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府人的饮食习俗

 西湖三少 2013-09-11

广府人的饮食文化



广府人对饮食之道,历来十分讲究。近百年来,羊城茶楼餐馆之众,在国内可谓首屈一指。粤菜素以品类之丰,菜式之盛,烹调之巧,风味之美而闻名遐迩。无论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爬的,都可上席。粤菜在我国八大菜系中享有盛誉,在海外也深受欢迎。“食在广东”已成为人们的口头禅。



 人们说:生在杭州,死在柳州,食在广州。粤菜是非常著名的,世界上除了中国菜,还有法国菜,法国人也很欣赏粤菜。粤菜怎么来的?人们认为它源于顺德,顺德菜是粤菜之源。过去广府人都请顺德的厨娘做菜,顺德的厨娘对粤菜的发展功不可没。广东人见到什么东西第一个想到的都是吃,不管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泥里面钻的都要吃。我想可能是因为广东人饿坏了,所以什么都想到吃。   



1.日常饮食习惯



(1)广府民间,日食三餐。



 广州人有句话叫“搞定两餐”,中午那餐不当回事。两餐是最古老的风俗,我们的老祖宗以前是吃两顿的,所谓“一日再食”,讲的就是这回事。现在客家、潮州人都说一日三餐,只有广府人说“搞定两餐”,但是吃起来不止这么多,中午还要吃一顿点心。



(2)早餐,一般较简单,多数人家以白粥、粉面为主,亦有牛奶、豆浆加面包的。老人多到附近茶楼餐馆“叹茶”,品“一盅两件”。午、晚两餐比较丰盛,菜肴中必有一汤,汤料除美味可口外,还要滋补有益。



 广府人现在午、晚餐都比较丰盛,但农忙时保留的风俗是一早开工,到十点钟左右吃一顿,然后下田,两点钟左右点一下,然后又下田,到天黑再吃晚饭。



(3)1949年前,中等以上家庭多有佣婢,广州人多雇顺德妈姐为炊,一般家庭由妇女司其事。1949年后,男女均下厨掌勺,同做烹调。



 (4)家庭常见菜式有瓜菜炒猪牛鱼肉、清蒸鱼、蒸排骨、烧肉、烧鹅、叉烧、白切鸡等,还有一味“老少平安”即用豆腐拌鱼滑(鲮鱼肉),加上鸡蛋、姜葱油盐,蒸熟后香滑可口,老少咸宜,是广州家庭特有的菜式之一。



(5)广府人吃饭时讲究礼节,首先按辈分、年龄、长幼依次围坐,长者坐首席,晚辈举筷前要先招呼尊长。用餐时两手不能横向左右伸张,夹菜时只夹面前的。咀嚼不能出声,也不多说话。碗里的饭要吃干净,不能有剩余。吃完饭后,把碗筷在面前轻放,对围席的人说声“慢慢吃”,才离席另坐。   



 2、节庆饮食风情



(1)广东民间对节庆饮食向来重视,特别是春节、元宵、端午等传统节日;



 (2)其中春节最为热闹,不论贫富,年卅晚合家围坐吃“团年饭”,菜式必寓意吉祥,如一般用八九道菜,取义“发财长久”。



(3)有用生菜、大蒜、芹菜,取生财、会算、勤恳之意,这三种菜用小红纸包好挂在厨房,作为“压年”之用。



(4)还要煎两条鲮鱼放在米缸里“压年”,取义“年年有余”。



(5)年初一,许多人家还要吃斋,以粉丝、腐竹、金针、云耳、冬菇、发菜、瓜菜等混合煮成斋菜,年初二做“头牙”才吃荤。



(6)元宵节食品自然以元宵(糯米汤圆)为主。



(7)清明节以金猪(烧猪)祭祖,祭后聚餐。



(8)端午节包粽子,有肉粽、豆沙粽、枧水粽等,有饮雄黄酒辟邪习俗。



(9)七夕接雨水或汲清水储备日后药用,认为能清热解毒,退热治疮疥。



(10)中秋节除操办“三牲”祭品外,还有月饼、芋头、柚子、香蕉、杨桃等果品,还有“吃田螺”的风习,寓意子孙繁昌。广东式月饼皮薄馅丰,种类繁多,享誉中外。



(11)冬至节民间多蒸糕或煮咸汤丸,还有晒冬姜等风俗。



 3、茶文化



(1)“饮茶”与“饮早茶”



