法在反思中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就很难在与其他文化的竞争、碰撞中占据上风,落后也就会成为必然。
   
   对家庭的责任感与对干家务活的不屑
   
   很多潮汕男人在他打算结婚之日起,就已经进入“家长”这一角色,买房子、购置家具、疏通亲戚关系等等,他必须先把这个家弄得稳稳当当的才会考虑把女人娶进来。结了婚之后,他也当仁不让地是一家之主。潮汕男人不管他在外面是什么样的人,他回到家里就还是一个君主,家庭是他的小王国,很多大事都是他在把持,他把一切处理得妥妥贴贴,不给女人一点忧虑。所以,即使他这种把握一切的态度更多的时候表现为一种霸道,女人也能理解并愿意去接受。
很多潮汕男人不干家务活,这也是潮汕男人备受诟病之处,也即其“大男子主义”的具体表现。但是,从文化的角度看,“大男子主义”并不等于养尊处优,它恰好是男人承担家庭大义务的表现,男人不屑于把精力放在家务上,而是更多地用于寻找机遇、赚大钱,目的也是为了养家糊口。如果说具备了这些特点的男人你能说他是不好的男人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大陆文化占了99%,海洋文化只占了1%,而潮汕男人却具备了这两种文化,因此,他是男人中一个特殊的品种。至于他的“好”和“坏”,这是属于文化的范畴,而不具备道德的判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结论,正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务实的经商求生之道与诚信经商理念的沦落

    潮汕男人是务实的。潮汕地区是我国商业传统最浓厚的地方,与温州一起被誉为中国民间商业文明的双子星座,潮汕商人和温州商人同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 历史上,潮汕平原人多地少,加上战乱频繁,当地人纷纷“闯南洋”寻求出路。聪明勤劳的潮汕人慢慢地以擅长经商而举世闻名,被誉为“东方犹太人”。潮汕籍海外巨商不胜计数,李嘉诚等都是在潮汕商业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成功企业家。
   潮汕人的务实重商传统本来是好事,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在推动力。但在创富的欲望指使下,部分潮汕人由于求富心切、目光短浅,在诚信经商上慢慢沦落,致使潮汕地区一度成为走私贩私、制假贩假、逃税骗税、逃废债务、“六合彩”赌博的重灾区。
   
   坚韧团结与根深蒂固的排外性。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形成了潮汕人所独有的海洋文化,造就了潮汕男人宽广的胸怀,潮汕男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非别的地方男人所能同日而语,不管受多大委屈,潮汕男人很少会选择自杀的。
三面环山面朝大海的地理位置形成了潮汕自身特殊的“文化圈”,而这个“文化圈”同时又处在远离主流文化的“文化边区”,因此,它的封闭与保守性就自然而然彰显出来。潮汕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生活在潮汕大地的人民,深受它的陶冶。每个潮人的身上,不管是思想、语言、或者行动,无时无处不表现着本土文化的特征及其影响,对外来文化有着一种天然的排斥。这种文化的外在表现在:一是潮汕人具有高度凝聚力,海外潮人社团的建立和发展,即是潮人高度凝聚力之集中表现;二是潮汕人对外来人口(即不会讲潮汕话的)从心里上的天然排斥和漠视,潮汕地区的外来人口非常少,即是排他性的集中表现。
潮汕女人

   潮汕女人,她们是女人中的女人,她们具有比其他地域的女人更典型的特性。作为1万多平方公里潮汕地区1千多万人口中的一半,潮汕女人一直以来都凭其温柔贤良的本性被当成贤妻良母的典范,在现代社会中,依然保持着许多传统的人性。
勤劳善良温顺顾家与自我牺牲的人性选择
潮汕本地的女子因为生活环境单一,大都单纯、传统,善良、温顺、顾家,男人在外面赚钱,女人就辅助男人,潮汕女人大多是很善良顺从的,从小接受家庭教育,自己的母亲祖母有榜样作用。潮汕男女双方都接受这个规则。
由于潮汕子女较多,加上还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潮汕女人大多读书不多,她们大部分在学校接受完基本教育后,就走回家庭或走向社会,选择或者说默认了这种对自我发展的牺牲。潮汕女人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精明能干、勤朴耐劳。她们大部分活跃在商铺里,默默支持家庭,协助家人搏击商海。潮汕女人温和善良,视家庭为自己生活的中心、精神的世界
潮汕女人,以传统标准去衡量,她们是女人中的珍宝。以现代眼光去审视,她们便显得有些落伍。

   婚恋观念的从一而终与信守忠贞孝顺
在婚姻上,嫁鸡随鸡飞,嫁狗随狗走,是很多潮汕女人一生的最真实的写照。潮汕女人在婚恋的选择上,显得独特单一,一般只会选择相同地域的男子结婚,而对异地婚恋,则显排斥。潮汕女人思想传统、感情专一,在婚姻上更是从一而终。即使是后院起火,她们也会宽容克己,以沉默、忍耐去感化、等待丈夫的回心转意。她们对家庭不离不弃,不希望、不容许离异在自己的婚姻生活里出现。
即使是少部分事业有成、独立自我的人,回到家里也会自觉地进入贤妻良母的角色,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温馨舒适。潮汕女人是那种可以站在男人背后,默默支持和奉献的女人

