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大学、武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哲学史》阅读书目

 联合参谋学院 2013-09-11

发三个书单在这里,分别是北京大学、武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哲学史》阅读书目。

我在北大读了四年,还算是比较明白北大在什么地方有不足,差距究竟在哪里。以我就读的国际关系学院、哲学系而言,北大教学上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是:片面强调很玄很抽象的“原著”与“一手文献”,导致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掌握不牢。北大学生重视思想自由,强调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没错;北大强调追本溯源,从一手文献入手做研究,以期收获超越前人的成果,这也没错。但不得不承认,在本科生教学当中片面强调“原著”与“一手文献”的作用,造成了本科生基本功相当严重的欠缺。

“宽口径”有余,“厚基础”不足。学生们被太多的公共课、通选课、大类平台课缠身(以哲学系为例,这三种课加起来有51学分之多,占毕业学分138分的三分之一强),相反却弱化了“主干基础课”(如非常重要的“中国哲学史”只有2+2=4分,西方哲学史也是如此。且教师授课时迫于课时所限,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无论是学什么专业,都要务必重视基础。要把知识学到心里,要把学问做到实处。把哲学做好的人必须要熟读哲学史,就像把火车票买好必须熟背时刻表和运行图。无论今后做什么工作,大学期间所学的基础课程永远是最重要的。别做学术的“小清新”,别追求超越自身理解能力的“文艺”。教育有客观规律,学习也有客观规律。这句话,不仅要说给我自己听,也要说给我的同学们听,更要说给北大领导和老师们听。

感谢转系带给我的“大五”,一年没有课程、可供用来自由阅读的校园生活。我深感读书不够、基础不牢,所以找到并整理了一份书单,放在这里激励自己,也与大家分享。

武汉大学精品课程“中国哲学史”参考书目(李维武)

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发展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郭沫若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1954年出版。

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杨向奎著:《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陈来著:《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

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

皮锡瑞著:《经学通论》,中华书局1954年出版。

严正著:《五经哲学及其文化学的阐释》,齐鲁书社2001年出版。

钱穆著:《先秦诸子系年》上下册,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

郭沫若著:《十批判书》,人民出版社1954年出版。

郭齐勇、吴根友撰:《中华文化通志?诸子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徐复观著:《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出版。

李泽厚著:《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萧萐父总主编、李德永本卷主编:《中国辩证法史稿》第1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李零著:《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三联书店2004年出版。

[美]本杰明·史华兹著:《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第二编  汉唐时期的哲学发展

徐复观著:《两汉思想史》卷一,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出版;《两汉思想史》卷二,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出版;《两汉思想史》卷三,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出版。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中国哲学发展史》隋唐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周桂钿著:《秦汉思想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汤用彤著:《魏晋玄学论稿》,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

牟宗三著;《才性与玄理》,香港人生出版社1963年出版。

许抗生、李中华著:《魏晋玄学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孔繁著:《魏晋玄谈》,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

孙述圻著:《六朝思想史》,南京出版社1992年出版。

汤用彤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下卷,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汤用彤著:《隋唐佛教史稿》,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

汤一介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

李大华、李刚、何建明著:《隋唐道家与道教》上下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

卿希泰著:《中国道教思想史纲》第1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中国道教思想史纲》第2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章权才著:《魏晋南北朝隋唐经学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美]包弼德著:《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

第三编  宋明时期的哲学发展

黄宗羲撰:《宋元学案》1-4卷,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

黄宗羲撰:《明儒学案》上下卷,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

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宋明理学史》下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

牟宗三著:《心体与性体》上中下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出版。

牟宗三著:《从陆象山到刘蕺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出版。

潘富恩、徐洪兴主编:《中国理学》1-4册,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出版。

徐洪兴著:《思想的转型——理学发生过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张立文著:《宋明理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

陈来著:《宋明理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

漆侠著:《宋学的发展和演变》,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

罗立刚著:《宋元之际的哲学与文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容肇祖著:《明代思想史》,开明书店1941年出版。

张学智著:《明代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陈来著:《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出版。