  广府人的“饮早茶”享有盛名。——民俗学认为,早餐最能够体现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



  ①“喝茶”在广东话里称作“饮茶”,毛泽东有“饮茶粤海未能忘”的诗句。



  ②广府人爱“饮茶”,茶文化既是民俗文化,又是饮食文化。民间以茶相待已成为礼节,如有客到,第一件事便是奉上一杯“靓茶”,第一句话是“请饮茶”,以此表示主人的热情、友好和礼貌。



 ③岭南自古“重商”,“饮茶”也从家庭走向市场,使广东茶文化具有较浓的商品经济特色。很早就出现人们聚集饮茶的居所,如茶室、茶馆、茶寮、茶居、茶楼等,名目繁多,形式各异。



 ④清代,广东的茶市渐趋兴旺,出现一批颇具特色的茶楼。



 ⑤民国时期,广东茶市的兴旺势头有增无减,经久不衰。



 ⑥解放以后,1949年以后尽管很穷的时候,70、80年代广州市郊的老人下田之前都要去喝早茶的。



早茶:



“早茶”突出体现岭南文化“早”的特色。岭南,春早;岭南人,起早。正是特定的地理气候环境使广东人养成了早起的习惯,与之相应的有“趁早墟”(赶早集)、“饮早茶”的习惯。



    广府人“饮早茶”,早得出奇,凌晨4点来钟起床,步行到茶馆,“一盅两件”(一壶茶、两件点心),慢慢“叹”(享受)。



 茶楼:



 广府人饮茶,讲究环境。广东人称茶楼作“茶居”,有不同的档次。上乘茶居,门户金碧辉煌,室内字画高挂,瓷盅沏名茶,配以高级点心,名伶演唱,此为达官贵人的去处;较低层的茶居、茶寮、炒粉馆,不设茶盅,用瓷茶壶,消费水平较低,薄茶足以解渴,闲聊可以沟通信息、联络感情、消遣与歇息,顾客多为“苦力”(搬运工)和“收买佬”(收破烂者)等下层劳苦民众。广东的茶市,从来就十分兴旺,大清早就人声鼎沸,熙熙攘攘,即使在抗战时期也不中落,可见“饮茶”



已成为广东人饮食文化生活中不可少的部分。 



广州老字号茶楼,多创于清代,始终客似云来。老茶居有市内的惠如、巧心、太昌,东关的东如,西关的太如、平香、西如等,均有食之不厌的吸引力。



茶点:



广府人饮早茶,注重好茶,也注重配茶点心。



清代茶楼,茶台上摆有茶盅、茶盅盖和茶杯,点心糖果放在茶台旁的小窗橱里,由茶客自取,吃完再结帐。



广府人多爱饮龙井、水仙、普洱、寿眉、红茶等。



广府茶楼的点心,开始时较简单,仅有蛋卷、薄饼、酥饼之类。近代以来,广东成为中西文化交融窗口,茶楼也接受了西方传进的点心,如面包,蛋糕等。民国时,茶楼点心出现多样化趋势,增加了各种富有岭南特色的包点,以及岭南特有的用肉类制作的“烧卖”,如豆沙包、麻蓉包、椰蓉包、叉烧包、腊肠卷,以及排骨烧卖、干蒸烧卖、虾饺烧卖等。



茶俗:



①行礼:以手代膝。



人家给你斟茶,要用手敲敲桌子表示感谢。这有个典故,清朝乾隆皇帝微服私访到茶楼喝茶,顺手给部下倒茶。臣下怕暴露皇帝身份不敢下跪,就用手叩桌代表叩谢,一直流传到现在。



②茶壶盖自揭。



在广州的茶楼喝茶,茶壶没水了,要自己把茶壶盖揭开放在一边,服务员会自动给你续水。客人不揭开盖子,老的习惯是不给你续水的。这里面也有一个典故,传说八旗兵打到广东的时候蛮不讲理,一帮满大爷白吃白喝还要讹茶楼。有一次一位满大爷去一家著名的茶楼点了东西吃,吃完以后叫店小二过来续水,店小二一打开茶壶盖子,里面一只小鸟飞走了。满大爷说他这只鸟非常名贵,最后搞得这家茶楼倾家荡产。所以茶楼就形成这个习俗。



③斟茶不可满,茶满欺人。



④斟茶的用途:赔礼(解决纠纷)、尊上(婚礼)。



⑤斟茶的阴阳手。



广府人倒茶还讲究阴阳手。我有一次跟一位老板吃饭,他坐我右边。服务员过来站在我们两人中间给我们倒茶,右手一伸倒就给我了,然后身体不动,手一反掌心向上倒给他。这位老兄跳起来说,我还在,你怎么能这样倒茶给我?原来掌心向上是阴手,是倒给死人喝的。过去的风俗现在很多人已经不懂了,所以这个是要注意的。



4、粤菜的特色



①选料



选料是菜肴的基础,是广东菜风味独特、变化无穷的前提。广东菜选料之博杂,可谓“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洞里钻的,水里游的”,不论其精粗,不论动物、植物,不论山珍、海味,只要能食用,一概拿来制作菜肴。高档的燕窝、鲍翅、石斑、龙虾可以上餐桌,山岗路旁的野菜也可以上餐桌;给人以美感的鲜花可以入肴,令人生畏的蛇、鼠、猫、狗、虫也可以做菜。广东名菜“龙虎凤”即以蛇、猫与鸡为主料。北方人不屑一顾的“下脚料”,如动物内脏、头脚,在广东却被视为“珍”,炒肫肝就是一个用鸡、鹅、鸭内脏烹调的常菜;鱼头、鸡脚、猪脚等成为广东人冬天进补的汤料。



    用料鲜活,是广东菜选料的一大特点,食料都务求鲜活,海鲜要活的,肉类要刚杀的,蔬菜要当天摘的。广东的菜市,处处可见用水箱、水盆养着“生猛”鱼、虾、蟹,以及笼中待杀的鸡鸭,带着露珠的蔬菜。



 ②配料:



味乃烹调之本,调料丰富变化多,是广东菜能烹调出数千款菜来的重要条件。



广东人懂得“好花也要绿叶衬”,菜肴的烹调有主食料,也不能没有调料,用不同的调料对同一食料进行烹调则可以做出不同风味的菜肴来。广东菜的调料不限于糖、盐、酱油,而有各种各样用农作物和海产品如鱼、虾、蚝等制成的酱料,有各种各样的植物调料,如蒜头、姜、葱、洋葱、芹菜、芜荽等。



广东菜讲究调料,追求新味、多味甚至怪味,与广东天气炎热有关。广东夏长冬短,炎炎夏日里,菜肴味道变化多样,咸、甘、酸、辣、苦,使人胃口顿开。



 ③注重火候油温,烹调方法多样而完善。



所谓“火候”,指烹调时火力大小及加温时间长短;油温随火候变化而变化。烹调时根据食料性质与口味的不同,有猛火、中火、慢火和微火四种。



炒青菜、炒肉用猛火,熬骨汤用微火,有些菜肴时用猛火、时用中火或微火。



火力把握恰到好处,是烹调技艺的具体体现。



广东菜注重火候,体现要求“中庸”、“无过而无不及”,对待不同事物采用不同的方法处理的辩证思维。



④烹调方法多样:



烹调技艺是菜肴制作的关键,广东菜博取中外烹饪技艺之长,融汇成多样而完善的烹调方法。



在唐代,广东人已经懂得运用多种烹调方法,后发展为20余种,有其他地方常用的煎、炒、炸、蒸、炖、焗、烩,还有熬、煲、扣、扒、屈(熏)、焅、焖、浸、灼、滚、烧、卤、氽、泡、汌等。



相同的方法,又因用料、刀工、口味、菜式不同,采取具体不同的方法。如“煎”,有干煎、湿煎、蛋煎、软煎、煎封、煎酿和半煎炸等7种煎法。



广东菜烹调方法的多样和完善,再与刀工、火候、油温、调味、造型等配套,制作出数千款菜肴,使广东菜格外地丰富多采,成为岭南饮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上图)这是广东的烧鹅。广东的鹅有两种,一个是潮州的狮头鹅,以卤为主。另一种是清远的黑棕鹅,比较小,肉质细腻嫩滑,所以烧最好。



(上图)这是烧乳猪。这也是广东人才有的,烧乳猪还有特别的用处,可以表达很多东西。过去娶的老婆一定要是处女,三朝回门时候,如果是处女,送去的烧乳猪就是完整的。如果不是,烧乳猪就砍得乱七八糟,以此羞辱女家。



⑤口味清淡,注重汤水



广东菜口味清淡,不同于北方菜重油、重味,而追求清、鲜、嫩、滑、香。白切鸡、白灼虾、清蒸海鲜等富有地方风味的广州名菜,其制作都只是把食料蒸熟或煮熟,烹制时不加任何佐料,食用时配以熟油、姜、葱等,原汁原味,清鲜可口。



广东菜清中求鲜、淡中求美,随时令而变。夏天特别追求清淡,冬天稍可浓郁。口味清淡,是特定的地理气候和历史使然。古代岭南地区经济发展起步慢,人们的生活清苦,自家种的蔬菜、打的鱼放在锅里煮了就吃,没有大多的讲究。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改善,饮食的要求虽有改变,但炎热的天气使人们仍然无法接受重油、重味的口味,而保留原来清淡的追求。



粤菜的汤非常讲究,吃饭开胃口,既是药也是食,广东人讲究食补,主要是在汤里面补,所以我觉得粤菜最值得学的就是汤,而且汤也有很多种,像羹汤。



这就叫做羹,《左传》里面已经有记载了。



这个木瓜煲猪喉骨是老火汤,要煲几个小时。



这个龙虎凤的主料是蛇、猫、鸡,这是广东名菜。



粤菜特色:“无鸡不成宴”与“三绝”



 广州饮食行业有句口头禅,叫做“无鸡不成宴”。不论是家宴、祭祖或宴客均以鸡为主菜。欢宴亲朋好友,席上无鸡被视为对客人的失敬。



鸡最流行的吃法是“白切”,即将整鸡挖去内脏,上汤浸至九成熟,然后切件上席,配以姜葱、蒜茸、芫茜、生抽等佐料,鲜美软滑,十分可口,故此流行至今。



在白切鸡基础上,又创制出五花八门的做法,如文昌鸡、清平鸡、路边鸡、市师鸡等,皆以原汁原味为上乘,其他还有盐焗鸡、太爷鸡、手撕鸡、柱侯鸡、芝麻鸡、花雕鸡等,各有特色,别具风味。



我觉得鸡中最有广府菜特色的就是白切鸡。



粤菜三绝 :烩蛇羹、焗雀、焖狗肉



蛇馔:



广东从百越时代就有食蛇习惯。但清中叶以前,广东人吃蛇还不普遍,只有市郊农民才敢吃蛇,市民极少问津。



“蛇馔”起源传说:清代末年,珠江南岸有一员外精研饮食之道。一次下乡在佃户家歇脚,闻见香味,问知佃户,厨中正制“蛇馔”,不禁食指大动,与佃户共享,以为色香味俱全,回家后经常烹制,后来就传开了。