北大BBS上一篇关于潮汕人的评价!正文:
我的印象里,大部分的潮汕男人是很勤劳、很机警善变的。漂泊亦是他们的本性,无论走到中国的哪一座城市,都能够听到极有“特色”的潮汕口音,尤其是在广州、深圳、海口、义乌等地的肉菜市场、商贸批发市场,潮汕话更是几乎与普通话一样通行。潮汕男人四处漂泊、热衷经商的传统其实是受人多地少的现实所迫:由于生活条件不十分优越,加上地处偏远,远离战乱,潮汕地区人口的膨胀速度一直远高于其他地区(据说长期以来,潮汕的人均用地仅有三分)。大批潮汕男人被迫远走他乡,到异域讨生活。没有土地的异乡人,最现实的选择就是经商。但无论是卑微还是豪阔,他们都那么小心谨慎地活着,如工蜂般,一点一滴地积累。这种吃苦耐劳的秉性,也造就了一大批在海内外工商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如李嘉诚、林百欣等等。他们的成功为潮汕人坚持自己热衷经商、勤俭起家的独特性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   

潮汕男人还有一点精神也曾得到其他地方的人的交口称赞,那就是团结。兄弟齐心建家园,朋友合力做生意,同事团结创业,对潮汕男人来说,都是十分平常的事。在潮汕地区生活,常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有空到我家喝茶。”这种风气不仅说明潮汕男人热情,也让人觉察到潮汕男人时常聚在一起商量事情,很是和睦。这可能就是老祖宗喝功夫茶的初衷吧! 然而,“抱团”这种惯性心理也越来越成为潮汕男人在事业上的发展阻力之一。潮汕地区历来语言自成体系,风俗自成一统,对外来的文化有一种天生的抵制。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如果在外地遇到了潮汕强盗,只要用潮汕话叫一句“自己人”,立马就会被放过。“自己人”这句话是对潮汕人抱团并对非潮汕人保持距离和戒心的心理的最典型的刻画:潮汕的开放更多只是对潮汕人开放,无论时局如何变化,他们依然只坚持着自己固有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精华的还是糟粕的。缺乏博大的眼光和自由的思维,使得他们在事业上错失了许多机会,难以闯出更广阔的天地。  

在大部分潮汕人的家里,男人在外挣钱,女人在家上奉高堂、下教幼子的分工方式得到“顽强”的维持。然而,潮汕女人经济上的不独立和性格上的隐忍造成的却是男人们大男子主义泛滥、在家里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局面,许多婚姻悲剧因此而生。     

受重商拜金的民风熏陶,潮汕男人比之广东其他地区的人更不爱读书。许多年轻人最多混到高中毕业就出来“跑生意”了。潮汕有句俗语:识字者摸不到虾。意思是说,识字者因为看得懂虾池上的戒语,就被束缚住了,不敢冒险去摸虾,而那些不识字者,就因为看不懂戒语,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摸了再说,到最后他却占了便宜。也许金钱能够给他们更多的安全感吧,文凭却只是点缀。彻底地抛弃幻想,彻底地追逐财富,既成就了潮汕人的商业天分,却也促成了他们“短视”的生活态度。在未设特区前,汕头已是广东第二大城市,有着悠久的经商传统和优越的自然条件,然而20多年后de今天,汕头并没有发展成为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城市之一。相反地,它跟广州的距离越拉越远,近一两年来,其每年的财政收入更是不到深圳的几分之一。这种被动的局面与潮汕男人的性格不能说完全没有关系。  

为什么不能嫁给潮汕男人?  

大男子主义  

在办公室度过了紧张的8个小时,回到家还有一大堆杂七杂八的家务事等着你去处理,而他却连搭把手的意思都没有,你不恼火吗?家里的事情上至经济大权,下至晚饭吃什么菜都得听他的,你基本上没有什么发言权,你能忍受吗?实在太累了,你说家里请个钟点工吧,他的母亲或姐妹立刻就会嘴角一撇,满脸不屑的神情,你能不生气吗?如果这些你都做不到或不能忍受的话,那么,你实在不该让自己和一个潮汕男人走到一起。  

潮汕男人的性格里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大男子主义思想太重,这当然不是他们哪个人的“过错”,而是地域文化的产物。无论事业大小,潮汕男人在家里都是绝对的天。私底下,他们也不是不愿意做一个让妻子满意的贤夫,比如出门时帮你拎些重物、偷偷地给你夹菜、在你生气时扮小弟什么的,但在人前(或曰在“传统”面前),他们是抵死也要撑出一副“大丈夫”的威严的。  

与他们同宗的潮汕女人从小就知道要对他们臣服,但在不同的文化氛围里长大的外地女孩一旦真的走入潮汕人家,则意味着脱胎换骨般的“同化”,其难度之大令人望而生畏。  

厚重的家族感  

潮汕男人最让女人不放心的不是不负责,而是太负责,他们身上体现的不是单落的家庭观而是厚重的家族感。说白了,就是你如果成为一个潮汕人的妻子,那你得有心理准备,因为你嫁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在他背后,还有着一个关系繁杂的大家族:他的舅妈的娘家的一个不知道姓名的亲戚找上门来要在你家住上至少半年,你不能有意见,因为“人情”上说不过去;他的大表弟结婚、二表弟买房或者小表妹上大学你都必须献上礼金,因为他小时候,他的姨妈最疼他;他祖籍所在的村落要修祠堂,他的远房的堂叔会半夜打电话到你家让你们出钱“表表心意”,你虽然从来没去那里拜谒过“列祖列宗”,但你若不交这笔钱的话,你和他在村里都有可能成为别人嘲笑的对象;他的家人很渴望“人丁兴旺”,你若没有生出一个男孩,他的全家都会对你很失望……  