冯达文著:《宋明新儒学略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郭齐勇主编:《宋明儒学与长江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第四编  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哲学

梁启超著:《清代学术概论》,中华书局1954年出版。

梁启超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出版。

钱穆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

侯外庐著:《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56年出版。

谢国桢著:《明末清初的学风》,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

[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

萧萐父、许苏民著:《明清启蒙学术流变》,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

赵园著:《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日]沟田雄三著:《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中华书局1997年出版。

张舜徽著:《清儒学记》,齐鲁书社1991年出版。

王茂、蒋国保等著:《清代哲学》,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

[美]艾尔曼著:《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面面观》,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

陈卫平著:《第一页与胚胎—— 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比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

[美]邓恩著:《利玛窦到汤若望——晚明的耶稣会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出版。

第五编  近代中国的哲学发展

侯外庐主编:《中国近代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78年出版。

侯外庐著、黄宣民校订:《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李泽厚著:《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

李泽厚著:《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出版。

高瑞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张锡勤著:《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稿》上下卷,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韦政通著:《中国十九世纪思想史》上册,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出版;《中国十九世纪思想史》下册,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出版。

郭湛波著:《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贺麟著:《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商务印书馆2002年出版。

冯友兰著:《中国现代哲学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李维武著:《二十世纪中国哲学本体论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

宋志明著:《现代新儒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

杨国荣著:《科学的形上之维———中国近代科学主义的形成与衍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何萍、李维武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

吴根友:作为人文素养的必读书目(中国哲学专业)

简单说明:这是指在专业必读书之外,我个人培养研究生要求的必读书目,对于其他导师不一定适合。这仅是我探索研究生培养的个人风格的一种尝试,思考不一定成熟,并不足为他人效法。在今后的研究生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完善。特此说明。(从09级新生开始试行)

两年制硕士生:

一、诗歌类:屈原:《离骚》;歌德:《浮士德》;惠特曼:《草叶集》;

二、历史类:司马迁:《史记》。

三、哲学类:柏拉图:《理想国》;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黑格尔:《历史哲学讲演录》第一卷;约翰·斯图亚特·密尔:《论自由》;科林武德:《历史的观念》;刘勰:《文心雕龙》;李泽厚:《美的历程》;高瑞泉:《中国现代精神传统——中国的现代性精神谱系》。

四年制博士生(在硕士生的基础上再加十五种):

一、诗歌类:《陶渊明集》;《李贺集》;《龚自珍全集》;

二、历史类:班固:《汉书》;陈寿:《三国志》。

三、哲学类:亚里士多德:《尼可马可伦理学》;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弗罗姆:《逃避自由》;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罗尔斯:《正义论》;马鸣:《大乘起信论》;陈淳:《北溪字义》;叶燮:《原诗》;王国维:《人间词话》;许苏民:《人文精神论》。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課程——中國哲學史(一)鄭宗義

PHI 2020 中國哲學史(一)

課程簡介

本課程共分八專題,通過概念的釐清與理論的闡釋系統地檢討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發展趨向及各家處理的問題,從而使學員能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有一基本客觀之瞭解。

每一專題均附建議閱讀材料(詳見講授專題),學員宜選擇其中部分閱讀以與課堂所聽相互印證、發明。

另每一專題均會派發講授大綱及相關的參考書目,讓學員能按圖索驥以作進一步的研究。

本課程的重點不在提供既定的觀點而在於刺激學員進行哲學思考,俾使能由之引發對中國哲學思想的欣賞與興趣。

課業要求

本課程設有導修(三次),用分組報告及討論形式進行以考核學員的學習進度,導修安排見下,佔總成績 20% 。

學員須按時呈交兩篇習作(每篇不多於二千字),佔總成績 30% 。習作呈交後將安排與學員個別面談討論其習作。

學員須參加期終考試,佔總成績 50% 。

另為鼓勵學員利用教學網站的討論區發表意見,凡踴躍發言者,最多可獲 10% 獎勵分數。

講授專題

一、 導論:哲學、中國哲學與中國哲學史

建議閱讀材料:

勞思光:〈對於如何理解中國哲學之探討及建議〉,收氏著:《思辯錄——思光近作集》(臺北:東大圖書, 1996 ),頁 1-37 。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 1995 增訂八版),〈序言——論中國哲學史之方法〉,頁 1-20 。

鄭宗義:〈論二十世紀中國學人對於「中國哲學」的探索與定位〉,華梵大學哲學系編:《勞思光思想與中國哲學世界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2 ),頁 1-23 ;另《中國哲學史》( 2006.2 ),頁 21-34 。

鄭宗義:〈生命的學問——當代建構「中國哲學」的一個嘗試〉,收景海峰編:《拾薪集——「中國哲學」建構的當代反思與未來前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 ),頁 259-273 。

Carine Defoort (戴卡琳) , “Is there Such a Thing as Chinese Philosophy? Arguments of an Implicit Debate”, Philosophy East & West , Vol.51, Number3, July 2001, pp.393-413.

二、 上古思想之趨勢與突破:人文精神的躍動

建議閱讀材料: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第二章〈古代中國思想〉,頁 77-100 。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商務印書館, 1988 九版),第二章〈周初宗教中人文精神的躍動〉,頁 15-35 。

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三聯書店, 1996 ),第五章〈天命〉,頁 161-223 ;第六章〈禮樂〉,頁 224-289 。

高亨:《周易古經今注(重訂本)》(北京:中華書局, 1984 ),《周易古經通說》,第一篇〈周易瑣語〉,頁 5-17 。

三、 先秦儒家的奠基者:孔子的「復禮歸仁」

建議閱讀材料: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第三章(上)〈孔子與儒學之興起〉,頁 102-158 。

Herbert Fingarette, Confucius: The Secular as Sacred (Illinois: Waveland Press, 1998 reissued), 84 pages.

Benjamin Schwartz, 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 (Cambridge: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Ch.3 “Confucius: The Vision of the Analects”, pp.56-134.

Tu Wei-ming, Confucian Thought: Selfhood as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lbany: SUNY, 1997 8th printing), Chapter V “Jen as a Living Metaphor in the Confucian Analects”, pp.81-92.

Shun Kwong-loi, “Ren 仁 and Li 禮 in the Analects ”, in Confucian and the Analects: New Essays , Bryan W. Van Norden ed. ( Oxford and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p.53-72.

四、 孔子以後儒學之發展:郭店儒簡思想介紹

建議閱讀材料: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前言〉,頁 1-9 ;第二至五組簡文,頁 75-229 。

李天虹:《郭店竹簡《性自命出》研究》(湖北:湖北 教育 出版社, 2003 ),第三章〈《性自命出》與傳世先秦文獻「情」字解詁〉,頁 31-59 ;第四章〈《性自命出》中的心性論〉,頁 60-81 ;第五章〈《性自命出》中的樂論〉,頁 82-106 。

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簡思想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 2000 ),第三章〈簡帛《五行》經說研究〉,頁 126-172 ;第四章〈《性自命出》的心性論與學派歸屬〉,頁 173-213 ;第五章〈《語叢》四篇探析〉,頁 214-241 。

五、墨子之非儒及墨辯

建議閱讀材料: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第五章〈墨子與墨辯〉,頁 289-328 。

唐端正:〈從墨子之十務辨儒墨之異〉,收氏著:《先秦諸子論叢(續編)》(臺北:東大圖書, 1983 ),其 47-85 。

徐希燕:《墨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1 ),第二編,第一章〈墨子的本體論〉,頁 40-65 ;第二章〈墨子的認識論〉,頁 66-79 ;第三章〈墨子的方法論〉,頁 80-107 。

六、先秦儒學的辯護者:孟子與荀子

建議閱讀材料: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第三章(下)〈孟子及儒學之發展〉,頁 159-203 ;第六章〈荀子與儒學之歧途〉,頁 329-350 。

牟宗三:《圓善論》(臺北: 學生書局 , 1985 ),第一章〈基本的義理〉,頁 1-58 ;第二章〈心、性與天與命〉,頁 131-157 。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 學生書局 , 1984 五版),第五、六章〈孟子之立人之道(上)(下)〉,頁 210-259 。

Benjamin Schwartz, 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 , Ch.7 “The Defense of the Confucian Faith: Mencius and Hs ü n-tsu”, pp.255-320.