著名的“三蛇羹”,用眼镜蛇,又称饭铲头;金环蛇,俗称金脚带;银环蛇,又叫过基峡。后来加过树榕、三索线,发展成“五蛇羹”。



“龙虎凤大会”即前三种蛇加老猫、母鸡,佐以药材烹制而成。



广州有专门的蛇餐馆“蛇王满”,能配制30多道蛇馔。



焗雀:



“雀”专指禾花雀。每年两造稻谷结粒时,麻雀千百成群在水田啄吃禾花稻粒。农民在夜晚张网围捕,一网可足数十、数百只不等。



食雀之法,有焗、炸、煎、蒸等,以焗最为可口,为广州名菜之一。



焖狗肉:



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广州时序”载:广东人“夏至磔狗御蛊毒”。现在广东人吃狗肉则多在冬季。广东俗谚云:“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



广东人吃狗有一套“三六经”,所谓“一黄二黑三花四白”,以为黄狗肉最香,白狗肉最腥。最喜欢食黑狗,以为肉味最好,滋补最强。食时伴以腐竹、生菜、葱、姜、蒜、芫茜,柠檬叶等,通常焖食,或“打边炉”。



民间禁忌:食狗肉后,忌食绿豆、香蕉,会引起腹胀,有生命危险。



 5、广东的风味小食



(1)炒田螺:



 广东传统小食。每逢夏秋,螺蚬上市,即为啜螺之时。烹法多用鼓椒炒熟,伴以辣椒丝、紫苏叶丝、油盐姜葱,鲜美可口,久食不厌。广州食肆、大排档乃至酒楼宾馆都有此菜式,不少外国客人,华侨和港澳同胞都喜爱。



(2)煎禾虫:



 禾虫每年两造,盛产于三角洲沙田、围田。每当水稻扬花结颗时,禾根部即有七彩斑斓、长约二寸的禾虫随水流出。禾虫大量上市之际,人们竞相争购。煎禾虫,先洗干净,加鸡蛋、陈皮、油条、油盐姜葱,拌匀置锅中煎熟,或置盅内清炖,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3)炒蚕蛹:



 珠江三角洲种桑养蚕农家,都有炒蚕蛹风习。蚕蛹洗净后,用姜葱盐煎炒,香脆鲜美,为当地农家常菜。



(4)美点:



 广东的名牌点心风味小食,品种繁多,中外驰名。



传统点心有:豆沙包、麻蓉包、莲蓉包、生肉包、猪油包、叉烧包、炸包、蛋散、伦教糕、马蹄糕、萝卜糕、春卷、咸水角、糯米鸡、荷叶饭、裹蒸粽、脆皮角、干蒸烧买、牛肉烧买等,香、甜、咸、辣、爽、滑、脆、鲜,无所不备,各有千秋。



其中,德昌油香饼、娥姐粉果、聚丰园烧饼、萨棠记“萨骑马”,泮溪白兔饺、广东酒家烧买、大同酒家“蛋挞”,都具久享盛名。



(5)粥品:



  以上乘粘米、腐竹、薏米、白果、陈皮等作粥底,加上各种配料,煮制而成,浓稠适度,呈乳白状。



“三及第粥”



以古时科举殿考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为名,以粥中猪肉丸、猪肝、猪粉肠顺序代表。若再加猪腰、猪心、猪舌、鱼片,则称为“七及第粥”。传说清代状元林兆棠读书时特别喜食此物,登科后冠以美名云。