总之,成为他的妻子后,你不仅要对他个人负责,你还得对他父亲的族系、他母亲的族系,甚至他的兄弟姐妹的配偶的族系负责。到了最后,你会发现,你嫁的根本不是一个“个人”,而是一堆错综复杂的关系。  

没完没了的规矩  

潮汕人的礼数之多,是外地人所难以想象的。以当地最盛行的待客方式喝功夫茶为例,泡茶、喝茶,甚至入座,都分别有一套沿袭已久的习俗,稍有差错,就有犯主不敬之嫌。泡茶者不仅茶要泡得好,什么“满杯酒、半杯茶”,什么“韩信点兵”、“关公巡城”,名堂多得很;更重要的是客要招呼好,先请谁喝,后请谁喝,都有讲究,不能失了规矩。喝茶者不仅要估量好自己落座何处最合适,更要估量好何时端杯才恰当,要不断地谦让,不断地讲客套话,端杯早了、晚了都可能被人视为失礼。一泡看似简单的功夫茶,足以让一个刚接触潮汕文化的外地人神经错乱。  

功夫茶仅仅是潮汕民俗的一个缩影,潮汕文化中还保有大量的无处不在的禁忌和避讳、数不胜数的礼数和规矩、拜不完的神和过不够的节。在潮汕,一个45岁以上的“传统”的民妇,一年中大概有一半的时间,花在了拜神、拜祖先、求神问卜和过节上,这绝对不算夸张。潮汕寺庙道观之多,巫婆神汉之受尊崇,在现今的汉民族所在地,恐怕是不多见的。对神鬼的虔诚,对农历节气的重视,使潮汕人的生活中充满了浓厚的多神教宗教气味。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妻子的姐姐因病去世,这本和他的父母没有关系,但神婆说他父母今年不适宜和有丧气的人来往,因此他父母竟然在小夫妻俩回潮汕探亲时将他们拒之门外……很多在潮汕地区生活过几年的人,离开时都会有种穿越时光隧道的感觉,仿佛在那里重过了一回祖辈的生活一样。  

难以接近的亲人  

潮汕地区有自己的方言、传统习俗,因而潮汕人之间的自我认同感也极强。大部分的潮汕婆婆对外地的媳妇通常带有极强的抵触心理,因为你不能像地道的潮汕女孩一样将她的“初一拜神十五烧香”的习俗继续下去,你不能像地道的潮汕女孩一样毫无怨言地承担所有的家务,你不懂潮汕人家的待人接物的规矩……我的一个当上潮汕媳妇的朋友,在家里是独生女,自己父母身体不好,于是把两老接过来一起住,她的丈夫倒是一点意见也没有,但她的婆婆却气得发誓不再与她往来,因为她觉得自己辛苦养大的儿子被人霸占了;做媳妇的过年去婆婆家探亲,给婆婆买了一个最新款的洗衣机,本想减轻她的一些负担,当婆婆的却满心的不高兴,觉得媳妇不是会过日子的人,因为他儿子按揭的房款还没还清,媳妇应该帮他一起省钱……文化观念上的差异常常让外地嫁入潮汕人家的女孩左右为难。  

我想,任何一个北方(南岭以北)女孩同潮汕人生活绝对不会做到让潮汕人满意的,因为在他们眼里,和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对象是那些以家庭为自己的整个世界的潮汕女人,而你对你的丈夫或丈夫的家人,自然不可能像本土的潮汕人那样顺从。  

东方犹太人的生意经  

现今的潮汕人有一个广为流传的,且让他们颇为自得的外号:东方犹太人。犹太人善于经商是举世闻名的,而潮汕人之爱经商、能经商,也广为人知,在他们当中就出了如谢慧如、李嘉诚、陈有汉、林百欣这样的巨商。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就是在这样富有经商传统,有这么多经商天才,有这么好优惠政策的地方,汕头特区的经济并没有呈现出超乎寻常的地方。即使在汕头人的强项——商贸领域,汕头至今也没有一家在全国叫得响的商号。这种现象简直跟潮汕人在海外甚至在国内其他地方所取得的成就不可同日而语。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北大BBS上一篇关于潮汕人的评价!正文:
我的印象里,大部分的潮汕男人是很勤劳、很机警善变的。漂泊亦是他们的本性,无论走到中国的哪一座城市,都能够听到极有“特色”的潮汕口音,尤其是在广州、深圳、海口、义乌等地的肉菜市场、商贸批发市场,潮汕话更是几乎与普通话一样通行。潮汕男人四处漂泊、热衷经商的传统其实是受人多地少的现实所迫:由于生活条件不十分优越,加上地处偏远,远离战乱,潮汕地区人口的膨胀速度一直远高于其他地区(据说长期以来,潮汕的人均用地仅有三分)。大批潮汕男人被迫远走他乡,到异域讨生活。没有土地的异乡人,最现实的选择就是经商。但无论是卑微还是豪阔,他们都那么小心谨慎地活着,如工蜂般,一点一滴地积累。这种吃苦耐劳的秉性,也造就了一大批在海内外工商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如李嘉诚、林百欣等等。他们的成功为潮汕人坚持自己热衷经商、勤俭起家的独特性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   