牟宗三:〈荀學大略〉,收氏著:《名家與荀子》(臺北: 學生書局 , 1994 三刷),頁 195-277 。

Antonio S. Cua, Human Nature, Ritual, and History: Studies in Xunzi and Chinese Philosophy ( Washington : CUP, 2005), Essay 1 “Philosophy of Human Nature”, pp.3-38; Essay 2 “Dimensions of Li (Propriety)”, pp. 39-62.

七、先秦道家:老子與莊子

建議閱讀材料: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 學生書局 , 1983 ),第五講〈道家玄理之性格〉,頁 87-109 ;第六講〈玄理系統之性格——縱貫橫講〉,頁 111-126 ;第七講〈道之「作用的表像」〉,頁 127-156 。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1 ),第三章〈當代老學詮釋系統的分化〉,頁 34-83 。

劉笑敢 :《老子古今——五種對斟與析評引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6 ),上卷,導論一〈版本歧變與文本趨同〉,頁 1-42 ;導論二〈回歸歷史與面向現實〉,頁 43-88 。

劉笑敢 :《老子》(臺北:東大圖書, 1997 ),第六章〈道與德:關於自然與無為的超越性論證〉,頁 184-237 。

鄭宗義:〈論牟宗三先生的經典詮釋觀:以先秦道家為例〉,《人文學報》,第 24 期, 2001 ,頁 371-405 。

陶國璋:《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香港:中華書局, 1998 ),一〈序幕:天籟境界〉,頁 13-21 ;二〈存在的呼應〉,頁 23-41 ;三〈平齊物議〉,頁 43-105 。

陳少明:《《齊物論》及其影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第二章〈「齊物」三義〉,頁 15-31 ;第四章〈齊「物論」——《莊子》主題分析之一〉,頁 47-60 ;第五章〈齊萬物——《莊子》主題分析之二〉,頁 61-72 ;第六章〈齊物我——《莊子》主題分析之三〉,頁 73-87 。

Harold D. Roth, “ Bimodal Mystical Experience in the “ Qiwulun 齊物論 ” Chapter of the Zhuangzi ” ; Brook Ziporyn, “ How Many Are the Ten Thousand Things and I? Relativism, Mysticism and the Privileging of Oneness in the “ Inner Chapter ”” ; Chad Hansen, “ Guru or Skeptic? Relativistic Skepticism in the Zhuangzi ” , all in Scott Cook ed., Hiding the World in the World: Uneven Discourses on the Zhuangzi ( Albany : SUNY, 2003), pp. 15-32; 33-63; 128-162.

八、現實政治的慧眼:法家與韓非

建議閱讀材料: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第八講〈法家之興起及其事業〉,頁 157-176 ;第九講〈法家所開出的政治格局之意義〉,頁 177-201 。

熊十力:《韓非子評論》(臺北: 學生書局 , 1984 再版), 108 頁。

Benjamin Schwartz, 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 , Ch.8 “Legalism: The Behavior Science”, pp.321-349.

參考書目 (按著者姓氏筆劃排列)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第一、二冊,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 、 1985 。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 學生書局 , 1985 。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臺北商務印書館, 1950 。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 ── 原性篇》,臺北 學生書局 , 1984 全集校訂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 ── 原道篇》(卷一、二),臺北 學生書局 , 1984 台四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 ── 導論篇》,臺北 學生書局 , 1984 台五版。

唐端正:《先秦諸子論叢》,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981 。

唐端正:《先秦諸子論叢(續編)》,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983 。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 ── 先秦編》,臺北商務印書館, 1969 。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第一、二卷),臺北三民書局, 1984 增訂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香港三聯書店, 1992 。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一、二、三冊),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 、 84 、 85 。

