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劝悟

 我心向善142857 2013-09-11

劝悟  

2013-09-11 17:13:59|  分类: 学习 字号

本文转载自书香博客《劝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即:一个人很有知识,但实际工作能力平平,工作起来举轻若重,与此相反,也有很有工作能力的人,但没有多少知识,工作起来却举重若轻,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二者虽有联系,但不是必然的。从它们的属性看,知识回答的是认识事物的问题,智慧回答的是解决事物的问题;知识在书本、课堂,智慧在生活、社会;获取知识的基础是智商,获取智慧的基础是情商;知识靠学习、记忆获得,智慧靠实践、参悟获得。知道了这些道理,你就会明白知识与智慧的关系---知识是智慧的源泉,有待升华,智慧是知识升华的结果,反过来又会深化知识。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智慧,智慧是解决实际问题、获取财富的法宝。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一靠实践,二靠悟性, 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上,你有多高的实践和参悟水平,你就有多大的智慧,实践和参悟水平的高低,就是你知识与智慧之间的距离。

可惜,有的人只知开卷有益,埋头苦学,却不思吸收参悟,到头来,重蹈“读书万卷不救贫”的覆辙,望“智”兴叹,甚至愤世嫉俗,埋怨社会,埋怨他人。那么,原因到底在哪里呢?

从人的个性上看,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些与生俱来且伴随一生的因素,相对稳定,似乎难以改变,悟性就是其中之一,还有性格、注意力等,即使你认识到不足,而且努力去改恐怕也是如此,不信,等到晚年你回头看看,一生改变了多少,是不是“个性天定三分”呢?“给你一个苹果,你也不是牛顿”,以及“扶不起的阿斗”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留心的人们会注意到,从小学、中学、大学一起上学的同学,在同一所学校,学同样的课程,同样的老师授课,历次考试分数也差不多,到社会参加工作后,用不了几年相互就会拉开距离,发挥的作用和贡献也会大不一样。原因固然很多,但个体悟性的差异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还有一种怪人怪事,这种人不读书尚可,书读的多了,惟书、惟圣、惟上、古板,自设禁区,凡事要问个依据、先例什么的,反而束缚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敢越雷池一步,瞻前顾后,投鼠忌器,结果一事无成。相反,一些虽然没受过多少教育的人,没有多少知识,反而百无禁忌,敢想敢干,终成大事,爱迪生就是典型个案。试想,如果爱迪生拥有高深的物理知识,处处受到各种定律限制,恐怕他就不能称其为爱迪生了。

 同样一部书,有的人注重知识,有的人注重智慧,不同的人去读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倾向,正如《礼记》所言,“《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鲁迅先生在评价《红楼梦》时也指出了人们读书学习的倾向性:“……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因为学习带有显著的倾向性,加之不知取舍参悟,不懂得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把书中所言奉为圣明, 惟书、惟圣、惟上,自迷心窍,结果未得其益,反受其害。

 当今社会体制下,“以分数取人”、“以文凭看人”、“凭关系用人”的弊端还未革除,读书学习与功利性紧密相连,为分数而学习、为功利而学习普遍存在,自然就出现了“不缺少知识,缺少的是智慧;不缺少教育,缺少的是教化”的教育局面。目前,国人衡量教育质量的最高标准是分数,“分、分、分是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是教师的法宝”,教师为知识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误导了学习趋向,阻挡了智慧的形成和提升。因为智慧的特点,以及只可评估不易操作的特性,业界至今还未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估办法,这怎么去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其成为人才呢?

 书是什么?谁人所做?书是作者对某些事物认识、议论、描述的记载,带有显著时代特色和局限性,即使圣人的书也是如此,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所以不要过分迷信书,迷信作者。

 有益无益不只是看你读什么书,下多大工夫,关键是看你怎么去读,怎么去吸其精华、去其糟泊,怎么去参悟应用,“读死书,死读书,其人必愚;读活书,活读书,其人必智”。

 古之《劝学》,旨在励志苦学,受其影响,荀子之后,多有迂腐者,误国误事。今天,我们的社会仍不乏迂腐者,知识转化率较低,应用率更低,所以,应把悟书作为读书学习的头等大事,不要轻信“知识就是力量”,我看培根先生只说对了一半,值得怀疑,“读书长知识,实践出真知”更具科学性。

授之于父母的先天条件我们无法改变,只有把握好学习方向,按照“学而知之,知而悟之,悟而行之”的方针付诸行动,才能打开智慧的大门,成为智慧型人才,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