潮汕男人还有一点精神也曾得到其他地方的人的交口称赞,那就是团结。兄弟齐心建家园,朋友合力做生意,同事团结创业,对潮汕男人来说,都是十分平常的事。在潮汕地区生活,常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有空到我家喝茶。”这种风气不仅说明潮汕男人热情,也让人觉察到潮汕男人时常聚在一起商量事情,很是和睦。这可能就是老祖宗喝功夫茶的初衷吧! 然而,“抱团”这种惯性心理也越来越成为潮汕男人在事业上的发展阻力之一。潮汕地区历来语言自成体系,风俗自成一统,对外来的文化有一种天生的抵制。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如果在外地遇到了潮汕强盗,只要用潮汕话叫一句“自己人”,立马就会被放过。“自己人”这句话是对潮汕人抱团并对非潮汕人保持距离和戒心的心理的最典型的刻画:潮汕的开放更多只是对潮汕人开放,无论时局如何变化,他们依然只坚持着自己固有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精华的还是糟粕的。缺乏博大的眼光和自由的思维,使得他们在事业上错失了许多机会,难以闯出更广阔的天地。  

在大部分潮汕人的家里,男人在外挣钱,女人在家上奉高堂、下教幼子的分工方式得到“顽强”的维持。然而,潮汕女人经济上的不独立和性格上的隐忍造成的却是男人们大男子主义泛滥、在家里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局面,许多婚姻悲剧因此而生。     

受重商拜金的民风熏陶,潮汕男人比之广东其他地区的人更不爱读书。许多年轻人最多混到高中毕业就出来“跑生意”了。潮汕有句俗语:识字者摸不到虾。意思是说,识字者因为看得懂虾池上的戒语,就被束缚住了,不敢冒险去摸虾,而那些不识字者,就因为看不懂戒语,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摸了再说,到最后他却占了便宜。也许金钱能够给他们更多的安全感吧,文凭却只是点缀。彻底地抛弃幻想,彻底地追逐财富,既成就了潮汕人的商业天分,却也促成了他们“短视”的生活态度。在未设特区前,汕头已是广东第二大城市,有着悠久的经商传统和优越的自然条件,然而20多年后de今天,汕头并没有发展成为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城市之一。相反地,它跟广州的距离越拉越远,近一两年来,其每年的财政收入更是不到深圳的几分之一。这种被动的局面与潮汕男人的性格不能说完全没有关系。  

为什么不能嫁给潮汕男人?  

大男子主义  

在办公室度过了紧张的8个小时,回到家还有一大堆杂七杂八的家务事等着你去处理,而他却连搭把手的意思都没有,你不恼火吗?家里的事情上至经济大权,下至晚饭吃什么菜都得听他的,你基本上没有什么发言权,你能忍受吗?实在太累了,你说家里请个钟点工吧,他的母亲或姐妹立刻就会嘴角一撇,满脸不屑的神情,你能不生气吗?如果这些你都做不到或不能忍受的话,那么,你实在不该让自己和一个潮汕男人走到一起。  

潮汕男人的性格里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大男子主义思想太重,这当然不是他们哪个人的“过错”,而是地域文化的产物。无论事业大小,潮汕男人在家里都是绝对的天。私底下,他们也不是不愿意做一个让妻子满意的贤夫,比如出门时帮你拎些重物、偷偷地给你夹菜、在你生气时扮小弟什么的,但在人前(或曰在“传统”面前),他们是抵死也要撑出一副“大丈夫”的威严的。  

与他们同宗的潮汕女人从小就知道要对他们臣服,但在不同的文化氛围里长大的外地女孩一旦真的走入潮汕人家,则意味着脱胎换骨般的“同化”,其难度之大令人望而生畏。  

厚重的家族感  

潮汕男人最让女人不放心的不是不负责,而是太负责,他们身上体现的不是单落的家庭观而是厚重的家族感。说白了,就是你如果成为一个潮汕人的妻子,那你得有心理准备,因为你嫁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在他背后,还有着一个关系繁杂的大家族:他的舅妈的娘家的一个不知道姓名的亲戚找上门来要在你家住上至少半年,你不能有意见,因为“人情”上说不过去;他的大表弟结婚、二表弟买房或者小表妹上大学你都必须献上礼金,因为他小时候,他的姨妈最疼他;他祖籍所在的村落要修祠堂,他的远房的堂叔会半夜打电话到你家让你们出钱“表表心意”,你虽然从来没去那里拜谒过“列祖列宗”,但你若不交这笔钱的话,你和他在村里都有可能成为别人嘲笑的对象;他的家人很渴望“人丁兴旺”,你若没有生出一个男孩,他的全家都会对你很失望……  

总之,成为他的妻子后,你不仅要对他个人负责,你还得对他父亲的族系、他母亲的族系,甚至他的兄弟姐妹的配偶的族系负责。到了最后,你会发现,你嫁的根本不是一个“个人”,而是一堆错综复杂的关系。  

没完没了的规矩  

潮汕人的礼数之多,是外地人所难以想象的。以当地最盛行的待客方式喝功夫茶为例,泡茶、喝茶,甚至入座,都分别有一套沿袭已久的习俗,稍有差错,就有犯主不敬之嫌。泡茶者不仅茶要泡得好,什么“满杯酒、半杯茶”,什么“韩信点兵”、“关公巡城”,名堂多得很;更重要的是客要招呼好,先请谁喝,后请谁喝,都有讲究,不能失了规矩。喝茶者不仅要估量好自己落座何处最合适,更要估量好何时端杯才恰当,要不断地谦让,不断地讲客套话,端杯早了、晚了都可能被人视为失礼。一泡看似简单的功夫茶,足以让一个刚接触潮汕文化的外地人神经错乱。  