蔡仁厚:《中國哲學史大綱》,臺北 學生書局 , 1988 。

Benjamin I. Schwartz, 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 ,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Shu-hsien Liu, Understanding Confucian Philosophy: Classical and Sung-Ming , Westport : Praeger Publishers, 1998.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課程——中國哲學史(二)劉笑敢

PHI 2030: 中國哲學史 (二)

課程簡介

本課介紹與討論魏晉至明清約八百年間主要哲學理論和宗教理論的基本內容,以及各思想流派之間的衝突、互動與融合所促成的思想創新與演變的過程。課程重點研究魏晉玄學與宋明儒學的主要代表人物、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論,兼及佛教和道教理論中的哲學問題。學術訓練的重點包括閱讀原典、梳理概念,以及理論詮釋與批評,並注意培養分析、組織及表達的能力。學生每週應閱讀原典選段,以及相關通史或專論大約二三百頁。成績考核:

導修( tutorial )三次 30 %

小測驗三次 30 %

期末考試 40 %

獎勵成績( bonus :課堂參與、網上討論、自學等)

教學大綱

導言 (中國哲學的歷史、概貌、特點,學習重點、方法與要求)

魏晉玄學概論 (儒道互動與演化 ,經典依據,思想作風,歷史演變,歷史評價)

王弼與玄學貴無派 (以無為本,舉本統末,執一統眾,得意忘象)

郭象與玄學崇有派 (萬物自造,獨化,性足為大,安命即逍遙)

道教的形成及其基本理論 (五斗米道,葛洪,寇歉之,陶宏景,佛道之爭)

佛教的輸入與早期演變 (原始教義,格義階段,般若學,六家七宗,涅盤學,佛性之爭)

中國化佛教的成熟代表 (智顗與天臺宗,賢首與華嚴宗,惠能與禪宗)

宋明儒學導論 (辟佛老,道統說,經典傳統,周敦頤、邵雍、張載)

二程與宋明儒學的奠基 (天理,理一分殊,格物致知,見聞之知,德行之知)

朱熹與宋明儒學的興盛 (理氣先後,太極即理,理一分殊,即物窮理,天命與氣質之性)

陸九淵與朱陸之爭 (吾心即是宇宙,心即理,盡心明理,自作主宰,尊德性與道問學)

陽明學的興盛與流變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知格物,致良知,人心與道心)

王夫之對古典哲學的總結 (氣外無理,天下惟器,象外無道,靜即含動,能與所)

清代學術與中國古典哲學的終結 (黃宗義,顧炎武,顏元、李塨,乾嘉學風,戴震)

參考文獻 (有 * 號者可在大學圖書館 Reserve Books Section 閱覽)

通史與通論

*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二、三卷,臺灣︰三民書局, 1993 。

*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四-六冊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86 - 1988 。

*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2 。

* 張岱年《中國古典哲學範疇要論》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 7 。

* 張岱年主編《中華的智慧》 ,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

* 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 ( 魏晉南北朝 )( 隋唐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 - 1994 。

_____ 《中國哲學史》第二-四冊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63,1964,1979 。

韋政通 《中國思想史》上下冊,臺北:水牛出版社, 1998 。

馮 契 《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中、下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 。

牟宗三 《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學生書局, 1991 。

唐君毅 《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學生書局, 1990 。

_____ 《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同上。

_____ 《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同上。

_____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卷三,同上。

許抗生 《三國兩晉玄佛道簡論》濟南:齊魯書社, 1991 。

湯用彤 《理學、佛學、玄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1 。

湯一介 《儒道釋與內在超越問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1 。

董光璧 《傳統與後現代》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6 。

蒙培元 《中國哲學主體思維》北京:東方出版社, 1993 。

郭齊勇《中國哲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

復旦大學《中國古代哲學史》(上,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史料與文獻

* 張岱年《中國哲學史史料學》北京:三聯書店, 1982 。

* 蕭萐父《中國哲學史史料源流舉要》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8 。

王遽常 《中國歷代思想家傳記匯詮》上、下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3 。

* 北京大學《中國哲學史教學資料選輯》上、下冊 , 北京 : 中華書局 ,1982 。

*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哲學史資料選輯》宋元明之部、清代之部 , 北京 : 中華書局 ,1959 。