 艇仔粥



始于清末荔湾河上专营粥品的小食艇,以精肉、鱼片、海蛰、鱿鱼、花生烹制,加薄脆、油条、姜、葱、胡椒粉调味,价廉物美,食之者赞不绝口,其后遍及各茶楼饭店、大排档。



此外,还有吴莲记鱼片粥、皮蛋白果瘦肉粥、七彩粥、猪红(血)粥、猪肝粥、牛肉粥、滑鸡粥、鸭粥等。



(6)炖品:



 粤菜的炖品,名目繁多。



 多用瓷、瓦盅明火精炖,如炖龟、水鱼、鹌鹑、山鸡、白鸽、鸡、牛肘、羊肉、兔肉、猪肝、黄猄、果子狸、蛇等。盅内伴以少量淮山、茨实、杞子、莲子、圆肉、党参、北芪等药材,加上油盐味精等佐料,成为上乘炖品。



因清润滋补,营养价值高,历来为广东人所喜爱。



6、广式月饼



广东的酒家茶楼饼饵业,每逢年节业务多盛况空前,而中秋月饼品种款式之丰富多彩,历来为全国之冠。其中著名的有:广东酒家的双黄莲蓉月、泮溪酒家的单黄莲蓉月、新光花园酒家的双黄白莲蓉月、大三元酒家的五仁咸肉月、双黄莲蓉月、大同酒家的九子连环月、双黄白莲蓉月、莲香楼的纯正莲蓉月、双黄莲蓉月、国强、趣香糕点厂的双黄、蛋黄莲蓉月饼等。名称大同小异,质量、味道各有千秋。



    节前,人们以月饼相互馈赠。不少国内亲友节前遥寄月饼给欧美、澳、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亲友,让他们品尝家乡的月姘,互相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据说旧时每年中秋节广州市月饼总销售量达一千五百多万盒。是营业中一笔可观的收人,销售一造中秋月饼足可支付一年内相当的费用,故此有以饼会形式积累资金,争购粮油豆类莲子五仁糖面,以应付物价波动,也乐意以月费支付形式获得折扣的,免却一次性付出的购饼之资,主客两便,故受欢迎。



 7、广式腊味



 以猪肉加佐料腌制风干而成,以特制的腊肠、腊肉为主,还有润肠、金银润、鸭扎等品种。



 清末民初,广东腊味只有猪肉零售、批发店兼营,或有少数家庭式作坊制作。上世纪20、30年代逐渐增多而形成行业,40年代以来,兼有色、香、味俱佳的腊肠、腊肉,长盛不衰,饮誉中外。



 广式腊肠,俗称“风肠”。因其精制过程讲究风热而得名。其独特风味,在于香味醇和、皮脆肉爽、色泽鲜明、油而不腻,为广东各式腌制食物中之佼佼者。既是日常酒楼宾馆大小宴席的上乘配菜,也是三两知己者随意小酌,“饮酒送饭”的精美食物。成为人们礼尚往来,相互赠送的“手信”佳品,素有“华实相宜”的赞语。其中以“皇上皇”和“沧州”老店出品最佳;东莞以厚街“猪仔腊肠” 为上品;宝安公明的腊制品也享有盛名。



8、广式凉茶



 广州地处亚热带,天气炎热,历来有饮凉茶习俗,并有许多经营凉茶业的老字号店铺,如王老吉、大声公、生茂泰、源吉林等,颇受人们喜爱。



广州的凉茶档遍布大街小巷,街道卫生院、诊所也兼营各种凉茶。品种有王老吉、五花茶、竹蔗水、甘和茶、廿四味等,多用中草药配制而成。



 药料成分有金银花、野菊花、绵茵陈、木棉花、火炭毛、地胆头、槐花、鸡蛋花、桑叶、夏枯草、水翁花、板兰根、蛇舌草、半边莲、岗梅、淡竹叶等。



 现在每个城市都有凉茶店,这在别的地方是没有的,尤其在北方是不可能有的。



王老吉:



广东凉茶中,以“王老吉”为最著名。



据传清朝嘉庆年间,广州有一位名叫王吉的医生,在一条小巷里开了间店铺,一边为人诊病,一边出售凉茶。其凉茶生津解渴,治病效果很好。药方由金樱藤、山芝麻、岗稔根等十多种草药配制而成,药味先苦后甘,凉而不寒,一年四季,均可饮用,有清热、消暑、祛湿之功效。



 广东人外出经商、学习、旅游或探亲访友多有携带备用者,港澳同胞和东南亚各地华侨、华人也喜欢饮用。王吉辞世后,人们为纪念他,便把这种凉茶称做“王老吉”。



9、食鱼生



广州、南海、顺德一带喜食鱼生,味鲜爽滑,别有风味。但是现在由于污染严重,已经不提倡吃鱼生了。



屈大均《广东新语》:“冬至鱼生,夏至狗肉。”又云:“粤俗嗜鱼生,以胪鱼……鲩鱼为上;鲩又以白鲩为上。以初出水泼刺者,去其皮剑,洗其血腥,细刽之为片,红肌白理,轻可吹起,薄如蝉羽,两两相比,沃以老醋,和以椒芷,入口冰融,至甘旨矣。”



鱼生制作非常讲究,作鱼生的鱼不能在泥塘养,要在沙底塘里放养,仅限于鲩鱼(草鱼)和生鱼(乌鱼)。必须鲜活,去鳞开膛去皮,鱼肉切成薄片,备姜、葱、紫苏叶、酸荞头、红萝卜丝、炒芝麻、花生等,分盛以小碟。食用时取鱼片置碗中,拌以各种佐料,加花生油,滴少许酒捞匀,夹出鱼片,蘸白沙糖,酌以小酒,味道更佳,还可杀菌。食用时间以冬季为宜。



10、食槟榔



广府人食槟榔,古已有之。



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中记道:“广州不计贫富长幼男女,自朝至暮,宁不食饭,唯嗜槟榔”。可见当时广东食槟榔风之盛。



清初屈人均《广东新语》、清梁绍壬《两般秋雨龛随笔》及各通志、府志中均记载有食槟榔之风。作为礼俗,历时千年之久。



民间歌谣谚语中,关于槟榔的也特别多。流行最广的有广州儿歌:“月光光,照地塘,年卅晚,摘槟榔,槟榔香,摘子姜……”这首儿歌不但广州流行,整个珠江三角洲,乃至粤西地区都有传唱。肇庆民歌云:“睇牛妹,睇牛婆,爱吃槟榔过来摞。槟榔在我荷包袋,褛里褛外解晤开。”东莞的槟榔歌闻名遐迩,长及千言,并有“敬槟榔歌”、“酬槟榔歌”之分,“送姑”、“答嫂”、“答妹”、“答侄女”,都有一定程式,礼节烦琐。



食槟榔的习俗:   



 ①代茶敬客。客至,以此果相敬。槟榔须削开,装在精致的槟榔盒中,“富者以金银,贫者以锡为小盒,雕嵌人物花卉,务极精丽,中分二隔,上贮灰脐蒌须槟榔,下贮萎叶。食时,先取槟榔,次蒌须,次蒌叶,次灰,凡四物,各有其序。萎须或用或不用,必然以灰为主。有灰而槟榔萎叶乃回甘。”——《广东新语》卷十六



 ②互相馈赠。旧俗广府人以槟榔为礼果,“每亲朋会合,互相饷以为礼。或盂兰会期,相饷龙眼、槟榔,曰结圆。” ——《广东通志》卷九十二



③婚嫁聘礼。结婚时,宾客至,新妇必以槟榔代茶敬客。三朝回门,要送女家槟榔,过去是一担四合至十二合,曰“酬槟榔”。



④拜祀鬼神。如七夕拜七姐,必以槟榔七口祀之;盂兰节相饷以槟榔,平时请巫祀鬼,也必须以槟榔果酒奉之。现在食槟榔的习俗除个别地方外,大部分已消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