功夫茶仅仅是潮汕民俗的一个缩影,潮汕文化中还保有大量的无处不在的禁忌和避讳、数不胜数的礼数和规矩、拜不完的神和过不够的节。在潮汕,一个45岁以上的“传统”的民妇,一年中大概有一半的时间,花在了拜神、拜祖先、求神问卜和过节上,这绝对不算夸张。潮汕寺庙道观之多,巫婆神汉之受尊崇,在现今的汉民族所在地,恐怕是不多见的。对神鬼的虔诚,对农历节气的重视,使潮汕人的生活中充满了浓厚的多神教宗教气味。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妻子的姐姐因病去世,这本和他的父母没有关系,但神婆说他父母今年不适宜和有丧气的人来往,因此他父母竟然在小夫妻俩回潮汕探亲时将他们拒之门外……很多在潮汕地区生活过几年的人,离开时都会有种穿越时光隧道的感觉,仿佛在那里重过了一回祖辈的生活一样。  

难以接近的亲人  

潮汕地区有自己的方言、传统习俗,因而潮汕人之间的自我认同感也极强。大部分的潮汕婆婆对外地的媳妇通常带有极强的抵触心理,因为你不能像地道的潮汕女孩一样将她的“初一拜神十五烧香”的习俗继续下去,你不能像地道的潮汕女孩一样毫无怨言地承担所有的家务,你不懂潮汕人家的待人接物的规矩……我的一个当上潮汕媳妇的朋友,在家里是独生女,自己父母身体不好,于是把两老接过来一起住,她的丈夫倒是一点意见也没有,但她的婆婆却气得发誓不再与她往来,因为她觉得自己辛苦养大的儿子被人霸占了;做媳妇的过年去婆婆家探亲,给婆婆买了一个最新款的洗衣机,本想减轻她的一些负担,当婆婆的却满心的不高兴,觉得媳妇不是会过日子的人,因为他儿子按揭的房款还没还清,媳妇应该帮他一起省钱……文化观念上的差异常常让外地嫁入潮汕人家的女孩左右为难。  

我想,任何一个北方(南岭以北)女孩同潮汕人生活绝对不会做到让潮汕人满意的,因为在他们眼里,和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对象是那些以家庭为自己的整个世界的潮汕女人,而你对你的丈夫或丈夫的家人,自然不可能像本土的潮汕人那样顺从。  

东方犹太人的生意经  

现今的潮汕人有一个广为流传的,且让他们颇为自得的外号:东方犹太人。犹太人善于经商是举世闻名的,而潮汕人之爱经商、能经商,也广为人知,在他们当中就出了如谢慧如、李嘉诚、陈有汉、林百欣这样的巨商。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就是在这样富有经商传统,有这么多经商天才,有这么好优惠政策的地方,汕头特区的经济并没有呈现出超乎寻常的地方。即使在汕头人的强项——商贸领域,汕头至今也没有一家在全国叫得响的商号。这种现象简直跟潮汕人在海外甚至在国内其他地方所取得的成就不可同日而语。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北大BBS上一篇关于潮汕人的评价!正文:
我的印象里,大部分的潮汕男人是很勤劳、很机警善变的。漂泊亦是他们的本性,无论走到中国的哪一座城市,都能够听到极有“特色”的潮汕口音,尤其是在广州、深圳、海口、义乌等地的肉菜市场、商贸批发市场,潮汕话更是几乎与普通话一样通行。潮汕男人四处漂泊、热衷经商的传统其实是受人多地少的现实所迫:由于生活条件不十分优越,加上地处偏远,远离战乱,潮汕地区人口的膨胀速度一直远高于其他地区(据说长期以来,潮汕的人均用地仅有三分)。大批潮汕男人被迫远走他乡,到异域讨生活。没有土地的异乡人,最现实的选择就是经商。但无论是卑微还是豪阔,他们都那么小心谨慎地活着,如工蜂般,一点一滴地积累。这种吃苦耐劳的秉性,也造就了一大批在海内外工商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如李嘉诚、林百欣等等。他们的成功为潮汕人坚持自己热衷经商、勤俭起家的独特性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   

潮汕男人还有一点精神也曾得到其他地方的人的交口称赞,那就是团结。兄弟齐心建家园,朋友合力做生意,同事团结创业,对潮汕男人来说,都是十分平常的事。在潮汕地区生活,常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有空到我家喝茶。”这种风气不仅说明潮汕男人热情,也让人觉察到潮汕男人时常聚在一起商量事情,很是和睦。这可能就是老祖宗喝功夫茶的初衷吧! 然而,“抱团”这种惯性心理也越来越成为潮汕男人在事业上的发展阻力之一。潮汕地区历来语言自成体系,风俗自成一统,对外来的文化有一种天生的抵制。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如果在外地遇到了潮汕强盗,只要用潮汕话叫一句“自己人”,立马就会被放过。“自己人”这句话是对潮汕人抱团并对非潮汕人保持距离和戒心的心理的最典型的刻画:潮汕的开放更多只是对潮汕人开放,无论时局如何变化,他们依然只坚持着自己固有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精华的还是糟粕的。缺乏博大的眼光和自由的思维,使得他们在事业上错失了许多机会,难以闯出更广阔的天地。  

在大部分潮汕人的家里,男人在外挣钱,女人在家上奉高堂、下教幼子的分工方式得到“顽强”的维持。然而,潮汕女人经济上的不独立和性格上的隐忍造成的却是男人们大男子主义泛滥、在家里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局面,许多婚姻悲剧因此而生。     

受重商拜金的民风熏陶,潮汕男人比之广东其他地区的人更不爱读书。许多年轻人最多混到高中毕业就出来“跑生意”了。潮汕有句俗语:识字者摸不到虾。意思是说,识字者因为看得懂虾池上的戒语,就被束缚住了,不敢冒险去摸虾,而那些不识字者,就因为看不懂戒语,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摸了再说,到最后他却占了便宜。也许金钱能够给他们更多的安全感吧,文凭却只是点缀。彻底地抛弃幻想,彻底地追逐财富,既成就了潮汕人的商业天分,却也促成了他们“短视”的生活态度。在未设特区前,汕头已是广东第二大城市,有着悠久的经商传统和优越的自然条件,然而20多年后de今天,汕头并没有发展成为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城市之一。相反地,它跟广州的距离越拉越远,近一两年来,其每年的财政收入更是不到深圳的几分之一。这种被动的局面与潮汕男人的性格不能说完全没有关系。  

为什么不能嫁给潮汕男人?  