玄學類

羅宗強 《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1 。

孫述圻 《六朝思想史》南京:南京出版社, 1992 。

王葆玹 《正始玄學》濟南:齊魯書社, 1987 。

牟宗三 《才性與玄理》臺北︰學生書局, 1985 。

王曉毅 《王弼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6 。

湯一介 《郭象與魏晉玄學》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3 。

唐翼明 《魏晉清談》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2 。

道教類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

卿希泰 《中國道教史》四卷本,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 - 93 。

葛兆光 《道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

湯一介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988 。

李大華 《道教思想》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6 。

金正耀 《道教與科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0 。

陳國符 《道藏源流考》北京:中華書局, 1963 。

佛教類

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多卷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1 - 93 。

呂 澄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北京:中華書局, 1979 。

方立天 《佛教哲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86 。

_____ 《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

_____ 《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上、下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2 。

吳汝鈞 《佛教的概念與方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8 。

林朝成、郭朝順《佛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 2000 。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中華書局, 1983 。臺北:駱駝出版社, 1987 。

_____ 《隋唐佛教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1982 。

印 順 《中國禪宗史》第二版,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9 。

杜繼文 《中國禪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3 。

儒學類

陳榮捷 《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1996 。

_____ 《新儒學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1995 。

牟宗三 《心體與性體》一-三冊,臺北︰正中書局, 1968 。

_____ 《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學生書局, 1979 。

蔡仁厚 《宋明理學》北宋篇、南宋篇,臺北:學生書局, 1979 。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

陳 來 《宋明理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2 。

陳 來 《朱熹哲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3 。

蒙培元《理學的演變 ? ? 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0 。

蔣義斌 《宋儒與佛教》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7 。

熊 琬 《宋代理學與佛學之探討》臺北:文津出版社,

徐遠和 《理學與元代社會》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2 。

陳榮捷 《朱熹》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0 。

束景南 《朱子大傳》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2 。

田浩 (Hoyt Cleveland Tillman) 《朱熹的思維世界》臺北:允辰文化, 1996 。

金春峰 《朱熹哲學思想》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8 。

吳長庚主編 《朱陸學術考辨五種》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陳 來 《有無之境》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

楊國榮 《心學之思──王陽明哲學的闡釋》北京:三聯書店, 1997 。

鐘彩鈞 《王陽明思想之進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3 。

曾昭旭 《王船山哲學》再版,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 1996 。

林安梧 《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鄭宗義 《明清儒學轉型探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0 。

特別書目

* Booth, Wayne C. Craft of Research , Chicago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Fung Yu-lan ( 馮友蘭 ), tran. Derk Bodde, A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 Volum II, Pri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4.

Fung Yu-lan ( 馮友蘭 ) 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66. 《中國哲學簡史》,凃又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5 。 (另有趙復三譯本)。

Wing-tsit Chan (陳榮捷) , A Source Book in Chinese Philosophy , Princeton,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3.

Wm. Theodore de Bary, etc. Sources of Chinese Tradition ,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课程参考书目

1中国哲学史(上下册)  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

2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 中华书局  1981 (上下册)北大哲学系中哲教研室编

3中国哲学史(1-4册) 任继愈 人民出版社

4中国哲学史(上下册) 肖捷夫 李锦全人民出版社

5中国哲学大辞典 方克立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6中国现代哲学史    张文儒 郭建宁北京大学出版社

7中国现代哲学史教学资料选编    许全兴 陈战难 北京大学出版社

附:

1.《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

2.《中国哲学史新编》,冯友兰   

3.《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4.《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  

5.《中国哲学史》,萧萐父主编, 人民出版社,1982年

6.《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冯友兰,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

7.《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张岱年,三联书店,1982

8.《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概要》,刘建国,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9.《魏晋玄学史》,许抗生、李中华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10.《宋明理学》,陈来,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

11.《明代哲学史》,张学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12.《庄子哲学》,王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