大男子主义  

在办公室度过了紧张的8个小时,回到家还有一大堆杂七杂八的家务事等着你去处理,而他却连搭把手的意思都没有,你不恼火吗?家里的事情上至经济大权,下至晚饭吃什么菜都得听他的,你基本上没有什么发言权,你能忍受吗?实在太累了,你说家里请个钟点工吧,他的母亲或姐妹立刻就会嘴角一撇,满脸不屑的神情,你能不生气吗?如果这些你都做不到或不能忍受的话,那么,你实在不该让自己和一个潮汕男人走到一起。  

潮汕男人的性格里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大男子主义思想太重,这当然不是他们哪个人的“过错”,而是地域文化的产物。无论事业大小,潮汕男人在家里都是绝对的天。私底下,他们也不是不愿意做一个让妻子满意的贤夫,比如出门时帮你拎些重物、偷偷地给你夹菜、在你生气时扮小弟什么的,但在人前(或曰在“传统”面前),他们是抵死也要撑出一副“大丈夫”的威严的。  

与他们同宗的潮汕女人从小就知道要对他们臣服,但在不同的文化氛围里长大的外地女孩一旦真的走入潮汕人家,则意味着脱胎换骨般的“同化”,其难度之大令人望而生畏。  

厚重的家族感  

潮汕男人最让女人不放心的不是不负责,而是太负责,他们身上体现的不是单落的家庭观而是厚重的家族感。说白了,就是你如果成为一个潮汕人的妻子,那你得有心理准备,因为你嫁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在他背后,还有着一个关系繁杂的大家族:他的舅妈的娘家的一个不知道姓名的亲戚找上门来要在你家住上至少半年,你不能有意见,因为“人情”上说不过去;他的大表弟结婚、二表弟买房或者小表妹上大学你都必须献上礼金,因为他小时候,他的姨妈最疼他;他祖籍所在的村落要修祠堂,他的远房的堂叔会半夜打电话到你家让你们出钱“表表心意”,你虽然从来没去那里拜谒过“列祖列宗”,但你若不交这笔钱的话,你和他在村里都有可能成为别人嘲笑的对象;他的家人很渴望“人丁兴旺”,你若没有生出一个男孩,他的全家都会对你很失望……  

总之,成为他的妻子后,你不仅要对他个人负责,你还得对他父亲的族系、他母亲的族系,甚至他的兄弟姐妹的配偶的族系负责。到了最后,你会发现,你嫁的根本不是一个“个人”,而是一堆错综复杂的关系。  

没完没了的规矩  

潮汕人的礼数之多,是外地人所难以想象的。以当地最盛行的待客方式喝功夫茶为例,泡茶、喝茶,甚至入座,都分别有一套沿袭已久的习俗,稍有差错,就有犯主不敬之嫌。泡茶者不仅茶要泡得好,什么“满杯酒、半杯茶”,什么“韩信点兵”、“关公巡城”,名堂多得很;更重要的是客要招呼好,先请谁喝,后请谁喝,都有讲究,不能失了规矩。喝茶者不仅要估量好自己落座何处最合适,更要估量好何时端杯才恰当,要不断地谦让,不断地讲客套话,端杯早了、晚了都可能被人视为失礼。一泡看似简单的功夫茶,足以让一个刚接触潮汕文化的外地人神经错乱。  

功夫茶仅仅是潮汕民俗的一个缩影,潮汕文化中还保有大量的无处不在的禁忌和避讳、数不胜数的礼数和规矩、拜不完的神和过不够的节。在潮汕,一个45岁以上的“传统”的民妇,一年中大概有一半的时间,花在了拜神、拜祖先、求神问卜和过节上,这绝对不算夸张。潮汕寺庙道观之多,巫婆神汉之受尊崇,在现今的汉民族所在地,恐怕是不多见的。对神鬼的虔诚,对农历节气的重视,使潮汕人的生活中充满了浓厚的多神教宗教气味。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妻子的姐姐因病去世,这本和他的父母没有关系,但神婆说他父母今年不适宜和有丧气的人来往,因此他父母竟然在小夫妻俩回潮汕探亲时将他们拒之门外……很多在潮汕地区生活过几年的人,离开时都会有种穿越时光隧道的感觉,仿佛在那里重过了一回祖辈的生活一样。  

难以接近的亲人  

潮汕地区有自己的方言、传统习俗,因而潮汕人之间的自我认同感也极强。大部分的潮汕婆婆对外地的媳妇通常带有极强的抵触心理,因为你不能像地道的潮汕女孩一样将她的“初一拜神十五烧香”的习俗继续下去,你不能像地道的潮汕女孩一样毫无怨言地承担所有的家务,你不懂潮汕人家的待人接物的规矩……我的一个当上潮汕媳妇的朋友,在家里是独生女,自己父母身体不好,于是把两老接过来一起住,她的丈夫倒是一点意见也没有,但她的婆婆却气得发誓不再与她往来,因为她觉得自己辛苦养大的儿子被人霸占了;做媳妇的过年去婆婆家探亲,给婆婆买了一个最新款的洗衣机,本想减轻她的一些负担,当婆婆的却满心的不高兴,觉得媳妇不是会过日子的人,因为他儿子按揭的房款还没还清,媳妇应该帮他一起省钱……文化观念上的差异常常让外地嫁入潮汕人家的女孩左右为难。  

我想,任何一个北方(南岭以北)女孩同潮汕人生活绝对不会做到让潮汕人满意的,因为在他们眼里,和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对象是那些以家庭为自己的整个世界的潮汕女人,而你对你的丈夫或丈夫的家人,自然不可能像本土的潮汕人那样顺从。  

东方犹太人的生意经  

现今的潮汕人有一个广为流传的,且让他们颇为自得的外号:东方犹太人。犹太人善于经商是举世闻名的,而潮汕人之爱经商、能经商,也广为人知,在他们当中就出了如谢慧如、李嘉诚、陈有汉、林百欣
北大BBS上一篇关于潮汕人的评价!正文:
我的印象里,大部分的潮汕男人是很勤劳、很机警善变的。漂泊亦是他们的本性,无论走到中国的哪一座城市,都能够听到极有“特色”的潮汕口音,尤其是在广州、深圳、海口、义乌等地的肉菜市场、商贸批发市场,潮汕话更是几乎与普通话一样通行。潮汕男人四处漂泊、热衷经商的传统其实是受人多地少的现实所迫:由于生活条件不十分优越,加上地处偏远,远离战乱,潮汕地区人口的膨胀速度一直远高于其他地区(据说长期以来,潮汕的人均用地仅有三分)。大批潮汕男人被迫远走他乡,到异域讨生活。没有土地的异乡人,最现实的选择就是经商。但无论是卑微还是豪阔,他们都那么小心谨慎地活着,如工蜂般,一点一滴地积累。这种吃苦耐劳的秉性,也造就了一大批在海内外工商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如李嘉诚、林百欣等等。他们的成功为潮汕人坚持自己热衷经商、勤俭起家的独特性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   

潮汕男人还有一点精神也曾得到其他地方的人的交口称赞,那就是团结。兄弟齐心建家园,朋友合力做生意,同事团结创业,对潮汕男人来说,都是十分平常的事。在潮汕地区生活,常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有空到我家喝茶。”这种风气不仅说明潮汕男人热情,也让人觉察到潮汕男人时常聚在一起商量事情,很是和睦。这可能就是老祖宗喝功夫茶的初衷吧! 然而,“抱团”这种惯性心理也越来越成为潮汕男人在事业上的发展阻力之一。潮汕地区历来语言自成体系,风俗自成一统,对外来的文化有一种天生的抵制。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如果在外地遇到了潮汕强盗,只要用潮汕话叫一句“自己人”,立马就会被放过。“自己人”这句话是对潮汕人抱团并对非潮汕人保持距离和戒心的心理的最典型的刻画:潮汕的开放更多只是对潮汕人开放,无论时局如何变化,他们依然只坚持着自己固有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精华的还是糟粕的。缺乏博大的眼光和自由的思维,使得他们在事业上错失了许多机会,难以闯出更广阔的天地。  

在大部分潮汕人的家里,男人在外挣钱,女人在家上奉高堂、下教幼子的分工方式得到“顽强”的维持。然而,潮汕女人经济上的不独立和性格上的隐忍造成的却是男人们大男子主义泛滥、在家里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局面,许多婚姻悲剧因此而生。     

受重商拜金的民风熏陶,潮汕男人比之广东其他地区的人更不爱读书。许多年轻人最多混到高中毕业就出来“跑生意”了。潮汕有句俗语:识字者摸不到虾。意思是说,识字者因为看得懂虾池上的戒语,就被束缚住了,不敢冒险去摸虾,而那些不识字者,就因为看不懂戒语,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摸了再说,到最后他却占了便宜。也许金钱能够给他们更多的安全感吧,文凭却只是点缀。彻底地抛弃幻想,彻底地追逐财富,既成就了潮汕人的商业天分,却也促成了他们“短视”的生活态度。在未设特区前,汕头已是广东第二大城市,有着悠久的经商传统和优越的自然条件,然而20多年后de今天,汕头并没有发展成为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城市之一。相反地,它跟广州的距离越拉越远,近一两年来,其每年的财政收入更是不到深圳的几分之一。这种被动的局面与潮汕男人的性格不能说完全没有关系。  

为什么不能嫁给潮汕男人?  

大男子主义  

在办公室度过了紧张的8个小时,回到家还有一大堆杂七杂八的家务事等着你去处理,而他却连搭把手的意思都没有,你不恼火吗?家里的事情上至经济大权,下至晚饭吃什么菜都得听他的,你基本上没有什么发言权,你能忍受吗?实在太累了,你说家里请个钟点工吧,他的母亲或姐妹立刻就会嘴角一撇,满脸不屑的神情,你能不生气吗?如果这些你都做不到或不能忍受的话,那么,你实在不该让自己和一个潮汕男人走到一起。  

潮汕男人的性格里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大男子主义思想太重,这当然不是他们哪个人的“过错”,而是地域文化的产物。无论事业大小,潮汕男人在家里都是绝对的天。私底下,他们也不是不愿意做一个让妻子满意的贤夫,比如出门时帮你拎些重物、偷偷地给你夹菜、在你生气时扮小弟什么的,但在人前(或曰在“传统”面前),他们是抵死也要撑出一副“大丈夫”的威严的。  

与他们同宗的潮汕女人从小就知道要对他们臣服,但在不同的文化氛围里长大的外地女孩一旦真的走入潮汕人家,则意味着脱胎换骨般的“同化”,其难度之大令人望而生畏。  

厚重的家族感  

潮汕男人最让女人不放心的不是不负责,而是太负责,他们身上体现的不是单落的家庭观而是厚重的家族感。说白了,就是你如果成为一个潮汕人的妻子,那你得有心理准备,因为你嫁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在他背后,还有着一个关系繁杂的大家族:他的舅妈的娘家的一个不知道姓名的亲戚找上门来要在你家住上至少半年,你不能有意见,因为“人情”上说不过去;他的大表弟结婚、二表弟买房或者小表妹上大学你都必须献上礼金,因为他小时候,他的姨妈最疼他;他祖籍所在的村落要修祠堂,他的远房的堂叔会半夜打电话到你家让你们出钱“表表心意”,你虽然从来没去那里拜谒过“列祖列宗”,但你若不交这笔钱的话,你和他在村里都有可能成为别人嘲笑的对象;他的家人很渴望“人丁兴旺”,你若没有生出一个男孩,他的全家都会对你很失望……  

总之,成为他的妻子后,你不仅要对他个人负责,你还得对他父亲的族系、他母亲的族系,甚至他的兄弟姐妹的配偶的族系负责。到了最后,你会发现,你嫁的根本不是一个“个人”,而是一堆错综复杂的关系。  

没完没了的规矩  

潮汕人的礼数之多,是外地人所难以想象的。以当地最盛行的待客方式喝功夫茶为例,泡茶、喝茶,甚至入座,都分别有一套沿袭已久的习俗,稍有差错,就有犯主不敬之嫌。泡茶者不仅茶要泡得好,什么“满杯酒、半杯茶”,什么“韩信点兵”、“关公巡城”,名堂多得很;更重要的是客要招呼好,先请谁喝,后请谁喝,都有讲究,不能失了规矩。喝茶者不仅要估量好自己落座何处最合适,更要估量好何时端杯才恰当,要不断地谦让,不断地讲客套话,端杯早了、晚了都可能被人视为失礼。一泡看似简单的功夫茶,足以让一个刚接触潮汕文化的外地人神经错乱。  

功夫茶仅仅是潮汕民俗的一个缩影,潮汕文化中还保有大量的无处不在的禁忌和避讳、数不胜数的礼数和规矩、拜不完的神和过不够的节。在潮汕,一个45岁以上的“传统”的民妇,一年中大概有一半的时间,花在了拜神、拜祖先、求神问卜和过节上,这绝对不算夸张。潮汕寺庙道观之多,巫婆神汉之受尊崇,在现今的汉民族所在地,恐怕是不多见的。对神鬼的虔诚,对农历节气的重视,使潮汕人的生活中充满了浓厚的多神教宗教气味。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妻子的姐姐因病去世,这本和他的父母没有关系,但神婆说他父母今年不适宜和有丧气的人来往,因此他父母竟然在小夫妻俩回潮汕探亲时将他们拒之门外……很多在潮汕地区生活过几年的人,离开时都会有种穿越时光隧道的感觉,仿佛在那里重过了一回祖辈的生活一样。  

难以接近的亲人  

潮汕地区有自己的方言、传统习俗,因而潮汕人之间的自我认同感也极强。大部分的潮汕婆婆对外地的媳妇通常带有极强的抵触心理,因为你不能像地道的潮汕女孩一样将她的“初一拜神十五烧香”的习俗继续下去,你不能像地道的潮汕女孩一样毫无怨言地承担所有的家务,你不懂潮汕人家的待人接物的规矩……我的一个当上潮汕媳妇的朋友,在家里是独生女,自己父母身体不好,于是把两老接过来一起住,她的丈夫倒是一点意见也没有,但她的婆婆却气得发誓不再与她往来,因为她觉得自己辛苦养大的儿子被人霸占了;做媳妇的过年去婆婆家探亲,给婆婆买了一个最新款的洗衣机,本想减轻她的一些负担,当婆婆的却满心的不高兴,觉得媳妇不是会过日子的人,因为他儿子按揭的房款还没还清,媳妇应该帮他一起省钱……文化观念上的差异常常让外地嫁入潮汕人家的女孩左右为难。  

我想,任何一个北方(南岭以北)女孩同潮汕人生活绝对不会做到让潮汕人满意的,因为在他们眼里,和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对象是那些以家庭为自己的整个世界的潮汕女人,而你对你的丈夫或丈夫的家人,自然不可能像本土的潮汕人那样顺从。  

东方犹太人的生意经  

现今的潮汕人有一个广为流传的,且让他们颇为自得的外号:东方犹太人。犹太人善于经商是举世闻名的,而潮汕人之爱经商、能经商,也广为人知,在他们当中就出了如谢慧如、李嘉诚、陈有汉、林百欣这样的巨商。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就是在这样富有经商传统,有这么多经商天才,有这么好优惠政策的地方,汕头特区的经济并没有呈现出超乎寻常的地方。即使在汕头人的强项——商贸领域,汕头至今也没有一家在全国叫得响的商号。这种现象简直跟潮汕人在海外甚至在国内其他地方所取得的成就不可同日而语。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